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食住行 9787503415937

衣食住行 9787503415937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少兵 著
图书标签:
  • 生活方式
  • 居家生活
  • 饮食文化
  • 旅行见闻
  • 民俗风情
  • 文化常识
  • 实用指南
  • 生活技巧
  • 休闲娱乐
  • 社会生活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广影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国文史出版社
ISBN:9787503415937
商品编码:29657934487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05-01-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衣食住行

定价:18.60元

售价:12.6元,便宜6.0元,折扣67

作者:李少兵

出版社:中国文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5-01-01

ISBN:9787503415937

字数:

页码:293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322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民国百姓的生活文化,已经处在中西文明时而冲突时而交融的时代旋涡中,传统与现代兼具、本土与外来并存、存留与变迁同在是其明显特点。这些,又何尝不是今天中国文化的现状?甚至一些很具体的生活文化内容,也有不少延续到今天,读者在阅读《民国百姓生活文化丛书》的过程中,相信会时时感同身受。这也说明中国文化在很多历史时期其实具有海纳百川、生生不息的特点,这也是它的生命力之所在,今天的人们应该对中华文化倍加珍惜。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西式服装在中国迅速普及的原因
n  很多人都简单地把国门的打开、思想的开化、政治的进步、西风的东渐作为此问题的答案,这在宏观然是正确的,但并未解决一些微观现象问题,要解决后者,还必须深入研究民国时期人们的服饰心理。
n  民国建立后,人们争着西式服装,这可以称之为赶时髦。这种赶时髦是一种惊人的社会力量,它是社会发展的一种潜在的推动力。它与一个国家民众的生活息息相关,并能迅速而广泛地影响到人的个性特征,西式服装的穿用,在多大程度上刺激了纺织布匹业的发展,你只要看看当时风起云涌地新建立的织布工厂就会心中有数了。而身穿学生女装、有现实社会新女性身影的子君勇敢地与涓生同居,又会让你明白中国当时确实出现了众多的要求自由平等的女性,妇女解放运动也在一些方面落到了实处。
n  当然,赶时髦并不一定意味着社会进步,正如民国时人们穿西装并不等于中国已成了发达国家,但赶时髦确实只能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才能发育生长,社会组织越先进,时髦扮演的角色越重要,反之则越小,因为在一个人口很少变化的地方,人们相互之间都很了解,赶时髦不会掩盖一个人的缺点或造成不同的等级,人们也不会有赶时髦的服饰心理。举例而言,两个人非常熟悉,那么双方就不会在衣服上过于讲究,靠此取悦彼此。恋人在恋爱时很注重衣服的时髦样式,结婚成为夫妻后穿时髦衣服较多地就是给别人看了。民国初期,社会组织较前发达,社会财富也因商品经济而在分配上出现了较大差异,新的阶级分化出现,新式家庭的地位已经确立,赶时髦的心理就有了生长的肥沃土壤。而且,它并不只是新女性和公子哥们的特有物,它在当时几乎成为社会各阶层人士的支配力量,只是大家各有轻重罢了。对此人们只要看看西装、皮鞋的普及率就明白这并非妄言。
n  身着新式服装展示自己的新形象以赢得别人的赞美;穿新衣戴新帽凸显新气质赢得别人的关注;模仿上层人士衣着力求与他们同化;以西式服饰标榜洋化、吸引异性。
n  ……

