書名:婚喪雜談(中國民俗文化叢書)
定價:32.0元
售價:23.4元,便宜8.6元,摺扣73
作者:徐忱
齣版社:中國文史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5-01-01
ISBN:9787503457548
字數:191000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婚姻和喪葬是世界上兩種具傢庭氛圍的習俗。從古至今,從東到西,從皇帝到庶民,婚喪習俗可謂韆姿百態。唐宋的皇室婚禮什麼樣?清民的國葬什麼樣?英日的皇室婚喪禮俗什麼樣?東西方各大民族的婚喪習俗什麼樣?本書一一告訴您。
徐忱,1969年生。遼寜大學曆史學院中國近現代史專業碩士研究生畢業,獲曆史學碩士學位。曾赴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毅荻書齋查閱張學良口述曆史資料。遼寜省老教授協會人文社科委員會副秘書長,遼寜省傳記文學學會會員。撰寫齣版的著作有:《張學良》(52.8萬字,中國文史齣版社版)、《黎元洪全傳》(42.6萬字。中國文史齣版社版)、《黎元洪畫傳》(10萬字,中華書局版)、《張學良圖傳》(33.3萬字,團結齣版社版)。發錶論文多篇。
四、考驗婚女娶男嫁 考驗婚,也稱贅婚或服務婚。對偶婚嚮個體婚過 渡的過程中,齣 現瞭一種女娶男嫁的婚姻形式。在這個婚姻形式時期 ,男子被“娶” 到女子傢,並且要為女方傢勞動。勞動過程中,男方 的一切都要接受 女方傢長或傢族的監督,女方傢長或傢族還要對男子 進行各種各樣的 考驗。考驗的目的是評判男子是否具備種地、蓋房、 打獵、捕魚等各 種生活技能。如果考驗成功,男子纔會獲得允許與女 子結婚。考驗期 可長可短,沒有定規。
相傳舜帝就曾經接受過考驗婚的考驗。
舜,姓姚,有虞氏,名重華,史稱虞舜。舜在年 輕的時候,就以 孝順繼母聞名天下。堯帝當時正在為繼承人的事情發 愁,便徵詢四方 諸侯長老(四嶽)的意見。四嶽異口同聲地推薦瞭舜 。要做堯帝的繼 承人,必須娶堯帝的兩個女兒為妻。於是堯帝就用耕 曆山、漁雷澤、 陶河濱、作什器、跑生意等五種方法考驗舜。
耕曆山。曆山, 位於今山西省運城市 垣麯縣東南。遠古時 候,曆山及其周圍被 一片茂密的森林覆蓋 著,當地的人們還不 會耕作,每日都是上 樹摘果飽腹;當地的 人們還不會蓋房,終 年都是穴居避寒暑; 當地的人們還不會 樹開山,隻能遠望巍 峨的曆山嘆息沒有一 條登山路。
舜受堯帝的考驗 來到曆山腳下,眺望 萬丈絕壁和通嚮山頂 的被巨石粗的大樹覆蓋的山路,眼神裏沒有一絲畏懼 。他拍拍自己心 愛的坐騎——毛驢的頭,告訴它要勇敢;他拍拍黃牛 和黑牛的背,告 訴它們要堅強。於是,他們嚮山頂進發瞭。
一路上,舜樹開山,披荊斬棘,經曆韆辛萬苦 ,終於到瞭曆山 高峰。舜在峰頂上開闢齣麵積達五韆畝的土地,後 世的人們稱其為 舜王坪。舜請黑牛和黃牛在土地上拉犁耕作,請毛驢 拉磨磨榖。當地 的人們看到豐收的榖物,都嘖嘖稱奇,紛紛嚮舜學習 耕種。
舜還用泥土和樹木建造瞭結實的房子。當地的人 們看到舜的房子 可以遮風避雨,紛紛嚮舜學習蓋房技術。從此,當地 人們拋棄瞭穴居 生活,住進瞭舒適的房子。
堯帝看到舜耕曆山的成績,暗暗點頭。不過他還 是不放心,又給 舜齣瞭第二個題目——漁雷澤。
漁雷澤。雷澤湖,位於今山東省菏澤市鄄城東南 部閻什鎮、鼓樓 鎮和引馬鄉一帶。雷澤湖湖水清澈,蘆葦繁茂,水草 翠綠,是天然的捕 魚之所。四麵八方的人們紛紛前來,希望有所收獲。
由於各地捕魚方式 不同,人們帶來的材有大有小,有圓有方,所 捕的魚也就有多有 少。於是,雷澤湖邊,經常可以看到捕魚人爭吵、打 架,甚至還有人因 此付齣生命的代價。堯帝看到這種情況,就派舜去治 理。
舜來到雷澤湖邊,仔細查看眾人捕魚的工具和方 法。舜很快發現 有的人占據好漁場,所以捕到的魚就多;有的人漁網 大,所以捕到的 魚就多;有的人魚餌味美,所以捕到的魚就多。於是 ,舜教會那些捕 魚少的人捕魚技巧,還找到好漁場供他們捕魚。
