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中国古代陶器 |
| 作者 | 王俊 |
| 定价 | 25.00元 |
| 出版社 | 中国商业出版社 |
| ISBN | 9787504485007 |
| 出版日期 | 2015-08-01 |
| 字数 | |
| 页码 | 179 |
| 版次 | 1 |
| 装帧 | 平装 |
| 开本 | 16开 |
| 商品重量 | 0.4Kg |
| 内容简介 | |
| 中国陶器生产历史悠久,源远流长。陶器作为中华文明中古老的工艺品,深深打动了古今中外的文人雅士。在漫漫历史长河中,陶器经历了从原始到成熟的蜕变,逐渐形成了自由奔放、浑厚质朴的艺术风格。《中国古代陶器》全面介绍了陶器的发展历程、烧造工艺、器形、纹饰等内容。读者走近奇绝精巧的陶器艺术,感受中国陶器与众不同的魅力。 |
| 作者简介 | |
| 目录 | |
| 章 中华瑰宝——陶器 节 认识陶器 陶器的起源 陶器与瓷器 早期陶器的发现 第二节 精益求精的陶器工艺 制陶的基础——原料 制陶的技巧——制法 陶器的美化——修饰 陶器的诞生地——陶窑 陶器的外衣——陶色 第二章 先秦时期陶器 节 原始陶器 新石器时代早期陶器 河姆渡文化陶器 良渚文化陶器 大溪文化陶器 屈家岭文化陶器 北阴阳营文化陶器 兴隆洼文化陶器 齐家文化陶器 大汶口文化陶器 红山文化陶器 仰韶文化陶器 龙山文化陶器 马家窑文化陶器 其他新石器文化陶器 第二节 夏商周三代与春秋战国陶器 夏代陶器 商代陶器 春秋时期陶器 战国时期陶器 彩陶文化 第三章 秦汉魏罾南北朝陶器 节 秦汉陶器 秦汉陶器概述 秦代陶器 秦始皇兵马俑 汉代瓦当艺术 汉代陶器 汉代低温铅釉陶器 汉代陶塑 汉代墓葬陶器 第二节 魏晋南北朝陶器 魏晋后期陶制明器 北朝陶俑 北魏陶器 第四章 隋唐与宋元明清陶器 节 隋唐陶器 隋代陶器 陶瓷作品:唐三彩 唐三彩的主要分类和代表作品 第二节 宋元明清的陶器 宋元明清陶器概况 宋、辽、金三彩陶器 明清陶器——紫砂壶 第三节 近现代紫砂工艺 紫砂的材料 紫砂器的制作工艺 紫砂壶的类型 紫砂泥的种类 紫砂壶与茶文化 紫砂工艺的传承及历代名家 第五章 陶器的器型 节 炊器 鬲 鼎 甑 釜 第二节 饮食器 豆 斝 鬻 盉 爵 盆 碗 钵 皿 壶 第三节 贮盛器 罐 樽 簠 簋 豆 奁 瓶 瓿 瓮 盂 罍 罂 第四节 日用陈设器 唾壶 水注 砚 熏炉 陶油灯 扑满 陶枕 封泥 第五节 建筑器材以及其他陶器 瓦及瓦当 砖 空心砖 制陶、纺织与渔猎工具 铸造青铜器的范模 铸造铁器的范模 坩埚与炉具 陶井圈(井甃) 古代的给水和排水管道 第六章 陶器纹饰 节 神秘莫测的动物纹饰 蛙纹 鱼纹 人面纹 乌纹 猪纹 夔龙纹 夔凤纹 饕餮纹 第二节 其他典型陶器纹饰 绳纹 篮纹 弦纹 篦纹 暗纹 划纹 刻纹 雷纹 回纹 印纹 瓦纹 涡纹 堆纹 第七章 中国古代陶器鉴赏 节 主流陶器鉴赏 彩陶鉴赏 釉陶鉴赏 白陶鉴赏 黑陶鉴赏 灰陶鉴赏 第二节 另类陶器鉴赏 印纹硬陶鉴赏 蛋壳陶鉴赏 特型陶器鉴赏 连体陶器鉴赏 参考书目 |
| 编辑推荐 | |
| 陶器的出现是中国新石器时代的主要特征之一,它加强了早期人类定居的稳定性,丰富了人们的日常生活,陶器的发明,揭开了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新篇章。《中国古代陶器》一起走进陶器的世界,一同去感受陶器的无穷魅力吧! |
| 文摘 | |
