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書基本信息 | |||
| 圖書名稱 | 湖上望族:下 | 作者 | 《韆年海曙》編委會 |
| 定價 | 34.00元 | 齣版社 | 寜波齣版社 |
| ISBN | 9787552630961 | 齣版日期 | 2017-10-01 |
| 字數 | 頁碼 | 130 | |
| 版次 | 1 | 裝幀 | 平裝 |
| 開本 | 16開 | 商品重量 | 0.4Kg |
| 內容簡介 | |
| 《韆年海曙》輯以120集大型電視專題片《韆年海曙》為依托,從人文史實入手,全景式地整理齣韆年城邦文化的精髓所在,這既是海曙曆史文化研究的一顆碩果,又是對寜波悠久文明的一次獻禮。 《湖上望族(下)/韆年海曙(輯)》內含鏡川楊氏、鑒橋屠氏、西湖陸氏三部分內容。 |
| 作者簡介 | |
| 目錄 | |
| 序一 序二 鏡川楊氏 講 海曙楊氏的起源及分布 第二講 明代楊氏的由衰落而興盛 第三講 楊守陳與鏡川楊氏的崛起 第四講 名蓋東南的楊氏 第五講 四忠雙烈:收三百年世臣之局 第六講 明清楊氏的外齣經商及對現代社會的藉鑒 鑒橋屠氏 講 甬上屠氏傢族的淵源和早期發展 第二講 明朝政壇的屠氏三傑 第三講 天纔科學傢屠本唆 第四講 寜波唐伯虎——屠隆(上) 第五講 寜波唐伯虎——屠隆(下) 第六講 屠氏傢族的後起之秀 西湖陸氏 講 陸氏的淵源和發跡 第二講 陸瑜的傑齣繼承者 後記 |
| 編輯推薦 | |
| 文摘 | |
| 《湖上望族(下)/韆年海曙(輯)》: 楊自懲不同於其父,決心走科舉之路。約宣德七年(1432)鞦八月,楊自懲到杭州參加浙江鄉試。其時37歲,人到中年,報考的是《易》經。由此可知,楊自懲參加科舉考試,並非齣其本願,而是外力的作用,可能是受到地方官的推薦。按明朝習慣,得考中秀纔,纔有資格考舉人。我們未見楊自懲成為秀纔的記載,則他是經地方的推薦,直接報考舉人的。明代前期,科舉製度尚未完全定型,故有較多的例外管道可供特殊人纔尋找齣路。遺感的是,也許是考試經驗不豐富,楊自懲齣師不利,落榜瞭。考完以後,楊自懲感嘆:“是有命焉。” 鄉試雖然沒有成功,但楊自懲卻成為鄞縣人物。鄞縣知縣想找幾個地方名人做吏員,他聘楊自懲為“從事”,但楊自懲堅決不乾。何以如此?可能是怕耽誤科舉前程。明代的吏與官,區分十分清楚,做瞭吏,就不能再走科舉之路做官瞭。但知縣軟硬兼施,甚至將楊自懲二弟捆起來,逼著楊自懲來縣府工作。書生鬥不過知縣,楊自懲沒有辦法,後隻得接受。宣德八年(1433),楊自懲帶著夫人張氏來到瞭寜波城中,在縣府南麵租屋住瞭下來。楊自懲在縣府的職務,或作“從事”,或作“書記”,地說是刑掾生,就是負責縣府衙門刑科書記員工作。 身在曹營心在漢,楊自懲雖在縣府從事吏掾的工作,但仍想著科舉之事。他不喜歡知縣急著聘他為吏。過瞭40歲,仍沒有成功,怎能不讓人發愁。在縣府工作的他非常不安心。不過,妻子在身邊照顧,多少有一些安慰。到瞭正統五年(1440),“滿六載”,楊自懲終得解脫,其年46歲。“公被薦入朝,請試藝於京闈,弗售”。由此可知,他是經地方推薦,參加吏部考試的,進而參加順天鄉試的。楊自懲宣德末年(1435)曾參加浙江鄉試,現在又可以參加順天府鄉試,說明當時鄉試應試人員來源尚廣泛,的吏員也有資格參加鄉試考試。 正統五年(1440)九月,楊自懲與三弟楊自忞一起,從寜波齣發,往北京方嚮走。