序言



《行走人间:衣食住行的哲学与艺术》 “衣食住行”,这四个字,看似朴实无华,却构成了我们生命中最基本、最恒久的底色。它们是生存的基石,更是生活的载体,是人类文明演进的缩影,也承载着个体情感的寄托。本书《行走人间:衣食住行的哲学与艺术》并非简单地罗列这四大要素的物质层面,而是深入挖掘其背后蕴含的深邃哲学、丰富文化和精妙艺术,试图带领读者在日常的点滴中,体悟生命的真谛,发现生活的美学。 第一篇:衣——遮蔽与表达的界限 衣,最初的功能是蔽体御寒,但很快,它便超越了单纯的实用性,成为身份、地位、审美乃至思想的载体。从原始社会粗糙的兽皮,到古代社会繁复的礼服,再到现代社会琳琅满目的时尚,衣物的演变史,就是一部人类社会史的缩影。 文明的尺度: 不同的文明,对“衣”有着截然不同的解读。东方文明的含蓄内敛,西方文明的张扬个性,都在各自的服饰风格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我们探讨丝绸之路上的华美衣裳如何连接起东西方的商贸与文化,也审视宗教信仰如何影响着人们的穿着规范。从古埃及的亚麻长袍,到古希腊的托加袍,再到中国古代的汉服、旗袍,每一件衣物都诉说着其所处时代的社会结构、价值观和审美取向。 身份的符号: 服饰早已成为一种无声的语言,它能瞬间传递出穿着者的社会阶层、职业、年龄,甚至所属的亚文化群体。本书将带你走进历史的画卷,看看古代帝王如何通过龙袍彰显至高无上的权力,士大夫如何通过文士服表达高洁的品格,商人如何通过服饰展现财富的积累。在现代社会,我们则会分析时尚潮流如何被媒体和品牌所塑造,又如何反过来影响着年轻一代的自我认同。从名牌的Logo到街头的潮牌,从商务正装到休闲T恤,每一种选择都在进行着一场微妙的身份表达。 艺术的载体: 时装设计,本身就是一门高度抽象的艺术。它融合了色彩学、结构学、材料学,甚至空间美学。本书将邀请你一同走进设计大师们的殿堂,感受他们如何将灵感转化为一件件行走的雕塑。我们将解析不同时代的设计风格,从优雅的Art Deco到前卫的解构主义,从简约的北欧风到浪漫的波西米亚风。我们还将关注服装的材质、剪裁、配色,以及这些元素如何共同构建出服装的整体美感,如何通过服装传达情感和叙事。 个人化的表达: 在个体日益觉醒的时代,衣物更是成为我们表达个性和创意的重要媒介。从DIY的改造到 Vintage 的淘金,从混搭的哲学到色彩的实验,每个人都可以是自己身体的艺术家。本书将鼓励读者打破陈规,用服装来讲述属于自己的故事,找到最能体现自我特质的穿着方式。 第二篇:食——滋养与文化的盛宴 “民以食为天”,食物不仅是维系生命的能量来源,更是承载着地域文化、风土人情、家庭情感和仪式意义的重要载体。舌尖上的味道,连接着我们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地域的风味: 世界各地的食物,是大自然慷慨的馈赠,也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本书将带你踏上一场环球美食之旅,品味川菜的麻辣鲜香,品味法餐的精致细腻,品味日本料理的清淡雅致,品味意大利面的醇厚浓郁。我们将探究不同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如何造就了独特的食材,又如何影响了烹饪方式和饮食习惯。从东南亚的热带香料,到地中海的橄榄油,再到中国八大菜系的精髓,每一种风味都蕴含着一个地方的 DNA。 文化的印记: 食物不仅仅是果腹之物,更是一种文化符号。许多节日、庆典、仪式都与特定的食物紧密相连。我们将回顾中国春节的饺子、元宵节的汤圆,西方圣诞节的火鸡,伊斯兰教的开斋节美食,探究它们背后蕴含的家庭团聚、祈福祝愿、感恩谢恩的意义。我们也关注餐桌礼仪的演变,从古代的“食不言”,到现代的“分餐制”,反映着社会文明的进步。 情感的纽带: 多少温暖的回忆,都与一顿家常菜有关。妈妈做的红烧肉,奶奶包的饺子,是无论走到哪里都无法忘怀的味道。本书将描绘食物与情感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讲述那些因食物而生的亲情、友情和爱情故事。我们将探讨食物在家庭关系中的角色,它如何成为沟通的桥梁,如何成为慰藉心灵的良药。 健康的智慧: 食物与健康息息相关。本书将不仅仅停留在美味的层面,还将触及健康饮食的智慧。