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衣食住行
定价:18.60元
售价:12.6元,便宜6.0元,折扣67
作者:李少兵
出版社:中国文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5-01-01
ISBN:9787503415937
字数:
页码:293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322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民国百姓的生活文化,已经处在中西文明时而冲突时而交融的时代旋涡中,传统与现代兼具、本土与外来并存、存留与变迁同在是其明显特点。这些,又何尝不是今天中国文化的现状?甚至一些很具体的生活文化内容,也有不少延续到今天,读者在阅读《民国百姓生活文化丛书》的过程中,相信会时时感同身受。这也说明中国文化在很多历史时期其实具有海纳百川、生生不息的特点,这也是它的生命力之所在,今天的人们应该对中华文化倍加珍惜。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西式服装在中国迅速普及的原因
n 很多人都简单地把国门的打开、思想的开化、政治的进步、西风的东渐作为此问题的答案,这在宏观然是正确的,但并未解决一些微观现象问题,要解决后者,还必须深入研究民国时期人们的服饰心理。
n 民国建立后,人们争着西式服装,这可以称之为赶时髦。这种赶时髦是一种惊人的社会力量,它是社会发展的一种潜在的推动力。它与一个国家民众的生活息息相关,并能迅速而广泛地影响到人的个性特征,西式服装的穿用,在多大程度上刺激了纺织布匹业的发展,你只要看看当时风起云涌地新建立的织布工厂就会心中有数了。而身穿学生女装、有现实社会新女性身影的子君勇敢地与涓生同居,又会让你明白中国当时确实出现了众多的要求自由平等的女性,妇女解放运动也在一些方面落到了实处。
n 当然,赶时髦并不一定意味着社会进步,正如民国时人们穿西装并不等于中国已成了发达国家,但赶时髦确实只能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才能发育生长,社会组织越先进,时髦扮演的角色越重要,反之则越小,因为在一个人口很少变化的地方,人们相互之间都很了解,赶时髦不会掩盖一个人的缺点或造成不同的等级,人们也不会有赶时髦的服饰心理。举例而言,两个人非常熟悉,那么双方就不会在衣服上过于讲究,靠此取悦彼此。恋人在恋爱时很注重衣服的时髦样式,结婚成为夫妻后穿时髦衣服较多地就是给别人看了。民国初期,社会组织较前发达,社会财富也因商品经济而在分配上出现了较大差异,新的阶级分化出现,新式家庭的地位已经确立,赶时髦的心理就有了生长的肥沃土壤。而且,它并不只是新女性和公子哥们的特有物,它在当时几乎成为社会各阶层人士的支配力量,只是大家各有轻重罢了。对此人们只要看看西装、皮鞋的普及率就明白这并非妄言。
n 身着新式服装展示自己的新形象以赢得别人的赞美;穿新衣戴新帽凸显新气质赢得别人的关注;模仿上层人士衣着力求与他们同化;以西式服饰标榜洋化、吸引异性。
n ……
序言
拿到《衣食住行 9787503415937》这本书,我最先感受到的是一种沉甸甸的现实感。它没有华丽的封面,也没有故弄玄虚的书名,仿佛就是一本生活说明书,赤裸裸地剖析我们最基本的生存要素。我有点担心,这是否意味着这本书的内容会过于枯燥、缺乏想象力?我预感它会像一本教科书,严谨地罗列关于“衣”的材料成分、制作工艺;关于“食”的营养学分析、烹饪技巧;关于“住”的建筑结构、材料性能;以及关于“行”的交通工具原理、路线规划。这种理性、科学的叙述方式,虽然可能非常有价值,但却不是我当下最渴望的阅读体验。我更期待的是,在这些基本要素之下,能够挖掘出更深层次的人文关怀和情感共鸣。比如,“衣”是否可以折射出不同阶层人们的尊严和喜悦?“食”是否能承载家庭团聚的温馨和对丰衣足食的渴望?“住”是否能体现人们对安全感和归属感的追求?“行”是否能讲述旅途中的风景和人生际遇?如果这本书仅仅停留在物质层面,而忽略了这些与人类情感紧密相连的部分,那么它可能就少了一份灵动和温度,变成了一份冰冷的“知识汇编”,难以在读者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记。我希望它能超越单纯的物质层面,触及到我们内心最柔软的部分,让我们在阅读的过程中,感受到生活最真实的脉搏。