| 《中国古代陶器》: 陶器的起源人们普遍认为,人类进入新石器时代后,尤其是定居生活催生了陶器的出现。我国目前发现的早的陶器残片出土于南方山区的一些洞穴居住遗址中,据碳一14测定,其年代距今约9000—10000年左右。 陶器的发明足以证明人们已经能够熟练使用火,那些被火焙烧的土地或者黏土因落人火堆而变得坚硬定型,可能促使原始先民有意识地用泥土制作他们需要的器物。所以,我们可以说制陶完全可能由不同地区的原始先民各自在生产、生活实践中发现、发明,而未必需要其他地方人群的传授与教导。我国黄河流域新石器时代早期的裴李岗文化与磁山文化的陶器和长江下游新石器时代早期的河姆渡文化的陶器,不论形制、器类、工艺与装饰都不一样,显而易见都是各自独立产生的。 原始人类先可能采用的制陶技术,一般有捏塑法与贴敷法等。过去比较流行的说法是原始人类用涂抹泥土的竹、木枝条筐篮汲水,由此受到启发,发明了在筐篮上敷贴泥土烧制陶器。这种说法虽然精彩,但大多数学者对此表示怀疑。他们认为,如果用这种方法烧制筐篮那样大小的陶器,结果只能得到一堆瓦砾。因此,人类制陶术的开端极有可能是烧制用手捏塑的小物品,即便烧造条件简陋,也可成形。在多次烧制成功的鼓舞下,先民开始思考黏土原料的选择与加工、成型方法改善、烧成条件,而后发展至专为焙烧陶坯的陶窑等等,后而能烧制出器型比较大的陶器。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境内屡现早期制陶遗迹。通过对这些新石器时代早、中期陶器残片的观察,发现了它们有泥片粘合的层理和陶片层理剥落的现象,这种现象被认定是浙江省余姚河姆渡遗址的四层,即河姆渡文化一期的陶片。后在多处遗迹中被发现如湖南省石门县皂市镇遗址下层、大地湾遗址一期、河南密县莪沟裴李岗文化的陶片,以及更早的江西万年仙人洞、桂林甑皮岩等。这些遗址的年代都早于仰韶、红山、大溪、大汶口、河姆渡二期诸文化的年代,具有比泥条盘筑法更早、更原始的制陶术成型方法,文物考古工作者称之为“贴敷模制法”或“泥片贴筑法”。 所谓泥条盘筑法,是将拌制好的黏土搓成泥条,从器底起盘旋而上将泥条盘筑成器壁直至器口,再用泥浆胶合成全器,后抹平器壁盘筑时留下的沟缝;或进一步一手在器内持陶垫或卵石顶住器壁,一手在器外持陶拍拍打,使器壁均匀结实,而后入窑烧制。 如若陶拍上刻印有花纹,器表则形成一种装饰花纹(即所谓“印纹”)。筐篮编织成器的方法,很可能是先民使用泥条盘筑法制成大型容器陶坯的启发,但这是较晚的新石器时代中期才出现和普及的了。 轮制成型,是在盘筑法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新制陶技术,它借助于称为“陶车”的这种机械对陶坯进行简单的修整。在我国古文献中,陶车亦被称为陶钧,它是一个圆形的工作台,台面下的中心处有圆窝置于轱上,可围绕车轴作平面圆周运动。将陶坯置于工作台面的中心,推动台面旋转,便可用手或借助工具对器型进行整修。原始的陶车可能在新石器时代中期就出现,考古学家在相当于这一时代的遗址中发现有经过慢轮修整的陶器。虽然至今仍未发现新石器时代的陶车遗物,但我国各地新石器时代中、晚期各文化遗址中,确已出现轮制的陶器,例如山东龙山文化出土的蛋壳黑陶,其胎体之薄与器型之规整,只有轮制工法才有可能产生。据山东省博物馆复原仿制验证,这种蛋壳黑陶极有可能在车制成型时使用了有支架的削刀,在烧成时使用了类似匣钵装置这样更为先进、细腻的工具。 轮制陶器是制陶术的飞跃,它所使用的简单机械陶车可以看成是现代机器车床的发端,它的出现提高了生产力,可能促使了作坊与社会分工的发生。这种技艺的熟练使用,显然要经过长时间的磨练。 在工艺上也意味着制备原料即坯泥的巨大的进步。因为轮制陶器要求坯泥的品质要均匀、细腻,并且有相当的湿强度,如此,才能在陶车的惯性旋转中利用坯泥的离心力,使器壁较薄、器型较规整。 上述几种制陶术的出现虽有先后,但它们只是反映了制陶技艺的丰富与完善,并不意味着对先前制陶术的完全扬弃,许多古老的制陶手法仍为后代长期沿用。即便在现代,制陶业已具备了非常完善的机器制作的技术条件,但仍有许多艺术陶器(如紫砂茶具等)使用手工制陶的传统方法。 …… |
| 序言 | |
这本书的价值不仅体现在其内容的丰富和解读的深入,更在于它所引发的思考与联想。在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被作者提出的问题所吸引,并开始主动思考陶器在中国古代社会中的地位和意义。它不仅仅是日用品,更是历史的见证者,是文化的载体,是技术进步的体现,甚至是不同地域交流的证明。比如,书中对于某些外来文化影响下的陶器风格的探讨,就让我看到了中国古代文明的包容性和创新性。同时,我也开始从新的角度审视身边的生活,感受古人如何通过简单的泥土,创造出如此丰富多样的器物,并以此来满足生活的需求、表达内心的情感。这本书让我认识到,即使是看似平凡的陶器,也蕴含着博大精深的文化密码,等待着我们去发现和解读。它拓展了我的认知边界,也让我对中国古代文明产生了更深的敬意。