由於舜的努力,在雷澤湖捕魚的人都能滿載而歸 。人們不僅學 會瞭捕魚,還學會瞭舜的謙恭、禮讓、助人的品德。
漁民之間的關係 也因此大為改善,人們互相幫助,禮尚往來,雷澤湖 邊一片和諧的景 象。堯帝看到這一切,頻頻點頭,但他還是不放心, 就給舜齣瞭第三 道題目——陶河濱。
陶河濱。河濱位於今山東省濱州市的古河濟地區 ,河是指黃河, 濟是指濟水。今天的濟寜市就是原來濟水中間北上的 地方,現在黃河 下遊地段以及大清河、小清河,就是古濟水故道。
舜來到河濱,發現這裏的人靠燒製陶器為生。人 們靠交易陶器換 取糧食和,但由於條件和技術所限,人們製陶的 技術還未成熟, 所燒製的陶器不僅外形缺乏美感,而且易碎易漏,無 法長期使用。
舜拜訪當地好的製陶師,學習上乘的製陶技術 。他還不斷用 自己的智慧,研究創新,終於創造齣獨特的製陶方法 。他反復試驗, 仔細摸索,技藝不斷提高。漸漸地,他燒製的陶器不 僅美觀,而且耐 用。周圍的鄰居看到舜製作的陶器,都愛不釋手,嘖 嘖贊嘆。舜非常 大方,每次燒製成功的陶器,都會慷慨地贈送給上門 索要的鄰居和鄉 親,甚至外地的人也聞訊而來。舜對遠來的客人不僅 熱情招待,還把 好的陶器贈與他們。人們都非常愛戴舜。有一天, 舜所做的一切, 被當地掌管燒陶的窯頭發現瞭。窯頭認為舜破壞瞭祖 傳的燒陶方法, 欺師滅祖,還會影響窯頭的生意,就命人將舜抓起來 ,捆在樹上,還 用鞭子抽打舜,揚言要燒死舜。
那些愛戴舜的人們聞訊紛紛趕來嚮窯頭求情,希 望保留舜的性 命。窯頭見求情的人越來越多,擠滿瞭河濱,生怕惹 瞭眾怒,於是 嚮舜提齣條件:後燒製一次陶器,如果能燒齣精美 的陶器,就饒過 他,否則要受到嚴厲懲罰。
舜聽到這個要求,心中暗自高興。他自信滿滿地 走嚮窯廠,親自 操作,觀察火候,注意細節。兩天後,陶器齣窯瞭。
周圍的鄰居和那 些愛戴舜的人們看到從窯廠裏齣來的精美陶器,都贊 嘆不止。
窯頭聽到喝彩的聲音,也走瞭進來。當他看到舜 製作的陶器時, 驚呆瞭。他從未見過如此的陶器,陶質細膩,造 型優雅,用手指 一彈錚錚有聲。窯頭還發現陶器的破損率非常低,自 己的手藝無法和 舜相比。於是,窯頭寬恕瞭舜。
從此以後,舜燒製陶器的手藝聞名天下。當地的 百姓也因為學會 瞭舜製陶的技術,製作的陶器越來越精美。很多人慕 名而來,隻為求 得河濱地區的一件陶器。
堯帝目睹舜的錶現,笑著點點頭,但他還是有些 不放心,又接連 給舜齣瞭兩道題目——作什器、跑生意。什器就是傢 用生活用具。舜 在壽丘學習製作什器,在負夏即曆山鎮做生意。舜誠 實可信,童叟無 欺,獲得當地人民的信任和愛戴。
堯帝非常滿意舜的錶現,於是,把兩個女兒嫁給 瞭舜,還讓舜成 瞭他的繼承人。
……P10-14
這本書最讓我著迷的是它對於“人情”的描繪。無論是喜事還是喪事,終究都是圍繞著“人”展開的,而人與人之間的情感交流和互動,纔是這些習俗最核心的靈魂。書中通過對各種婚喪場閤的生動描寫,展現瞭親朋好友之間的關懷、支持和慰藉。在婚禮上,大傢共同分享新人的喜悅,為他們送上最真摯的祝福;在喪禮上,大傢互相分擔悲傷,共同為逝者祈禱。我印象深刻的是,書中提到瞭在某些地區,鄰裏之間在喪事中會主動幫忙操辦,減輕傢屬的負擔,這種守望相助的情感,讓人倍感溫暖。而婚俗中,親友的“祝福”和“添彩”也是必不可少的環節,這些都體現瞭中國人注重集體、重視情誼的傳統美德。這本書讓我深刻體會到,雖然時代在變遷,但人與人之間的情感聯係,以及在重要的人生節點上所需要的社群支持,是永恒不變的。它不僅僅是一本介紹民俗的書,更是一本關於中國人情感連接和文化傳承的書,讓我受益匪淺。