评分这本书名《衣食住行 9787503415937》,从名字上看,似乎涵盖了我们生活中最基本、最核心的需求,也最能触及普通人的日常。这种亲切感和实用性,让我对它充满了期待。我设想,这本书或许能带我穿越时光,回溯物质匮乏的年代,看看祖辈们是如何满足“衣”的需求,那时的布料、裁剪、缝纫,承载了多少勤劳与智慧;又或许能让我深入了解不同地域的“食”文化,从粗粝的五谷杂粮到精致的南北佳肴,每一口食物都可能蕴含着一方水土的风情和历史的变迁。而“住”,更是承载了家的概念,从茅草屋到高楼大厦,居住空间的演变,映照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对安稳生活的追求。至于“行”,从步行、骑行到如今的飞机高铁,交通方式的变革,不仅缩短了时空距离,更深刻地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和视野。我期望这本书能以一种生动、有趣的方式,将这些看似平凡的元素串联起来,展现它们背后蕴含的深刻意义,让我不仅能了解生活的基本构成,更能从中体悟到时代的变迁和人类的生存智慧。这本书的名字本身就如同一个微观的宇宙,包罗万象,触及了我们每个人最原始的生存本能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是一种直击人心的力量,让人迫不及待地想一探究竟。
评分我拿到这本书的时候,第一反应就是它会不会是一本过于学术、理论化的大部头。封面设计朴实无华,书名也直白得有些“朴素”,这让我不禁联想到那些堆砌着冰冷数据和专业术语的学术专著。我担心它会像一本百科全书,即便内容详实,也难以吸引我的阅读兴趣,甚至可能在翻阅几页后就感到枯燥乏味,最终束之高阁。我内心深处渴望的是一种能够引发共鸣、触动心灵的读物,而不是一篇篇冷冰冰的陈述。我希望这本书能够用平实的语言,讲述那些与我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故事,比如,某一代人在特殊时期如何克服“衣”的短缺,用最少的资源缝补出最大的温暖;或者,某个地域因为独特的地理环境,发展出了怎样令人惊叹的“食”俗,这些习俗背后又隐藏着怎样的生存哲学。再者,关于“住”,我好奇它是否会描绘不同时代人们的居住空间,那些简陋的房屋如何成为承载家族记忆的港湾,现代的居所又带来了哪些新的思考。至于“行”,我期望它能跳脱出简单的交通工具介绍,去探讨每一次出行的意义,是探亲访友,是商贸往来,还是对远方的无限憧憬。总而言之,我担心这本书会过于“硬核”,而缺乏能够打动人心的“软性”内容,让人望而却步。
评分《衣食住行 9787503415937》这个书名,在我看来,就像是一份古老而又永恒的哲学命题,它直接触及到了人类生存的根本。我抱着一种探索者的心态去想象这本书的内容,它或许并非是关于具体某一种衣物、某一道菜肴、某一栋房屋或某一种交通工具的详细介绍,而更像是一次对“生存”本身的深度挖掘。我预感,书中关于“衣”的论述,可能不仅仅是材质和款式的演变,而是会探讨人类对于“蔽体”、“保暖”之外,对于“身份认同”、“社会符号”的追求。比如,不同文化中,服饰是如何象征权力、地位、信仰,甚至情感的。而在“食”的部分,我期待它能超越味蕾的享受,去审视人类如何从原始的采集狩猎,发展到精耕细作,再到如今工业化生产,这背后是技术进步,更是人类对“获取”、“分享”、“文明”的理解。关于“住”,我猜测它会从洞穴、茅屋,一路讲到摩天大楼,不仅仅是建筑风格的变迁,更是人类对“安全”、“私密”、“社群”等概念的演变和思考。至于“行”,我大胆设想,它可能不仅仅是指代物理空间的移动,更是人类在思想、文化、科技上的不断“迁徙”和“拓展”。总的来说,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以一种宏大而又不失细节的视角,将“衣食住行”这四个看似基础的元素,提升到哲学的高度,让我们从更深层次去理解人类文明的进程,以及我们在其中扮演的角色。
评分拿到《衣食住行 9787503415937》这本书,我的脑海中立刻浮现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我猜想,它或许会像一本记录片一样,将我们带入历史的长河。比如,在“衣”的部分,我期待能看到不同朝代人们的服饰变迁,从色彩斑斓的宫廷华服到粗布麻衣的平民百姓,每一件衣裳都可能讲述着当时的社会等级、审美情趣,甚至经济状况。也许还会穿插一些关于服装工艺的介绍,比如古代的织染技术、剪裁手法,让我们惊叹于古人的智慧和精湛技艺。在“食”的部分,我设想它会带领我们品尝各地美食,不仅仅是介绍菜肴本身,更重要的是挖掘这些食物背后的故事。比如,某个地方的特色小吃,是如何在代代相传中演变成如今的模样?某种食材的发现和利用,又为当地居民的生活带来了怎样的改变?“住”的部分,我希望它能展现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民居特色,从北方粗犷的窑洞到南方温婉的徽派建筑,再到如今现代化的钢筋水泥森林,每一个居住空间都承载着人们对“家”的理解和情感寄托。最后,“行”的部分,我期待它能讲述人类出行方式的演变,从古代的马车、帆船,到近代的火车、汽车,再到现代的高铁、飞机,每一次交通工具的革新,都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半径和视野。总的来说,我期待这本书能用一种充满画面感的方式,让我们直观地感受到“衣食住行”在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和演变轨迹。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