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跨文化民俗誌:鍾敬文留日個案研究之二
:60.00元
售價:43.8元,便宜16.2元,摺扣73
作者:董曉萍
齣版社:中國大百科全書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7-06-01
ISBN:9787520200844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膠訂
開本:32開
商品重量:0.4kg
本書與《跨文化民俗學 : 鍾敬文留日個案研究之一》是姊妹篇,但又有不同的任務。在跨文化學理論與方法論的係統中建設民俗誌,有兩個目標:一是給具有*性和獨特性的民俗文化研究留有一席之地,二是麵對無解的多元,保持樂黛雲和金絲燕所注重的“文化間距”與多義項的“共存”的學術理性,我相信這是更高層的人文科學精神活動。
本書研究上世紀二十年代末至四十年代中期鍾敬文留學日本和留日前後中日學者公開發錶的民俗學著述。這批中日學者著述都有對話性的問題,連他們的學術資料係統也有對話性的要求,對話的形式不是一對一,而是一對多,或者多對多,呈現齣跨文化理論的對話性方法的開放性和科學性;當時對話的主要方法,是雙方互相約稿,或者就某個觀點直接發錶文章,求教與答疑一來一往,追求真理的精神與平等的對話意識共存,這符閤我們直到今天也在講的跨文化學方法論的基本特點,本書從鍾敬文和他的同時代中日學者超齣各自學科背景的事實齣發,去描述和分析這批文獻;從他們解決問題的曆史收獲齣發,去理解他們的不乏爭議、卻積極求同存異的過程,這應該是在跨文化視野下研究問題的好處。
前言}緒論{章民俗誌的發展期(1927-1933)5
節鍾敬文在國內與日本學者對話的民俗學著述13
第二節同時期日本學者著述的中譯文日83
第三節同時期其他中國學者的著述與譯文127
第二章民俗誌的收獲期(1934-1936)I49
節鍾敬文在日本的民俗學著述日I53
第二節同時期日本學者著述的中譯文240
第三節同時期其他中國學者的著述與譯文296
第三章民俗誌的轉摺期(1937-1945)318
節鍾敬文杭戰時期著述題錄321
第二節其他中國學者抗戰時期的著述與譯文378
第三節同時期日本學者的中譯本論文與創作380
後記398
董曉萍,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1989年在北京
師範大學獲博士學位。自1994年起,先後在美國衣阿華大
學、芬蘭約恩蘇大學、英國牛津大學、法國遠東學院、法國
高等社會科學研究院做博士後、高訪和從事閤作研究。國際
民俗學會會員。北京師範大學中國民間文化研究所所長、教
育部國傢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北京師範大學民俗典籍文字
研究中心副主任。主要研究方嚮為理論民俗學、民間文藝
學、數字民俗學和跨文化學。
主要著作有《華北民間文化》、《鄉村戲麯錶演與中
國現代民眾》、《田野民俗誌》、《說話的文化》、《不灌
而治》、《全球化與民俗保護》、《現代民俗學講演錄》、
《現代民間文藝學講演錄》、《北京民間水治》、《數字鍾
敬文工作站》、《民俗學科建設報告書》、《中國民俗文化
軟實力發展戰略專論》、《民俗非遺保護研究》和《穿越文
化層》等。
我一直對曆史上的學術交流特彆著迷,尤其是那些在東西方文化交匯時期發生的深刻互動。《跨文化民俗誌:鍾敬文留日個案研究之二》這個書名,立刻吸引瞭我,仿佛打開瞭一扇通往過去的大門。我想象著,鍾敬文先生在日本的求學經曆,不僅僅是學術上的深造,更是一種全方位的文化浸潤。他是否在日本的寺廟、鄉村、市井之間穿梭,觀察著那些世代相傳的民間藝術、節日慶典、婚喪嫁娶的習俗,甚至是人們的日常行為模式?我非常期待書中能夠呈現他如何在日本的社會土壤中,挖掘齣那些看似微不足道卻蘊含著深厚文化底蘊的民俗現象。同時,我也好奇他在麵對日本獨特的文化語境時,是如何運用他的民俗學理論和研究方法,並從中獲得哪些新的啓示。這本書的“個案研究”幾個字,更是讓我期待具體而生動的案例分析,而不是空泛的理論探討。我希望能夠讀到他如何通過細緻的田野調查,捕捉到那些最真實、最鮮活的民俗細節,並將它們轉化為有價值的學術成果。這不僅僅是關於民俗學本身,更是關於一個學者如何在跨文化的背景下,拓展自己的學術視野,並為民俗學的研究做齣貢獻。
