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社交天性:人類社交的三大驅動力
定價:69.90元
作者:(美)馬修·利伯曼(Matthew D. Lieberman)
齣版社:浙江人民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6-06-01
ISBN:9787213072864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讓《影響力》作者西奧迪尼都贊嘆不已的新興學科開拓者馬修·利伯曼傾力之作!揭露大腦天生愛社交的神經奧秘。 從如何激發他人的捐贈行為、如何防止偷竊,到廣告怎麼打纔有效,一本讓生活更美好的實用指南,從此改變你看待世界與他人的方式! 全書論述峰迴路轉、麯徑通幽之美堪比丹·布朗的小說! 北京大學國傢發展研究院教授汪丁丁、浙江大學經濟學係教授&博士生導師葉航、北京大學心理學係教授周曉林、美國加州州立大學(長堤)商學院教授孫滌、“影響力教父”羅伯特·西奧迪尼、“鄧巴數”提齣者羅賓·鄧巴、“棉花糖實驗”設計者沃爾特·米歇爾、哈佛大學心理學教授丹尼爾·吉爾伯特等集體盛贊! 湛廬文化齣品。
內容提要
《社交天性》是社會心理學傢馬修·利伯曼解讀人類“社會腦”的之作,它告訴我們為什麼在充滿閤作與競爭的智慧社會中人們喜愛社交又相互連接,個人的社會影響力如何得以發揮,書中處處充滿瞭令人驚喜的洞見。
為什麼有的人天生善於社交,而有的人總是充滿障礙?
為什麼智商越高的人越難相處?
心痛對人的傷害甚至超過頭痛?
慈善組織如何激發人們的捐贈行為?
比金錢更有效的激勵員工的方式是什麼?
針對社會生活的方方麵麵,從如何理解他人的思想和行為、如何與他人閤作,到如何幫助孩子高效學習、如何激勵員工努力工作,《社交天性》為我們提供瞭科學的解釋和建議,為我們講述人類社交的三大驅動力。
這是一本兼具科學性和通俗性的讀物,讀者不僅可以從中瞭解研究者們如何通過實證的方法研究人類社會行為的神經基礎,還可以藉助本書的內容幫助自己更為有效地與他人溝通,從事社交活動,更好地適應社會生活,進而獲得更高的幸福感。
目錄
部分 大腦天生愛社交
01 “我們”到底是誰
整個社會對個人的預期長久地忽略瞭我們的天性:我們本來是一枚方形(具備社交天性)的
釘子,卻身不由己地被固定在一個圓形(非社交性的環境)的孔中。
怎樣選齣一個總統
大腦中的“社交網絡”
令人望而生畏的腦科學
02 大腦的“一生愛”
大腦把幾乎所有空閑時間都用於一件事情:思考他人以及他人與自己的關係。大腦不斷迴到這種活動上,完全是為瞭幫助我們成為極其復雜的社交圈裏的專傢。
默認網絡,大腦中活躍的神經網絡
大腦“空閑”時做什麼
為什麼智商越高的人越不好相處
社會群體越大,越需要更大的大腦
找誰寫推薦信比寫瞭什麼更重要
第二部分 人類社交的三大驅動力之一:連接
03 心痛不是矯情,是真痛!
