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直到我們相遇
定價:38.00元
售價:25.8元,便宜12.2元,摺扣67
作者:蔻蔻梁
齣版社:中國華僑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3-09-01
ISBN:9787511340153
字數:
頁碼:296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81kg
編輯推薦
蔻蔻在不停地走,對世界懷著善意的期待,所遇諸多欣喜與感恩。藉著與人、與故事、與城市、與自然的相遇,找到不同側麵的自己。每個人都這樣,藉著不同的相遇,纔有成長,纔有完整的自己,擺脫作為獨立個體的孤獨,接納人生的喜悅。相遇意味著行動。遇到一個地方,是因為你去瞭那裏;遇到風雨,是因為風雨來瞭;一個人遇到另一個人,是因為兩個人不可能都站在原地;遇到一本書,是你在尋找,而書剛好在這裏。
海報:
內容提要
見過50個國傢的瑰麗精彩之後,老撾雖顯得不熱門不刺激,但有些東西值得讓人必須單獨為它寫一本書。《直到我們相遇》不僅僅是一本旅行書,它是彼得·海斯勒式的公路風物誌,它是“蔻式旅行”的標本:有點糊塗,有點無厘頭,時不時齣錯,認識很多人,聽很多故事,發齣從心底裏暖著的笑聲。與蔻蔻梁之前齣版的《辭職,去旅行!》《如果你在就好瞭》一次探訪多個國傢不同,這次蔻蔻梁帶領著我們沿著湄公河畔一路前行,尋訪老撾背後的故事。依然是寇氏的文風,寇氏的幽默,洋洋灑灑間,一個立體的老撾擺在我們麵前。
目錄
作者介紹
蔻蔻梁,本名梁春雪,旅行美食作傢,故事收集愛好者。原《南方都市報》城市雜誌中心首席編輯,長期撰寫美食和旅遊專欄,在深圳的封號是美女食神,去過50個國傢旅行。雅虎“環球80天”齣徵隊員之一。
已齣版作品:《辭職,去旅行!》《如果你在就好瞭》
文摘
Chapter 1
一個人 + 呼嚕聲
下午6:30的班車,我5點就到昆明的國際車站瞭。即便這樣,已經有半車人半躺在瞭窄窄的臥鋪上。
車上多操各種口音的中年男女,都不像旅行者,都各有生意的樣子。我對在邊境做生意的人總是有種特彆的感覺:他們必定都是大不容易的,纔在夾縫裏頭謀瞭生路,而且必定又是有本事的,纔到國外去工作。
半晌,上來兩個巨大的美國人,那些過剩的營養好像隨時會從他們緊綳的皮膚裏迸發齣來。可憐的美國人,他們的軀體大得連經過兩個鋪之間的過道都必須側著身子纔能把自己運送到後麵去,這小小的床鋪又如何放得下他們的軀體?歡迎來到亞洲,兄弟。
我在上車前就熱絡地跟司機套瞭近乎,於是他把我安放在臥鋪汽車的排。腳丫子正上方就是空調換氣孔,吹得我腳丫冰涼。換氣孔後麵就是屏幕,這個鋪位在中間一排,又是上鋪,所以是距離電視近的,也就是說,是全車擁有佳娛樂享受的一個位置。
心裏總是有點惴惴,昔年在泰國大巴旅行時被盜的記憶還新鮮地冒著熱氣呢。企圖把大包放在床鋪上,怎麼看,這個床鋪都不能放下一個包和一個我。暗自嚮上蒼祈禱瞭一陣,咬咬牙還是把包放到貨艙裏去瞭。親愛的旅遊大神,請你保佑並沒有一個賊會不辭勞苦地住在貨艙裏,然後慢條斯理地翻開每一個旅客的背包。
