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LTE及LTE-Advanced无线协议
定价:99元
作者:(韩)尹圣君,张鸿涛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02-01
ISBN:9787111484288
字数:419000
页码:297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系统地介绍了LTE及LTE-Advanced标准新进展情况,并阐述了LTE层2/3的无线协议、LTE-Advanced的新技术特征;系统阐述了设计原则及3GPP标准定义的LTE无线协议的功能,也提供了移动网络与移动终端之间互操作的基本知识。本书主要内容包括无线协议(Idle模式过程、RRC、PDCP、PLC、MAC等)和LTE-Advanced新技术特征(VoLTE、HeNB、PWS、MBMS、CA、Relay、MDT、eICIC、MTC)等。本书是一部紧跟通信技术前沿研究的专业性著作,主要适于移动通信领域的研究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阅读,也可以作为通信工程及相关专业的高年级本科生、研究生和教师的专业性新技术参考书。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从一名长期从事产品开发和集成工作的技术经理角度来看,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其极强的“工程实用性”和“前瞻性平衡”。它一方面对现有和已部署的技术标准进行了极其详尽的梳理,这对于解决现网中的兼容性问题和进行故障定位至关重要;另一方面,作者对未来技术演进的趋势,尤其是在频谱效率和低延迟应用方面的探索,也给出了非常理性的预测和技术铺垫。我尤其欣赏它在讨论不同技术版本迭代时的那种客观态度,它没有盲目推崇最新的技术,而是清晰地对比了每代技术在特定应用场景下的优劣势和成本效益。这对于制定技术路线图和进行技术选型决策是非常有帮助的。它不是一本只谈理想的技术白皮书,而是一部融合了标准制定者的严谨、运营商的务实以及设备制造商的工程智慧的综合指南。阅读完后,我不仅对自己负责的产品线有了更坚实的技术根基,也对未来三到五年的技术发展方向有了更清晰的把控,这对于确保我们的技术投入具有长期竞争力至关重要。
评分这部书简直是为那些渴望深入理解现代无线通信核心奥秘的人量身定制的。它没有将复杂的理论束之高阁,而是以一种极为清晰、层层递进的方式,将那些看似高深莫测的协议机制剖析得淋漓尽致。我特别欣赏作者在阐述物理层传输原理时所展现出的那种严谨与细腻,仿佛每一个脉冲、每一个符号的编排都有其不可动摇的逻辑。它不仅仅是在介绍“是什么”,更重要的是深入挖掘了“为什么会这样设计”。对于想要从底层构建起对5G甚至未来移动通信系统认知的工程师来说,这本书无疑是打地基的蓝图。书中对于信道编码和调制技术的讨论,没有停留在教科书式的表面,而是结合实际的系统限制和性能需求,展示了工程智慧的结晶。阅读过程中,我时常能感受到一种被引导着不断深入思考的体验,作者似乎总能预判到读者可能产生的疑问,并在后续章节中巧妙地给出解答,这种流畅的知识串联感,是很多同类书籍所欠缺的。它对系统性能指标的分析,也带着一种务实的色彩,让人理解理论的边界在哪里,实际部署中又需要权衡什么。
评分这本书的图表和案例分析简直是一场视觉盛宴,完全打破了我对技术手册枯燥乏味的刻板印象。它没有过多使用晦涩难懂的数学推导,而是用大量精心制作的流程图和时序图,将原本需要数页文字才能解释清楚的概念,通过一个精妙的图形就瞬间点亮了读者的理解。我特别喜欢其中对不同场景下切换(Handover)过程的剖析,那些图示清晰地展示了源小区和目标小区之间数据流和控制流的重定向,每一步的延迟和可能的丢失都被形象地标注出来。这种对“动态过程”的捕捉能力,是理解复杂系统运作的关键。它让原本抽象的“协议状态机”变得触手可及,仿佛我正坐在网管的监控台前,亲眼看着数据包如何在不同的信道间平滑地迁移。对于那些更偏向于操作和实践,而非纯理论研究的工程师而言,这本书提供了极佳的参照,它提供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一种直观的、可操作的思维工具。
评分我是在一个对软件定义网络(SDN)和网络功能虚拟化(NFV)已经非常熟悉的背景下接触到这本书的,原本以为它会过多地纠缠于底层的基础物理概念,但出乎意料的是,它在网络架构和管理协议层面展现出的洞察力同样令人印象深刻。作者似乎对整个移动通信系统的全景有着深刻的理解,能够将物理层的精妙设计如何无缝映射到上层网络切片和QoS保证机制中,描绘得十分到位。尤其是关于核心网演进路径的分析,它不仅仅是罗列了各种新的架构名称,而是深入探讨了这些变革背后的驱动力——从延迟需求到资源调度的效率提升。这本书的叙事节奏非常适合那些习惯于从系统集成和优化角度思考问题的读者。它不只是教你如何搭建一个基站,更教你如何设计一个能够自我感知、自我优化的网络大脑。阅读过程中,我不断将书中的概念与我熟悉的云计算和虚拟化技术进行交叉对比,发现其中蕴含的许多设计哲学是相通的,这极大地拓宽了我的技术视野,让我看到了无线接入技术不再是一个孤立的领域,而是整个信息基础设施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评分作为一名长期关注网络安全和隐私保护的研究人员,我最初对技术细节的热情稍逊于对安全漏洞的警惕。然而,这本书在探讨协议设计时,竟然也潜移默化地渗透了大量关于安全性考虑的细节。它在描述控制面信令流程时,那种对消息交互的精细化描绘,让我能够清晰地看到安全机制是如何被“嵌入”到正常通信流程中的,而不是像某些书籍那样,将安全部分割裂开来成为一个独立的、附加的章节。作者在解释诸如鉴权、密钥协商等关键步骤时,那种对时序和状态管理的关注,揭示了协议健壮性的本质。它让我明白,一个高效的协议,其安全性往往是通过其内在的结构和冗余控制来实现的,而非仅仅依靠外部的加密算法。这种“安全即是设计的一部分”的理念,是通过对协议细节的深入剖析自然而然地传递出来的。对于希望在设计下一代安全通信协议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提供的思维框架是极其宝贵的,它教会我们如何在追求性能的同时,建立起无懈可击的防御体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