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构筑文化江山——中国国家文化安全研究
定价:45.00元
售价:30.6元,便宜14.4元,折扣68
作者:贾磊磊
出版社:中国广播影视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02-01
ISBN:9787504373120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如果我们不能高扬民族文化的旗帜,不能敬守我们文化的核心价值,不能高举我们的文化传统,那么,我们不仅将失去经济发展持续恒久的支撵力量,还会使我们的文化江山被蚕食、被侵吞。
注重文化的发展与进步,注重文化的保护与建设,是我们进行文化建设的百年大计。我们应当把文化的生存、发展与经济的生存、发展,放在同样重要的战略位置上来考虑、来对待,进而使我们的文化江山与自然江山一样,永葆伟岸壮丽的雄姿。
提升公众对于民族文化的集体认同感,弘扬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观,是一个涉及社会文化心理、媒体文化传播、大众文化消费、国家文化安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等领域的文化战略命题。
《构筑文化江山:中国国家文化安全研究》是继《守望文化江山:中国国家文化安全研究》之后推出的又一部关于文化安全研究的论著。内容涉及到国家的文化主权、国民的精神信仰、社会的价值取向、文化的传统习俗等内容。《构筑文化江山:中国国家文化安全研究》收录的论文主要来自2013年7月11至12日,由中国艺术研究院文化发展战略研究中心和电子科技大学中国文化产业战略研究中心在成都联合主办的“第二届中国国家文化安全学术研讨会”上宣读的论文。这些论文是目前国内在国家文化安全领域极具现实性、针对性的重要学术成果。
功利主义价值观诱发恶性社会事件
论文化隐安全
用新的理念推进当代中国的文化发展
文化安全困境及其——兼论“保合太和”安全范式的创生与传承
美国文化安全战略的文化扩张本质
新疆各群体国家认同与文化认同调查报告
文化安全中的三大关系及三种思维方式
对外开放背景下少数民族文化安全问题
美国互联网战略对我国的严峻挑战及其对策
意识形态安全:当前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核心
大数据时代的国家文化安全
网络社会中的文化安全及其应对
论当前的中国电视节目与国家电视文化安全
明星符号与国家形象的建构
论外来文化对大理白族文化的影响
当下影视作品的内容导向与文化安全
全球化时代的电视:认同建构与国家文化安全
试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文化安全问题
守护精神家园——世界发达国家的文化安全战略
文化与制度:关于国家文化安全研究的思考
我国电影产业链的安全问题
中国文化安全的内涵、标准与意义
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视角下对国家文化安全问题的思考
文字·国家·安全——从两档有关汉字的电视节目说起
谁是新浪微博里的意见?
建构文化江山——“第二届中国国家文化安全学术研讨会”学术综述
后记
贾磊磊,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博士研究生导师、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合作导师、研究生院电影电视系主任。国务院颁发特殊津贴专家,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电影审查委员会委员,中国电影评论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电影华表奖、中国电影金鸡奖评委、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评委。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研究”(批准号为08&ZD056)首席专家;国家科技部《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战略与策略》(2009GXS58075)首席专家;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决策咨询项目《国家文化安全研究》(立项号为10JG001)首席专家。出版电影学术专著《电影语言学导论》、《武之舞——中国武侠电影的形态与神魂》、《中国武侠电影史》、《影像的传播》、《什么是好电影》、《武舞神话——中国武侠电影纵横》。《当代中国电影史》(1949—2000)主编之一。