我们将审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饮食结构,以及它们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从中国传统的“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的饮食理念,到西方推崇的“地中海饮食”,我们将探讨如何在享受美食的同时,保持身体的活力和健康。 第三篇:住——庇护与精神的港湾 “安得广厦千万间”,居住的场所,是人类遮风挡雨的庇护所,更是心灵休憩、情感寄托的精神家园。从穴居到高楼大厦,居所的演变,映射着人类文明的发展和对安全、舒适、归属感的追求。 历史的足迹: 房屋的形态,深深烙印着历史的痕迹。从穴居时代的粗犷,到古代的土墙茅屋、宫殿庙宇,再到近代的砖石洋楼、江南民居,每一个建筑都诉说着那个时代的工艺、技术和审美。我们将回顾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传统建筑风格,如中国的四合院、窑洞,欧洲的古堡、庄园,日本的木屋,探究它们如何在满足基本居住需求的同时,展现出独特的地域文化和生活智慧。 空间的哲学: 室内空间的设计,不仅关乎实用性,更蕴含着我们对生活品质的追求和精神世界的投射。本书将探讨不同风格的室内设计,从极简主义的空灵,到工业风的粗犷,从北欧风的温馨,到中式风的雅致。我们将审视空间布局、色彩搭配、家具选择,以及光影的变化,如何共同营造出不同的居住氛围,如何影响我们的情绪和行为。 家的意义: “家”不仅仅是一个物理空间,更是一种情感的归属。它承载着我们的记忆,是我们心灵深处的港湾。本书将探讨“家”的概念如何随着时代而演变,从传统的大家庭,到现代的小家庭,再到独居的生活方式。我们将反思,在快速变化的社会中,如何才能构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家”,如何通过居住空间来强化家庭成员之间的联系,如何让居所成为我们内心安宁的源泉。 可持续的居住: 随着全球环境意识的提升,可持续的居住方式日益受到重视。本书将关注绿色建筑、节能设计,以及如何利用自然资源来打造更环保、更健康的居住环境。从被动式房屋设计,到利用太阳能、雨水收集系统,我们将探讨人类如何在满足居住需求的同时,与自然和谐共处。 第四篇:行——探索与世界对话的旅程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行,是走出熟悉的环境,去探索未知的世界,去体验多元的文化,去拓展生命的边界。每一次的行走,都是一次与世界的对话,一次对自我的重塑。 文明的脉络: 人类文明的传播和发展,离不开“行”的力量。本书将回顾人类历史上伟大的迁徙、探险和贸易路线,如丝绸之路、大航海时代,这些“行”的壮举如何连接起不同的文明,促进了思想、技术和商品的交流。我们将探寻古代商旅的艰辛与收获,以及现代旅行的便捷与意义。 心灵的地图: 旅行不仅仅是身体的位移,更是心灵的探索。每一段旅程,都能带来新的视角,新的感悟。本书将鼓励读者以开放的心态去体验,去观察,去感受。我们将分享一些关于旅行中如何与当地人交流,如何深入体验当地文化的故事。从静谧的古镇漫步,到壮丽的自然风光,再到熙攘的市集喧嚣,每一次的“行”都让我们对世界和自身有更深的理解。 交通的演变: 从古代的马车、帆船,到近代的火车、汽车,再到今天的飞机、高铁,交通工具的革新极大地缩短了时空的距离,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对世界的认知。本书将审视交通工具的每一次飞跃,以及它们如何重塑了我们的社会格局和生活节奏。 自由的边界: 在高度互联的现代社会,旅行的意义更加丰富。它既是对生活的短暂逃离,也是对自我的一种重新充电。本书将探讨旅行的自由与边界,如何平衡探索的欲望与对舒适的追求,如何从旅途中汲取力量,以更饱满的热情投入到日常生活之中。 结语: 《行走人间:衣食住行的哲学与艺术》是一本关于生活的书,它让我们重新审视那些被我们视为理所当然的日常。它提醒我们,在追逐物质丰裕的同时,不要忘记精神的滋养;在忙碌的生活节奏中,停下脚步,感受生命的美好。衣食住行,看似琐碎,实则蕴含着深邃的智慧和无尽的艺术。愿本书能为你打开一扇窗,让你在“衣”的遮蔽与表达中,找到自我的独特风格;在“食”的滋养与文化中,品味人生的百味;在“住”的庇护与精神中,找到心灵的归宿;在“行”的探索与对话中,拥抱更广阔的世界。让我们一同行走人间,用哲学的眼光去审视,用艺术的眼光去发现,活出生命中最精彩的篇章。

