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全球化與民俗保護
:48.00元
售價:35.0元,便宜13.0元,摺扣72
作者:董曉萍
齣版社:高等教育齣版社
齣版日期:2007-02-01
ISBN:9787040184808
字數:
頁碼:541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822kg
《全球化與民俗保護》現在國內呼籲民俗保護的人已經不少,但將民俗從生活方式轉化為生存資源和保護理論的對象,還需要加以反思,同時需要提高民俗意識和把握民俗權利。開展相關的大學教育和社會公共教育是現代民俗學的一部分,作者麵對全球社會的巨大變遷,闡述全球化背景下保護中國民俗遺産的對象、理論和方法,附帶討論國內外前沿信息,指齣中國民俗的遊刃度、通透力、青春性、錶演水平和對抗現代社會緊張壓力的協調能量,分析可轉型民俗的內在要素、外部類型、文化多樣性和保護方案的策略等,也揭示部分民俗的老境和死因,以期提高人們關注人文文化的整體水平,推動中國的世界“四遺産”保護,特彆是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
董曉萍,北京師範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文學學士(1982)、文學碩士(1985)、文學博士(1989)。美國衣阿華大學博士後(1994—1995),芬蘭約恩蘇大學國際民俗學會高級培訓暑期學校畢業(1995),英國牛津大學高級訪問學者(2001—2002),法國高等社會科學院客座教授(2006)。主要著作有《民俗學導遊》、《華北民間文化》、《儀禮》、《楊慎》、《鄉村戲麯錶演與中國現代民眾》、《說話的文化》、《田野民俗誌》和《不灌而治》等25種,發錶論文200餘篇。曾獲第八屆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學術著作一等奬、第四屆中國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成果三等奬、中國文聯首屆學術著作奬“山花奬”二等奬、中國文聯理論評論奬二等奬等,並與同仁集體榮獲教學成果一等奬和北京市教學成果一等奬。
讀完《全球化與民俗保護》這本書,我最大的感受是,作者在梳理全球化浪潮對各地民俗文化帶來的衝擊與挑戰時,展現瞭一種深邃的曆史洞察力和敏銳的現實關懷。書中不僅僅是羅列瞭各地民俗在現代化進程中麵臨的衰退、變異甚至消失的現象,更重要的是,它深入剖析瞭這些現象背後的經濟、政治、社會和文化動因。比如,作者對傳統手工藝如何在全球化市場競爭中艱難求生,從“活態傳承”走嚮“商品化”的微妙轉變,進行瞭細緻入微的描繪,讓我深刻理解到,保護民俗並非簡單的“復古”,而是一個如何在現代社會語境下,尋找新的價值和生存方式的復雜過程。書中還引用瞭大量生動的案例,從東南亞的傳統節日如何被商業旅遊開發所改變,到非洲部落的古老儀式如何在新媒體時代被重新解讀和傳播,都讓我對民俗保護的復雜性和多樣性有瞭更直觀的認識。尤其是作者在探討“文化同質化”與“文化異質化”並存的辯證關係時,提齣的“在地化”和“逆全球化”的思考,更是發人深省,讓我看到瞭民俗文化在抵抗外部侵蝕的同時,也在不斷自我革新和演進的生命力。這本書真的讓我對“文化”這個詞有瞭更深刻的理解,它不再是博物館裏的陳列品,而是鮮活地存在於人們日常生活中,並與時代同呼吸共命運的有機體。
評分這本書的語言風格非常獨特,它不像我平時讀的一些學術著作那樣枯燥乏味,而是充滿瞭文學性和人文關懷。作者在《全球化與民俗保護》中,用一種非常感性、細膩的筆觸,描繪瞭那些在時代洪流中逐漸消逝或頑強生存的民俗文化,讓我仿佛親身經曆瞭那些故事。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關於一個偏遠山村傳統婚禮習俗的描寫,作者花瞭大量的篇幅去描繪那些細微的儀式、親人間的互動、以及那種淳樸的情感,讀來讓人鼻子發酸,又倍感溫暖。這些看似瑣碎的細節,卻承載著一個民族、一個社群的曆史記憶和情感認同。作者通過這種敘事方式,將抽象的“民俗保護”概念,轉化為一個個鮮活的生命個體和群體故事,讓我真切地感受到,每一個民俗的消逝,都是一種無法彌補的損失。書中還穿插瞭一些作者個人的觀察和思考,這些“內心獨白”讓整本書的情感更加飽滿,也更能引起讀者的共鳴。總的來說,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次關於全球化與民俗保護的學術探討,更是一次關於文化、記憶和情感的深情迴望,讀完之後,我感覺心靈得到瞭淨化,對傢鄉的傳統文化也有瞭更深的眷戀。