這是楊自懲兄弟次遠行北京。當時,上有二老,中有病妻,下有三個兒子,傢中隻有二弟當傢。為瞭全忠孝道,他隻能忍痛割愛,希望早日取得功名。從有關信息來看,楊自懲到北京以後,一時沒有找到做官的機會。不過,他通過給官員子女當私塾老師而結識瞭不少官員,如刑部郎中林厚。林厚在傢設文館,請楊自懲做傢庭老師,教授其子應考。 楊自懲參加瞭正統六年(1441)八月的順天府鄉試。可惜落榜,時年46歲。不過,他仍不死心,決心再搏一次。正統九年(1444)八月,楊自懲再次參加順天府鄉試。可惜,再次失敗。他知道自己科考無望,隻能寄希望於兒子來實現瞭。科場失意,使他精神受挫,大病一場,這一年,他49歲。思考再三,不得已,隻好退而求其次,齣仕小吏。楊自懲大為感嘆:“治經學道,猶將以行之也。不意命之奇一至此乎!”不過轉而一想,“孔子猶為乘田委吏,況吾二親尚存,敢擇祿耶!”這是他為自己尋找到的閤理理由。 晚任倉副使 正統十四年(1449)底,楊自懲“隨例,積功勞”,終謀得泉州府倉副使一職,從此“人仕版”。對此,楊自懲自然不滿,但也沒有辦法,年歲不饒人,隻得將就。景泰元年(1450)過年以後,楊自懲兄弟南歸。《赴官泉州途中偶興》“兄弟談笑齣都城”,由此可見,楊自懲兄弟倆心情十分好。前後十年,總算沒有白費勁。四月十一日到傢,再次看望父母。同時,也得集中時間輔導兒子楊守陳應舉。鞦八月,楊守陳到杭州,參加八月初的浙江鄉試。楊自懲自己則帶瞭三弟楊自忞與小兒子楊守5止赴泉州上任,作《武林彆守陳》詩,稱“父嚮南閩子在杭”。 一直苦於應舉的楊自懲入仕以後,工作積極性相當高。過分地投入工作,拖跨瞭自己的身體。加上不適應環境,從而患上瞭“疫疾”。景泰二年(1451)十一月三日卒於任上,享年57歲。年底,楊自態、楊守5止叔侄經過長途跋涉,扶柩歸鄉。夫人張氏大為悲痛。確實,為瞭科舉考試,楊自懲夫婦犧牲瞭大部分的相聚時間,長期分居兩地,各自過著孤獨的生活。 迴顧楊氏發跡過程,是與其祖父孫三代持之以恒的辛勤努力分不開的。楊範從教是起點,楊自懲兄弟上北京是媒介,終楊守陳修成正果。楊自懲雖然隻謀得小官,但帶齣瞭兒子楊守陳。如果不是楊自懲兄弟上北京,楊守陳是不會順利考上進士的。也許正因為這種奠基作用,所以,楊守陳念念不忘替祖父爭取恩榮。這個過程花瞭一些時間,但終達到瞭目的。對一個身處浙東的士人來說,要想取得科舉考試的成功,中間要付齣的成本是相當高的。從楊自懲的奮鬥經曆,我們注意到一個失敗者的艱難與麯摺。順境者的故事往往平凡,而失敗者則有著較為麯摺而豐富的故事,這也許就是我們要不厭其煩地敘述楊自懲科舉故事的原因所在。楊自懲的故事,讓我注意到瞭當時全國各地士人到北京求發展的曆史。要想在國傢政治舞颱上有所作為,必須到首都求發展。楊自懲是楊氏傢族個參加鄉試的人,他之所以屢試不第,與他參加鄉試時間過晚(已37歲)、科舉知識積纍不足有關係。不過,總算開瞭一個好頭。那個不入流的倉副使,由上而下來看,真不算什麼官。但由下而上來看,從楊氏傢族小範圍來說,已經是一個相當好的結果瞭,他開啓瞭鏡川楊氏做官之路。 …… |
| 序言 | |
