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汉语成语辞海
定价:195.00元
售价:89.7元,便宜105.3元,折扣46
作者:朱祖延
出版社:武汉出版社
出版日期:1999-08-01
ISBN:9787543019089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大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古今兼收、源流并重为原则。凡常用成语必收无疑;古代一些非常用的成语,但在今天看来又较有价值的、值得推广的也在收录范围之内,但至少见于两条书证;现代使用频率比较高的一些新成语尽可能地收录;少许常用的较典雅的熟语也酌加收录。全书共收词目2.5万条。
目录
前言
凡例
词目首字音序索引
正文
词目笔画索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本《汉语成语辞海》,光是捧在手里,就能感受到它那沉甸甸的分量,这绝不仅仅是物理上的重量,更是知识的厚度。我花了整整一个下午,才勉强翻阅完前几章的导论部分,那种感觉就像是踏入了一座用文字和智慧搭建起来的宏伟宫殿。作者在开篇就对成语的起源、演变,以及其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功能进行了极其精妙的梳理。我尤其欣赏他对成语“活态性”的阐述,他没有将成语仅仅视为僵硬的固定搭配,而是着重探讨了它们如何在时代洪流中被赋予新的生命力,比如一些古老成语在现代语境下的引申义和微妙的语感差异。书中对许多常用成语的收录和释义,都远远超出了字典的范畴,它更像是一本结合了文学史、社会学和语言学的综合性工具书。比如,对于“卧薪尝胆”的解析,他不仅给出了典故的出处,还细致地描摹了春秋末期吴越两国复杂的政治气候,让这个成语不再只是一个简单的励志符号,而成为了一幅生动的历史画卷。这种深入骨髓的解读,让读者在学习词汇的同时,也被动地接受了一次浓缩的历史和文化熏陶。我感觉,与其说这是本辞海,不如说是一部浓缩的中国传统精神手册,每一个条目背后都藏着一个值得细品的文化故事。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和排版设计,也透露出一种古典而沉稳的气质。采用的纸张手感非常好,那种略带米黄色的纸张,让长时间阅读眼睛也不会感到强烈的疲劳。字体选择上,那种清晰、略带宋体风格的字体,与书中内容的严肃性达到了完美的和谐统一。我特别喜欢它在索引和检索系统上的处理方式。传统的成语词典可能只按拼音或笔画排序,但这本《汉语成语辞海》似乎在结构设计上走了更远的路。我发现,在某些特定的章节,作者是按照成语所蕴含的“情景范畴”进行划分的,比如“战争与谋略”、“田园与隐逸”、“道德与修养”等大类,这极大地便利了那些带着特定阅读目的的读者。我上次想找一个描述“忧郁”情绪的成语,我没有去查拼音,而是直接翻到了“情志篇”的“愁苦”子目下,果然快速定位到了好几个意想不到的精妙表达。这种以义理为导向的编排,使得整本书的阅读体验更具探索性和启发性,它鼓励读者不仅仅是查找,更是沉浸式地在不同的文化主题间穿梭。
评分这本书带给我的最深层次的触动,是它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日常语言的贫瘠。我们常常在不经意间,用一些扁平化的词汇来表达复杂的情感,而这本“辞海”则像是一个巨大的宝藏库,里面陈列着无数精雕细琢的语言宝石。例如,我过去可能只会用“很高兴”来表达喜悦,但翻阅此书后,我学会了根据不同的情境,选择“欣喜若狂”、“眉飞色舞”甚至是更为内敛的“怡然自得”。这种细微的差别,直接提升了我的表达质量和文化自信。它让我意识到,每一个成语背后,都凝结着前人对某一特定状态、某一瞬间感受的极致捕捉。更令人称道的是,书中对成语的“辨析”部分做得非常到位,它清晰地指出了许多人容易混淆的近义成语之间的微妙区别,比如“刻舟求剑”和“胶柱鼓瑟”在“固执”层面的不同侧重。这本书,与其说是一部参考工具,不如说是一次深度的、系统性的“汉语美学”之旅,它让人渴望去精进自己的言谈举止,去追求语言的精确与优雅。
评分坦白说,刚开始接触这本书时,我有些被它的“学术范儿”震慑住了。它不像市面上那些轻松愉快的“成语故事集”,这本书的行文风格是极其严谨和考究的,简直可以说是带着一股子“老学究”的认真劲儿。我记得我翻到一个关于“曲高和寡”的条目时,发现作者不仅引用了《宋史》中的相关记载,还对比了唐宋两代文人圈子中对艺术品味的争论,甚至细致地分析了当时士大夫阶层对“雅”与“俗”的界限划分。这种详实到近乎苛刻的考证,让人不得不佩服作者朱祖延先生在学术上的深厚功底。对我这样一个业余爱好者来说,阅读过程需要保持高度的专注,时不时地需要停下来,去回味一下作者是如何将一个看似简单的成语,层层剥开,直抵其文化内核的。书中的注释部分也做得极为出色,很多生僻的字词在成语中出现的特定含义,都被用极具说服力的例句和旁注解释清楚,完全避免了现代人阅读古籍时的常见障碍。这本书绝对不是用来“消遣”的,它更像是一把精密的解剖刀,帮你精准地剖析汉语表达的每一个细微之处。
评分说实话,对于我们这些身处快节奏时代的学习者来说,要系统地啃下一本如此厚重的文化典籍,心理门槛是相当高的。然而,这本《汉语成语辞海》最让我感到惊喜的地方,恰恰在于它如何巧妙地平衡了学术深度与可读性。虽然它是一本“辞海”,但作者的叙事语言并不晦涩难懂。他似乎深知,要让现代读者真正理解并内化这些传统智慧,就必须用清晰、富有逻辑的语言进行引导。举个例子,对于一些带有迷信色彩或已被现代科学证伪的成语典故,作者并没有简单地批判或删除,而是放在历史背景下进行客观描述,并分析了这些观念在当时社会所起到的心理调适作用。这种尊重历史、批判性继承的态度,使得本书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者,更像是文化对话的引导者。我曾尝试将这本书推荐给一位对传统文化不太感冒的朋友,他看完关于“精卫填海”的解析后,竟然破天荒地跟我聊起了“执着”与“徒劳”之间的哲学辩证,可见其文字的穿透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