我最近偶然翻阅了一本关于电影史的专著,它以扎实的史料和深刻的分析,阐述了电影作为一种大众媒介,如何在中国近现代历史进程中,扮演了记录、塑造甚至引领社会思潮的角色。书中对不同时期电影审查制度的演变、电影内容对观众价值观的影响,以及不同国家电影的输入与本土电影的抗争,都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这让我深刻认识到,文化产品,尤其是具有强大传播力和影响力的媒体形式,对于维护一个国家的文化独立性和自主性至关重要。如果任由外来文化产品以不受约束的方式大量涌入,而本国缺乏足够有竞争力和吸引力的文化产品来与之抗衡,那么长此以往,国家的文化主导权便可能受到侵蚀。这本书没有直接使用“文化安全”这个词汇,但它所揭示的文化产品对社会意识形态的塑造作用,以及如何通过制度性保障来维护本土文化产业的生存和发展,恰恰是对“文化安全”最生动的注解。
评分我曾读过一本探讨城市变迁的著作,它以极其细腻的笔触,勾勒出几个重要历史节点上,城市空间如何与居民的精神世界发生深刻的互动。书中通过对建筑风格的演变、公共空间的设置、乃至街头巷尾的市井生活,展现了文化如何在物质载体中得以体现和传承。它让我深刻体会到,文化并非空中楼阁,而是扎根于现实生活,体现在每一个细节之中。例如,某个时期官方提倡的建筑规制,如何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市民的审美趣味;又比如,传统戏曲在茶楼酒肆的表演,如何在民间播撒下特定的价值观念。这种对文化与空间关系的洞察,让我想到了“文化安全”这个概念,如果说空间是文化的物理载体,那么文化的安全,某种程度上也体现在这些载体的完好与传承上。当一个城市的面貌被刻意改变,当那些承载着历史记忆的建筑被拆除,当那些孕育着传统技艺的场所消失,随之消逝的,何尝不是一部分文化的原生力量?这本书没有直接谈论国家层面的文化安全,但它以小见大,让我看到了文化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被塑造、被影响,以及如何在无形中维系着一个群体的精神家园。
评分我最近拜读了一本关于国际关系理论的书籍,其中对“软实力”的论述,让我醍醐灌顶。作者从历史案例出发,分析了不同国家如何在不依赖武力的情况下,通过文化输出、价值传播,甚至生活方式的吸引力,来赢得国际社会的认同和尊重。书中的一些论证,让我联想到,如果一个国家连自身的文化根基都无法稳固,又何谈向外输出其影响力?这种“根基不稳”,或许就涉及到“文化安全”的核心问题——我们是否有能力辨别、吸收、并批判性地借鉴外来文化,同时又能保持自身文化的独特性和生命力?这本书没有直接提及中国,但它所构建的理论框架,能够巧妙地引申到对中国文化战略的思考。比如,我们如何在保持开放姿态的同时,有效抵御那些可能侵蚀我们民族主体性的文化思潮?我们如何在数字时代,让我们的优秀文化以更有效、更有吸引力的方式触达世界?这让我意识到,文化安全并非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需要一系列清晰的战略和具体的措施来保障的。
评分一本让我掩卷长思的书,虽然我并无缘得见您提及的那本《构筑文化江山——中国国家文化安全研究》,但它所指向的那个宏大议题,着实勾起了我许多关于文化与国家命运的联想。我脑海中浮现的是一部描绘古代王朝兴衰的史诗,它并非着眼于金戈铁马的疆场,而是深入刻画了统治者如何在潜移默化中,通过对思想、艺术、教育的引导,构建起一种强大的文化认同,使其成为维系统治、抵御外侵的无形长城。书中那些关于士大夫阶层的精神世界,民间节日习俗的演变,以及官方文脉的传承与解读,都让我窥见文化力量的深邃与悠长。想象一下,当一个民族的文化基因能够自如地流淌在每一代人的血液中,它便拥有了抵御一切外来侵蚀的天然屏障。这不仅仅是历史的回响,更是对当下如何审视和守护自身文化独特性的深刻启示。我常常在想,那些被历史尘封的古老智慧,是否能够穿越时空,为我们当下在纷繁复杂的国际文化格局中,提供一份稳固的基石?这部假想的书,或许就能点亮这样的思路,让我们重新审视文化的“软实力”,不再仅仅是表面的流行符号,而是深入肌理、沁人心脾的精神力量。
评分在我近期阅读的一本社会学著作中,作者对青年亚文化的研究,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他详细描绘了不同时期,青年群体如何通过音乐、服饰、社交方式等,构建出具有自身鲜明特色的文化符号和价值体系。这让我开始思考,当一个国家的年轻一代,对自身传统文化逐渐疏离,反而盲目追捧外来潮流时,这是否也构成了一种潜在的文化风险?书中的分析,让我看到了文化传承并非天然的,而是需要积极的引导和维系。如果一个社会的文化断层,特别是发生在最富活力和创造力的青年群体中,那么这个国家的文化根基无疑会受到动摇。这种对文化代际传递的关注,让我想到了“文化安全”的另一层含义——如何确保文化的生命力在年轻一代中得以延续和发展,让他们既能拥抱世界,又能珍视自己的文化身份。这本书虽然聚焦于微观的亚文化现象,但其揭示的文化断裂的可能性,却触及了宏观文化安全问题的核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