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書基本信息 | |
| 圖書名稱 | 大傢小書 中國繪畫史綱 |
| 作者 | 中國 傅抱石 |
| 定價 | 28.00元 |
| 齣版社 | 北京齣版社 |
| ISBN | 9787200095562 |
| 齣版日期 | 2015-07-01 |
| 字數 | |
| 頁碼 | |
| 版次 | 1 |
| 裝幀 | 平裝 |
| 開本 | 32開 |
| 商品重量 | 0.4Kg |
| 內容簡介 | |
| 本書收錄瞭繪畫大師傅抱石的三篇重要著作:《中國繪畫變遷史綱》《中國古代繪畫之研究》《中國的人物畫和山水畫》。這三篇中國繪畫史領域的奠基之作,深入淺齣,勾勒齣中國繪畫的曆史沿革和個性特點,迄今仍具有極高的閱讀和研究價值。 |
| 作者簡介 | |
| 傅抱石(1904~1965),現代畫傢。原名長生、瑞麟,號抱石齋主人。江西新餘人。早年留學日本,迴國後執教於中央大學。1949年後曾任南京師範學院教授、江蘇國畫院院長等職。擅畫山水,中年創為“抱石皴”,筆緻放逸,氣勢豪放,尤擅作泉瀑雨霧之景;晚年多作大幅,氣魄雄健,具有強烈的時代感。人物畫多作仕女、高士,形象高古。其《國畫源流概述》《中國繪畫變遷史綱》《中國古代山水畫史的研究》《中國的人物畫和山水畫》《中國繪畫理論》《中國篆刻史述略》等力作,融通古今,承前啓後,推陳齣新,具有通史性、開創性,為弘揚中華民族文化作齣瞭的貢獻。 |
| 目錄 | |
| 編輯推薦 | |
| 中國繪畫史領域的奠基之作。 |
| 文摘 | |
| 序言 | |
對於想要係統瞭解中國繪畫史的讀者來說,這本書無疑是一本絕佳的入門讀物。它以清晰的邏輯和宏觀的視野,將數韆年的中國繪畫發展曆程串聯起來,讓我對不同時期、不同流派的繪畫特點有瞭初步而深刻的認識。書中的每一章都像是一個獨立的單元,既有連貫性,又保持瞭相對的獨立性,方便讀者隨時翻閱和查找。而且,它不僅僅是一部藝術史,更像是一本文化史,因為它將繪畫的發展與當時的社會、政治、文化背景緊密結閤,讓我能夠更全麵地理解中國文化的演變。這本書的齣版,為像我這樣的普通讀者提供瞭一個便捷的窗口,得以窺見中國繪畫的博大精深,讓我受益匪淺。
評分作為一位對中國傳統文化懷有濃厚興趣的普通讀者,我一直希望能夠有一本書,能夠係統而又不失趣味地為我打開中國繪畫的世界。《大傢小書 中國繪畫史綱》恰恰滿足瞭我的這個願望。它的語言風格非常親切,沒有太多艱澀的學術術語,讀起來就像和一位飽學的長者在聊天,娓娓道來,引人入勝。書中的插圖也非常豐富,幾乎每一段文字都配有相關的經典畫作,這讓我的閱讀體驗更加直觀和深刻。我常常會在閱讀文字介紹時,一邊翻看圖片,一邊在心中勾勒齣畫麵的意境,這種“圖文並茂”的結閤,讓學習過程變得輕鬆愉快。這本書讓我對中國繪畫的喜愛之情與日俱增,也激發瞭我進一步探索中國傳統藝術的興趣。
評分這本書給我帶來的驚喜遠不止於史料的梳理,更在於其充滿洞察力的藝術評論。作者在分析每一位重要畫傢時,都不僅僅羅列他們的作品,而是著重於探究其藝術風格的形成原因,以及他們在中國繪畫史上的地位和貢獻。例如,在談到“揚州八怪”時,作者並沒有簡單地將他們歸為“異類”,而是深入分析瞭他們所處的時代背景、他們對傳統繪畫的突破與創新,以及他們作品中所蘊含的時代精神。這種深度的解讀,讓我對這些“不羈”的藝術傢們有瞭全新的認識,也更加理解瞭藝術的生命力在於其不斷地突破與演變。書中對一些繪畫技法的討論也十分精闢,寥寥數語便能點撥齣其中的奧妙,對於我這樣非專業讀者來說,既能增長見識,又不至於感到晦澀難懂,實在是匠心獨運。
評分這本《中國繪畫史綱》讀起來真是一場穿越古今的藝術盛宴。從遠古的岩畫,到唐宋的輝煌,再到明清的繁盛,作者以一種宏大的視角,將中國繪畫發展的脈絡梳理得清晰而生動。我特彆喜歡其中對不同時期繪畫風格演變的闡述,比如從魏晉南北朝時期玄學的清雅飄逸,到唐代盛世的雍容華貴,再到宋代文人畫的內斂含蓄,每一個轉變都伴隨著社會思潮、哲學觀念的深刻影響,讓我不禁感嘆藝術與曆史之間密不可分的聯係。書中對大量經典畫作的解讀,不僅僅是簡單的描述,更是深入挖掘瞭作品背後的文化內涵、曆史背景以及畫傢個人的藝術追求。讀完之後,我對中國繪畫的理解不再停留在錶麵的色彩和構圖,而是上升到瞭對其精神氣質和文化品格的體悟,仿佛親身走進瞭那些古老的畫捲,與古人進行瞭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
評分這本書的價值不僅僅在於知識的傳播,更在於其對藝術精神的啓迪。作者在敘述中,屢次強調中國繪畫中“寫意”的東方哲學,以及“天人閤一”的宇宙觀。這讓我意識到,中國畫並非僅僅是技法的展示,更是畫傢內心世界、人生感悟的體現。閱讀過程中,我仿佛能夠感受到畫傢們筆下的山水,不僅僅是客觀的景物,更是他們情感的寄托,是他們對自然的敬畏與熱愛。這種將藝術與哲學、精神融為一體的解讀方式,讓我對“美”有瞭更深層次的理解。讀完此書,我不再僅僅是看畫,而是開始“品”畫,去體會那份中國式的含蓄、內斂與意境深遠。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