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移动无线信道(原书第2版)
定价:138.00元
作者:(挪)裴措特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06-01
ISBN:9787111460473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点击查看:
内容提要
《国际信息工程先进技术译丛:移动无线信道(原书第2版)》介绍移动衰减信道建模、分析和仿真的基础知识。全书共10章,主要内容分三部分:一是*的和确定性的正弦曲线求和过程处理;二是基于*几何的信道模型的推导和分析,以及针对单输入单输出(SISO)和多输入多输出(MIMO)系统的许多类型可选频率和非可选频率移动无线信道的高精度信道仿真器的开发;三是将所开发信道模型的统计性质拟合到真实世界信道的统计性质上。
目录
译者序
原书序
章 引言
1.1 移动无线系统的演进
1.2 移动无线信道的基础知识
1.3 本书的结构
第2章 变量、过程和确定
2.1 变量
2.1.1 概率论的基本定义
2.1.2 重要的概率密度函数
2.1.3 变量的函数
2.2 过程
2.2.1 稳态过程
2.2.2 遍历过程
2.2.3 水平通过率和衰落的平均时长
2.2.4 具有输入的线性系统
2.3 确定
2.3.1 确定性连续时间信号
2.3.2 确定性离散时间信号
2.4 扩展阅读
附录2.A 对莱斯水平通过率一般公式的推导
第3章 瑞利信道和莱斯信道
3.1 多径信道的系统理论描述
3.2 瑞利信道和莱斯信道的形式化描述
3.3 瑞利信道和莱斯信道的基本性质
3.3.1 复数包络的自相关函数和谱
3.3.2 包络的自相关函数和谱
3.3.3 平方包络的自相关函数和谱
3.4 瑞利信道和莱斯信道的统计性质
3.4.1 包络和相位的概率密度函数
3.4.2 平方包络的概率密度函数
3.4.3 水平通过率和衰落的平均时长
3.4.4 瑞利信道衰落时间间隔的统计特征
3.5 扩展阅读
附录3.A Jakes功率谱密度和对应的自相关函数的推导
附录3.B 包络的自相关函数的推导
附录3.C 各向同性散射条件下包络的自协方差谱的推导
附录3.D 基本高斯过程具有不同谱形状的莱斯过程的水平通过率的推导
第4章 正弦曲线求和信道模型导论
4.1 确定性信道建模的原理
4.2 确定性正弦曲线求和过程的基本性质
4.3 确定性正弦曲线求和过程的统计性质
4.3.1 包络和相位的概率密度函数
4.3.2 水平通过率和衰落的平均时长
4.3.3 在低信号水平处衰落时间间隔的统计性质
4.3.4 正弦曲线求和过程的稳态性和遍历性
4.4 正弦曲线求和过程的类型
4.5 复数正弦曲线求和信道模型的基本知识
4.5.1 复数正弦曲线求和过程的基本性质
4.5.2 包络和相位的概率密度函数
4.6 性能评估的准则
4.7 扩展阅读
附录4.A 复数确定性高斯过程的平方包络自相关函数的推导
附录4.B 确定性莱斯过程的水平通过率和衰落的平均时长准确解的推导
第5章 正弦曲线求和信道模型的参数确定
5.1 计算多普勒频率和增益的方法
5.1.1 等距离方法
5.1.2 均方误差方法
5.1.3 等面积方法
5.1.4 蒙特卡洛方法
5.1.5 Jakes方法
5.1.6 Lp范数方法
5.1.7 准确的多普勒频散方法
5.1.8 准确的多普勒频散的化方法
5.1.9 具有分集的准确多普勒频散方法
5.2 计算相位的方法
5.3 确定性瑞利过程的衰落间隔
5.4 Cisoids求和信道模型的参数确定
5.4.1 问题描述
5.4.2 准确多普勒频散的扩展方法
5.4.3 Lp范数方法(LPNM)
5.4.4 广义等面积方法
5.4.5 性能分析
5.5 结束语和扩展阅读
附录5.A 使用蒙特卡洛方法的模型相对误差的分析
附录5.B 使用MEDSSP的样本均值自相关函数收敛性的证明
附录5.C SOC过程不相关同相分量和正交分量条件的证明
第6章 频率非选择信道模型
6.1 类型I扩展Suzuki过程
6.1.1 短时衰落的建模和分析
6.1.2 长时衰落的建模和分析
6.1.3 类型I的扩展Suzuki过程
6.1.4 类型I的确定性扩展Suzuki过程
6.1.5应用和仿真结果
6.2 类型II扩展Suzuki过程
