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鑫洋、蒋雯著的《不确定博弈与群体演化》以 不确定环境下的博弈模型与群体行为动态演化为主要 研究对象,探讨博弈论在不确定环境下的建模和应用 问题,涉及经典的和量子的博弈模型、网络演化博弈 以及演化博弈论三个方面。书中探讨决策主体在多种 类型不确定性下的个体决策机制与群体行为演化过程 ,并将证据理论这一不确定性推理理论与博弈论深入 结合。本书是作者对多源证据融合与演化博弈理论长 期深入思考的精炼,总结了作者在不确定博弈模型、 量子博弈、演化博弈论、信息融合等相关领域的*新 研究成果,对博弈论在不确定环境下的建模和应用具 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本书可作为信息融合、不确定信息处理、演化动 力学等领域研究人员的参考用书,也可作为管理科学 与工程、运筹学与控制论、控制科学与工程、模式识 别与智能系统等专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参考用书。
前言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本书主要研究内容
1.3 本书结构框架
第2章 博弈与不确定性推理基础
2.1 博弈论基础
2.1.1 非合作博弈
2.1.2 演化博弈论
2.2 不确定性推理基础
2.2.1 不确定性推理
2.2.2 Dempster-Shafer证据理论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不确定零和矩阵博弈及基于博弈论的决策框架
3.1 语义环境下的零和信度结构矩阵博弈
3.1.1 经典的零和矩阵博弈
3.1.2 零和信度结构矩阵博弈
3.1.3 案例分析
3.2 随机变量环境下的零和信度结构矩阵博弈
3.2.1 随机变量环境下实数空间信度结构
3.2.2 实数空间零和信度结构矩阵博弈
3.2.3 案例分析
3.3 信度结构表示的连接不确定性零和多矩阵博弈
3.3.1 零和多矩阵博弈
3.3.2 连接不确定性下零和多矩阵博弈的基本模型
3.3.3 案例分析
3.4 多义性环境下的竞争式多准则决策框架
3.4.1 模型框架
3.4.2 案例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网络演化博弈的群体合作行为研究
4.1 网络演化博弈研究概述
4.2 自适应的WSLS偏好选择机制对合作的促进作用分析
4.2.1 模型与实验设计
4.2.2 模拟结果
4.3 角色分配的不确定性对结构化种群中利他性的影响分析
4.3.1 基本模型与实验设计
4.3.2 独裁者博弈在各类网络上的演化
4.3.3 独裁者博弈在网络上的演化结果总结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量子博弈模型及与经典博弈在双层网络上的共演化
5.1 经典概率与量子概率
5.2 量子博弈
5.2.1 Eisert-Wilkens-Lewenstein量子博弈机制
5.2.2 Marinatto-Weber量子博弈机制
5.3 量子化的监督博弈
5.3.1 监督博弈
5.3.2 监督博弈的量子化
5.3.3 结果分析
5.4 量子化的观点形成博弈
拿到这本书时,我原本以为会是一本偏向经济学或纯数学的著作,但它的跨学科视野和广阔的知识边界着实让我感到惊喜。作者似乎毫不费力地游走于信息论、复杂系统科学乃至生物学的交叉领域,将原本看似孤立的概念联系起来。书中的语言风格非常具有“学者气质”,精准、克制,但字里行间又透露出一种对未知领域探索的热切。我特别喜欢它探讨的“公共知识”与“私人信息”之间的鸿沟,以及这种鸿沟如何影响群体决策的质量。在当今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每个人都身处信息洪流之中,这本书提供了一套严谨的框架来审视我们接收到的信息是如何被“过滤”和“重构”的。它不是简单地告诉我们“要警惕谣言”,而是深入到机制层面,解释了在特定信息结构下,即使是基于部分理性行为,群体也可能导向灾难性的集体错误。这种自上而下的结构分析,为我理解当代社会舆论的形成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石。
