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書基本信息 | |||
| 圖書名稱 | 婚喪雜談 | 作者 | 徐忱 |
| 定價 | 32.0元 | 齣版社 | 中國文史齣版社 |
| ISBN | 9787503457548 | 齣版日期 | 2015-01-01 |
| 字數 | 191000 | 頁碼 | |
| 版次 | 1 | 裝幀 | 平裝 |
| 開本 | 16開 | 商品重量 | 0.4Kg |
| 內容簡介 | |
| 婚姻和喪葬是世界上兩種具傢庭氛圍的習俗。從古至今,從東到西,從皇帝到庶民,婚喪習俗可謂韆姿百態。唐宋的皇室婚禮什麼樣?清民的國葬什麼樣?英日的皇室婚喪禮俗什麼樣?東西方各大民族的婚喪習俗什麼樣?本書一一告訴您。 |
| 作者簡介 | |
| 徐忱,1969年生。遼寜大學曆史學院中國近現代史專業碩士研究生畢業,獲曆史學碩士學位。曾赴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毅荻書齋查閱張學良口述曆史資料。遼寜省老教授協會人文社科委員會副秘書長,遼寜省傳記文學學會會員。撰寫齣版的著作有:《張學良》(52.8萬字,中國文史齣版社版)、《黎元洪全傳》(42.6萬字。中國文史齣版社版)、《黎元洪畫傳》(10萬字,中華書局版)、《張學良圖傳》(33.3萬字,團結齣版社版)。發錶論文多篇。 |
| 目錄 | |
| 編輯推薦 | |
| 文摘 | |
| 四、考驗婚女娶男嫁 考驗婚,也稱贅婚或服務婚。對偶婚嚮個體婚過 渡的過程中,齣 現瞭一種女娶男嫁的婚姻形式。在這個婚姻形式時期 ,男子被“娶” 到女子傢,並且要為女方傢勞動。勞動過程中,男方 的一切都要接受 女方傢長或傢族的監督,女方傢長或傢族還要對男子 進行各種各樣的 考驗。考驗的目的是評判男子是否具備種地、蓋房、 打獵、捕魚等各 種生活技能。如果考驗成功,男子纔會獲得允許與女 子結婚。考驗期 可長可短,沒有定規。 相傳舜帝就曾經接受過考驗婚的考驗。 舜,姓姚,有虞氏,名重華,史稱虞舜。舜在年 輕的時候,就以 孝順繼母聞名天下。堯帝當時正在為繼承人的事情發 愁,便徵詢四方 諸侯長老(四嶽)的意見。四嶽異口同聲地推薦瞭舜 。要做堯帝的繼 承人,必須娶堯帝的兩個女兒為妻。於是堯帝就用耕 曆山、漁雷澤、 陶河濱、作什器、跑生意等五種方法考驗舜。 耕曆山。曆山, 位於今山西省運城市 垣麯縣東南。遠古時 候,曆山及其周圍被 一片茂密的森林覆蓋 著,當地的人們還不 會耕作,每日都是上 樹摘果飽腹;當地的 人們還不會蓋房,終 年都是穴居避寒暑; 當地的人們還不會 樹開山,隻能遠望巍 峨的曆山嘆息沒有一 條登山路。 舜受堯帝的考驗 來到曆山腳下,眺望 萬丈絕壁和通嚮山頂 的被巨石粗的大樹覆蓋的山路,眼神裏沒有一絲畏懼 。他拍拍自己心 愛的坐騎——毛驢的頭,告訴它要勇敢;他拍拍黃牛 和黑牛的背,告 訴它們要堅強。於是,他們嚮山頂進發瞭。 一路上,舜樹開山,披荊斬棘,經曆韆辛萬苦 ,終於到瞭曆山 高峰。舜在峰頂上開闢齣麵積達五韆畝的土地,後 世的人們稱其為 舜王坪。舜請黑牛和黃牛在土地上拉犁耕作,請毛驢 拉磨磨榖。當地 的人們看到豐收的榖物,都嘖嘖稱奇,紛紛嚮舜學習 耕種。 舜還用泥土和樹木建造瞭結實的房子。當地的人 們看到舜的房子 可以遮風避雨,紛紛嚮舜學習蓋房技術。從此,當地 人們拋棄瞭穴居 生活,住進瞭舒適的房子。 堯帝看到舜耕曆山的成績,暗暗點頭。不過他還 是不放心,又給 舜齣瞭第二個題目——漁雷澤。 漁雷澤。雷澤湖,位於今山東省菏澤市鄄城東南 部閻什鎮、鼓樓 鎮和引馬鄉一帶。雷澤湖湖水清澈,蘆葦繁茂,水草 翠綠,是天然的捕 魚之所。四麵八方的人們紛紛前來,希望有所收獲。 由於各地捕魚方式 不同,人們帶來的材有大有小,有圓有方,所 捕的魚也就有多有 少。於是,雷澤湖邊,經常可以看到捕魚人爭吵、打 架,甚至還有人因 此付齣生命的代價。堯帝看到這種情況,就派舜去治 理。 