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量余迹通信仿真与评估 9787512419865

流量余迹通信仿真与评估 9787512419865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易昭湘 著
图书标签:
  • 通信仿真
  • 流量工程
  • 无线通信
  • 网络性能
  • 仿真评估
  • 信息技术
  • 通信技术
  • 5G
  • 网络优化
  • 数据通信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一鸿盛世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12419865
商品编码:29678888503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6-01-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流量余迹通信仿真与评估

定价:26.00元

作者:易昭湘

出版社: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01-01

ISBN:9787512419865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星余迹通信是应急通信中的重要手段,对流星余迹通信的研究将促进我国流星余迹通信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本书从理论、技术和方法等方面系统阐述了流星余迹通信的仿真和评估,介绍了流星余迹通信的基本理论,阐述了OPNET建模过程,重点分析了基于OPNET的流星余迹通信仿真,探讨了半实物仿真人机交互的过程,并详细讨论了流星余迹通信系统效能评估的方法。

目录


章 流星余迹通信…………………………………………………………………………… 1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信息技术发展史:从电报到物联网》 第一章:信息时代的黎明——从电报到电话 现代社会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绝非一蹴而就。其根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中叶,那是一个物理学和工程学蓬勃发展的时代,人们对远距离传递信息的需求日益迫切。 1.1 电报的诞生与普及:开启远程通信的序幕 在信息技术史的长河中,电报无疑是浓墨重彩的第一笔。1837年,美国发明家塞缪尔·莫尔斯(Samuel Morse)成功演示了他的电报系统,标志着人类进入了可以通过电信号进行远距离实时通信的新纪元。 技术原理与突破: 莫尔斯电报的核心在于将文字转化为一系列的点和划,即著名的“莫尔斯电码”。通过控制电流的通断,这些信号可以在铜线上传输到远方,再由接收端通过电磁铁的吸合或断开等方式被解码还原成文字。这看似简单的原理,却解决了困扰人类数千年的信息传递速度瓶颈。在此之前,信息的传递最快也只能依靠马匹或船只,速度受限于物理运输能力。电报的出现,使得信息传递的速度瞬间提升了几个数量级,真正实现了“跨越时空”的交流。 社会影响与变革: 电报的普及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颠覆性的影响。 商业与金融: 证券市场的交易信息、商品价格的波动、远方的订单需求,都可以实时传输,极大地提高了商业运作的效率和公平性。金融信息的瞬时传递,更是催生了现代金融市场的雏形。 新闻与媒体: 新闻报道的速度大大加快,远方的事件可以在短时间内被报道出来,缩短了“新闻时效性”的鸿沟。这促进了报业的繁荣,也为公众获取信息提供了更快捷的渠道。 军事与政治: 军事指挥官可以更快地调动军队,政府可以更及时地了解国内外的政治动态。这使得国家间的沟通和决策效率得以提升。 交通运输: 铁路的运营管理也受益于电报。火车时刻表的协调、突发事件的报告、调度信息的传递,都离不开电报的支持,极大地提高了铁路运输的安全性和效率。 技术演进与全球化: 随着技术的不断成熟,电报网络迅速铺设,连接了城市,乃至跨越了海洋(如跨大西洋电缆)。这种全球性的信息网络,为后来的国际交流和贸易奠定了基础,是真正意义上的“信息全球化”的开端。 