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041】新譯春秋穀梁傳(二冊)

【B041】新譯春秋穀梁傳(二冊)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周何 注
图书标签:
  • 春秋穀梁傳
  • 春秋
  • 历史
  • 古典文献
  • 翻译
  • 中国历史
  • 先秦
  • 文化
  • 史学
  • 文献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国际图书快线专营店
出版社: 三民
ISBN:9789571429748
商品编码:29641607324
包装:平装
开本:32
出版时间:1990-04-01
页数:1208

具体描述

作者:周何
出版社:三民书局
ISBN13:9789571429748
装帧:平装
开本:32K
页数:1208
出版时间:1999年8月
语种:繁体中文
好的,以下是一篇关于其他历史文献的图书简介,内容详实,不涉及您提到的《【B041】新譯春秋穀梁傳(二冊)》中的任何信息。 --- 【H098】史海拾遗:先秦文献精粹辑览 图书简介 《史海拾遗:先秦文献精粹辑览》汇集了先秦时期最具代表性、对后世影响深远的几部重要典籍的深入解读与系统梳理。本书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清晰的窗口,窥见那个思想多元、文化勃发的时代风貌,尤其侧重于周代礼乐制度的演变、诸子百家的核心思想,以及早期历史叙事的特点。全书共分三卷,涵盖了对《尚书》、《周易》、《左传》、《国语》、《礼记》等核心文本的权威性研究成果。 第一卷:周初的政治遗产与宇宙秩序的建构 本卷聚焦于周代政权建立初期所确立的政治哲学与伦理基础。重点研究对象是《尚书》。我们不仅仅停留在对篇章的翻译和注释,而是深入探讨了“天命靡常”、“德刑相辅”等核心概念是如何被建构并用于巩固王权的。书中详细分析了《大禹谟》、《皋陶谟》等篇章中对理想君主与治国方略的论述,以及《盘庚》中殷商遗民迁徙背景下周公旦对礼治与仁政的实践尝试。通过对比不同历史时期的诰命,展现了周朝礼乐制度从理想蓝图到实际运作中的调整与变迁。 此外,本卷还辟专章探讨了《周易》在早期社会中的地位。不同于后世多将其视为占卜之书,本书着重考察其作为一部宇宙生成论和人生哲学的早期形态。从乾坤定位到六十四卦的象征意义,我们试图还原其作为周人认识世界、应对变局的思维模型。书中细致梳理了卦爻辞中蕴含的伦理训诫和历史印记,揭示了朴素的辩证思想是如何渗透在周人的日常行为准则中的。 第二卷:史官的笔触与早期叙事艺术的成熟 第二卷将目光投向了春秋战国时期史学记录的巨大飞跃,核心文本为《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与《国语》。 关于《左传》的研究,本书着重分析其叙事技巧的成熟。它不再是简单的编年记录,而是充满了戏剧冲突和人物性格的刻画。我们详细剖析了“城濮之战”、“晋楚鄢陵之战”等重大事件的叙事结构,探讨了作者(或编者)如何通过细节描写和人物对话来褒贬是非,体现春秋大义。书中设立了“论‘人’在历史中的能动性”一章,专门解析了如晋文公重耳、楚庄王等历史人物的复杂形象,展现了春秋时期“礼崩乐坏”背景下个体英雄主义的兴起。 《国语》则被视为一部“言论史”。本卷详尽梳理了“周语”、“齐语”、“晋语”等各篇的地域性与政治倾向。重点剖析了“垂范后世”的政治箴言,如周景王时期的“王权旁落”讨论,以及各诸侯国在关键历史节点上的决策过程。本书认为,《国语》是先秦士人集团进行政治理论探讨的早期载体,对后世政治伦理的构建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第三卷:礼仪的规范化与诸子百家的思想萌芽 第三卷着眼于先秦社会规范的系统化整理,主要围绕《礼记》展开。本书认为,《礼记》并非单一成书,而是儒家思想在不同历史阶段对“礼”这一概念的阐释与发展。我们选取了《曲礼》、《檀弓》、《学记》等篇章进行重点解读,试图还原“礼”在维护宗法制度、规范人际关系以及推动教育发展中的作用。书中特别关注了“礼”的内在精神——“仁”,探讨了两者在周代礼仪体系中的互动关系。 在对礼乐制度进行考察的同时,本书也自然延伸至诸子百家思想的源头。通过比对《礼记》中对社会秩序的描绘与墨家对“兼爱非攻”的倡导,以及道家对自然无为的推崇,我们勾勒出先秦知识分子对既有社会结构进行反思和批判的初期图景。本书并未全面介绍诸子百家的具体学说,而是着重指出,正是对周代既有典章制度的继承与反叛,催生了后世百家争鸣的思想基础。 本书特色 本书最大的特点在于其跨文本的比较研究方法。它不将每部典籍视为孤立的个体,而是力求在周代政治、文化、思想的宏大框架下,审视这些文献在构建中华文明早期范式中的相互参照与影响。对于艰涩的古文部分,本书采取了意旨重构而非逐字直译的策略,力求准确传达古人复杂微妙的语境。全书辅以详细的注释体系和现代学术研究的梳理,是历史爱好者、古典文献研究者及古代思想史初学者的理想读本。通过阅读本书,读者将能够更全面地把握先秦时代,一个伟大文明奠基期的精神面貌与思想脉络。