評分《全球化與民俗保護》這本書,它最吸引我的地方在於,作者始終保持著一種開放的心態,在肯定全球化帶來的挑戰的同時,也看到瞭其中蘊含的機遇。書中並沒有簡單地將全球化視為民俗的“敵人”,而是深入分析瞭全球化如何通過技術、資本、信息等多種途徑,為民俗的傳播和發展提供瞭新的可能。例如,作者在探討數字技術如何賦能民俗傳承時,提到瞭很多令人驚喜的案例,比如通過VR技術重現失傳的傳統技藝,通過在綫平颱連接分散的民俗社群,甚至通過眾籌的方式支持民俗項目的保護和發展。這些都讓我看到瞭民俗文化在當代社會煥發新生的希望。此外,書中關於“跨文化交流中的民俗創新”的論述,也讓我耳目一新。作者認為,當民俗走嚮世界時,並非一定會“水土不服”,而是在與其他文化的碰撞中,可能催生齣更具活力的新的文化形態。這種積極的、探索性的視角,讓我對民俗的未來充滿瞭樂觀。這本書不僅僅是探討“保護”的睏境,更是引導我們去思考“發展”的可能,它是一本充滿智慧和啓發的著作,讓我看到瞭民俗文化在全球化時代,依然能夠保持其獨特魅力並蓬勃發展的光明前景。
評分這本書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它提供瞭一個非常宏觀的視角來審視“民俗”這個概念,讓我第一次意識到,我們習以為常的很多生活方式、價值觀念,其實都是在漫長曆史中沉澱下來的“民俗”。作者在《全球化與民俗保護》中,並沒有將目光局限於某個具體的國傢或地區,而是將全球化視為一個巨大的背景,分析瞭不同文明、不同地域的民俗文化是如何在全球化這一股強大的力量麵前,既被衝擊、被同化,又在某種程度上被激發、被重塑。我尤其喜歡其中關於“文化符號的挪用與再生産”的部分,作者通過對不同地區服裝、音樂、飲食等元素在全球範圍內的傳播和變形,展示瞭民俗在跨文化交流中的流動性和生命力。它不再是固守一隅的靜態存在,而是能夠不斷吸納、轉化、融閤,並産生新的意義。這種動態的視角,讓我不再對民俗的“變異”感到擔憂,而是更加理解瞭文化在發展過程中的必然性和創造性。書中對數字時代民俗傳播的分析也相當精彩,從社交媒體上的“國潮”現象,到網絡上的傳統文化節慶直播,都體現瞭民俗如何在新的媒介環境中獲得新的生命。這本書讓我明白,民俗保護不是要把過去“凍結”起來,而是要理解它的發展規律,並在全球化的浪潮中,為它找到新的生長空間和錶達方式,使其能夠繼續滋養我們的文化認同和精神世界。
評分《全球化與民俗保護》這本書,給我最大的啓發在於,它將“民俗”置於一個更加廣闊的社會政治經濟語境下去解讀,讓我看到,民俗的命運並非僅僅是文化自身的內在邏輯,更是受到國傢政策、市場運作、國際關係等多種外部因素的深刻影響。書中對一些國傢如何利用民俗文化來構建國傢認同、促進旅遊經濟,甚至作為一種“軟實力”來輸齣的分析,讓我大開眼界。我之前總是覺得民俗是樸素的、自發的,很少會想到它也會成為一種戰略資源。作者通過大量的案例研究,揭示瞭在後殖民時代,一些曾經被邊緣化的民俗文化,如何在新的全球格局下,重新獲得話語權和價值。同時,書中也毫不避諱地指齣瞭民俗保護過程中存在的各種問題,比如“文化商品化”可能帶來的對民俗本真性的損害,以及在官方推廣過程中可能齣現的“形式主義”傾嚮。這些批判性的思考,讓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介紹性的讀物,更是一本引導讀者深入思考民俗保護復雜性的學術著作。我特彆欣賞作者對於“文化主權”和“文化多樣性”之間關係的探討,這種深刻的理論分析,為理解當今世界文化格局提供瞭重要的思想武器,讓我意識到,保護民俗,其實也是在維護我們文化多樣性的未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