1.2 电话的发明:从信号到声音的飞跃 如果说电报开启了信息时代的大门,那么电话的发明则将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方式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1876年,亚历山大·格拉汉姆·贝尔(Alexander Graham Bell)获得了电话专利,让人们第一次能够通过电线直接听到对方的声音。 技术原理与创新: 贝尔的电话系统巧妙地利用了电磁感应的原理。它包含一个发射器(话筒)和一个接收器(听筒)。当人对着话筒说话时,声波引起振膜的震动,从而改变了线圈中的电流强度,这些变化的电流信号随着电线传输到接收端。在接收端,变化的电流又驱动另一个振膜震动,从而重现了说话者的声音。与电报只能传递预设的编码信号不同,电话能够直接传递连续变化的声波信息,这是技术的巨大飞跃。 社会互动与生活方式的改变: 电话的出现,深刻地改变了人们的沟通习惯和生活方式。 即时交流与情感传递: 人们不再需要通过书信或电报来传递信息,可以直接通过声音进行实时、即时的交流。这极大地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尤其是对于远方的亲友,电话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便捷和温暖。 商业效率的提升: 商家可以随时随地与客户、供应商沟通,进行业务洽谈、订单确认,大大提升了商业运作的灵活性和效率。 公共服务与应急响应: 电话成为紧急求助、报警、医疗救助等公共服务的重要工具,为社会安全提供了有力保障。 社交模式的演变: 电话开始改变人们的社交方式,从面对面交流、信件往来,增加了新的即时沟通维度。 电话网络与普及: 电话的普及并非一帆风顺,需要构建庞大的电话交换网络。早期的“人工交换台”由人工接线员根据用户需求连接电话线,随着用户数量的增加,自动化交换技术逐渐发展起来,如步进式交换机、纵横制交换机等,最终实现了自动拨号,大大提高了电话接通的速度和便捷性。电话网络的建设,是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早期典范。 1.3 电报与电话的承前启后作用 电报和电话的发明,虽然在技术原理上有所不同,但它们都属于“电信”(Telecommunications)的范畴,都是利用电信号实现远距离信息传递。它们共同奠定了现代通信技术的基础,并为后来的无线电、广播、电视以及互联网的出现铺平了道路。 通信理念的形成: 它们确立了“通信”作为一种独立的技术和产业的概念,使得人们开始系统地研究信息传递的规律和方法。 基础设施建设的经验: 电报和电话网络的建设,积累了大规模通信基础设施建设的宝贵经验,包括线路铺设、设备制造、网络管理、用户服务等,这些经验直接为后来的通信技术发展所借鉴。 技术创新的驱动力: 电报和电话所带来的巨大社会效益,也激发了科学家和工程师们不断探索更先进的通信技术,为无线电、广播等领域的突破提供了强大的驱动力。 从电报的“点划”到电话的“声音”,人类在信息传递的道路上迈出了两大革命性的步伐,它们不仅是技术的进步,更是社会文明发展的强大助推器,深刻地改变了世界,并为即将到来的信息爆炸时代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第二章:无线电的时代——声音与图像的远播 如果说有线通信是信息时代的黎明,那么无线电通信的出现,则标志着信息传播进入了一个更加广阔、更加自由的时代。它摆脱了物理线路的束缚,将声音、图像乃至更复杂的信息,以前所未有的方式传递到遥远的地方,深刻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娱乐和认知方式。 2.1 无线电波的发现与理论奠基 在电话和电报取得辉煌成就的背景下,科学家们开始探索是否存在一种无需导线就能传递信息的可能性。 麦克斯韦的电磁场理论: 19世纪60年代,苏格兰物理学家詹姆斯·克拉克·麦克斯韦(James Clerk Maxwell)提出了著名的麦克斯韦方程组,统一了电学和磁学,并预言了电磁波的存在,其传播速度与光速相同。他认为,变化的电场会产生磁场,变化的磁场会产生电场,这种相互激发的过程就会形成电磁波,并在空间中以波的形式传播。尽管当时并没有直接观测到电磁波,但他的理论为后来的实验验证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赫兹的实验验证: 1887年,德国物理学家海因里希·赫兹(Heinrich Hertz)在慕尼黑的实验室中,通过搭建一个简单的振荡电路(即赫兹振子),成功地产生了并探测到了肉眼看不见的电磁波,并证明了其具有反射、折射、衍射等与光波相似的性质。