人對社交的需求甚至大於對食物和溫暖的需求,不甚理想的社交關係給人帶來的痛苦與真實的身體疼痛無異。
顛覆馬斯洛需求理論
孩子為何依戀母親
大腦中的警報係統
難過時服用兩片阿司匹林吧
謾罵比拳頭可能傷人更深
04 他人並沒有你想的那麼自私,閤作纔是人類天性
相互閤作本身就能激活大腦的奬賞係統,無論是否期望得到迴報, 幫助他人都會讓我們體驗到真正的快樂。
贊美本身就是意義
超級閤作者
博弈中的人類天性
大腦更喜歡給予而不是索取
小贈品更能激發人們的捐贈行為
第三部分 人類社交的三大驅動力之二:心智解讀
05心智化,決定瞭你是理解還是誤解他人
每一天,我們都在利用心智化係統去預測與我們的生活密切相關的他人的需要和欲望,並采取行動讓他們過得更好。
“我知道你知道我知道”
一般智能係統
社會智能係統
怎樣打牌次次都能贏
在産品齣來前挖掘客戶需求
06 鏡像神經元,使心智解讀成為可能
鏡像神經元通過“模仿”使得大腦理解他人行為背後的思想和意義,從而使與他人的互動成為可能。
鏡像神經元,10 年來重要的科學發現
模仿
“反鏡像”神經元
為什麼做比做瞭什麼更重要
07 共情,利他行為的催化劑
當觀察到另一個人正在經曆某種情感體驗時,我們自己的臉部肌肉馬上就會以一種微妙的方式模仿這個人的錶情,從而達到情感共鳴。
“我感受到瞭你的痛苦”
你會嚮慈善機構捐款嗎
自閉癥患者失去瞭什麼
破鏡假說
激烈世界假說
第四部分 人類社交的三大驅動力之三:協調
08自我,讓你的大腦成為他人思想的跑馬場
對社會影響來說,自我更像是一條暢通無阻的“高速公路”,而不是我們曾經認為的堅不可摧的“私人堡壘”。
神經二元論
黑猩猩也有自我嗎
粉色的給男孩,藍色的給女孩
人天生就易受他人影響
廣告有沒有效,大腦先知道
09自我控製,讓“隨大流”的人更易成功
自我控製是我們進入社會的代價。那些更容易接受群體的信念和價值觀的人,獲得的成就往往也更大。
棉花糖實驗
大腦的製動係統
自我控製的受益者是彆人,而不是自己
防盜絕招:貼一張“有眼睛”的海報
第五部分 通過社會眼看世界
10大腦愛社交勝過金錢
生活中的“社會因素”比直接的物質滿足對人們的幸福意義更重大,比如,更頻繁地參加誌願服務就可以帶來更大的幸福感。
更多的錢並不代錶更幸福
淒涼的人生景象
改良公寓樓的設計
“社交零食”和“社交代用品”
11社會奬賞,企業激勵員工更有效的手段
智力和社交能力都被認為是一個成功的的必要條件,但是,社交 能力的重要性幾乎是智力的兩倍。高效更應該注重培養自己的社交能力。
比金錢更有效的激勵手段
關心造就成功
高效擁有更強的社交能力
把握領導力的核心
12有效互動,孩子高效學習的推動器
初中生成績下滑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學生在一個新的社交環 境——新學校、新老師與新學生中缺乏歸屬感。教育改革應該關注學生對歸屬感的需求,鼓勵學生之間的有效互動。
讓學生彼此建立連接
“你真的打瞭我”
如何學習曆史和語言
為教而學
塑造一個更高效的社會腦
結 語 不斷擴大的社會腦
緻 謝
譯者後記
作者介紹
馬修·利伯曼
社會認知神經科學領域重要的學者之一,於2007年獲美國心理學協會頒發的“傑齣科學奬”,該奬項每兩年頒發給一位傑齣的社會心理學傢。
1999年,在哈佛大學獲得社會心理學博士學位,現任加利福尼亞大學洛杉磯分校心理學教授、社會認知神經科學實驗室(S Lab)主任,《社會認知和情感神經科學》雜誌(Social Cognitive and Affective Neuroscience)創始編輯,《心理學評論》(Psychological Review)顧問編輯。
文摘
序言
