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单片机原理与接口技术(第3版)
定价:31.00元
作者:曹天汉
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07-01
ISBN:9787121090646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581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分为四部分共12章。部分2章,介绍单片机及单片机芯片的基本硬件结构;第二部分4章,系统地叙述汇编语言指令系统及程序设计的基础、单片机C语言基础、C51程序的基本结构与设计和C51的构造类型数据;第三部分4章,介绍单片机片内的标准外围单元:并行输A./输出口、中断系统、定时器/计数器和串行口的组成及应用方法;第4部分2章,通过各种应用实例阐述单片机的并行扩展技术和串行扩展技术。
本书已在多所高职院校用做教科书,鉴于其知识点叙述上的科学性、可读性和内容上的先进性、实用性,本书也可作为工程技术人员和单片机爱好者的自学用书。
目录
部分 单片机及其基本组成
章 单片机概述
1.1 单片机
1.2 单片机系统
习题1
第2章 MCS-51单片机的基组成
2.1 概述
2.1.1 MCS-51单片机的内部结构框图
2.1.2 MCS-51单片机的引脚及片外总线结构
2.2 中央处理器CPU
2.3 振荡器和时钟电路
2.3.1 电路组成
2.3.2 时序与时序定时单位
2.4 MCS.51单片机的内部存储器
2.4.1 MCS.51单片机系统的存储器结构及地址空间
2.4.2 MCS.51单片机的内部数据存储器
2.4.3 特殊功能寄存器
2.4.4 堆栈及其存储特性
2.4.5 内部程序存储器
2.5 MCS.51单片机的复位
2.6 单片机的几种工作方式
习题2
第二部分 MCS-51单片机的指令系统及程序设计
第3章 MCS-51单片机的汇编语言指令系统
3.1 指令格式及常用符号
3.1.1 指令的汇编语言格式
3.1.2 指令编码的格式
3.1.3 指令中常用符号
3.1.4 指令执行的基本过程
3.2 指令中的寻址方式
3.3 数据传送指令
3.3.1 在单片机片内RAM中传送数据的指令
3.3.2 读写外部RAM的指令
3.3.3 读程序存储器的指令
3.4 算术运算类指令
3.4.1 加法指令
3.4.2 减法指令
3.4.3 乘法指令
3.4.4 除法指令
3.5 逻辑运算与移位类指令
3.6 控制转移类指令
3.6.1 无条件转移指令
3.6.2 条件转移指令
3.6.3 调用与返回指令
3.6.4 空操作指令
3.7 位操作类指令
3.8 MCS-51汇编语言的伪指令
习题3
软件实训1
第4章 单片机C语言基础
4.1 单片机C语言概述
4.1.1 C语言的特点
4.1.2 单片机C语言——C51
4.2 单片机C51语言基本语法
4.2.1 C51的运算量
4.2.2 C51的数据类型
4.2.3 C51的存储种类和存储器类型
4.2.4 C51的运算符和表达式
习题4
第5章 MCS-51单片机程序设计
5.1 程序设计的基本方法
5.1.1 程序设计的步骤
5.1.2 源程序的编辑、编译和汇编
5.2 程序的基本形式与设计举例
5.2.1 汇编语言程序的基本结构与设计举例
5.2.2 C51程序的基本结构与设计举例
习题5
第6章 C51的构造类型数据
6.1 数组
6.1.1 数组的引入
6.1.2 一维数组
6.1.3 二维数组
6.1.4 字符数组
6.1.5 数组的存储空间
……
第三部分 MCS-51单片机的基本功能单元
第7章 MCS-51单片机的并行输入/输出端口
第8章 MCS-51单片机的中断系统
第9章 MCS-51单片机的定时/计数器
0章 MCS-51单片机的串行口
第四部分 单片机的扩展技术
1章 MCS-51单片机的并行扩展技术
2章 MCS-51单片机的串行扩展技术
附录A MCS-51单片机指令汇总
参考文献
作者介绍