赫兹的实验是科学史上的里程碑,它首次证实了麦克斯韦的理论预言,为无线电技术的诞生提供了无可辩驳的证据。赫兹的名字也因此被用来命名电磁波频率的单位——赫兹(Hz)。 2.2 无线电通信的诞生与发展 有了理论基础和实验验证,无线电通信的实际应用便迅速提上日程。 马可尼的实践与商业化: 意大利发明家古列尔莫·马可尼(Guglielmo Marconi)被誉为“无线电之父”。他敏锐地抓住了无线电技术的潜力,并致力于将其应用于实际通信。马可尼在19世纪90年代末,不断改进无线电设备,成功地实现了远距离的无线电报通信。1897年,他成功地将无线电信号跨越英吉利海峡传递,1901年,更是实现了跨越大西洋的通信,这在当时被视为不可思议的壮举。马可尼不仅是一位出色的发明家,更是一位杰出的商业运作人才,他创立的马可尼无线电报公司,大力推广无线电技术,将其应用于船舶通信、军事通信等领域,使得无线电迅速从实验室走向实际应用,并成为全球通信的重要组成部分。 无线电广播的兴起: 随着无线电技术的进步,人们开始设想将声音直接通过无线电波广播出去。20世纪20年代,无线电广播开始兴起,并迅速成为一种重要的信息传播和娱乐方式。 信息传播的革命: 广播让人们能够在同一时间听到来自远方的声音,无论是新闻播报、政治演讲,还是文化节目,都得以迅速传播。这极大地增强了社会的信息化程度,拉近了人们之间的距离。 娱乐方式的革新: 广播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娱乐体验。音乐、戏剧、小说连播、曲艺表演等内容,通过广播进入千家万户,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成为家庭娱乐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育与宣传的平台: 广播也被广泛应用于教育和宣传领域,通过广播课堂、公共政策宣传等,发挥了重要的社会功能。 大众媒体的形成: 广播的出现,标志着真正意义上的“大众媒体”的形成,它能够一次性触达海量的受众,对社会舆论产生重要影响。 无线电在军事与航海中的作用: 无线电通信在军事和航海领域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战场通信: 在战争中,无线电使得部队之间的指挥和协调更加灵活和高效,尤其是在没有固定线路的情况下,其作用更是不可替代。 航海安全: 船舶可以通过无线电与岸上或海上的其他船只进行通信,报告位置、天气情况,发送求救信号,极大地提高了航海的安全性。泰坦尼克号海难后,对无线电通信的强制性要求,进一步推动了其在航运业的普及。 2.3 从声音到图像:电视的曙光 无线电通信的成功,激发了人们将更多形式的信息通过电磁波传递的梦想,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图像。 机械扫描与早期探索: 早期电视的探索主要依赖于机械扫描技术。苏格兰工程师约翰·洛吉·贝尔德(John Logie Baird)是这一领域的先驱。他在20世纪20年代,利用旋转的圆盘(尼普科夫圆盘)来扫描图像,并将扫描产生的电信号通过无线电波发送,接收端再通过同步的圆盘将信号还原成图像。1925年,贝尔德成功地展示了能够传输人脸图像的系统。 电子扫描技术的突破: 机械扫描的电视系统存在分辨率低、画面不稳定等缺点。20世纪20年代末至30年代,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电子扫描技术逐渐成熟。美国工程师菲洛·法恩斯沃斯(Philo Farnsworth)和俄裔美籍工程师弗拉基米尔·佐里金(Vladimir Zworykin)在电子摄像管(如图像摄录管)和显像管(如显像管)方面取得了关键性突破。这些电子扫描技术使得电视的画面质量得到了飞跃性的提升,为后来的电视广播奠定了技术基础。 电视的商业化与社会影响: 尽管电子扫描技术在20世纪30年代已经成熟,但受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等因素的影响,电视的商业化进程相对缓慢。战后,电视开始迅速普及,并迅速成为一种新的大众媒体。 视觉时代的来临: 电视将静态的文字和声音,拓展到了动态的图像,使得信息的传递更加直观、生动。新闻报道、体育赛事、文艺演出,都通过电视呈现在观众面前,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感知体验。 家庭娱乐中心: 电视迅速成为家庭娱乐的中心,人们在家中就能观看来自世界各地的节目。 文化与观念的传播: 电视通过其强大的视觉冲击力,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文化观念、生活方式和消费习惯。 