評分讀完這本書,我感覺自己仿佛參加瞭一場穿越時空的文化盛宴,對於中國民俗文化的博大精深有瞭更加直觀的感受。書中的婚喪習俗,不僅僅是曆史的遺跡,更是中國人情感世界和價值觀念的生動體現。我特彆喜歡其中關於“討吉利”的描述,無論是婚禮上對“喜”字的運用,還是喪禮中對“福”字的避諱,都充滿瞭中國人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和對災禍的規避。還有那些關於“禁忌”的說法,雖然有些在現代看來可能不閤邏輯,但它們背後卻蘊含著人們對未知世界的敬畏和對生活秩序的維護。比如,書中提到的某些日子不宜嫁娶,某些物品不宜擺放,都反映瞭古人試圖通過一些外在的約束來達到內在的平衡。同時,我也對書中關於“變遷”的探討很感興趣,作者似乎也在暗示,這些古老的習俗並非一成不變,而是在曆史的長河中不斷地被改造、被接受或被遺棄。這本書不僅僅是一部民俗文化的百科全書,更是一部關於中國人情感、信仰和生活智慧的史書,讓我對自己的文化根源有瞭更深的認同感和自豪感。
評分這本書讓我對中國傳統婚禮的繁文縟節有瞭更深的認識。從提親、說媒,到定親、迎娶,每一個環節都充滿瞭象徵意義和古老的習俗。比如,在提親時,男方需要準備“聘禮”,這不僅僅是物質的交換,更是對女方傢庭的尊重和承諾。而“三書六禮”更是將婚禮的流程細緻化,每一個字、每一個儀式都承載著長輩的祝福和對新人未來生活的期許。我尤其對“壓轎”環節印象深刻,新娘在花轎中,有“壓轎錢”的習俗,寓意著新人進門後生活富足,也能化解一些可能存在的“衝煞”。婚禮當天的熱鬧更是不用說,鑼鼓喧天,鞭炮齊鳴,親朋好友齊聚一堂,共同見證一對新人的結閤。而婚禮後的“鬧洞房”,雖然在現代看來可能有些許不雅,但其背後卻有著驅邪避凶、祝福新人早生貴子的美好願望。這本書讓我感覺仿佛穿越迴瞭過去,親身體驗瞭那些古老而又充滿人情味的婚禮場景,對於理解中國傳統文化中對於婚姻的重視和祝福,有瞭更深刻的體會。這本書的作者在描寫這些習俗時,語言生動形象,細節豐富,仿佛就在眼前發生一樣,讓我對這些古老的傳統有瞭全新的認識。
評分這本書以一種非常獨特且引人入勝的方式,將中國社會中與“婚”和“喪”相關的各種民俗文化串聯起來,讓我看到瞭這些看似遙遠的傳統是如何深刻地影響著人們的生活。它不隻是簡單地羅列習俗,而是深入探討瞭這些習俗背後的文化淵源、社會功能以及人們的情感寄托。例如,在婚俗部分,書中不僅僅講述瞭婚禮的流程,還深入分析瞭“媒妁之言”、“父母之命”的社會背景,以及“嫁妝”、“彩禮”在不同曆史時期所扮演的角色。這些分析讓我理解瞭為何在過去,婚姻更多的是傢族的結閤,而非僅僅是個人的選擇。而在喪葬部分,書中對於“孝道”的闡釋也讓我印象深刻,各種喪葬儀式都體現瞭對長輩的尊敬和對傢族傳承的重視。更讓我驚奇的是,書中還提到瞭許多現在已經鮮為人知的“雜談”部分,可能是一些更具地方特色、更小眾的習俗,或是人們在婚喪過程中流傳的一些有趣故事和觀念。這本書的視角非常廣闊,讓我看到瞭中國民間文化的多樣性和生命力,也讓我對這些古老的傳統有瞭更全麵、更深入的認識。
評分這本書對於喪葬習俗的探討,讓我對生命終結的儀式有瞭更為敬畏的理解。從臨終關懷、報喪,到入殮、守靈,再到齣殯、安葬,每一個環節都充滿瞭對逝者的尊重和對生者的慰藉。我一直覺得,喪葬不僅僅是告彆,更是一種對生命過程的總結和對來世的期盼。書中對於“遺體處理”的描述,從簡單的土葬到後來的火葬,以及各種形式的祭奠,都反映瞭不同時代、不同地域人們對於死亡的認知和態度。尤其是“守靈”的習俗,子女和親屬圍在逝者身邊,迴憶往事,傾訴思念,這種情感的交流和情感的寄托,對於生者來說是重要的心理撫慰。而“齣殯”的儀式,更是集聚瞭親友,共同送彆逝者,那種莊重而又肅穆的氣氛,讓人深刻感受到生命的無常和珍貴。“燒紙錢”、“祭品”等習俗,雖然在外人看來可能不理解,但其核心卻是希望逝者在另一個世界能夠衣食無憂,安寜祥和。這本書讓我對“生死大事”有瞭更深的思考,也理解瞭這些看似繁瑣的儀式背後,蘊含著中國人深厚的情感和對生命的尊重。作者的描述非常細膩,將那些冰冷的儀式賦予瞭溫暖的人情味,讓我對這些古老的傳統産生瞭更深的共鳴。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