隻在下午三點多吃瞭一碗米粉,所以打算靠包裏的兩個鮮花餅度日,不吃晚飯瞭,省得夜長屎尿多。我傾嚮於在長途車上進入鼕眠狀態,變成一個人繭,連中途放風鬆動筋骨都不去。我的理論是肢體享受過自由之後就很難被安然禁錮瞭,所以不如就這樣,以少的活動量,把乘長途車的痛苦縮減到低。如果中途因為屎尿的緣故要離開座位已經足夠痛苦,何況還是要離開一個臥鋪,而且還是一個上鋪。
長途汽車是有旅行感的交通工具,其次是火車,再次是飛機。在各種搖晃和停頓中看熟悉的世界一點一點逝去,陌生的景象一步一步臨近,你會時時刻刻地感覺到“離開”和“到達”。而乘坐飛機就像被土匪搶瞭親,昨天纔跟“員外”吃飯,今天已經變成“壓寨夫人”。那種角色變換太快的感覺讓人非常恍惚。
車一開就開始放錄像,《大胃王》,潘長江主演。我的佳位置瞬間變成瞭佳屠宰場。潘長江的臉和誇張的演技把我摺磨得憤怒無比。他聲聲吼著:“老婆!老婆!!!”往嘴裏拼命塞德國肉腸的那一幕,在我看來屬於恐怖片的範疇。
晚上10點的樣子突然遭到冰雹的襲擊,乒乓球一般大,劈頭蓋臉一通亂砸。車頂亂響瞭一陣,幾十秒就過去瞭,又扮作什麼事情都沒有的樣子。
我心裏還是很忐忑,這就一個人上路瞭?
車裏的鼾聲讓人覺得也許夜裏真的有另外一個世界。這些鼾聲是這些男人(又或者女人?)的靈魂,在他們的肉身睡著以後,它們就齣來應酬社交。它們一定在說什麼,否則怎麼可能連鼾聲都帶著節奏和情緒。這些鼾聲聽起來都是肥胖的,笨拙的,在車廂裏擠來擠去,把我後的一點睡意都擠走瞭。
每一次車停下來,司機都要殘酷地打開所有燈,大吼大叫著:“上廁所啦,上廁所啦!!!”大傢嘟噥著穿鞋穿衣,然後下車。我是人繭,絲毫不動。大傢都帶著他們的鼾聲鬼下車瞭,車也不晃瞭。恍惚中經過瞭西雙版納,經過瞭景洪。又一次車停瞭,車窗外還是黑的。司機說,我們要在這裏停兩個半小時。我心頭一甜,終於睡著瞭。
相遇的故事
“你是帶著多少人的眼睛和多少人的心去旅行啊!”
“你這麼一說,讓我覺得後麵滴溜溜跟瞭一堆東西小跑。嗬嗬。”
於是,我們就認識瞭。
這就是我們相遇的故事,我和蔻蔻,一個有心的編輯,和一個滿世界收集故事的人。
“相遇”是一個很美好的詞語,預示新的開始,故事都將從相遇開始。於是有瞭《辭職,去旅行!》。原本蔻蔻是講“沒有用的旅行冷知識”,卻被加瞭一個“辭職”的概念,為此蔻蔻埋怨瞭我好久,好像後來讀者朋友們也沒有在意什麼“辭職”或者“去旅行”什麼的,隻是在被文字逗笑之餘,喜歡上瞭蔻蔻。
接下來就是一個朝九晚六上班下班被囚禁在城市空間裏的編輯,對一個走南闖北爬山下海優哉遊哉的行者的艷羨,要求蔻蔻可以分享在路上的風景和故事。所以就有瞭“帶著你的眼睛去旅行”的概念。可是到瞭後,分享其實是一種不可能的事,傳達齣的也隻是滿滿的情感—這些已經與那個可憐巴巴的編輯無關瞭,所有的文字變成瞭蔻蔻給所有讀者、或者某個所有人都猜測是誰的那麼一個人的“一封碩大的情書”—《如果你在就好瞭》。
這就是相遇的奇妙,就是這麼一個被旅遊大神眷顧的蔻蔻,遇到的是我這麼一個總是七想八想的編輯,産生瞭這樣不講路綫,不講攻略,不看風景,不說奇遇的文字,逗你的笑,勾落幾滴眼淚。這也是我所想象的書的樣子,能體驗文字閱讀的趣味,而其他,則是文字與每一個不同的讀者相遇,因此打開的一個新的窗口,顯現齣的世界。
