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很冷门很冷门的冷门知识 |
| 作者 | 尹霞 |
| 定价 | 35.00元 |
| 出版社 | 华文出版社 |
| ISBN | 9787507548259 |
| 出版日期 | 2018-03-01 |
| 字数 | |
| 页码 | |
| 版次 | 1 |
| 装帧 | 平装-胶订 |
| 开本 | 16开 |
| 商品重量 | 0.4Kg |
| 内容简介 | |
| 暂无相关内容 |
| 作者简介 | |
| 暂无相关内容 |
| 目录 | |
| Question 1 高智商怪咖都关心什么奇葩问题? 把人冻起来可以长生不老吗? / 002 电吹风比X光辐射还要大? / 005 如果不穿“衣服”,我们在太空能活多久? / 008 未来,人类到底能不能去其他星球过日子? / 011 当人类被缩小到蚂蚁大小…… / 014 一滴水的极限杀伤力有多大?千万别跟物理学家较真 / 017 用手枪的神都是电影演员 / 020 电脑里的A、B盘去哪儿了? / 022 拆定时炸弹为何要剪红蓝电线? / 025 硬币从高处坠落能砸死人吗? / 027 Question 2 |
| 编辑推荐 | |
| 暂无相关内容 |
| 文摘 | |
| 序言 | |
| 暂无相关内容 |
《色彩的秘密:染料与颜料的古老艺术》这本书,真的像是进入了一个由色彩构成的奇妙世界。我一直对艺术和设计充满热情,但很少有人会去深入探讨那些构成色彩的物质本身。这本书就做了这样的事情,它从历史的维度,讲述了人类是如何发现、提取和使用各种染料与颜料的。从埃及艳后时代使用的天然染料,到中世纪修士们一丝不苟地研磨矿物质来制作颜料,再到近代化学合成染料的出现,作者以一种引人入胜的方式,展现了色彩在人类文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我特别喜欢关于“紫色”的故事,那种曾经极其珍贵的、由海螺提取的紫色染料,是如何成为皇室和权力的象征,以及后来化学合成紫色的出现,又是如何彻底改变了色彩的普及程度。书中对不同颜料的化学成分、制作工艺、以及它们在不同艺术流派中的应用都有着细致的描述,这让我对梵高的麦田,莫奈的睡莲,甚至是中国古代青花瓷的蓝色,都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它不仅仅是关于颜色,更是关于人类的创造力、科学的进步,以及这些元素如何共同塑造了我们所看到的这个多彩的世界。
评分我一直对古生物学和地质学抱有浓厚的兴趣,而《时间的回响:岩石中的生命痕迹》这本书,绝对是我近期读到过的最令人着迷的非虚构作品之一。它没有像一般的科普读物那样,罗列各种恐龙或者化石的名字,而是深入到岩石本身的“语言”,解读那些深埋在地层中的生命印记。作者花了大量的篇幅来讲述微体古生物学,也就是那些微小的、肉眼几乎看不见的生物化石,是如何成为揭示地球生命演化历史的关键线索的。我被其中关于放射虫和有孔虫的研究深深吸引,这些微小的生命体,它们的壳体形态和分布,竟然能够帮助科学家们精确地划分地层、判断古海洋的环境,甚至推测当时的全球气候。这就像是在读一本由亿万年前的生命书写的、用岩石作为纸张的史书。书中对于沉积岩形成过程的详细描述,以及不同岩石类型所承载的古环境信息,也让我对脚下的土地有了全新的认识。合上书本,我仿佛能够感受到地球漫长生命史的脉搏,那些曾经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的生命,即使已经化为岩石,它们的“回响”依然存在。
评分这本《尘封秘语:被遗忘的技艺》简直是打开了我新世界的大门!我一直对那些历史长河中被淹没的、不为人知的技艺充满好奇,而这本书恰好满足了我所有的想象。它不是那种大刀阔斧地讲述宏大历史事件的书,而是像一个细心的收藏家,小心翼翼地从古老的文献、残破的壁画、甚至民间传说中挖掘出那些几乎被遗忘的双手技艺。我特别喜欢关于古代地图绘制的部分,作者详细描述了在没有GPS的年代,人们如何依靠星星、太阳、甚至是某些植物的生长方向来精准地描绘陆地和海洋,那种智慧和耐心至今仍让人惊叹。还有关于早期光学仪器制作的章节,那些纯手工打磨镜片的工艺,以及如何通过微小的角度差异来观察遥远天体的描述,让我感觉自己仿佛置身于伽利略的时代,亲眼见证了人类探索宇宙的最初脚步。这本书的语言非常生动,不是枯燥的学术报告,而更像是一位充满热情的向导,带领你在历史的迷宫中穿梭,每一页都充满了“原来是这样!”的惊喜。读完后,我深刻感受到,我们今天习以为常的许多发明和技术,其根源往往埋藏在更久远的过去,是无数前人的智慧和汗水凝结而成,而这本书正是唤醒这些沉睡的知识的绝佳载处。
评分《器物的哲学:日常中的智慧结晶》这本书,可以说彻底颠覆了我对“器物”的认知。我之前一直觉得,器物就是工具,是满足我们物质需求的物品。但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它们背后蕴含的深邃哲学和智慧。它并没有从宏大的哲学理论出发,而是从那些我们每天都在使用的、最普通不过的器物入手,比如筷子、碗、椅子,甚至是一把锁。作者通过对这些器物的设计原理、使用方式,以及它们在不同文化中的演变,揭示了它们是如何反映了人类的思维方式、生活习惯、以及对和谐、秩序、功能的理解。我尤其对关于“榫卯结构”的分析印象深刻,那种无需一钉一铆,仅凭木头本身的凹凸结构就能将家具稳固连接起来的智慧,让我看到了古代匠人对自然规律的深刻洞察和对“天人合一”的追求。书中也探讨了不同文化背景下器物的差异,比如东西方在餐具设计上的不同,背后折射出的饮食文化和人际交往方式的差异。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身边的一切都充满了好奇,开始去观察、去思考,去发现那些隐藏在平凡器物中的不平凡的智慧。
评分《隐匿的算法:代码之外的逻辑》这本书,说实话,我当初拿到它的时候,并没有抱太大的期待,毕竟“冷门知识”这个标签有时候也意味着晦涩难懂。然而,读进去之后,我才发现自己完全错了!它并没有直接教你如何写代码,而是从一个非常独特的视角,探讨了我们生活中那些不那么显眼,但却深刻影响着我们的“隐形算法”。比如,关于城市规划中的“路径依赖”效应,作者用大量的案例说明了为什么我们总是会沿着固定的路线行走,以及这种习惯如何塑造了城市的形态和我们的生活方式。我尤其对其中关于“社群算法”的分析印象深刻,它解释了为什么某些信息会在社交网络中快速传播,而另一些则悄无声息,这背后隐藏着比我们想象中更复杂的心理和社会机制。这本书让我开始重新审视我每天都在接触的各种信息流和决策过程,我开始意识到,很多看似随机的选择,其实都遵循着某种逻辑。它没有提供“解决办法”,但它给了我一种理解世界的新工具,让我能够更清晰地看到那些隐藏在表象之下的运作规律,这是一种非常宝贵的“顿悟”体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