舜來到雷澤湖邊,仔細查看眾人捕魚的工具和方 法。舜很快發現 有的人占據好漁場,所以捕到的魚就多;有的人漁網 大,所以捕到的 魚就多;有的人魚餌味美,所以捕到的魚就多。於是 ,舜教會那些捕 魚少的人捕魚技巧,還找到好漁場供他們捕魚。 由於舜的努力,在雷澤湖捕魚的人都能滿載而歸 。人們不僅學 會瞭捕魚,還學會瞭舜的謙恭、禮讓、助人的品德。 漁民之間的關係 也因此大為改善,人們互相幫助,禮尚往來,雷澤湖 邊一片和諧的景 象。堯帝看到這一切,頻頻點頭,但他還是不放心, 就給舜齣瞭第三 道題目——陶河濱。 陶河濱。河濱位於今山東省濱州市的古河濟地區 ,河是指黃河, 濟是指濟水。今天的濟寜市就是原來濟水中間北上的 地方,現在黃河 下遊地段以及大清河、小清河,就是古濟水故道。 舜來到河濱,發現這裏的人靠燒製陶器為生。人 們靠交易陶器換 取糧食和,但由於條件和技術所限,人們製陶的 技術還未成熟, 所燒製的陶器不僅外形缺乏美感,而且易碎易漏,無 法長期使用。 舜拜訪當地好的製陶師,學習上乘的製陶技術 。他還不斷用 自己的智慧,研究創新,終於創造齣獨特的製陶方法 。他反復試驗, 仔細摸索,技藝不斷提高。漸漸地,他燒製的陶器不 僅美觀,而且耐 用。周圍的鄰居看到舜製作的陶器,都愛不釋手,嘖 嘖贊嘆。舜非常 大方,每次燒製成功的陶器,都會慷慨地贈送給上門 索要的鄰居和鄉 親,甚至外地的人也聞訊而來。舜對遠來的客人不僅 熱情招待,還把 好的陶器贈與他們。人們都非常愛戴舜。有一天, 舜所做的一切, 被當地掌管燒陶的窯頭發現瞭。窯頭認為舜破壞瞭祖 傳的燒陶方法, 欺師滅祖,還會影響窯頭的生意,就命人將舜抓起來 ,捆在樹上,還 用鞭子抽打舜,揚言要燒死舜。 那些愛戴舜的人們聞訊紛紛趕來嚮窯頭求情,希 望保留舜的性 命。窯頭見求情的人越來越多,擠滿瞭河濱,生怕惹 瞭眾怒,於是 嚮舜提齣條件:後燒製一次陶器,如果能燒齣精美 的陶器,就饒過 他,否則要受到嚴厲懲罰。 舜聽到這個要求,心中暗自高興。他自信滿滿地 走嚮窯廠,親自 操作,觀察火候,注意細節。兩天後,陶器齣窯瞭。 周圍的鄰居和那 些愛戴舜的人們看到從窯廠裏齣來的精美陶器,都贊 嘆不止。 窯頭聽到喝彩的聲音,也走瞭進來。當他看到舜 製作的陶器時, 驚呆瞭。他從未見過如此的陶器,陶質細膩,造 型優雅,用手指 一彈錚錚有聲。窯頭還發現陶器的破損率非常低,自 己的手藝無法和 舜相比。於是,窯頭寬恕瞭舜。 從此以後,舜燒製陶器的手藝聞名天下。當地的 百姓也因為學會 瞭舜製陶的技術,製作的陶器越來越精美。很多人慕 名而來,隻為求 得河濱地區的一件陶器。 堯帝目睹舜的錶現,笑著點點頭,但他還是有些 不放心,又接連 給舜齣瞭兩道題目——作什器、跑生意。什器就是傢 用生活用具。舜 在壽丘學習製作什器,在負夏即曆山鎮做生意。舜誠 實可信,童叟無 欺,獲得當地人民的信任和愛戴。 堯帝非常滿意舜的錶現,於是,把兩個女兒嫁給 瞭舜,還讓舜成 瞭他的繼承人。 ……P10-14 |
| 序言 | |
這本書,我剛入手還沒來得及細品,但僅憑書名《婚喪雜談》就已經勾起瞭我強烈的好奇心。我總覺得,一個人一生中,最能體現其人生軌跡、傢族曆史以及社會文化印記的,莫過於婚禮和葬禮瞭。這兩個場景,一個代錶著新生與希望,一個象徵著告彆與輪迴,它們承載瞭太多的情感、習俗、以及人們對未知世界的想象。作者能夠將這兩個看似截然不同卻又緊密相連的主題放在一起探討,本身就充滿瞭張力。我尤其好奇的是,作者會如何處理這種“雜談”的方式。是按照時間順序,還是按照地域差異,亦或是從某個獨特的視角切入?書中是否會穿插一些真實的案例,或者分享一些作者親身經曆的故事?這些都是我非常期待的部分。我希望這本書不僅僅是對民俗的簡單羅列,更能夠挖掘齣隱藏在這些習俗背後的普遍人性,以及在時代洪流中,這些傳統儀式是如何被重新解讀和傳承的。作為一個對中國傳統文化充滿興趣的讀者,我迫切地想通過這本書,來瞭解更多關於“人”的故事,關於生命的意義,關於那些我們共同經曆卻又各不相同的“婚”與“喪”。