6.2.1 短时衰落的建模和分析
6.2.2 类型II的扩展Suzuki过程
6.2.3 类型II的确定性扩展Suzuki过程
6.2.4 应用和仿真结果
6.3 广义莱斯过程
6.3.1 广义莱斯过程
6.3.2 确定性广义莱斯过程
6.3.3 应用和仿真结果
6.4 修正的Loo模型
6.4.1 修正的Loo模型
6.4.2 确定性修正的Loo模型
6.4.3 应用和仿真结果
6.5 非静态地面移动卫星信道的建模
6.5.1 Lutz的两状态信道模型
6.5.2 M状态信道模型
6.5.3 非稳态真实世界LMS信道的建模
第7章 频率选择信道模型
7.1 Parsons和Bajwa的椭圆模型
7.2 频率选择信道的系统理论描述
7.3 频率选择信道模型
7.3.1 相关函数
7.3.2 Bello的WSSUS模型
7.3.3 COST 207信道模型
7.3.4 HIPERLAN/2信道模型
7.4 频率选择正弦曲线求和信道模型
7.4.1 正弦曲线求和不相关散射(SOSUS)模型的系统函数
7.4.2 SOSUS模型的相关函数和功率谱密度
7.4.3 SOSUS模型的延迟功率谱密度、多普勒功率谱密度和特征量
7.4.4 SOSUS模型的模型参数确定
7.4.5 COST 207信道模型的仿真模型
7.5 给定功率延迟剖面建模方法
7.5.1 问题描述
7.5.2 离散传播延迟和路径增益的计算方法
7.5.3 参数计算方法的比较
7.5.4 被测功率延迟剖面的各种应用
7.6 被测宽带移动无线信道的建模和仿真
7.6.1 Cisoids求和不相关散射模型
7.6.2 信道建模原理
7.6.3 应用到一个被测宽带室内信道
7.7 扩展阅读
附录7.A 路径COST 207信道模型的规范
附录7.B 路径HIPERLAN/2信道模型的规范
第8章 MIMO信道模型
8.1 确定性信道建模的一般原理
8.2 单环MIMO信道模型
8.2.1 几何学单环散射模型
8.2.2 单环MIMO信道模型的参考模型
8.2.3 单环MIMO信道模型的仿真模型
8.2.4 参数计算方法
8.2.5 性能评估
8.2.6 仿真结果
8.3 双环MIMO信道模型
8.3.1 几何学双环散射模型
8.3.2 双环MIMO信道模型的参考模型
8.3.3 双环MIMO信道模型的仿真模型
8.3.4 各向同性和非各向同性的散射场景
8.3.5 参数计算方法
8.4 椭圆MIMO信道模型
8.4.1 几何学椭圆散射模型
8.4.2 椭圆MIMO信道模型的参考模型
8.4.3 椭圆MIMO信道模型的仿真模型
8.4.4 模型扩展
8.5 扩展阅读
附录8.A 遍历性的证明
第9章 高速信道仿真器
9.1 离散时间确定性过程
9.2 离散时间确定性过程的实现
9.2.1 查找表系统
9.2.2 矩阵系统
9.2.3 移位寄存器系统
9.3 离散时间确定性过程的性质
9.3.1 离散时间确定性过程的基本性质
9.3.2 离散时间确定性过程的统计性质
9.4 实现复杂度和仿真速度
9.5 正弦曲线求和方法与滤波器方法的比较
9.6 扩展阅读
0章 移动无线信道建模中的精选专题
10.1 多个不相关瑞利衰落波形的设计
10.1.1 问题描述
10.1.2 准确多普勒频散的一般方法(GMEDSq)
10.1.3 有关的参数计算方法
10.1.4 有限仿真时间对交叉相关性性质的影响
10.1.5 扩展阅读
10.2 阴影衰落的空间信道模型
10.2.1 阴影衰落的参考模型
10.2.2 阴影衰落的仿真模型
10.2.3 阴影衰落的相关性模型
10.2.4 扩展阅读
10.3 跳频移动无线信道
10.3.1 跳频信道的参考模型
10.3.2 跳频信道的仿真模型
10.3.3 性能分析
10.3.4 仿真结果
10.3.5 扩展阅读
附录10.A 对数正态过程的空间自相关函数的推导
附录10.B 空间对数正态过程水平通过率的推导
附录10.C 正弦曲线求和阴影遮挡仿真器水平通过率的推导
附录10.D 将等面积方法应用到Gudmundson相关性模型
附录10.E 跳频信道时间—频率交叉相关性函数的推导
附录10.F 跳频信道仿真器的参数化处理
参考文献
总附录
总附录A 本书符号释义表
