歇后语谚语俗语惯用语词典(第2版) 9787517600848

歇后语谚语俗语惯用语词典(第2版) 9787517600848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杭晶波,周谦 著
图书标签:
  • 歇后语
  • 谚语
  • 俗语
  • 惯用语
  • 语言文字
  • 汉语词典
  • 文化
  • 民俗
  • 工具书
  • 第二版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广影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
ISBN:9787517600848
商品编码:29650012745
包装:精装
出版时间:2014-07-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歇后语谚语俗语惯用语词典(第2版)

定价:35.00元

作者:杭晶波,周谦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14-07-01

ISBN:9787517600848

字数:

页码:

版次:2

装帧:精装

开本:64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歇后语谚语俗语惯用语词典》选收词条30000余条,多为脍炙人口、运用广泛的经典歇后语、谚语、俗语或惯用语。各词条均有解释。这些语言元素或生动形象、风趣幽默,或言简意赅、寓意深刻,学习和掌握这些熟语,对于人们提高语言、文学修养,尤其是丰富自身的语汇是十分必要的。这本书自2007年出版以来,深受读者欢迎,我们约请原作者对其进行了修订,增删了一些词条,对释义进行了完善,以更好地满足读者的需要。

目录


第2版说明
版说明
凡例
词目首字音节索引
词目首字笔画索引
词典正文

作者介绍


杭晶波,毕业于吉林大学文学院,博士学位;解放军外国语学院中国语言系副教授;主要从事比较语言学的研究与教学。曾参与编纂《汉语谚语词典》(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小学生谚语词典》(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署名窦康)等。

文摘



序言



《中华文化瑰宝:中国传统文化精粹》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部旨在全面梳理、系统阐释和深入解读中国传统文化核心内容的权威性著作。它摒弃了传统文化读物中常见的碎片化叙述和浅尝辄止的介绍方式,力求构建一个逻辑严密、内容翔实、富有洞察力的文化图谱,帮助读者建立起对中华文明整体面貌的清晰认知和深刻理解。全书共分六大部分,涵盖了从文化源头到当代影响的各个层面。 第一部分:思想的河流——中国哲学与宗教的源与流 本部分深入探讨了塑造中华民族精神底色的几大核心思想体系。首先,详细追溯了先秦诸子百家的思想渊源,重点剖析了儒家“仁、义、礼、智、信”的道德伦理基础,孔子与孟子的核心观点及其对社会秩序构建的深远影响。其次,系统阐释了道家“道法自然”、“无为而治”的宇宙观和人生哲学,老庄思想在艺术、养生及政治哲学中的体现。接着,对墨家“兼爱”、“非攻”的社会理想及其在科技史上的贡献进行了梳理。 更重要的是,本卷投入大量篇幅解析了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外来思想——佛教的本土化历程。从魏晋时期的传入,到隋唐的鼎盛与流派纷呈(如禅宗的兴起),再到宋明理学的形成,展示了佛教如何与本土儒、道思想相互融合、冲突与借鉴,最终形成独具中国特色的宗教文化景观。通过对这些思想哲学的立体考察,读者可以清晰地看到中国古代知识分子思考世界、安顿生命的基本逻辑框架。 第二部分:文载千秋——汉字、文学与艺术的审美密码 本部分聚焦于中华文明的外在表现形式及其所蕴含的审美价值。 关于汉字与书法,本书不仅仅停留在介绍字体演变(甲骨文、金文、篆、隶、楷、行、草)的层面,而是深入分析了汉字的表意特性如何影响了中国人的思维模式——侧重于整体性和形象性。书法部分,系统评述了从王羲之到颜真卿、苏轼等历代书家独特的笔墨语言和风格特征,揭示书法如何被提升至“无言之美”的艺术高度。 在文学领域,本书选择了最具代表性的体裁进行深度剖析。诗歌部分,从《诗经》、《楚辞》的浪漫与现实,到唐诗的格律之美与意境营造(盛唐气象、中唐反思、晚唐伤感),再到宋词的婉约与豪放,阐释了不同历史时期社会情绪在文学中的投射。散文部分,重点分析了魏晋的抒情小品和唐宋八大家的影响力。小说部分,着重探讨了《四大名著》中蕴含的社会结构、人情世故和叙事技巧的成熟。 艺术审美部分,重点考察了中国画的“写意”精神,特别是山水画中“气韵生动”的哲学基础,以及青铜器、陶瓷(如宋代五大名窑)在造型艺术上对“拙朴”与“典雅”的追求。 第三部分:礼序乾坤——宗法制度与社会结构 本部分是理解中国传统社会运作机制的关键。它详细描绘了以血缘为纽带的宗法制度如何渗透到国家政治的方方面面。内容包括: 家族与宗族:阐述了“孝道”如何从个人美德上升为社会伦理的最高准则,以及祠堂、族谱在维系家族认同中的实际作用。 礼乐制度:追溯了周代奠定的“礼”的规范体系,分析了“礼”在古代社会中如何起到规范行为、区分等级、维护政治稳定的功能。 士农工商:剖析了传统的社会阶层划分及其流动性(或缺乏流动性),以及知识分子群体(士大夫)在国家治理中的独特地位和责任感。 城市与乡村:比较分析了古代都城规划的礼制要求与乡村聚落的自然生长模式。 第四部分:智慧的结晶——传统科技与民间智慧 本部分展示了中华文明在实用科学和生活哲学上的独特成就。 传统科技部分,集中介绍了古代在天文历法、水利工程、农学(如贾思勰的《齐民要术》)、医药学(如《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中的整体观与辨证论治方法)等领域的重大贡献。重点强调了古代技术知识的传承方式和实用导向。 民间智慧部分,则关注那些植根于日常生活、代代相传的实用知识体系。包括: 节气与农耕:二十四节气如何指导农业生产和生活节奏。 建筑与风水:传统民居的选址、布局与营造原则,风水学说的文化心理基础。 饮食文化:不同地域的食材选择、烹饪技艺及其背后的养生理念的统一性。 第五部分:信仰的交织——民间宗教与岁时节令 本部分深入探讨了渗透在普通百姓日常生活中的信仰体系及其与时间律动的结合。 民间宗教不再局限于佛教、道教的大庙宇,而是关注地方神祇崇拜、祖先祭祀、以及地方社群如何通过共同的信仰活动构建社会凝聚力。对妈祖信仰、关帝信仰的地域传播和功能演变进行了分析。 岁时节令部分,详细解读了春节、清明、端午、中秋等重大节日的起源、习俗和其背后蕴含的文化意义——它们是如何将时间概念转化为具有仪式感的集体记忆。例如,端午节对爱国诗人屈原的追思,中秋节对家庭团圆的期盼,都体现了特定时令下的文化主题。 第六部分:古今之变——传统文化的当代回响 最后一部分,本书将目光投向当代,探讨在现代化进程中,传统文化所面临的挑战、正在经历的转型,以及其对现代社会治理、个人精神生活和文化软实力构建的持续价值。分析了如何在新语境下重新激活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实现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本书力求为读者提供一个系统、深入、富有历史纵深感的视角,来理解和欣赏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与独特魅力。