這本書的書名雖然簡潔,但“社交天性”這四個字卻像一個巨大的磁場,吸引著我對人類社會行為的好奇心。我一直覺得,人是群居的動物,這是一種無法擺脫的宿命,也是一種寶貴的財富。但為什麼我們會這樣?究竟是什麼樣的力量驅使著我們去尋求他人的陪伴,去建立連接,去形成社會?我猜想,書中會深入探討這些驅動力,或許會涉及一些關於歸屬感、認同感,甚至是我們對風險的規避心理。我非常期待書中能夠給齣一些令人信服的解釋,也許還會提供一些實用的建議,幫助我們在復雜的社會環境中更好地定位自己,更好地與他人相處。這本書的齣現,感覺就像是為我打開瞭一扇通往更深層次理解社會性的大門。
評分我最近在社交場閤裏感到有些力不從心,總覺得自己好像跟不上大傢的節奏,或者說,我不太清楚自己為什麼會有某些社交上的反應。偶然間看到瞭這本書的書名,心想這會不會是我想找的答案呢?“社交天性”這幾個字,聽起來就很有學術深度,但又很接地氣,好像直擊瞭人類內心最原始的衝動。我好奇書中會怎麼解析這種“天性”,是生理的、心理的,還是社會文化的?我猜想,它或許會從進化論的角度來解釋,或者從心理學的角度來剖析,也可能是一種綜閤的視角。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幫助我更好地理解自己,以及理解我身邊的人。也許,瞭解瞭驅動我們社交的根本原因,我能更坦然地麵對自己的社交焦慮,甚至找到更有效率、更令人愉悅的社交方式。我迫不及待地想翻開它,看看它能否為我撥開迷霧。
評分這本書的封麵設計我第一眼就吸引住瞭,一種溫暖而又充滿力量的感覺撲麵而來。封麵的配色不是那種張揚的色彩,而是沉靜的,但又帶著一點點明亮,像是黎明時分的天空,預示著一種希望和清晰。文字的排版也很有匠心,標題“社交天性”幾個字,仿佛在邀請我去探索內心深處那些最本真的渴望。雖然我還沒來得及深入閱讀,但僅僅是這個封麵,就給瞭我一種想要深入瞭解書中內容的衝動。我總是覺得,一本好書,從封麵設計開始,就已經在與讀者進行一場無聲的對話,而這個封麵,無疑是很成功的一次對話。它讓我聯想到那些關於人與人之間連接的種種美好,或許這本書會為我解答一些長久以來關於“我們為什麼需要彼此”的睏惑。我期待著這本書能像它的封麵一樣,給我帶來一種寜靜而深刻的啓迪。
評分這本書的齣版信息,浙江人民齣版社,這讓我對其內容質量有瞭初步的信心,畢竟這個齣版社在人文社科領域有著不錯的聲譽。而“RTWL 社交天性:人類社交的三大驅動力”這個書名,則充滿瞭學術研究的嚴謹感,又帶有對人類本質的探索意味。“社交天性”這個詞本身就引人深思,它暗示瞭社交行為並非後天習得,而是根植於人類的本能之中。我很好奇,作者會如何定義這“三大驅動力”,它們之間又有著怎樣的相互作用?這會不會涉及到一些關於權力、親密關係、競爭與閤作等更為宏大的社會議題?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提供一種係統性的理論框架,幫助讀者理清那些模糊的社交感受,理解自己以及他人的行為動機,從而在人際交往中更加遊刃有餘。
評分我一直對心理學和行為學領域有濃厚的興趣,特彆是那些能夠解釋我們日常生活行為背後原因的理論。這本書的書名“社交天性:人類社交的三大驅動力”一下子就抓住瞭我的眼球。我很好奇,究竟是哪“三大驅動力”能夠如此概括性地概括人類如此復雜而多樣的社交行為?這讓我聯想到很多經典的行為理論,比如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或者依戀理論。我猜想,這本書可能會從生物學、心理學、社會學等多個學科的角度齣發,來構建一個關於人類社交動因的完整框架。我期待書中能夠提供一些新穎的視角和深刻的洞見,能夠讓我對“為什麼人需要社交”這個問題有一個更全麵、更深入的認識,甚至可能啓發我從全新的角度去審視自己的人際關係。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