用户评价

评分

拿到《衣食住行 9787503415937》这本书,我最先感受到的是一种沉甸甸的现实感。它没有华丽的封面,也没有故弄玄虚的书名,仿佛就是一本生活说明书,赤裸裸地剖析我们最基本的生存要素。我有点担心,这是否意味着这本书的内容会过于枯燥、缺乏想象力?我预感它会像一本教科书,严谨地罗列关于“衣”的材料成分、制作工艺;关于“食”的营养学分析、烹饪技巧;关于“住”的建筑结构、材料性能;以及关于“行”的交通工具原理、路线规划。这种理性、科学的叙述方式,虽然可能非常有价值,但却不是我当下最渴望的阅读体验。我更期待的是,在这些基本要素之下,能够挖掘出更深层次的人文关怀和情感共鸣。比如,“衣”是否可以折射出不同阶层人们的尊严和喜悦?“食”是否能承载家庭团聚的温馨和对丰衣足食的渴望?“住”是否能体现人们对安全感和归属感的追求?“行”是否能讲述旅途中的风景和人生际遇?如果这本书仅仅停留在物质层面,而忽略了这些与人类情感紧密相连的部分,那么它可能就少了一份灵动和温度,变成了一份冰冷的“知识汇编”,难以在读者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记。我希望它能超越单纯的物质层面,触及到我们内心最柔软的部分,让我们在阅读的过程中,感受到生活最真实的脉搏。

评分

这本书名《衣食住行 9787503415937》,从名字上看,似乎涵盖了我们生活中最基本、最核心的需求,也最能触及普通人的日常。这种亲切感和实用性,让我对它充满了期待。我设想,这本书或许能带我穿越时光,回溯物质匮乏的年代,看看祖辈们是如何满足“衣”的需求,那时的布料、裁剪、缝纫,承载了多少勤劳与智慧;又或许能让我深入了解不同地域的“食”文化,从粗粝的五谷杂粮到精致的南北佳肴,每一口食物都可能蕴含着一方水土的风情和历史的变迁。而“住”,更是承载了家的概念,从茅草屋到高楼大厦,居住空间的演变,映照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对安稳生活的追求。至于“行”,从步行、骑行到如今的飞机高铁,交通方式的变革,不仅缩短了时空距离,更深刻地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和视野。我期望这本书能以一种生动、有趣的方式,将这些看似平凡的元素串联起来,展现它们背后蕴含的深刻意义,让我不仅能了解生活的基本构成,更能从中体悟到时代的变迁和人类的生存智慧。这本书的名字本身就如同一个微观的宇宙,包罗万象,触及了我们每个人最原始的生存本能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是一种直击人心的力量,让人迫不及待地想一探究竟。

