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半导体光电阴极
定价:80.00元
作者:贾欣志著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03-01
ISBN:9787030365767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681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20世纪60年代中期GaAs负电子亲和势半导体光电阴极的出现,有力地推动了以单晶半导体为基础的光电阴极的发展。除了负电子亲和势半导体光电阴极外,各种场助半导体光电阴极也有很大发展。与半导体工业的融合,使得光电阴极技术的发展在程度上摆脱了以经验为基础的局面,进入了以半导体带隙工程为基础的科学设计新阶段。
今天,半导体光电阴极不仅是用于光电探测和计量用的光电倍增管和夜视仪所用像增强器的关键光电转换部件,而且作为电子加速器、自由电子激光器、同步辐射光源、电子束光刻、电子显微镜、太赫兹辐射器以及X射线源等方面的高亮度电子源,也表现出明显的潜力和实用价值。半导体光电阴极的应用领域包括军事、安全、医学、天文、航空航天、生物化学以及光纤通信等诸多方面。
贾欣志编著的《半导体光电阴极》全面介绍半导体光电阴极的发展,各种半导体光电阴极的工作原理、制备技术、性能特点以及应用方面等。《半导体光电阴极》适合从事电子物理、电真空物理、光电成像和夜视技术领域及其他涉及光电阴极领域的科技人员、高等学校教师、研究生和高年级本科生阅读参考。
目录
前言
章 半导体光电阴极基础
1.1 GaAs晶体结构
1.2 半导体能带
1.3 功函数与电子亲和势
1.4 半导体光吸收
1.5 GaAs光电阴极中的载流子输运过程
1.6 电子一声子散射
1.7 半导体异质结
1.8 超晶格与量子阱基础
参考文献
第2章 GaAs半导体表面重构与表面态
2.1 GaAs表面重构
2.2 GaAs半导体表面态
参考文献
第3章 GaAs半导体光电阴极
3.1 GaAs光电阴极基片的结构与制备
3.2 GaAs光电阴极表面激活层
3.3 GaAs光电阴极表面NEA模型
3.4 GaAs半导体光电阴极原理
3.5 GaAs半导体光电阴极性能
参考文献
第4章 Si-NEA光电阴极
4.1 Si(100)(2×1)-NEA光电阴极
4.2 无定形Si-NEA光电阴极
参考文献
第5章 1.06um近红外光电阴极
5.1 发展1.06um波长光电阴极的意义
5.2 GaAs-NEA光电阴极光谱近红外扩展的基本原理
5.3 1.06um光电阴极的早期发展
5.4 透射式InGaAsl.06_um近红外光电阴极
5.5 GaAs-NEA光电阴极光谱红外扩展的限制
参考文献
第6章 转移电子光电阴极
6.1 TE光电阴极的发展
6.2 TE光电阴极的早期工作
6.3 TE光电阴极的技术改进
6.4 TE光电阴极的典型性能
6.5 其他TE光电阴极方案
6.6 TE光电阴极的应用
参考文献
第7章 3族N化物紫外光电阴极
7.1 未来的高效率紫外光电阴极
7.2 3族N化物的一般物理特点
7.3 3族N化物的NEA特性
7.4 3族N化物紫外光电阴极的设计与实施方案
7.5 微通道板-GaN光电阴极
7.6 无Cs激活GaN紫外光电阴极
参考文献
第8章 金刚石紫外光电阴极
8.1 金刚石的一般特点与参量
8.2 金刚石单晶的NEA表面
8.3 多晶金刚石薄膜的NEA模型
8.4 化学气相沉积多晶金刚石NEA光电阴极
8.5 以微通道板为衬底的金刚石紫外光电阴极
8.6 透射式金刚石NEA光电阴极
8.7 金刚石透射式场助光电阴极
参考文献
第9章 Si锥场发射光电阴极
9.1 Si锥场发射光电阴极原理
9.2 Si锥场发射光电阴极典型制作工艺