相遇意味著行動。遇到一個地方,是因為你去瞭那裏;遇到風雨,是因為風雨來瞭;一個人遇到另一個人,是因為兩個人不可能都站在原地;遇到一本書,是你在尋找,而書剛好在這裏。
相遇也意味著打開自己。一本翻不開的書,結果隻能書還是書,你還是你。
蔻蔻在不停地走,對世界懷著善意的期待,所遇諸多欣喜與感恩。藉著與人、與故事、與城市、與自然的相遇,找到不同側麵的自己。每個人都這樣,藉著不同的相遇,纔有成長,纔有完整的自己,擺脫作為獨立個體的孤獨,接納人生的喜悅。
當你讀到這個尾巴的尾巴,那麼,就是你,與我,與蔻蔻,與書中故事的相遇。這也是《直到我們相遇》的意思吧。
再見。
陳禺舟
……
序言
這本新書真是讓人眼前一亮,從翻開扉頁的那一刻起,我就被作者那細膩入微的筆觸深深吸引瞭。故事的開篇鋪陳得極為自然,仿佛我們不是在閱讀文字,而是在一個充滿煙火氣的生活場景中悄然駐足。主人公A的情感掙紮,那種在理想與現實的夾縫中小心翼翼維持平衡的狀態,刻畫得入木三分。我尤其欣賞作者對於環境細節的捕捉,無論是老舊咖啡館裏彌漫的咖啡豆香,還是雨後街道上水窪反射齣的霓虹燈光,都帶著一種獨特的、令人沉溺的質感。整個敘事節奏把握得恰到好處,有張弛有度,不會讓人感到急躁,也不會讓人覺得拖遝。作者似乎深諳人性的幽微之處,那些細微的猶豫、不經意的眼神交流,都被賦予瞭不同尋常的重量。讀到中間部分,情節開始齣現轉摺,那種突如其來的衝擊感,雖然並不暴力,卻帶著一種宿命般的必然性,讓人忍不住放慢速度,生怕錯過任何一個細微的暗示。作者對白的處理也極為高明,角色的口吻和用詞都高度符閤其身份和心境,絕無那種為瞭推動劇情而刻意為之的腔調,一切都水到渠成,真實得令人心悸。這本書提供瞭一種非常沉浸式的閱讀體驗,仿佛我不是一個旁觀者,而是那個正在經曆一切的局內人,為角色的每一個選擇而牽腸掛肚。
評分我必須承認,這本書的結構設計簡直堪稱精妙,它不像傳統的小說那樣直綫前進,而是采用瞭多視角敘事和時間綫交錯的手法,讓整個故事的拼圖以一種非常迷人的方式緩緩展開。初讀時可能會覺得略微有些費力,因為信息點是碎片化的,但正是這種碎片感,模擬瞭記憶本身的運作方式——我們對過去的迴憶往往是跳躍且帶有強烈情感色彩的。作者的高明之處在於,他能精準地控製何時釋放關鍵信息,何時又將其深藏於日常對話的錶麵之下。比如,某位配角在一段看似無關緊要的閑聊中,無意間透露齣的一個日期或一個地名,竟然在幾章之後,與另一個場景中的某個物件産生瞭驚人的呼應,這種“啊哈!”的頓悟時刻,是閱讀過程中最令人興奮的部分。這種精密的布局,體現瞭作者對故事藍圖的絕對掌控力。更值得稱道的是,盡管敘事手法復雜,但核心的情感基調始終清晰可見,那是一種對逝去時光的緬懷與對當下抉擇的審視。書中對心理活動的描寫,采用瞭大量內心獨白和意象化的錶達,那些抽象的情緒,被賦予瞭具體的形狀和顔色,使得閱讀過程更像是一場探索自身內在風景的旅程。總而言之,這是一部需要“迴味”而非“速讀”的作品,每一次重讀都會發現新的層次和聯係。
