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一维碳纳米材料及其复合结构 | 作者 | 王治宇 |
| 定价 | 45.00元 | 出版社 | 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 |
| ISBN | 9787568502177 | 出版日期 | 2016-03-01 |
| 字数 | 页码 | ||
| 版次 | 1 | 装帧 | 平装 |
| 开本 | 16开 | 商品重量 | 0.4Kg |
| 内容简介 | |
| 王治宇编写的《一维碳纳米材料及其复合结构》以廉价碳源——煤炭为原料,采用等离子电弧放电法较系统地开展了煤基纳米炭素材料的制备研究,成功制备得到了富勒烯和多种结构形态的碳纳米管;研究了煤基纳米炭材料的微观形貌及其生长机理,同时探讨了在催化剂和等离子体电弧辅助条件下热解烃类气体,以煤基炭棒为基体制备微米炭材料的技术途径。 |
| 作者简介 | |
| 目录 | |
| 1 碳纳米管 1.1 碳纳米管的发现 1.2 碳纳米管的结构和分类 1.3 碳纳米管的制备方法 1.3.1 电弧放电法 1.3.2 激光蒸发法 1.3.3 化学气相沉积法 1.4 煤基碳纳米管 1.4.1 煤基碳纳米管的制备 1.4.2 煤基多壁碳纳米管 1.4.3 煤基分枝碳纳米管 1.4.4 煤基双壁碳纳米管 2 一维纳米电缆复合结构 2.1 碳纳米管的填充 2.1.1 碳纳米管的毛细管作用填充 2.1.2 碳纳米管的原位填充 2.1.3 其他填充方法 2.1.4 碳纳米管填充技术应用 2.2 基于碳纳米管的一维纳米电缆复合结构 2.2.1 铜/碳纳米管纳米电缆 2.2.2 稀土氟化物/碳纳米管纳米电缆 2.2.3 过渡金属/碳纳米管纳米电缆 3 纳米电缆结构的低温合成 参考文献 |
| 编辑推荐 | |
| 文摘 | |
| 序言 | |
作为一名材料设计领域的从业者,我对书籍中关于“性能调控”的章节尤为关注。碳纳米材料的魅力就在于其极高的长径比和优异的导电导热性,但如何将这些特性“植入”到日常应用中,比如柔性电子器件或者轻量化结构件里,才是考验功力的环节。这本书若是能提供一个清晰的“结构-性能-制备”三者之间的逻辑链条,那它就具备了极高的实用价值。我尤其想知道,书中是否探讨了通过引入不同维度的填料(比如纳米片或量子点)与一维碳纳米材料形成多级复合结构后,所产生的协同增强效应。这种协同作用往往是超越简单线性叠加的,是新材料创新的核心驱动力。如果能附带一些具体的仿真模拟方法(如有限元分析),展示如何通过调整纤维的取向和体积分数来优化应力分布,那就更完美了。这本书不应该只是知识的堆砌,更应该是一本充满启发性的设计手册。
评分说实话,我对这种专业性极强的书籍总抱着一种既敬畏又挑剔的态度。我希望作者在阐述“复合结构”这一部分时,能拿出一些令人耳目一新的视角。现在市面上很多教材都停留在理论推导的层面,但真正的挑战在于工程化和规模化制备。这本书如果能深入探讨一下如何解决纳米材料在宏观基体中均匀分散的难题,那才算是抓住了核心痛点。比如,在聚合物基复合材料中,如何利用表面接枝技术实现纳米管与树脂基体的有效耦合,从而避免聚集体的形成?书中对于不同类型界面(如范德华力主导和共价键连接)的力学传递效率对比分析,是否足够详尽和具有说服力?我希望看到的是一种批判性的思维,而不是对现有技术的简单复述。最好的评价是,读完这本书,我能立刻在脑海中勾勒出下一代高性能复合材料的制造蓝图,而不是合上书本后,感觉知识点依然是零散且缺乏系统性的指导。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确实很吸引人,毕竟“一维碳纳米材料及其复合结构”听起来就充满了尖端科技感。我最近在研究碳纳米管在能源存储领域的应用,所以对这个方向的书籍非常感兴趣。翻开这本书,我期待它能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教授,用深入浅出的语言,为我揭开这些微小材料背后的宏大科学原理。我希望它不仅仅是罗列公式和实验数据,而是能构建一个清晰的知识体系,从基础的结构特性讲到复杂的复合材料设计理念。比如,关于石墨烯带的电子结构,这本书如果能用生动的比喻来解释量子隧穿效应在纳米尺度下的独特表现,那就太棒了。我特别关注如何通过化学修饰来调控这些纳米材料的表面能和界面相互作用,这对提高复合材料的机械性能至关重要。如果书中能配上高质量的透射电镜图谱和拉曼光谱分析案例,那就更好了,能让我直观感受到那些肉眼不可见的结构是如何决定宏观性能的。总而言之,我希望这本书能成为我手里那把解开纳米世界奥秘的“万能钥匙”。
评分坦白讲,我购买这类书籍,很大程度上是想了解该领域的前沿动态和未来趋势。一维碳纳米材料的研究已经走过了“发现热潮”的阶段,现在更需要解决的是如何将其大规模、低成本地投入实际应用。这本书如果能花笔墨探讨一下绿色化学合成方法,例如电化学剥离或可持续的催化生长技术,将会使它的价值倍增。当前行业对环境友好型制造工艺的需求日益迫切,任何停留在高能耗、高污染的传统制备工艺的描述,都显得有些过时。我更感兴趣的是,作者如何看待当前纳米材料在生物医学领域(如药物递送或生物传感器)的应用瓶颈,特别是关于生物相容性和长期稳定性等关键科学问题。如果书中能对这些跨学科的前沿挑战进行有深度的剖析,而不是蜻蜓点水,那么它就不仅仅是一本材料学专著,更是一份指引未来研究方向的路线图。
评分对于一本技术类书籍来说,阅读体验同样重要。我希望作者在构建理论框架时,能够兼顾逻辑的严密性和文字的流畅性。晦涩难懂的行文风格往往会劝退许多有志于深入学习的读者。理想中的状态是,每一章的逻辑递进都像精心设计的模块化电路,清晰可循,即便面对复杂的数学推导,也能在关键的物理意义上找到一个坚实的立足点。例如,在讨论碳纳米管的导电性时,作者是否能巧妙地穿插一些历史上关键的实验发现,让读者感受到科学探索的曲折和伟大?这种叙事性的引入,能极大地增强阅读的代入感。如果书中能对不同研究团队的代表性工作进行公正且深入的比较分析,指出各自方法的优缺点,而不是仅仅偏袒某一种技术路线,那么这本书的学术公正性和参考价值无疑会大大提升。我期待它能是一本让人愿意反复翻阅、每次都有新发现的“工具箱”。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