2.4 无线电时代的遗产与启示 无线电通信的发展,不仅仅是技术的进步,更是信息传播方式的深刻变革。 频谱资源的价值: 无线电波的广泛应用,凸显了频谱资源的稀缺性和重要性。频谱的管理和分配,成为各国政府关注的焦点,并催生了相关的国际规范和管理机构。 全球化通信网络的雏形: 无线电通信打破了地域的限制,为构建全球性的通信网络提供了可能。国际无线电通信的建立,促进了跨国界的交流与合作。 信息传播的民主化: 广播和电视的普及,使得信息传播不再局限于少数精英阶层,普通民众也能够便捷地获取信息,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信息的民主化。 对未来技术发展的启示: 无线电技术的成功,证明了无线通信的巨大潜力,也为后来的移动通信、卫星通信、无线局域网(Wi-Fi)等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激励着人们不断探索更高效、更便捷的信息传递方式。 无线电时代,以其强大的穿透力和传播力,彻底改变了信息传播的格局,将人类带入了一个声音与图像共舞的时代,为信息时代的进一步发展,尤其是数字时代的到来,埋下了最关键的伏笔。 第三章:数字革命的序幕——从计算机到互联网 如果说无线电技术开启了信息传播的“空间革命”,那么数字技术的兴起,则标志着信息传播进入了“效率革命”和“融合革命”的时代。从最初笨重的电子计算机,到如今无处不在的互联网,数字革命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深度,重塑了我们的生活、工作和社会形态。 3.1 电子计算机的诞生:信息处理能力的飞跃 在20世纪中叶,信息处理的瓶颈逐渐显现。大规模的科学计算、复杂的数据分析,已经远远超出了当时机械计算器的能力。电子计算机的出现,正是为了解决这一挑战。 早期计算机的探索与发展: ENIAC: 1946年问世的ENIAC(Electronic Numerical Integrator and Computer)被认为是世界上第一台通用电子数字计算机。它体型庞大,使用了约17,468个真空管,功耗极高,但其计算速度比当时最快的机械计算器快了1000倍。ENIAC的出现,证明了电子计算机在计算能力上的巨大优势。 晶体管与集成电路: 真空管技术的局限性(体积大、易烧毁、功耗高)很快被晶体管所取代。1947年,贝尔实验室发明了晶体管,其体积小、功耗低、可靠性高的特点,使得计算机的设计更加紧凑和高效。随后,集成电路(Integrated Circuit,IC)的发明,将多个晶体管等电子元件集成在一块很小的芯片上,进一步推动了计算机的小型化和性能提升。 微处理器: 1971年,英特尔公司推出了世界上第一枚微处理器Intel 4004,将计算机的中央处理器(CPU)集成在一枚芯片上,这标志着计算机进入了微型化时代,为个人电脑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计算机的早期应用: 科学计算与军事: 最初的计算机主要用于军事目的(如弹道计算、密码破译)和大规模的科学研究,解决当时难以处理的复杂计算问题。 数据处理: 随着计算机性能的提升,它们开始被用于大规模的数据处理,例如人口普查、商业数据分析等。 3.2 数字化与二进制:信息处理的通用语言 数字革命的核心在于“数字化”——将模拟信息(如声音、图像、文字)转化为由0和1组成的二进制数字序列。 模拟与数字的区别: 模拟信号是连续变化的,而数字信号是离散的,只能取有限的几个值(通常是0和1)。模拟信号容易受到干扰而失真,而数字信号经过适当的编码和纠错技术,可以最大限度地保证信息的准确性。 二进制的优势: 二进制系统(0和1)是数字信号最简单的表示形式,非常适合用电子开关的“开”和“闭”来表示。这种二进制编码使得计算机能够以极高的精度和效率处理和存储各种类型的信息。 信息处理的通用平台: 数字化使得不同类型的信息(文本、音频、视频、图像)都可以转化为统一的二进制码,在计算机中进行存储、处理和传输。这为信息的融合与跨平台应用提供了可能。 3.3 互联网的兴起:连接世界的网络 当计算机的能力飞跃,并且掌握了处理数字信息的能力后,下一个逻辑性的发展方向就是如何让这些计算能力更强的“大脑”相互连接,实现信息共享和协同工作。 ARPANET 的诞生: 互联网的前身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末,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ARPA)为了建立一个能够在发生核战争时仍能保持通信的分布式网络,启动了ARPANET项目。