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大家小书 中国绘画史纲 |
| 作者 | 中国 傅抱石 |
| 定价 | 28.00元 |
| 出版社 | 北京出版社 |
| ISBN | 9787200095562 |
| 出版日期 | 2015-07-01 |
| 字数 | |
| 页码 | |
| 版次 | 1 |
| 装帧 | 平装 |
| 开本 | 32开 |
| 商品重量 | 0.4Kg |
| 内容简介 | |
| 本书收录了绘画大师傅抱石的三篇重要著作:《中国绘画变迁史纲》《中国古代绘画之研究》《中国的人物画和山水画》。这三篇中国绘画史领域的奠基之作,深入浅出,勾勒出中国绘画的历史沿革和个性特点,迄今仍具有极高的阅读和研究价值。 |
| 作者简介 | |
| 傅抱石(1904~1965),现代画家。原名长生、瑞麟,号抱石斋主人。江西新余人。早年留学日本,回国后执教于中央大学。1949年后曾任南京师范学院教授、江苏国画院院长等职。擅画山水,中年创为“抱石皴”,笔致放逸,气势豪放,尤擅作泉瀑雨雾之景;晚年多作大幅,气魄雄健,具有强烈的时代感。人物画多作仕女、高士,形象高古。其《国画源流概述》《中国绘画变迁史纲》《中国古代山水画史的研究》《中国的人物画和山水画》《中国绘画理论》《中国篆刻史述略》等力作,融通古今,承前启后,推陈出新,具有通史性、开创性,为弘扬中华民族文化作出了的贡献。 |
| 目录 | |
| 编辑推荐 | |
| 中国绘画史领域的奠基之作。 |
| 文摘 | |
| 序言 | |
这本《中国绘画史纲》读起来真是一场穿越古今的艺术盛宴。从远古的岩画,到唐宋的辉煌,再到明清的繁盛,作者以一种宏大的视角,将中国绘画发展的脉络梳理得清晰而生动。我特别喜欢其中对不同时期绘画风格演变的阐述,比如从魏晋南北朝时期玄学的清雅飘逸,到唐代盛世的雍容华贵,再到宋代文人画的内敛含蓄,每一个转变都伴随着社会思潮、哲学观念的深刻影响,让我不禁感叹艺术与历史之间密不可分的联系。书中对大量经典画作的解读,不仅仅是简单的描述,更是深入挖掘了作品背后的文化内涵、历史背景以及画家个人的艺术追求。读完之后,我对中国绘画的理解不再停留在表面的色彩和构图,而是上升到了对其精神气质和文化品格的体悟,仿佛亲身走进了那些古老的画卷,与古人进行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
评分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惊喜远不止于史料的梳理,更在于其充满洞察力的艺术评论。作者在分析每一位重要画家时,都不仅仅罗列他们的作品,而是着重于探究其艺术风格的形成原因,以及他们在中国绘画史上的地位和贡献。例如,在谈到“扬州八怪”时,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将他们归为“异类”,而是深入分析了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他们对传统绘画的突破与创新,以及他们作品中所蕴含的时代精神。这种深度的解读,让我对这些“不羁”的艺术家们有了全新的认识,也更加理解了艺术的生命力在于其不断地突破与演变。书中对一些绘画技法的讨论也十分精辟,寥寥数语便能点拨出其中的奥妙,对于我这样非专业读者来说,既能增长见识,又不至于感到晦涩难懂,实在是匠心独运。
评分作为一位对中国传统文化怀有浓厚兴趣的普通读者,我一直希望能够有一本书,能够系统而又不失趣味地为我打开中国绘画的世界。《大家小书 中国绘画史纲》恰恰满足了我的这个愿望。它的语言风格非常亲切,没有太多艰涩的学术术语,读起来就像和一位饱学的长者在聊天,娓娓道来,引人入胜。书中的插图也非常丰富,几乎每一段文字都配有相关的经典画作,这让我的阅读体验更加直观和深刻。我常常会在阅读文字介绍时,一边翻看图片,一边在心中勾勒出画面的意境,这种“图文并茂”的结合,让学习过程变得轻松愉快。这本书让我对中国绘画的喜爱之情与日俱增,也激发了我进一步探索中国传统艺术的兴趣。
评分对于想要系统了解中国绘画史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本绝佳的入门读物。它以清晰的逻辑和宏观的视野,将数千年的中国绘画发展历程串联起来,让我对不同时期、不同流派的绘画特点有了初步而深刻的认识。书中的每一章都像是一个独立的单元,既有连贯性,又保持了相对的独立性,方便读者随时翻阅和查找。而且,它不仅仅是一部艺术史,更像是一本文化史,因为它将绘画的发展与当时的社会、政治、文化背景紧密结合,让我能够更全面地理解中国文化的演变。这本书的出版,为像我这样的普通读者提供了一个便捷的窗口,得以窥见中国绘画的博大精深,让我受益匪浅。
评分这本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知识的传播,更在于其对艺术精神的启迪。作者在叙述中,屡次强调中国绘画中“写意”的东方哲学,以及“天人合一”的宇宙观。这让我意识到,中国画并非仅仅是技法的展示,更是画家内心世界、人生感悟的体现。阅读过程中,我仿佛能够感受到画家们笔下的山水,不仅仅是客观的景物,更是他们情感的寄托,是他们对自然的敬畏与热爱。这种将艺术与哲学、精神融为一体的解读方式,让我对“美”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读完此书,我不再仅仅是看画,而是开始“品”画,去体会那份中国式的含蓄、内敛与意境深远。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