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高速电路设计实践
定价:49.80元
作者:王剑宇
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04-01
ISBN:9787121284397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介绍了高速模数转换器设计所需要的关键电路功能模块的设计技术
内容提要
本书从设计实践的角度出发,介绍了高速电路设计的工作中需要掌握的各项技术及技能,并结合工作中的具体案例,强化了设计中的各项要点。在本书的编写过程中,作者避免了纯理论的讲述,而是结合设计实例叙述经验,将复杂的高速电路设计,用通俗易懂的语言陈述给读者。
目录
作者介绍
王剑宇,工程师,长期在业界公司从事一线的高速电路设计开发工作,积累了大量的设计经验。作者从实践中精选出六十多个经典案例,总结出两百多项设计要点,精心编著成本书。
文摘
序言
我是在一个时间紧迫的项目中开始阅读这本书的,当时我们正面临一个棘手的56Gbps SerDes接口的良率问题。老实说,一开始我对能否快速从中找到突破口持怀疑态度,毕竟很多技术手册都要求非常深入的物理层知识。然而,这本书以其极强的可操作性给了我惊喜。书中对眼图(Eye Diagram)的解析部分是我认为全书的亮点之一。它没有简单地展示一个漂亮的眼图,而是深入剖析了眼高和眼宽受Jitter、ISI(码间串扰)和噪声影响的具体机制,并提供了实用的优化手段,比如调整驱动器均衡器(De-emphasis/Pre-emphasis)的系数来补偿损耗。通过书中提供的经验法则和案例,我们快速定位了问题所在——一个关键的耦合走线设计导致的信号衰减过大。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套快速诊断和解决实际高速硬件问题的“工具箱”,而不是一堆只能仰望的理论高塔。对于任何需要快速提升设计和调试能力的工程师来说,这本书的投资回报率是极高的。
评分这本书简直是为那些渴望从理论迈向实践的电子工程学生和初级工程师量身打造的宝典。我刚接触高速信号完整性这个领域时,面对一大堆复杂的理论公式和抽象的电磁场概念,感到无从下手,很多书都在讲解“为什么”,却很少深入剖析“怎么办”。而这本书的优秀之处就在于,它没有满足于停留在纸上谈兵的阶段,而是非常扎实地将那些教科书上的难题,通过一系列详尽的实战案例串联起来。比如,书中对PCB阻抗控制的讨论,不仅仅是给出了一个公式,而是详细拆解了板材特性、层叠结构、走线宽度与间距对最终阻抗的影响,甚至配有大量实际的仿真截图和测量结果对比。我特别欣赏作者在讲解过冲和反射时,没有使用过于深奥的数学推导,而是通过示波器波形的具体形态变化来直观地解释现象,这对于需要快速上手调试的工程师来说,简直是醍醐灌顶。它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工程师在你身边手把手教你,每一步操作都有明确的预期结果和解决问题的思路。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面对一个高速设计项目时,不再是束手无策,而是有了一套清晰的、可执行的流程可以遵循。
评分这是一本非常有“温度”的书。虽然主题是冰冷的电子信号,但字里行间流露出的那种对工程细节的极致关注,让我感触很深。例如,作者在讲解高速PCB布线时,不仅关注了信号线本身,还对地线和电源平面分割的注意事项进行了细致的论述,并且用图文并茂的方式展示了不良布线引发的“地弹”现象。这种对全局观的强调,避免了设计者仅仅将注意力局限在某一条走线上,而忽略了整个系统作为一个复杂电磁环境的相互作用。此外,书中对于设计流程中不同阶段的重点任务划分得非常清晰,从系统架构定义阶段的布线规划,到详细设计阶段的仿真验证,再到最后的板级调试,每一步都提供了明确的检验标准。它成功地将“黑盒”的仿真结果与“白盒”的物理现象连接起来,让读者真正理解,为什么仿真会这样,以及真实的硬件上会发生什么。这种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的叙事风格,极大地降低了学习曲线的陡峭程度。
评分坦率地说,市面上关于高速设计的书籍浩如烟海,但真正能够让人“读进去”并且“用得上”的凤毛麟角。这本读物最大的优势在于它的“工具箱”属性。它不是那种读完一遍就可以束之高阁的理论性著作,而是一本需要随时翻阅、时常对照的实操手册。其中关于串扰分析和定时裕度计算的部分,尤其体现了作者深厚的工程经验。书中详细描述了如何利用商业仿真工具进行S参数和TDR分析,并且给出了大量的设计规则检查(DRC)的阈值建议,这些经验值对于初涉项目的设计师来说,比那些教科书上的无限大理论值要实用得多。我尤其喜欢它对特定连接器和PCB过孔的等效模型分析,这部分内容直接关系到产品是否能通过电磁兼容(EMC)测试。每一次我在做设计评审时,都会不自觉地拿出这本书来交叉验证我的设计决策,它提供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一种严谨的设计思维框架,让人在面对复杂的系统级挑战时,能够保持清晰的逻辑链条。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编排非常精妙,它不像某些技术书籍那样堆砌知识点,而是构建了一个非常流畅的学习路径。一开始的章节基础扎实,但很快就切入到实际应用的核心,比如电源完整性(PDN)的去耦设计。我以前一直觉得去耦电容的选择是个玄学问题,选大了吧太占空间,选小了又滤不掉高频噪声。这本书里对不同频段的去耦策略给出了明确的指导,从选择合适的封装(比如0201、0402)到具体的布局位置,都有基于实际测试数据的论证。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竟然花了相当的篇幅讨论了PCB制造工艺的公差对设计的影响。这一点往往是学术书籍会忽略的“脏活累活”,但恰恰是实际项目中最容易出问题的环节。它提醒我们,设计永远不能脱离现实的制造能力。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兼顾得非常好,既能让你理解底层原理,又能让你在实际操作中少走弯路,对于那种追求“极致性能”的硬核玩家来说,绝对是不可多得的参考资料。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