ARPANET采用了“分组交换”的技术,将信息分割成小的数据包,这些数据包可以经过不同的路径传输,并在目的地重新组装。这种技术大大提高了网络的鲁棒性和效率。 TCP/IP 协议族的建立: 20世纪70年代,文顿·瑟夫(Vint Cerf)和罗伯特·卡恩(Robert Kahn)等人开发了TCP/IP(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Internet Protocol)协议族,成为互联网通信的“通用语言”。TCP负责将数据包可靠地传输,IP负责为数据包找到合适的路由。TCP/IP协议的标准化,使得不同类型的计算机网络能够互相连接,形成了“网络的网络”,即我们今天所说的互联网。 万维网(World Wide Web)的出现: 20世纪90年代初,蒂姆·伯纳斯-李(Tim Berners-Lee)在欧洲核子研究组织(CERN)发明了万维网。万维网通过超文本标记语言(HTML)、统一资源定位符(URL)和超文本传输协议(HTTP),使得用户能够通过浏览器轻松地访问和导航全球范围内的信息资源。万维网的出现,极大地降低了互联网的使用门槛,使得互联网迅速从一个学术和军事网络,走向普通大众,成为一项颠覆性的技术。 互联网的爆炸式增长与影响: 信息获取的便捷性: 互联网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信息获取渠道,搜索引擎的出现,使得用户可以快速找到海量的信息。 通信方式的革新: 电子邮件、即时通讯、社交媒体等应用,彻底改变了人们的沟通方式,实现了跨地域、跨时空的实时交流。 电子商务的兴起: 互联网为商业活动开辟了新的空间,在线购物、电子支付等模式应运而生,催生了新的商业模式和产业。 教育与学习的变革: 在线课程、远程教育、数字图书馆等,使得学习不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大大提升了教育资源的普惠性。 全球化的深化: 互联网打破了国界,促进了文化、经济、政治等方面的全球化进程。 3.4 数字革命的深远影响与未来展望 数字革命是人类历史上一次深刻的技术和社会变革,其影响至今仍在持续。 信息时代的到来: 数字技术和互联网的结合,共同塑造了我们所处的“信息时代”,信息成为重要的生产要素和价值源泉。 产业结构的重塑: 传统产业在数字技术的驱动下不断转型升级,数字经济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社会治理的挑战与机遇: 数字技术在提升社会治理效率的同时,也带来了数据隐私、信息安全、数字鸿沟等新的挑战。 人机交互的演进: 从命令行界面到图形用户界面,再到如今的触摸屏、语音交互,人机交互方式不断丰富和优化,使得技术更加贴近用户。 数字革命的序幕已经拉开,而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的不断发展,这场革命仍在不断深入,预示着一个更加智能、互联、高效的未来。 第四章:移动互联与智能时代——信息触手可及 当我们步入21世纪,信息技术的浪潮并未停歇,反而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朝着更加便捷、更加个性化、更加智能化的方向发展。移动互联网和智能时代的到来,是信息技术发展史上的又一个重要里程碑,它将数字革命的成果,以前所未有的方式,融入到我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4.1 移动通信的演进:从通话到万物互联 无线电通信的萌芽,为移动通信提供了理论基础,而数字技术和互联网的成熟,则为其提供了实现的可能性。 第一代(1G)模拟移动通信: 20世纪80年代,第一代移动通信技术出现,如美国的AMPS系统。它主要提供语音通话功能,但信号质量差、容量小、不支持数据业务,且安全性较低。 第二代(2G)数字移动通信: 20世纪90年代,GSM(Global System for Mobile Communications)等2G数字移动通信系统出现。2G将模拟信号转化为数字信号,显著提高了通话质量和安全性,并引入了短信(SMS)和基本的数据传输(如GPRS、EDGE)。这使得手机不仅仅是通话工具,还可以收发信息。 第三代(3G)移动通信: 21世纪初,3G技术(如WCDMA、CDMA2000)的出现,实现了移动数据传输速率的飞跃,使得手机能够更流畅地浏览网页、收发电子邮件、观看视频,为移动互联网应用的蓬勃发展奠定了基础。 