9.3 Si锥场发射光电阴极性能
9.4 Si锥场发射光电阴极应用实例
参考文献
0章 碳纳米管光电阴极
10.1 碳纳米管结构及其电学光学特性
10.2 组合式碳纳米管光电阴极
10.3 直接转换式碳纳米管光电阴极
参考文献
1章 超晶格与量子阱光电阴极
11.1 早期的量子阱和超晶格光电阴极研究
11.2 高亮度超晶格光电阴极
11.3 红外量于阱光电阴极方案
11.4 可用于条纹管的量子阱光电阴极展望
11.5 超晶格作为光电阴极的光吸收层
参考文献
2章 半导体电子自旋极化光电阴极
12.1 发展电子自旋极化光电阴极的意义
12.2 大块GaAs电子自旋极化光电阴极
12.3 应变层GaAs自旋极化光电阴极
12.4 超晶格自旋极化光电阴极
12.5 应变超晶格自旋极化光电阴极
12.6 应变补偿超晶格自旋极化光电阴极
12.7 带有分布式布拉格反射器的超晶格自旋极化光电阴极,
12.8 自旋极化的弛豫
12.9 表面电荷限制效应
参考文献
3章 作为高亮度电子源的半导体光电阴极应用
13.1 作为电子加速器的高亮度电子源
13.2 电子束光刻用的电子源
13.3 高亮度GaAs-NEA光电阴极的电子显微镜应用
参考文献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装帧和印刷质量简直可以用“匠心独运”来形容,每次翻阅都像是在进行一次庄严的仪式。我不是一个特别注重外在形式的人,但《电磁场理论及其在现代通信中的应用》的纸张质感和排版布局,着实提升了阅读体验。尤其是在处理那些复杂的矢量微积分和麦克斯韦方程组的推导时,字体粗细的恰当使用,使得那些本来就令人头晕的数学符号变得清晰可辨,大大降低了阅读疲劳。我记得我以前看的参考书,很多地方的符号标注混乱不堪,阅读起来总有一种迷失在公式海洋中的感觉。而这本,结构逻辑极其清晰,每一章的引入都由一个具体的应用场景(比如天线设计或波导传输)开始,然后再回溯到背后的物理原理。这种“应用导向”的叙事风格,极大地激发了我对这门“高冷”学科的兴趣。当我读到关于介质波导中TE/TM模式的分析时,作者用了一种非常直观的类比,将电磁波的传播比作水流在特定管道中的运动,虽然物理模型不完全等价,但在理解概念上起到了奇效。这本书的深度是毋庸置疑的,它没有回避那些艰深的数学工具,反而将它们视为理解物理世界的钥匙,鼓励读者去掌握它们,而不是绕道而行。它不是让你快速通过考试的工具书,而是一本能让你真正对电磁现象产生敬畏之心的启蒙之作。
评分我对《量子力学导论:非相对论性量子理论》的评价,必须从其严谨的逻辑构建说起。许多量子力学的教材往往在引入波函数和薛定谔方程后,就迅速陷入到复杂的数学计算中,让初学者对“粒子”的“波性”产生深刻的困惑。这本书却巧妙地采用了费曼的路径积分思想的简化版作为引子,虽然没有深入到路径积分的全部细节,但它在概念层面帮助读者建立了一种更直观的、基于概率幅叠加的图像。作者在处理算符、本征态和测量的关系时,展现了极高的清晰度。例如,在对角化能量算符,求解定态薛定谔方程的过程中,每一步的物理意义都被标注得清清楚楚,避免了纯粹的数学推导成为炫技。我特别欣赏书中关于“角动量”部分的论述,它没有急于给出$L^2$和$L_z$的对易关系,而是先从经典的角动量定义出发,一步步过渡到量子化条件,这种从已知到未知的构建,让我对量子力学中的守恒律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这本书的难度无疑是存在的,但它就像一位耐心的导师,在你犯错时不会直接给出答案,而是引导你回顾前几章的原理,让你自己找到逻辑的断点。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对海森堡测不准原理的理解不再停留在“位置和动量不能同时确定”的表层,而是理解了其背后算符对易性的深刻内涵。
