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protel DXP典型电路设计及实例分析
定价:25.00元
作者:朱凤芝,王凤桐
出版社:化学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7-09-01
ISBN:9787122009869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
商品重量:0.300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介绍了Protel DXP的电路原理图和PCB设计的基本方法,介绍了原理图库、PCB封装库的创建、编辑方法,以及集成的生成。书中以大量实例详细介绍了Protel DXP在电路设计过程中各种不同功能的使用方法与技巧,便于读者尽快掌握Protel DXP的使用方法,书中的大部分实例均为电子技术、单片机技术应用中经常使用的实例。具有实用价值。
本书可作为大院校电子、自动化等专业类的教学参考书,也可作为广大电路设计者的参考用书。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我必须强调一下这本书在细节处理上的严谨性,这简直到了近乎苛刻的地步。翻阅过程中,我特意去核对了一些常用的标准和参数定义,发现书中引用的数据几乎都与最新的行业规范保持同步。例如,在讲解ESD防护设计时,它不仅提到了基本的钳位电压概念,还详细对比了TVS管和肖特基二极管在不同瞬态电流下的响应时间差异,这种粒度的对比,体现了作者对每一个技术细节的敬畏之心。而且,书中对特定EDA工具的操作逻辑和设计流程的描述也非常到位,即便是某个软件版本迭代后的小功能变化,作者也似乎有所察觉并进行了巧妙的规避或更新。这对于依赖特定工具链进行设计的工程师群体来说,无疑是极大的便利。相比于那些只会泛泛而谈,却在关键参数上含糊其辞的资料,这本书的每一个数据点似乎都有其存在的理由和验证的依据,读起来让人心安理得,能够完全信任其提供的解决方案。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和排版简直让人眼前一亮,那种扎实的印刷质感和清晰的图文布局,初拿到手就感觉分量十足,一看就是经过精心打磨的作品。尤其那些电路图,线条流畅,标注详尽,即便是初学者也能迅速抓住核心脉络。我记得翻开目录时,那种系统性和层次感就扑面而来,从基础理论的梳理到具体应用的剖析,逻辑衔接得天衣无缝,不像有些教材那样把知识点零散地丢给你,而是真正构建起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框架。我对其中关于高速信号完整性处理的章节特别感兴趣,作者似乎没有满足于教科书上的浅尝辄止,而是深入探讨了实际布局布线中可能遇到的各种“陷阱”及其规避策略,这对于我们这些日常与PCB打交道的工程师来说,简直是雪中送炭,比在论坛上零散地搜集经验要高效得多。特别是对不同封装器件的阻抗匹配处理,提供了非常具体的实操建议,这些经验的总结,绝非纸上谈兵可得,读起来让人觉得作者绝对是带着深厚的实战经验在分享心得。总而言之,这本书在视觉呈现和知识结构组织上都达到了一个很高的水准,让人有继续深入研读的欲望。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风格非常具有个人色彩,这使得它在众多技术书籍中脱颖而出,显得尤为生动。它不像传统的教材那样,总是保持着一种超然、客观的姿态,而是透露出作者在攻克某个设计难题时所经历的挣扎、思考和最终的豁然开朗。这种“有温度”的写作方式,极大地降低了技术学习的门槛和枯燥感。我尤其喜欢它在引入新概念时,常常会先设定一个现实中普遍存在的性能瓶颈,然后引导读者思考“为什么会这样”,最后再顺理成章地引出解决方案。这种“问题先行”的结构,极大地激发了读者的求知欲和主动性。它不是被动地灌输知识,而是在与读者进行一场深度的技术对话。读这本书的时候,我常常能感觉到,作者不仅仅是在展示“怎么做”,更是在传授“为什么要这么做”的设计哲学。这种深层次的思考引导,才是技术成长最宝贵的财富,远比单纯的堆砌公式要来得更有价值和持久的影响力。
评分阅读体验上,这本书最大的特点是它的“实用导向性”,它似乎完全明白读者不是为了应付考试,而是为了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我印象最深的是其中对电源完整性(PI)的分析,作者没有堆砌复杂的数学公式,而是直观地展示了去耦电容选型不当或布局不合理时,瞬态响应曲线会发生怎样的恶化,那种“眼前一亮”的对比效果,远胜于枯燥的理论推导。更值得称道的是,书中提供的案例并非那种理想化的“教科书案例”,而是包含了大量实际项目中遇到的“疑难杂症”的剖析。比如,某个特定芯片的I/O口在不同温度下的驱动能力变化,书中都有涉及,并给出了相应的仿真验证流程。这使得这本书更像是一位资深专家的工作日志和经验汇总,而不是冷冰冰的参考手册。对于我们团队里刚入行的年轻工程师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个极佳的“快速上手”路径,让他们能少走很多弯路,直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思考复杂问题。这种深植于实践的洞察力,是衡量一本技术书籍价值的关键所在。
评分从宏观角度来看,这本书成功地搭建了一座从理论到工程实践的坚实桥梁,它超越了单纯的“某一个软件的使用指南”的范畴,真正触及了电子设计领域的核心思维模式。它强调的不是某个特定技术点的使用技巧,而是底层物理原理在实际电路中的映射和体现。举例来说,书中对电磁兼容性(EMC)的讨论,并没有停留在简单的“走线要短、参考平面要完整”这类口号式建议上,而是深入探讨了回路面积、容性耦合与感性耦合的相对重要性,并用清晰的示意图展示了不同地线处理方式对高频噪声辐射的影响机制。这使得读者在面对新的、未曾接触过的电路架构时,也能迅速地应用书中提炼出的设计原则进行预判和优化。这种培养“设计直觉”的能力,才是任何一本优秀技术书籍的终极目标。因此,这本书的价值是长期的、可迁移的,它为读者提供了一套解决未来所有类似问题的通用思维工具箱,而非一次性的答案。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