第四代(4G)移动通信: 2010年后,4G技术(如LTE)进一步提升了数据传输速度和网络容量,支持高清视频、在线游戏等对带宽要求更高的应用,真正实现了“随时随地,高速上网”。 第五代(5G)移动通信: 5G是当前和未来移动通信发展的关键。它具备更高的传输速率(eMBB)、更低的延迟(uRLLC)和更大的连接数(mMTC),不仅能提供更极致的个人移动体验,更能支撑工业自动化、自动驾驶、远程医疗、智慧城市等更广泛的垂直应用,开启万物互联的新时代。 4.2 智能手机的崛起:移动互联的核心载体 智能手机的出现,是移动通信技术演进与数字技术融合的集大成者。 从功能手机到智能手机: 早期的手机主要用于通话和短信,而智能手机则具备了强大的计算能力、丰富的传感器(摄像头、GPS、加速度计等)和开放的操作系统(如iOS、Android)。 移动操作系统的革命: iOS和Android等移动操作系统的出现,为应用程序的开发和运行提供了平台。开发者可以基于这些平台开发各种各样的应用程序(App),极大地扩展了手机的功能,满足了用户在社交、娱乐、工作、生活等各个方面的需求。 App 生态系统的繁荣: 庞大的App生态系统,使得智能手机成为一个集通信、娱乐、信息获取、生活服务于一体的综合性平台。用户可以通过App完成购物、支付、导航、学习、社交等几乎所有日常活动。 移动互联网的普及: 智能手机的普及,使得移动互联网的用户数量爆炸式增长。人们不再局限于在电脑前上网,而是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接入互联网,获取信息和服务。 4.3 智能时代的到来:人工智能与物联网的融合 当移动互联将信息触手可及时,人工智能(AI)和物联网(IoT)的兴起,则将“智能”的概念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人工智能(AI)的发展: 机器学习与深度学习: 机器学习,尤其是深度学习算法的突破,使得计算机能够从大量数据中学习规律,并做出预测或决策。这使得AI在图像识别、语音识别、自然语言处理、推荐系统等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 AI的应用: 智能语音助手(如Siri、小爱同学)、智能推荐算法(在电商、内容平台)、人脸识别、自动驾驶、智能医疗诊断等,都是AI在现实世界中的应用。AI正在让机器变得越来越“聪明”,能够理解和响应人类的需求。 物联网(IoT)的兴起: 连接物理世界: 物联网是指将各种物理设备(传感器、家电、车辆、工业设备等)通过网络连接起来,实现数据的采集、传输和交互。 智能家居: 智能灯泡、智能音箱、智能冰箱、智能门锁等,使得家庭环境能够被远程控制和自动化管理,提升了生活便利性和舒适度。 智慧城市: 通过物联网技术,城市可以实现对交通、能源、环境、公共安全等方面的智能监测和管理,提高城市运行效率和居民生活质量。 工业互联网: 在工业领域,物联网的应用(如智能制造、预测性维护)能够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优化供应链。 AI与IoT的融合: AI为物联网提供了“智慧”,物联网为AI提供了“感知”和“执行”的能力。AI通过分析物联网设备收集的数据,做出智能决策,并指令物联网设备执行相应操作,从而实现更高级别的智能化服务。例如,智能家居系统可以根据用户的作息习惯,通过AI分析,自动调节室内温度和灯光;自动驾驶汽车则依赖于AI对传感器数据的处理,以及对车辆控制系统的指令。 4.4 移动互联与智能时代的深远影响 移动互联和智能时代的到来,正在深刻地改变着我们的社会、经济和生活方式。 用户体验的极致化: 技术变得更加隐形和智能,用户只需通过简单的交互,就能获得个性化、便捷化的服务。 经济模式的创新: 平台经济、共享经济、订阅经济等新型经济模式在移动互联和智能技术的驱动下蓬勃发展。 社会结构的变迁: 社交方式、工作模式、学习方式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更加扁平化、去中心化。 伦理与安全的新挑战: 数据隐私、信息安全、算法偏见、失业问题等,成为智能时代需要认真思考和解决的重要伦理与社会问题。 未来的无限可能: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我们有理由相信,移动互联和智能时代将持续演进,带来更多我们目前还无法想象的创新和变革。 从最初简单的电报信号,到如今无所不在的智能设备,信息技术的每一次飞跃,都极大地拓展了人类的能力边界,深刻地改变了我们的世界。这些发展并非偶然,而是无数科学家、工程师和创新者们不懈探索、智慧结晶的成果,它们共同构成了信息技术发展的壮丽篇章。