评分我花了相当长的时间才消化完这本书的核心内容,坦白说,它对读者的基础知识要求不低,但一旦跨过最初的门槛,接下来的阅读体验就像是进入了一个设计极其精密的迷宫,每一步转折都指向一个更深层次的洞察。这本书最吸引我的是它对“演化”的动态视角处理。它没有满足于静态地描述某种均衡状态,而是着力于描述系统如何从一个状态迁移到另一个状态。那种对时间维度上系统稳定性和脆弱性的探讨,令人印象深刻。比如,书中对比了不同学习规则在特定环境下的收敛速度和最终结果,这不仅仅是枯燥的数学推导,更像是在观看一场场精心编排的“生存竞赛”。我尤其对其中关于“策略模仿”与“创新偏离”之间的张力描述着迷,这部分深刻揭示了群体内部既需要遵循既有成功的经验,又需要偶然的、看似非理性的偏离来驱动长期的适应性。这种精妙的平衡感,让这本书超越了一般的理论著作,更像是一部关于生命系统如何自我组织和进化的哲学沉思录,读起来酣畅淋漓,引人深思,让我对“变化”本身有了更深刻的敬畏。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着实抓人眼球,那深沉的靛蓝色背景上,错综复杂的几何图形像是某种神秘的符号体系,让人忍不住想一探究竟。我是在书店的架子上偶然发现它的,当时的阅读体验,与其说是在读一本专业书籍,不如说是在进行一场智力上的探险。作者的文字功底极为扎实,对概念的阐述逻辑清晰,层层递进,即便是涉及到一些相对抽象的数学模型,也能通过精妙的比喻和生活化的例子,将其阐释得引人入胜。我特别欣赏其中对于“理性”这一概念的深度剖析,它并非将人设定为一个完全追求利益最大化的机器,而是探讨了在信息不完全甚至存在误导的情况下,决策者如何根据有限的认知进行“满意”而非“最优”的选择。这种对人类行为的细致观察和建模,使得整个理论框架更具现实穿透力。尤其是关于信息传播路径的研究部分,作者似乎借鉴了社会网络分析的一些工具,描绘了观点如何在群体中扩散、固化乃至最终引发范式转移的过程,这对我理解日常生活中各种社会现象的形成机制,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和强有力的分析工具。读完后,感觉脑海中构建的认知地图又扩展了一圈,充满了满足感。
评分如果要用一个词来形容这本书的风格,那大概是“冷峻的优雅”。作者的论述笔触细腻,但核心观点却直指人心的“不确定性”本质。它没有提供廉价的乐观主义解药,而是坦诚地展现了在面对未知的未来时,任何群体决策都必然伴随着风险和潜在的低效率。我印象最深的是其中对“协调困境”的深入剖析,不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还穿插了许多关于大型组织内部沟通失灵的案例研究,这些案例虽然没有直接点明,但其影射的现实意义却极其强烈。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种“反直觉的智慧”——即我们自以为理性的努力,在群体互动中可能被异化为低效甚至破坏性的力量。阅读过程中,我经常需要停下来,对照自身工作中的一些模糊经验,试图用书中的模型去套用和解释,这种交互式的学习体验是极其宝贵的。它不是一本读完就束之高阁的书,而更像是一件工具,需要时常取出来打磨和使用,以应对复杂世界的新挑战。
评分这本书的阅读过程是一次精神上的洗礼,它迫使我不断地审视自己过去习以为常的那些关于“选择”和“群体互动”的假设。它的章节结构安排得极有巧思,每一部分都像是一个嵌套的俄套娃,外层是宏观现象的描述,内层则是微观行为的精确建模。我发现,作者在论证过程中对“非对称性”的强调尤为突出,无论是信息的不对称,还是初始条件的微小差异,都能被放大并主导最终的宏观结果。这与我们日常生活中倾向于寻找平均值或中心趋势的直觉是相悖的,反而更贴近现实世界中那些看似偶然的、决定性的瞬间。书中对于“路径依赖”的分析尤其精彩,它阐明了历史的偶然性如何通过机制被锁定为未来的必然趋势,这种宿命感在学术的严谨表达下,显得格外有力。读完之后,我对很多历史事件和社会变革的理解都有了质的飞跃,不再满足于表面的叙事,而是开始追问其背后的结构性驱动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