总附录B 中英文缩略语对照表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就像是跟随一位经验丰富、讲解生动的导师进行一对一的辅导。它最成功的地方在于,它没有将复杂的概念“公式化”,而是努力去解释“为什么是这样”。比如,在探讨某些信道衰落模型时,它不仅仅给出了推导过程,还穿插了大量现实世界中场景的类比,这种将抽象理论具象化的手法,极大地降低了理解门槛。我常常惊叹于作者在平衡严谨性和可读性上所付出的努力。很多技术书籍往往在追求严谨性的过程中牺牲了读者的兴趣,而这本书却巧妙地避开了这个陷阱。它让你在不知不觉中,就接受了大量的技术信息,并在合上书本后,能清晰地在脑海中构建起整个无线通信的运作蓝图。对于自学或者需要快速掌握某一领域关键知识点的专业人士,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方式,效果简直是立竿见影。
评分从收藏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装帧和内容深度都使其具备了很高的长期保留价值。它不像那些追逐短期热点的技术手册,时效性一过就迅速贬值。这本书所构建的理论框架和基础原理,是无线通信领域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都不会发生颠覆性改变的核心。因此,即使未来出现了新的标准或技术,这本书依然能够提供理解这些新技术的底层逻辑支撑。我把它看作是一笔对自身专业知识库的长期投资,而不是一次性的信息消费。对于任何一个对无线通信领域怀有敬畏之心并立志深耕的专业人士而言,拥有一本这样内容扎实、体系完善的著作在手边,是极其踏实且必要的。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份沉甸甸的专业信任状。
评分初次翻开这本关于电子通信的书籍,我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其内容的广度和深度都超乎我的预期。它并非那种仅仅停留在理论表面的教材,而是真正深入到了现代信息传输的核心脉络之中。作者在构建知识体系时展现出了高超的功力,从宏观的系统架构到微观的物理层细节,层层递进,逻辑严密得令人赞叹。特别是对于那些复杂的数学模型和信号处理算法的阐述,处理得极为细腻到位,即便是初次接触这些前沿概念的读者,也能在图文并茂的辅助下,逐渐摸清门道。我特别欣赏它在阐述一些经典理论时,并没有完全照搬陈旧的定义,而是结合了近年来技术发展的最新趋势,使得整本书读起来充满了时代感和前瞻性,让人感觉手中拿到的不是一本“旧闻录”,而是一份正在上演的科技前沿报告。对于那些希望打下扎实基础并向更高阶研究迈进的工程师和学生来说,这本书无疑提供了一个坚不可摧的基石。
评分坦率地说,这本书的排版和图示设计也值得大书特书。在技术书籍中,视觉呈现往往是决定阅读耐心的重要因素。这本著作在这方面表现得非常专业和人性化。图表的清晰度和标注的精确性,几乎达到了教科书级别的标准。我发现,很多需要反复阅读才能理解的公式推导过程,因为有了精准的图示配合,瞬间变得豁然开朗。特别是那些用于说明信号在复杂环境中传播路径的示意图,它们不仅仅是装饰,而是真正起到了辅助理解的关键作用。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反映了编者对读者群体的深刻理解——他们需要的是快速、准确地获取信息,而不是在晦涩的文字中迷失方向。因此,在我的案头,它已经成为了随时可以翻阅、查找特定原理时的首选参考资料,效率远高于那些只堆砌文字的同类书籍。
评分我个人认为,这本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传授知识,更在于培养一种系统性的工程思维。它非常注重从系统整体的角度去剖析问题,而非孤立地看待某一技术模块。阅读过程中,我能明显感觉到作者在引导我思考:某一个参数的选择将如何影响整个系统的性能边界?不同技术之间的耦合和制约关系究竟如何体现?这种培养“大局观”的能力,在实际工程项目中至关重要。很多初级工程师只会调参,但这本书帮助我理解了参数背后的物理意义和设计哲学。它让我明白了,优化不是盲目的尝试,而是基于对信道特性深刻理解后的审慎决策。这种由表及里的学习方法,无疑是通往高级技术专家之路的必备阶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