用户评价

评分

我花了几天时间仔细研读了关于“余迹”在信道建模中的应用章节,这部分内容着实令人眼前一亮。过去我倾向于使用马尔可夫链等状态机模型来描述系统行为,但总觉得它们在捕捉长期依赖性方面有所欠缺。这本书详细阐述了如何利用时间序列分析和分形几何的观点来描述和模拟流量的长期相关性。作者引用了大量最新的文献,并结合自己多年的研究成果,构建了一个既具有数学美感又贴合真实世界复杂性的模型。这种对细节的执着和对前沿理论的把握,使得这本书在众多通信领域书籍中显得卓尔不群。它迫使我跳出固有的思维定式,去思考如何在更广阔的时间尺度上理解和预测网络中的数据流动,这对提升系统设计的战略眼光至关重要。

评分

拿到书后,我迫不及待地翻阅了目录,结构安排得非常清晰,从理论基础到仿真实现,再到性能评估,层层递进。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基础理论部分的处理方式,他们没有回避那些晦涩的公式,而是通过清晰的逻辑推导,让读者能够逐步理解流量动态变化的内在规律。这对我这种既需要理论深度又害怕被公式淹没的读者来说,简直是福音。书中对不同流量模型(比如泊松过程、鞅过程等)的对比分析,让我对每种模型的适用场景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在我以往的阅读经验中,很多书籍在这部分要么过于简化,要么堆砌公式,而这本书找到了一个绝佳的平衡点。仿真部分的代码示例(虽然我还没仔细跑)看起来结构完整,注释详尽,这无疑大大降低了学习曲线,对于希望将理论应用于实践的工程师来说,是极大的便利。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和排版也体现出出版方的专业性。纸张质量上乘,印刷清晰,即便是复杂的数学公式也能一目了然,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眼睛疲劳。更重要的是,它的章节逻辑过渡非常自然流畅,即使是跨领域的读者,只要具备一定的基础知识,也能顺畅地跟上作者的思路。例如,从物理层面的信道特性到更高层的网络拥塞控制策略,作者总能找到一条清晰的脉络将它们串联起来,强调流量特性在整个通信栈中的核心作用。它没有使用过于花哨的语言,而是用精确、严谨的学术语言构建起知识的堡垒,让人感受到一种老派的、踏实的工匠精神。我深信,这本书将成为我未来几年内,在高性能通信系统设计和分析工作中不可或缺的参考资料。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非常引人注目,那种深邃的蓝色调搭配上跳跃的橙色线条,给我一种既专业又充满未来感的印象。我一直对信息传输和网络优化领域很感兴趣,尤其是那些深层次的理论模型,这本书的标题《流量余迹通信仿真与评估》瞬间抓住了我的眼球。我期待它能深入浅出地讲解那些复杂的数学模型和仿真框架,而不是停留在表面的概念介绍。希望它能涵盖从基础的流量模型建立,到如何利用这些模型进行高效的通信系统设计,以及最终的性能评估指标体系。我特别关注的是“余迹”这个概念,它意味着对历史信息流的深度挖掘和利用,这在当今大数据和实时通信的背景下显得尤为重要。如果书中能提供一些实际的案例分析,比如在物联网或5G网络环境下的应用,那就更棒了。我希望它不仅仅是一本理论专著,还能成为一本能指导实践的工具书。

评分

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对“评估”维度的重视。很多通信仿真书籍往往止步于搭建一个模型并展示一些仿真结果,但《流量余迹通信仿真与评估》似乎更进一步,它建立了一套完整的评估体系。我正在研究如何量化通信系统在非理想信道条件下的鲁棒性,这本书中关于尾部延迟分布、突发性流量的影响分析,以及如何运用蒙特卡洛方法进行高置信度评估的部分,对我当前的研究工作提供了直接的指导思路。作者似乎非常注重实际系统中的“边界情况”,即那些最坏情况下的性能表现,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平均性能的讨论上。这种严谨和务实的态度,让这本书的价值远超一般的教科书,更像是一份资深的工程手册。我甚至开始思考如何将书中的评估框架迁移到我正在负责的软件定义网络(SDN)的资源调度优化上。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