曹天汉,男,浙江杭州人,副教授,先后毕业于宁夏大学物理专业和浙江大学计算机应用专业,多年从事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教学和教学管理工作,高校教龄25年。主要从事电子技术和单片机系统设计技术的教学和技术开发。
文摘
序言
我不得不说,这本书的理论深度在某些核心章节处理得略显保守和浅显,未能充分触及当前工业界对该领域的前沿探索和应用挑战。例如,在讲解中断服务程序的优化设计时,作者似乎停留在基础的软件实现层面,对于如何利用高级定时器特性进行更精确的事件同步,或者在多任务环境下如何避免竞态条件引发的复杂问题,鲜有深入的探讨和实例剖析。这就导致读者在学完书本内容后,面对实际工程项目中那些对实时性和可靠性要求极高的场景时,依然感到力不从心,需要花费额外的精力去查阅大量在线文档和学术论文进行弥补。知识的深度决定了读者能达到的高度,如果教材只是提供了一个“能用”的基准线,而非“精通”的阶梯,那么其价值就会大打折扣。技术更新的速度很快,一本好的教材理应兼顾基础的牢固性与前瞻性的视野,引导读者思考更深层次的工程权衡。
评分作者在阐述概念时的语言风格,对于一个完全零基础的初学者来说,似乎过于追求逻辑的严密性,而牺牲了清晰易懂的表达。全书充斥着大量的专业术语和缩写,虽然在书的后半部分有专门的术语表,但在初次接触这些新概念时,读者很容易因为晦涩的定义而感到挫败。尤其是在描述时序图和寄存器配置时,如果能辅以更形象的比喻,或者用流程图替代纯文字的描述,学习曲线会平滑很多。我感觉这本书更像是写给已经有一定电子或编程基础的人员进行系统性回顾和查阅的参考手册,而不是一本真正意义上的“入门”教材。如果目标读者群体是跨专业的学生或者纯粹的爱好者,那么在语言的亲和力上,这本书显然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需要降低读者的心理门槛。
评分这本书的印刷质量实在令人担忧,纸张摸起来有些粗糙,字体清晰度也只能算是勉强过关。尤其是插图部分,很多电路图的线条模糊不清,黑白灰度过渡生硬,初学者在对照着实验操作时,光是辨认元件符号和连接方式就花费了大量时间,极大地影响了学习的连贯性和效率。更别提排版上的诸多小瑕疵,页边距设置得不太合理,导致有些重要公式或注释被挤压在了靠近装订线的位置,阅读起来非常费劲,时不时需要用力把书页掰开才能看清全貌。对于一本技术类书籍来说,这种硬件上的粗糙处理是完全不能接受的,它直接降低了阅读的愉悦感和实用性,让人不禁怀疑作者和出版社是否对读者的使用体验给予了足够的重视。一本好的教材,其载体本身就应该提供一个友好的学习环境,而不是成为学习路上的额外障碍。我期待未来修订版能在纸张、印刷和版式设计上进行全面的升级,让内容更好地被接收。
评分从课程体系的角度来看,这本书在软硬件接口技术的交叉融合上处理得不够均衡。它花了大量的篇幅详细讲解了底层硬件的编程细节,比如位操作、定时器配置的繁琐步骤,但在讲解如何高效地组织这些底层驱动代码,形成可重用、易维护的软件模块方面,着墨太少。现代嵌入式开发强调分层设计和抽象化,但本书的讲解路径更偏向于“一步到位”的硬编码式实现。这意味着读者学会了如何让硬件工作,却没能学会如何构建一个健壮的软件架构来管理这些硬件。这种偏科的学习模式,不利于培养学生面向工程实践的系统思维能力。一个合格的接口技术教材,应当清晰地展示硬件控制如何优雅地融入到整体的软件设计框架之中,实现软硬协同的最佳效果。
评分这本书的案例分析部分设计得略显陈旧和刻板,缺乏与当前主流开发工具链的有效衔接。书中的实验项目多围绕着基础的I/O控制、简单的ADC采集或LED流水灯等非常基础的模块展开,这些例子虽然有助于理解基本原理,但对于当下流行的嵌入式系统开发范式,如事件驱动编程、低功耗设计思路或是基于RTOS的模块化开发方法,几乎没有涉及。读者在完成这些“固定套路”的实验后,很难将所学知识迁移到更复杂、更贴近现实的项目中去。例如,如果能加入一个关于通过网络协议栈(哪怕是简化的TCP/IP栈)进行数据交互的小项目,或者一个利用SPI/I2C总线驱动一个现代传感器的实例,将会大大提升教材的实战价值和读者的学习兴趣。技术教材的生命力在于其与时俱进的实例,而非停留在上一个时代的“经典”演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