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模拟电子线路
定价:27.00元
作者:宋贵林,胡春萍
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06-01
ISBN:9787121006364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381kg
编辑推荐
本书共8章,章至第7章为基础部分,主要内容是:半导体器件、放大电路基础、放大电路中的负反馈、正弦波振荡电路、集成运算放大器及其应用、功率放大电路、直流稳压电源。第8章为选学部分,主要内容是:无线电广播的基础知识、调幅与检波、角度调制及其解调电路、变频与倍频、小信号谐振放大电路、反馈控制电路、谐振功率放大器。本书注重职业教育的特点,着重基本概念、基本分析方法和基本计算方法等基础知识的讲述。本书由宋贵林、胡春萍主编。
内容提要
本书共8章,章至第7章为基础部分,主要内容是:半导体器件、放大电路基础、放大电路中的负反馈、正弦波振荡电路、集成运算放大器及其应用、功率放大电路、直流稳压电源。第8章为选学部分,主要内容是:无线电广播的基础知识、调幅与检波、角度调制及其解调电路、变频与倍频、小信号谐振放大电路、反馈控制电路、谐振功率放大器。
本书可作为中等职业学校电类专业通用教材,也可作为岗前培训和自学用书。
本书还配有电子参考资料包,详见前言。本书由宋贵林、胡春萍主编。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我花了整整一个周末试图啃完关于开关电源拓扑结构的那一章,结果感到心力交瘁,收获寥寥。这本书在描述DC-DC转换器,比如Buck和Boost电路时,似乎陷入了一种过度的数学化陷阱。它花了大量篇幅去讨论理想状态下的闭环控制和传递函数,似乎在试图证明某些数学定理,而不是教会读者如何设计一个高效、低纹波的实际电源模块。当我真正想知道在实际应用中,如何处理寄生电感、如何选择合适的MOSFET开关频率范围,以及如何有效布局以减少EMI干扰时,这些实战经验却像幽灵一样难以捕捉。书里提供的几个仿真例子,参数设置得过于“干净”,完全没有考虑元器件的实际容差和温度漂移。说实话,如果我需要一本纯粹的数学分析教材,我会去买专门的控制理论书籍。我买这本书,是期望它能成为一座桥梁,连接理论和工程实践。很遗憾,这本书似乎更愿意停留在理论的彼岸,对我们这些渴望实用技能的工程师设置了一道难以逾越的“数学鸿沟”。这种“高高在上”的写作姿态,让人感觉作者并不真正关心我们能否将这些知识落地。
评分这本书的排版和字体选择简直是一场视觉灾难。我得承认,我是一个对阅读体验有一定要求的人,毕竟长时间面对复杂的电路图和密集的公式,眼睛是非常容易疲劳的。这本书的纸张质量中规中矩,但墨水似乎有点太淡了,尤其是在那些标注参数的脚注部分,需要我凑得很近才能看清楚那些微小的数字。更要命的是,图表的布局极其混乱。有些关键的波形图和参数表居然被生硬地切分在跨页的两边,让人阅读时必须不断地在前后页之间来回翻找,极大地打断了思考的连贯性。我记得有一次,我试图理解一个反馈网络的稳定性分析,图中的波特图竟然被放在了正文后三页的位置,而相关的文字描述却紧接着前一页的推导过程。这种编排方式,真的不知道是哪位“大师”的杰作。难道作者或者编辑团队从来没有自己试着从头到尾用这本书学习过一遍吗?对于电子工程这种高度依赖图形辅助理解的学科来说,如此低劣的版式设计,简直是对读者智力和耐心的双重考验。它让原本就枯燥的学习过程变得更加冗长和令人沮丧,严重影响了知识的吸收效率。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着实抓人眼球,那种深沉的蓝色调配上一些精细的电路图线条,让人一看就知道这是一本硬核的技术书籍。我本来抱着极大的期待,希望能在这本“宝典”中找到解决我当前项目瓶颈的灵感。毕竟,市面上关于基础电子理论的书籍汗牛充栋,但真正能深入浅出讲解复杂概念的却寥寥无几。然而,当我翻开前几页,那种期待感就慢慢被一种深深的困惑所取代。书的内容似乎更侧重于对宏观理论的概述,缺乏实际操作层面的指导。比如,讲到BJT的等效模型时,它用了好几页的篇幅来推导公式,但对于如何在实际面包板上搭建一个稳定工作的放大电路,如何选择合适的偏置电阻,却轻描淡写,仿佛那只是一个不言而喻的常识。这对于我这种动手能力强于理论深究的工程师来说,无疑是一种“隔靴搔痒”。我希望看到的是更多实际案例的分析,比如某个老式收音机的高频头设计缺陷,或者某个现代运算放大器的高速性能优化技巧。这本书的深度似乎停在了教科书的水平,而没有跨越到工程师工具箱的实用层面,让人不禁想问,作者是否过于沉迷于理论的完美性,而忽略了现实世界的“不完美”和复杂性。
评分作为一本声称覆盖“模拟电子线路”全貌的参考书,我对它在现代集成电路设计范畴内的覆盖深度感到非常失望。很显然,这本书的编写很可能是在十年前甚至更早完成的,因为书中对诸如CMOS设计技术、亚微米工艺的挑战、以及当前主流的低功耗设计理念几乎没有涉及。它对运放的讨论,几乎还停留在双极型晶体管的年代,对折叠式输入级、米勒补偿、甚至差分对的基本优化思路都只是一笔带过。我期待书中能有一章专门剖析现代IC设计中,如何处理匹配误差、如何利用先进工艺实现高精度模拟功能。但这本书中展现的“模拟”世界,仿佛是真空中的理想元件构成的玩具世界。它缺失了对现实世界半导体器件特性的深刻理解,比如阈值电压的失配、沟道长度调制效应在高精电路中的影响等。如果一本号称是“模拟电子线路”的参考书,却无法指导读者理解和分析当代芯片内部的模拟模块,那么它的参考价值必然大打折扣。它更像是一本历史文献,而非指导未来的工具书。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让我感觉像是在听一个非常冗长、缺乏重点的学术报告。作者似乎有一种强烈的“灌输”倾向,恨不得把自己知道的所有相关知识点一股脑地塞进书里,导致主线非常模糊。比如,在讨论晶体管的噪声特性时,它突然插入了一段关于半导体物理材料学发展历史的插曲,虽然这段历史在学术上或许有其价值,但对于急于了解如何降低放大器本底噪声的读者来说,这完全是文不对题的“信息噪音”。整本书的行文缺乏必要的逻辑梳理和重点提炼。它很少使用清晰的小结或总结性的段落来帮助读者梳理本章的知识脉络。读完一个章节,我常常需要回头去翻阅前面的内容,试图重新构建知识体系,这无疑是极其低效的学习方式。一个好的技术书籍应该像一位耐心的导师,能引导学生一步步深入,抓住核心要点。而这本书更像是一个知识的“瀑布”,虽然水量巨大,但水花四溅,真正能被捧起来的有效信息量却非常有限,让人读起来感到筋疲力尽,却摸不到核心的“骨架”。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