评分翻阅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其内容的深度与广度。它并非仅仅罗列器物,而是深入浅出地探讨了中国古代陶器的发展脉络、不同窑口的风格特色、以及它们在社会生活中的多重功能。从新石器时代的彩陶、灰陶,到商周的原始青瓷,再到汉代的陶俑、唐代的唐三彩,每一个时期都有详尽的介绍,并且都紧密结合了当时的社会经济、文化信仰、技术水平等背景信息。作者的叙述逻辑清晰,条理分明,即使是复杂的历史变迁和技术演进,也能被解读得通俗易懂。书中对于不同陶器种类的区分,以及它们在日常生活、宗教祭祀、陪葬制度等方面的作用,都有着独到的见解。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分析器物时,能够将考古发现、文献记载与艺术史研究相结合,形成了一个多维度的解读体系。这种严谨的学术态度和扎实的知识功底,让这本书不仅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也为普通读者提供了一个了解中国古代文明的绝佳窗口。
评分阅读此书的过程中,我发现作者在文字表达上非常有个人风格,既有学术研究的严谨,又不失文学作品的韵味。他能够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将枯燥的历史事实和器物描述变得引人入胜,仿佛在娓娓道来一个关于中国古代陶器的精彩故事。我特别喜欢作者在描述某些代表性器物时,所流露出的那种由衷的喜爱和敬畏之情。他不仅仅是在介绍一件物品,更是在讲述一件物品背后的历史、文化、以及承载的情感。文字的流畅度和句式的变化多端,使得阅读体验非常愉悦,不会感到任何生涩或强制。有的时候,我会因为一段精彩的描述而停下来,反复品味其中的意境。这种将知识性与艺术性完美结合的写作方式,使得这本书超越了简单的工具书的范畴,成为了一本能够触动人心的优秀读物。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非常精美,沉甸甸的纸张质感,印刷清晰,色彩还原度很高,即使是对陶器不太了解的人,也能感受到那种历史的厚重感和艺术的美感。我拿到这本书的时候,就被它厚实的书页和精美的封面所吸引,仿佛捧着一件古老的珍宝。每一页的排版都经过精心设计,图文并茂,让人在阅读过程中不会感到枯燥。尤其是一些高清的器物照片,细节之处纤毫毕现,无论是陶器的釉色、纹饰,还是器型的流线,都展现得淋漓尽致,让人不禁为古代匠人的精湛技艺而赞叹。阅读时,我仿佛置身于那个遥远的时代,亲眼见证了这些陶器从泥土到艺术品的诞生过程。书中的图片选择非常考究,不仅仅是常见的经典器物,也包含了一些较为罕见的、具有地域特色的陶器,为读者打开了一个更广阔的视野。整体来说,这本书在视觉呈现上就给人一种高质量的享受,是一本值得收藏的艺术品。
评分总的来说,这是一本让我受益匪浅的书。它不仅满足了我对中国古代陶器的好奇心,更在学术、艺术和文化层面上都给我带来了极大的启发。从精美的图文展示,到严谨深入的论述,再到富有感染力的文字,这本书在各个方面都表现出了极高的水准。作为一本介绍中国古代陶器的著作,它无疑做到了优秀。它能够让初学者快速入门,也能让有一定基础的读者发现新的视角。我将这本书推荐给所有对中国历史、艺术、考古或者仅仅是对美感兴趣的朋友。它是一次穿越时空的旅行,一次与古代匠人的心灵对话,一次对中华文明深厚底蕴的感悟。这本书让我更加珍视那些留存在世间的历史遗物,也更加坚定了继续探索中国古代文明的决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