評分初見《跨文化民俗誌:鍾敬文留日個案研究之二》這本書名,我的思緒便被深深吸引。這不僅僅是一本關於民俗研究的書,更像是一部關於文化碰撞與融閤的史詩。我腦海中浮現齣鍾敬文先生,這位傑齣的學者,在異國他鄉,麵對與自己文化截然不同的日本,是如何以敏銳的觀察力和深厚的學術功底,去捕捉、去理解那些根植於日本民眾生活中的點點滴滴。我特彆想知道,他在研究過程中,是否會對比中日兩國在某些民俗現象上的異同?這種對比是否會帶來一些意想不到的發現,從而豐富我們對民俗本質的認識?本書的“留日個案研究”字樣,預示著故事將聚焦於一個具體的曆史時期和地點,這讓我對接下來的內容充滿瞭期待。我希望書中能夠有詳細的文獻梳理和實地考察的記錄,展現鍾先生如何在一個陌生的文化環境中,建立起自己的研究路徑。而且,“跨文化”這個詞,更讓我聯想到的是,他如何將日本的民俗研究置於一個更廣闊的文化交流背景下進行解讀,從而揭示齣不同文化之間的相互影響和藉鑒。
評分當我看到《跨文化民俗誌:鍾敬文留日個案研究之二》這個標題時,腦海中瞬間湧現齣無數關於文化交流的畫麵。我想象著,在那個時代,中國學者遠赴日本,不僅僅是為瞭學習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更是為瞭在文化的土壤中,尋找新的思想火花。鍾敬文先生作為一位民俗學傢,在日本的經曆,必然是一場深刻的跨文化體驗。我十分好奇,他是否在研究日本的民間故事、神話傳說、祭祀習俗時,能夠從中發現與中國相似的母題,或者截然不同的錶達方式?這些差異和相似性,又會如何影響他對民俗本質的理解?“個案研究”的字樣,更是讓我對書中將要呈現的具體案例充滿瞭期待,我希望能夠讀到他如何在一個具體的日本社群中,進行細緻入微的田野調查,捕捉到那些鮮活的、生動的生活細節。這本書的“跨文化”屬性,讓我相信它不僅僅是一份單純的學術報告,更是一次關於文化對話和理解的深刻探討,它將幫助我們更清晰地認識到,民俗研究如何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展現齣其獨特的魅力和價值。
評分這本《跨文化民俗誌:鍾敬文留日個案研究之二》光是書名就足以勾起我對文化交融和民俗研究的強烈興趣。想象一下,在二十世紀初,一位中國學者遠赴日本,在異國他鄉的土地上,用他獨特的視角去觀察、記錄和理解當地的民俗風情。這本身就是一部充滿人文關懷和學術深度的故事。我非常好奇鍾敬文先生是如何在當時復雜的曆史背景下,剋服語言、文化上的隔閡,深入到日本的社會肌理中去的。書中是否會詳細描繪他在日本接觸到的那些形形色色的人物,那些充滿生活氣息的儀式和習俗?我期待能看到對具體案例的深入剖析,比如他對日本某個地方的節日慶典的觀察,或是對某個民間故事的收集和解讀。更重要的是,我想瞭解的是,當中國傳統的民俗觀念與日本本土的文化碰撞時,會産生怎樣的火花?鍾先生又是如何在這場跨文化的交流中,提煉齣具有普遍意義的民俗研究方法的?這不僅僅是對一個學者的研究方法感興趣,更是對兩種不同文化相互影響、相互塑造的過程感到好奇。這本書給我一種預感,它不會是一本枯燥的學術論著,而更像是一場穿越時空的文化對話,一場充滿智慧與洞察的旅程。
評分《跨文化民俗誌:鍾敬文留日個案研究之二》這個書名,一下子就擊中瞭我的求知欲。我一直對曆史上的文化交流很感興趣,尤其是那些發生在亞洲內部的學術互動。想象一下,在那個變革的年代,鍾敬文先生如何帶著中國的民俗學知識,踏上日本的土地,去審視和理解那裏的民間文化。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他如何在日本的田野調查中,接觸到那些鮮活的民俗事象,比如當地的祭典、歌謠、傳說,甚至是一些地方性的信仰習俗。這本書的“跨文化”定位,讓我覺得它不僅僅是對日本民俗的簡單介紹,更會探討中國和日本在民俗發展過程中可能存在的相互影響和藉鑒。我非常期待能看到書中對具體案例的深入剖析,比如他如何分析一個日本的民間故事,或者如何記錄和解讀一個地方性的儀式。這種“個案研究”的方式,往往能帶來更深刻的見解,讓我能夠更直觀地感受到不同文化之間細微的差異和共通之處。這本書對我來說,不隻是一次學術上的探索,更像是一次穿越時空的文化旅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