用户评价

评分

说实话,我购买这本书的初衷只是为了解决一些日常阅读中的小困惑,但现在我发现它正在成为我写作灵感的源泉。当我写作遇到瓶颈,需要寻找一个既地道又富有张力的表达时,随手翻开这本书的任意一页,总能捕捉到一些意想不到的灵感火花。那些陈年的、带着泥土芬芳的谚语,被重新赋予了现代的生命力。它教会我的不仅仅是“说什么”,更是“如何用最恰当的音调去说”。这本书的价值不在于它收录了多少词条,而在于它如何系统地梳理了汉语的表达逻辑和文化基因。对于任何一个渴望让自己的中文表达更具穿透力和文化底蕴的人来说,这是一笔绝对值得的投资,它提供的知识复利效应是巨大的。

评分

从排版和设计角度来看,这本书的编排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示范。尽管内容海量,但通过合理的字体选择和恰当的留白,整体阅读体验并不压抑。尤其是那些篇幅较长的俗语解释,作者们很巧妙地运用了小标题和分段,使得复杂的语义脉络清晰可见。我尤其注意到,对于一些已经被现代汉语逐渐淘汰的惯用语,它并没有简单地略过,而是保留了下来,并用醒目的符号进行了标记。这不仅是对语言历史的尊重,也为研究语言演变轨迹的学者提供了第一手的资料。这本书的更新程度也令人满意,能看到一些近年来才开始流行的“新俗语”也收录其中,体现了编纂团队对语言活力的紧密关注。

评分

说实话,我对这种集大成的工具书通常抱有保留态度,总觉得“全”往往意味着“浅尝辄止”。然而,当我开始对比着看一些常见的惯用语时,这本书的深度立刻显现出来了。它不是简单地罗列“A等于B”,而是将许多意思相近但使用语境完全不同的表达方式进行了精妙的区分。比如关于“勤奋”的几条谚语,它们之间的细微差别,比如是褒扬刻苦耐劳还是讽刺死板不知变通,这本书都用非常清晰的例句和注释给标注了出来。这对于非母语者,或者希望提升中文书面表达精确度的学习者来说,简直是神来之笔。我试着拿它来校对以前自己写的一些文稿,惊讶地发现,原来我以为用得很得体的表达,在更严谨的语境下是有偏差的。这本词典的价值已经超越了“查阅”,更像是一位沉默的、极富耐心的语言导师在身边指导。

评分

这本工具书的厚度真是让人惊叹,简直像一块砖头,拿到手里沉甸甸的,分量十足。光是翻开它,就能感觉到编辑和编纂者们倾注了多少心血。我特地去查了一些比较偏门的俗语,发现很多在其他词典里查不到的俚语,竟然都能在这里找到出处和详细的解释。那种“原来如此”的豁然开朗的感觉,比单纯知道一个词的意思要来得畅快得多。尤其是一些历史悠久的歇后语,这本书不光解释了字面意思,还很贴心地追溯了它流传的背景,这对于想深入了解中华文化的人来说,简直是宝藏级别的参考资料。我感觉我不是在查阅一本词典,而是在进行一次深度的文化考古。对于那些热爱文字游戏、喜欢在日常交流中恰到好处地运用地道表达的朋友们,这本书的实用价值是无可替代的。光是目录部分的索引设计就非常人性化,检索起来效率奇高,避免了在浩瀚的篇幅里迷失方向。

评分

我一直有个习惯,喜欢在阅读古典小说或者老电影的台词时,遇到那些不太理解的俚语就立刻停下来查阅。过去,我可能需要打开好几个网页,在不同的数据库之间切换,才能拼凑出一个完整的理解。有了这本实体书,这个过程变得极其流畅和沉浸。纸张的质感,油墨的清晰度,都让人感到一种踏实的可靠感。最让我欣赏的是,它对一些具有地域性或时代性色彩的表达,都有明确的标注,避免了现代读者将古老的俗语用在不恰当时机。这种对文化敏感度的尊重,是很多网络词典或碎片化信息源所缺乏的。对我而言,它更像是一件收藏品,一本值得放在书架上随时取用的“文化锚点”。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