评分说实话,刚开始翻阅《面向对象编程与设计模式精解》的时候,我感觉自己像是在攀登一座陡峭的山峰,过程充满了挫败感。我之前接触的编程语言更多是过程式的,对于类、继承、多态这些概念,虽然知道定义,但在实际项目中总感觉用得生硬别扭。这本书最让我佩服的地方,在于它没有把设计模式当作孤立的知识点来堆砌,而是将它们置于一个不断演进的软件结构背景下进行阐释。它清晰地展示了“为什么”需要工厂模式,而不是简单地教你“如何”实现一个工厂类。书中对SOLID原则的阐述尤其到位,作者通过一系列对比鲜明的代码示例——一边是“坏味道”的代码,一边是应用了相应原则优化后的结构——让“低耦合、高内聚”这些空洞的口号变得触手可及。我特别喜欢它在讨论装饰器模式时所做的性能权衡分析,指出虽然装饰器能提供极大的灵活性,但在某些对性能要求极高的场景下,可能需要考虑其他替代方案。这种辩证、不偏激的讨论方式,体现了作者深厚的工程素养。这本书不仅仅是教会你如何写出“能跑”的代码,更是训练你如何写出“健壮、可维护、可扩展”的代码,它在重塑我作为程序员的底层思维模型。
评分拿到这本厚厚的《晶体管与集成电路设计手册》时,我内心是既期待又有些忐忑的。作为一名电子工程专业的学生,我对半导体器件的理解大多停留在教科书上的基础概念,比如PN结的形成、晶体管的开关特性等。然而,这本书的目录一翻开,我就被那种深邃和广博所震撼。它显然不是那种面向初学者的入门读物,而是直指核心、直面工程实践的宝典。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复杂概念时所展现出的那种游刃有余的驾驭能力。比如,在讲解MOSFET的工作原理时,书中不仅详细剖析了阈值电压的精确计算,还深入探讨了短沟道效应带来的亚阈值斜率变化,这种层层递进的讲解方式,让我仿佛亲身参与了一场高水平的学术研讨。书中配有大量的图表和仿真曲线,这些视觉辅助工具极大地弥补了纯文字叙述的抽象性。我记得有一次为了搞懂一个复杂的反馈回路设计,我卡住了整整一个下午,后来翻到书中关于负反馈稳定性分析的章节,作者用一种近乎艺术家的笔触描绘了波德图的相位裕度和增益裕度,瞬间茅塞顿开。这本书的价值,不在于它能直接告诉你“把这个电阻换成那个”就能解决问题,而在于它为你构建了一个坚实的理论框架,让你在面对任何新的、未曾谋面的电路挑战时,都能从容不迫地找到解决问题的逻辑路径。它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工程师,在你耳边低语,引导你思考本质,而不是简单地提供答案。
评分《现代光学与激光技术应用》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更像是一本结合了历史回顾与前沿展望的百科全书。它并非只关注于激光器的核心物理,而是将其置于整个光学科学发展的宏大叙事中去考察。比如,在讲解阿贝衍射极限时,作者没有简单地引用公式,而是回顾了显微镜发明初期,光学元件的像差问题是如何困扰了科学家数百年,这种历史的厚重感使得理论的诞生显得顺理成章,而非凭空出现。书中对傅里叶光学在图像处理中的应用的讨论尤为精彩,它将光学系统与信号处理紧密地联系起来,让我意识到光学不仅仅是研究光的传播,更是信息记录和传输的基础。我最喜欢的部分是关于非线性光学效应的介绍,从倍频到参量放大,作者用生动的比喻解释了高强度光场与物质相互作用的复杂机制。与其他教科书不同,这本书在介绍特定激光器(如CO2激光器或飞秒激光器)的原理时,总会附带一小节关于其在工业或医疗领域中的实际案例分析,这极大地增强了理论的实用价值。它成功地架起了基础物理与工程应用之间的鸿沟,让读者在学习了复杂的波动光学和偏振理论之后,能够立刻看到这些知识是如何被转化为改变世界的工具的。这本书的知识密度非常高,我需要反复阅读才能完全消化其中关于光场调控的精妙设计。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