評分這本書帶給我的閱讀體驗,如同夏日午後一場突如其來的、涼爽而又迅疾的雷陣雨。它的節奏感極強,尤其是涉及戶外場景或內心衝突爆發時,文字仿佛被注入瞭強大的動能,每一個句子都像一個精確的鼓點,將情緒推嚮高潮。我特彆喜歡作者對“衝突”的處理——它很少是外部世界的劇烈碰撞,而更多是角色內部對於道德、義務和個人欲望的拉鋸戰。這種內耗型的戲劇張力,遠比單純的動作場麵更具持久的感染力。書中描繪的那個小鎮,雖然隻是一個背景設定,但它通過幾處標誌性的建築物和當地特有的方言俚語,被塑造得栩栩如生,仿佛我能聞到那裏特有的潮濕泥土的氣息。更讓我稱贊的是,作者對“誤解”這一母題的探索。書中幾乎所有的悲劇性或遺憾的發生,都源於一次次微小但關鍵的溝通失誤,這提醒我們,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往往不是由物理空間決定的,而是由那些未曾說齣口的話語構築的。這種對人際間信息傳遞鴻溝的敏銳洞察,使得這本書不僅僅停留在敘事層麵,更具備瞭深刻的社會觀察性。
評分老實說,我對當代文學作品中那些過度追求“新穎”和“概念化”的嘗試常常感到疲倦,但這本書卻成功地在保持其文學性的同時,給予瞭讀者一種久違的、踏實的閱讀滿足感。它沒有用晦澀的語言來標榜自己的深度,相反,它選擇瞭一種近乎透明的敘述方式,將最復雜的人類情感,用最樸素的語言娓娓道來。書中對“等待”這個主題的探討尤為深刻。它不是那種簡單的、充滿戲劇性的等待,而是滲透在日常瑣碎中的、近乎永恒的、帶著一絲自我放逐意味的守候。讀到主角麵對鏡子時産生的自我懷疑與和解,我深有感觸,那段描寫精準捕捉瞭人在麵臨重大人生轉摺點時的那種輕微的恐慌和故作鎮定。作者對光影的運用也極具匠心,許多關鍵場景都發生在黎明或黃昏,那些介於黑白之間的模糊地帶,恰恰是人物內心最不確定的時刻。這本書的魅力在於它的“剋製”,它從不把話說滿,總是在最恰當的地方戛然而止,將最需要觀眾主動參與解讀的部分留給瞭讀者。這種留白,反而讓故事擁有瞭更廣闊的呼吸空間,讓讀者得以將自己的經驗投射其中,完成最後的共鳴。
評分從文學技法的角度來看,這本書無疑是高水平的,但最難能可貴的是,它沒有迷失在技巧的炫耀中,而是始終將“人”置於核心位置。它探討瞭時間帶來的遺忘與記憶的固執之間的永恒辯證關係。我被其中一段關於老照片的描寫深深打動,作者並沒有簡單地描述照片的褪色,而是通過描述主角觸摸照片時指尖的微小顫動,以及由此引發的一連串感官記憶——氣味、聲音、溫度——來展現時間對一個人的侵蝕和改造。這種通過微觀細節來透視宏觀人生的寫法,非常具有力量。這本書的對話充滿瞭張力,尤其是當兩個角色試圖在對方的內心世界中尋找立足點時,那種小心翼翼的試探、步步為營的防守,被刻畫得淋灕盡緻,讓人讀後久久不能平靜。它不是那種會用誇張的情節來博取眼淚的作品,而是通過對生活真相的誠實呈現,讓你在閤上書本後,自己默默地流下眼淚,因為你從中看到瞭自己或你所愛之人的影子。這是一部需要沉下心來,用一杯熱茶去陪伴閱讀的傑作。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