用户评价

评分

这套书的装帧设计简直是匠心独运,封面选用了带有淡淡古韵的纹理纸,摸上去有一种温润的触感,深色的主色调沉稳大气,恰到好处地烘托出经典文献的厚重感。尤其是字体排版,细看之下,能发现主标题和副标题之间微妙的疏密变化,显示出设计者对传统审美的深刻理解。内页纸张的克重控制得非常到位,既保证了阅读时的舒适度,又避免了过度反光,即便是在光线稍弱的环境下长时间阅读,眼睛的疲劳感也明显减轻。我特别欣赏他们选择的字体,既保留了宋体原有的端庄,又在细节处做了现代化的微调,使得整体观感既古典又易读。书脊的粘合牢固结实,一看就是能经受住多次翻阅的书籍,这对于经常需要查阅的工具书来说太重要了。翻开扉页,那精致的插图或版式设计,无不透露出一种对阅读体验的极致追求,让人在正式进入文字内容之前,就已经对即将展开的知识之旅充满了期待和敬意。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艺术品,让人爱不释手,愿意时常把它摆在案头,随时取阅品鉴。

评分

深入研读之后,我发现这本书在学术严谨性上所下的功夫,远超我最初的预期。它显然不是那种市面上常见的“快餐式”解读本,而是建立在扎实的文献基础之上,经过审慎的考证和比对才得以呈现的成果。从注释的详尽程度就可以看出这一点:每一个关键概念、每一个历史人名、甚至是某一个字词的引申义,都被标注得清清楚楚,这些细致入微的处理,极大地拓宽了读者的知识边界。更值得称赞的是,它似乎在编排上融入了某种“对话式”的结构,在关键的论点提出后,会适当地引用后世学者的不同见解,让读者能够站在一个更广阔的学术场域中去审视和评判文本的价值。这种不偏不倚、尊重历史脉络的学术态度,让人对作者和编者产生了由衷的信赖感。它不是在“教”你如何思考,而是在提供一个坚实可靠的平台,让你能够带着清晰的脉络,自行去探索和建构对经典文本的理解,这种引导方式才是真正的教育。

评分

从收藏价值的角度来看,这套书的价值也体现在其版本延续性和实用性的结合上。它不是那种追逐一时风尚的畅销书,而是立足于对传统文化的深刻致敬和现代传播的精准把握。从印刷的油墨质量到纸张的耐久性,都显示出出版方对于“长久流传”的重视,而不是仅仅追求眼前的销量。这种对品质的坚持,在如今快节奏的出版业中显得尤为可贵。此外,这套书的整体设计,包括了统一的装帧风格和清晰的版块划分,使得它在书架上具有极高的辨识度,让人一眼就能在众多书籍中找到它。对于一个有着整理和系统阅读计划的人来说,这种一致性和规范性是极其重要的。它不只是知识的载体,更是一种对阅读习惯和文化传承的仪式感,是那种愿意反复触摸、时常拿出来温习、并最终可以传给下一代人去品读的“好书”。

评分

我个人认为,选择一套经典译注版本,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初学者能否真正爱上某部古籍。这套书的价值就在于,它成功地搭建起了一座现代读者与古代思想之间的坚固桥梁。对于那些仅仅通过中学语文课本接触过只言片语的读者来说,直接面对原典无疑是望而生畏的。然而,这套译本的引入,就像是提供了一位学识渊博、耐心细致的向导。它没有用过度现代化的语言去稀释经典的韵味,也没有过度故作高深去设置阅读门槛。相反,它在保持原著庄严性的同时,用一种极富代入感的方式,将古代的社会图景、伦理观念和哲学思辨鲜活地呈现在我们面前。每次阅读,我都能感受到一种跨越时空的对话感,仿佛能听见那位古代智者的声音,它帮助我理解了那个时代人们是如何看待天地、社会和个人命运的。这种易读性与深度的完美平衡,使得它不仅是学术研究的参考工具,更是普通爱好者入门经典的理想选择。

评分

阅读体验的流畅性,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本书的生命力,而这套书在这方面的表现堪称卓越。首先,译文的流畅度和准确性令人印象深刻。许多古代典籍,即便是现代白话文的翻译,也常常会因为过度追求“信”而牺牲了“达”,导致读起来晦涩难懂,如同嚼蜡。但这里的译者显然下了大功夫,他们不仅忠实地还原了原文的精髓和逻辑结构,更巧妙地运用了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使得那些原本佶屈聱牙的句子变得豁然开朗,逻辑链条清晰可见。比如在处理那些需要深入考据的段落时,译者没有选择简单跳过或一笔带过,而是通过精妙的注释或译文重组,将复杂的历史背景和思想脉络徐徐展开,让人读起来如沐春风,毫不费力地就能跟上作者的思辨节奏。这种高超的文字驾驭能力,让我在阅读过程中几乎没有产生停下来反复琢磨原文的冲动,真正做到了“读进去”的状态,这对于提升阅读效率和深度理解是至关重要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