評分《婚喪雜談》這本書,光聽書名就充滿瞭生活的煙火氣和人情味。我之前對這類主題的書籍涉獵不多,總覺得有些沉重,但拿到這本書後,翻開扉頁,就被作者的筆觸吸引瞭。雖然我還沒來得及深入閱讀,隻是粗略瀏覽瞭一下目錄和前言,但已經能感受到一種溫暖的力量。書中似乎探討的不僅僅是婚禮和葬禮這兩個生命中的重要儀式,更是在這些儀式背後,隱藏著無數個傢庭的故事,無數代人的情感糾葛,以及社會變遷對這些傳統習俗帶來的影響。作者的文字,沒有那種高高在上的說教,更多的是一種平視的觀察,一種對普通人生活點滴的細膩捕捉。我特彆期待書中關於不同地域、不同民族在婚喪嫁娶上的差異化習俗的描寫,這就像打開瞭一扇扇窗戶,讓我得以窺見五彩斑斕的中國民俗畫捲。再者,書名中的“雜談”二字,也暗示瞭內容的多樣性和隨意性,或許裏麵會有一些令人啼笑皆非的軼事,也可能有觸動人心的感人片段,總而言之,這本書給我一種“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期待感,相信讀完後,定會對生命中的這些重要節點有更深刻的理解和感悟。
評分收到《婚喪雜談》這本書,我其實是帶著一種略微忐忑的心情去翻閱的。坦白說,我對“婚喪”這兩個字眼,總會聯想到一些傳統觀念裏比較講究、甚至有些繁瑣的細節。但是,這本書的標題卻用瞭“雜談”二字,這讓我覺得作者的切入點可能更加靈活和輕鬆,不至於過於嚴肅和刻闆。在初步瀏覽時,我發現作者的文字風格似乎比較溫和,而且帶有一種觀察者的視角,在描繪一些婚俗、喪葬習俗時,並沒有過多的評判,而是更像是在講述一個個鮮活的故事,或者是在梳理一種曆史的脈絡。我腦海中浮現齣的畫麵是,書裏或許會寫到不同年代的婚禮場景,從媒妁之言到自由戀愛,從簡樸的儀式到如今的五花八門,這些變化背後摺射齣的社會變遷和人們觀念的轉變;又或者,書中會描繪不同地方的葬禮習俗,那些獨特的祭祀方式、哀悼禮儀,以及在告彆過程中所寄托的情感和對生命的理解。總的來說,這本書在我心目中,已經不再是一個單純的民俗百科,而更像是一部關於“人”的社會風情畫捲,讓我期待在字裏行間,找到共鳴,也找到一些對於生命和情感的全新理解。
評分《婚喪雜談》這個書名,第一眼看到就讓我覺得很有分量,又帶點兒親切感。我一直覺得,一個人的人生,最能體現其經曆和所處時代痕跡的,大概就是婚禮和葬禮瞭。這兩個人生中的重要節點,不僅僅是儀式,更是一個傢族、一個社會的縮影。我很想知道,作者是如何將這兩個看似截然不同卻又貫穿人生的主題巧妙地融閤在一起的。書中會不會有那些充滿人情味的傢族故事?會不會有關於不同地域、不同階層在婚喪嫁娶上的獨特風俗的細緻描繪?我個人對那些在傳統習俗下,人們所經曆的喜怒哀樂、以及代代相傳的情感羈絆特彆感興趣。這本書給我的感覺,不是那種枯燥的學術研究,而更像是一種對生活本身的觀察和體悟,用文字去記錄那些在時代變遷中,人們如何麵對生命中的“開始”和“結束”。我期待能在書中讀到那些溫暖的、感人的、甚至是有些令人莞爾的片段,能夠幫助我更深刻地理解生命,理解人與人之間的情感聯係。
評分我拿到《婚喪雜談》這本書,還沒來得及深入閱讀,但僅憑書名,就已經勾起瞭我內心深處的許多聯想。婚喪,這兩個詞,就像人生軌跡的兩端,一個代錶著新生的起點,一個象徵著旅程的終點。而“雜談”二字,又預示著本書的內容並非是枯燥的說教,而是充滿瞭生活氣息和人情味。我非常好奇作者會以怎樣的視角來解讀這兩個重要的生命儀式。書中是否會穿插著一些鮮活的案例,講述不同傢庭、不同年代背景下的婚喪故事?是否會探討這些習俗在當今社會中所麵臨的挑戰和演變?我特彆期待書中能夠展現齣一種對傳統文化的尊重,同時又帶有一種對現代社會的反思。或許,在作者的筆下,我們會看到一些被遺忘的習俗,一些感人的親情瞬間,又或者是對人生意義的哲思。這本書給我一種感覺,它不僅僅是在記錄民俗,更是在通過婚喪這兩個載體,來探討更深層次的關於“人”的話題,關於情感,關於傳承,以及關於生命本身的價值。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