评分

我拿到这本书的时候,第一反应就是它会不会是一本过于学术、理论化的大部头。封面设计朴实无华,书名也直白得有些“朴素”,这让我不禁联想到那些堆砌着冰冷数据和专业术语的学术专著。我担心它会像一本百科全书,即便内容详实,也难以吸引我的阅读兴趣,甚至可能在翻阅几页后就感到枯燥乏味,最终束之高阁。我内心深处渴望的是一种能够引发共鸣、触动心灵的读物,而不是一篇篇冷冰冰的陈述。我希望这本书能够用平实的语言,讲述那些与我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故事,比如,某一代人在特殊时期如何克服“衣”的短缺,用最少的资源缝补出最大的温暖;或者,某个地域因为独特的地理环境,发展出了怎样令人惊叹的“食”俗,这些习俗背后又隐藏着怎样的生存哲学。再者,关于“住”,我好奇它是否会描绘不同时代人们的居住空间,那些简陋的房屋如何成为承载家族记忆的港湾,现代的居所又带来了哪些新的思考。至于“行”,我期望它能跳脱出简单的交通工具介绍,去探讨每一次出行的意义,是探亲访友,是商贸往来,还是对远方的无限憧憬。总而言之,我担心这本书会过于“硬核”,而缺乏能够打动人心的“软性”内容,让人望而却步。

评分

《衣食住行 9787503415937》这个书名,在我看来,就像是一份古老而又永恒的哲学命题,它直接触及到了人类生存的根本。我抱着一种探索者的心态去想象这本书的内容,它或许并非是关于具体某一种衣物、某一道菜肴、某一栋房屋或某一种交通工具的详细介绍,而更像是一次对“生存”本身的深度挖掘。我预感,书中关于“衣”的论述,可能不仅仅是材质和款式的演变,而是会探讨人类对于“蔽体”、“保暖”之外,对于“身份认同”、“社会符号”的追求。比如,不同文化中,服饰是如何象征权力、地位、信仰,甚至情感的。而在“食”的部分,我期待它能超越味蕾的享受,去审视人类如何从原始的采集狩猎,发展到精耕细作,再到如今工业化生产,这背后是技术进步,更是人类对“获取”、“分享”、“文明”的理解。关于“住”,我猜测它会从洞穴、茅屋,一路讲到摩天大楼,不仅仅是建筑风格的变迁,更是人类对“安全”、“私密”、“社群”等概念的演变和思考。至于“行”,我大胆设想,它可能不仅仅是指代物理空间的移动,更是人类在思想、文化、科技上的不断“迁徙”和“拓展”。总的来说,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以一种宏大而又不失细节的视角,将“衣食住行”这四个看似基础的元素,提升到哲学的高度,让我们从更深层次去理解人类文明的进程,以及我们在其中扮演的角色。

评分

拿到《衣食住行 9787503415937》这本书,我的脑海中立刻浮现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我猜想,它或许会像一本记录片一样,将我们带入历史的长河。比如,在“衣”的部分,我期待能看到不同朝代人们的服饰变迁,从色彩斑斓的宫廷华服到粗布麻衣的平民百姓,每一件衣裳都可能讲述着当时的社会等级、审美情趣,甚至经济状况。也许还会穿插一些关于服装工艺的介绍,比如古代的织染技术、剪裁手法,让我们惊叹于古人的智慧和精湛技艺。在“食”的部分,我设想它会带领我们品尝各地美食,不仅仅是介绍菜肴本身,更重要的是挖掘这些食物背后的故事。比如,某个地方的特色小吃,是如何在代代相传中演变成如今的模样?某种食材的发现和利用,又为当地居民的生活带来了怎样的改变?“住”的部分,我希望它能展现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民居特色,从北方粗犷的窑洞到南方温婉的徽派建筑,再到如今现代化的钢筋水泥森林,每一个居住空间都承载着人们对“家”的理解和情感寄托。最后,“行”的部分,我期待它能讲述人类出行方式的演变,从古代的马车、帆船,到近代的火车、汽车,再到现代的高铁、飞机,每一次交通工具的革新,都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半径和视野。总的来说,我期待这本书能用一种充满画面感的方式,让我们直观地感受到“衣食住行”在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和演变轨迹。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