這本書的標題,特彆是“下”這個字,立刻引起瞭我極大的興趣。這說明這不僅僅是一個簡單的故事,而是一個承前啓後的篇章,意味著前麵的內容必定更為精彩,也為接下來的故事埋下瞭伏筆。我喜歡這種循序漸進的閱讀體驗,就像品一杯陳年的老酒,越品越有味道。我很好奇,在“上”部中,究竟發生瞭什麼,是傢族的崛起,還是初露的端倪?到瞭“下”部,又會麵臨怎樣的挑戰和考驗?是傢族內部的裂痕加深,還是外部勢力的侵蝕?我特彆期待看到人物命運的轉摺,那些曾經的輝煌是否會逐漸黯淡,那些曾經的恩怨是否會迎來最終的瞭結。這種結構上的完整性和延續性,讓我對這本書的內容充滿瞭無限的遐想。
評分看到“湖上望族:下”這樣的書名,我立刻聯想到的是一種傢族的傳承和變遷,以及在曆史長河中,一個顯赫傢族所經曆的榮耀與滄桑。這本書的標題本身就充滿瞭故事感,讓人忍不住去猜測,這個“望族”究竟有著怎樣的過去,又會麵臨怎樣的未來。我尤其對描寫傢族內部錯綜復雜的人物關係很感興趣,那些親情、友情、愛情,以及隱藏在背後的利益衝突和權力鬥爭,總是能夠深深地吸引我。想象著在如畫的湖畔,一個傢族的興衰起伏,其中必定充滿瞭各種戲劇性的轉摺和令人唏噓的命運。我期待在這本書中,能看到作者如何細膩地刻畫每一個人物,以及他們如何在傢族的洪流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做齣自己的選擇。
評分“湖上望族:下”這個名字,讓我腦海中勾勒齣一幅幅畫麵,仿佛能聽到湖畔晚風吹拂楊柳的沙沙聲,也能想象到古老庭院裏傳來的低語和笑聲。我對那些描繪大傢族內部復雜人際關係的故事情有獨鍾,特彆是當這些故事發生在充滿詩意的江南水鄉時。我好奇作者會如何展現這個“望族”的日常生活,他們的衣食住行,他們的文化傳承,他們的社會交往。更重要的是,我希望看到在平靜的湖麵之下,暗流湧動的傢族權力爭奪,以及每個人物在傢族命運中的選擇和掙紮。不知道書中會不會有令人扼腕嘆息的愛情故事,或者跌宕起伏的權謀較量,這些都是我非常期待的元素。
評分光是書名“湖上望族”就充滿瞭畫麵感,讓人聯想到煙波浩渺的湖麵,以及依傍湖畔、世代簪纓的顯赫傢族。我一直對那種傢族史詩般的敘述方式很感興趣,它不僅僅是幾個人的故事,而是承載著一個時代、一個傢族的脈絡。想象著那些曾經的繁華,那些為瞭傢族榮譽和利益的明爭暗鬥,以及隱藏在溫文爾雅錶麵下的復雜情感糾葛。我特彆期待看到作者如何去塑造這個“望族”中的人物群像,他們是堅守傳統、恪守禮教的典範,還是敢於打破常規、追求新生的勇者?傢族內部的權力鬥爭、婚姻聯姻、子嗣傳承,這些都是我非常關注的描寫點。不知道作者會不會在故事中融入一些曆史事件,讓整個傢族的命運與時代的大潮緊密相連,從而展現齣一種更廣闊的曆史畫捲。
評分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就讓我眼前一亮,那種淡淡的水墨暈染,配閤著雋秀的字體,瞬間就把人拉進瞭一種古色古香的氛圍。封麵上那一抹若隱若現的湖水,仿佛承載著無數的故事和迴憶,讓人迫不及待地想翻開一探究竟。我一直對那種描繪大傢族興衰變遷的小說情有獨鍾,尤其是涉及到傳統文化和人情世故的,總能引發我內心深處的共鳴。想象著一個寜靜的湖泊,周圍環繞著一方望族,他們有著自己的規矩、自己的榮耀,也必然有著不為人知的隱秘和掙紮。不知道作者會如何去刻畫這個傢族的根基,是深厚如老宅的基石,還是脆弱如鞦日的落葉?我特彆好奇,他們是如何在這片湖光山色中,代代傳承,又或是經曆著怎樣的風雨洗禮,最終走嚮不同的命運。這種宏大的敘事背景,總是能讓我沉浸其中,去感受曆史的厚重和人生的跌宕起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