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当代中国主流文化认同研究
定价:69.00元
售价:46.9元,便宜22.1元,折扣67
作者:薛焱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12-01
ISBN:9787509796863
字数:258000
页码:252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本书全面具体地分析了当代中国主流文化的形成与确立,当代中国主流文化认同的基本状况、面临的问题,以及影响当代中国主流文化认同的主要因素;重点梳理了儒家文化主流地位的历史演变、中国古代主流文化认同的发展历程,及其带给当代中国主流文化认同的可资借鉴的有益启示;介绍了美国、苏联和日本主流文化认同的经验;提出了强化当代中国主流文化认同的基本原则、应有意识、基本维度和基本途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受到技术主义和多元文化的影响,面临严峻挑战。我们须明确坚定的政治性、底线性立场,树立主体性和战略性的思维,保持全球性和历史性的视野,以巩固和强化中国当代主流文化认同。
本书全面具体地分析了当代中国主流文化的形成与确立,当代中国主流文化认同的基本状况、面临的问题,以及影响当代中国主流文化认同的主要因素;重点梳理了儒家文化主流地位的历史演变、中国古代主流文化认同的发展历程,及其带给当代中国主流文化认同的可资借鉴的有益启示;介绍了美国、苏联和日本主流文化认同的经验;提出了强化当代中国主流文化认同的基本原则、应有意识、基本维度和基本途径。
薛焱,男,1981年11月生,河南省西峡县人,法学博士,武汉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硕士生导师,中国历史唯物主义学会、湖北省哲学学会会员。2000年9月-2004年6月,就读于武汉理工大学文法学院,获法学学士学位。2005年9月-2007年12月,就读于武汉理工大学文法学院,获法学硕士学位。2012年9月-2015年6月,就读于武汉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获法学博士学位。2009年9月-2012年8月,任教于武昌职业学院;2008年3月-2012年8月,担任多家企业常年法律顾问。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文化与意识形态、国家安全与社会主义发展战略等方面的研究。
这本书的书名《当代中国主流文化认同研究》,点出了一个当下社会最为核心也最为复杂的问题之一。我希望能在这本书里找到对“主流”的权威定义,以及它在现代中国社会中是如何形成的。我期待作者能够深入浅出地解释,在各种思潮交织、信息快速流动的当下,中国的主流文化认同是经历了怎样的演变过程。我特别关注书中是否会通过具体的案例分析,来揭示不同社会群体,例如城市居民与乡村居民,不同代际的年轻人,在文化认同上的异同。我希望能从中读出一些关于国家发展、社会进步背后的文化逻辑,以及这些逻辑是如何影响着每一个普通人的生活。这本书能否为我提供一个理解中国社会变迁的独特视角,让我能够更清晰地看到文化认同在其中扮演的角色,这是我最期待的。
评分对于《当代中国主流文化认同研究》这本书,我的期待是它能打开一扇通往理解当下中国社会复杂性的窗户。我一直觉得,理解一个国家的文化认同,是理解其政治、经济乃至外交政策的关键。这本书的名字本身就充满了学术的严谨和现实的关怀,让我对接下来的阅读充满了期待。我希望书中能够深入剖析“主流”这个概念本身,它究竟是如何被定义、被建构的?是否存在一个单一的、排他的“主流”,还是说它本身就是一个多元且不断协商的动态过程?我非常关注书中是否会探讨中国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在中国主流认同形成过程中的互动关系,以及这种互动是融合、是冲突,还是相互影响?此外,这本书能否为我提供一种分析工具,让我能够未来在面对新的社会文化现象时,也能运用相似的视角去理解其背后隐藏的文化认同的动向,这将是对我非常有价值的收获。
评分初次看到这本书的名字,我脑海中立刻浮现出许多关于中国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讨论。这本书无疑触及了一个非常重要且敏感的议题——“主流文化认同”。我迫切希望了解,作者是如何界定“主流”的?是基于人口比例、权力结构,还是社会共识?我特别好奇书中是否会涉及到一些具体的文化事件或现象,来佐证其观点。比如,某些具有广泛社会影响力的电视节目、电影作品,或者在社交媒体上引发热烈讨论的文化议题,是如何影响和塑造公众的文化认同的?我个人对“认同”的心理机制非常感兴趣,书中是否会从个体层面去解析,为什么某些文化符号或价值观念能够被大众所接纳和认同,而另一些则不然?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深刻的洞察,帮助我理解在日益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主流文化认同的独特性与普遍性是如何并存的。
评分最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如何才能真正理解和把握“中国主流文化认同”的脉络?这本书的名字直击了我内心的疑问。我希望它能为我提供一个清晰的理论视角,帮助我厘清那些纷繁复杂的文化现象背后的逻辑。特别是关于“认同”是如何在宏观政策、媒介传播以及个体经验之间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我对此充满了好奇。书中是否会涉及到一些具体的文化符号,比如某些影视剧、流行音乐、甚至是网络流行语,是如何在潜移默化中构建起集体认同感的?我设想,作者或许会从历史学的角度,追溯中国文化认同的源头,分析其演变轨迹,再结合社会学、心理学的理论,解释当下主流认同的形成机制。我尤其期待书中能提供一些实证研究的线索,让我能够看到那些数据和访谈是如何被用来支持作者的论点的,这会大大增强我对这本书内容的信任度。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颇具匠心,深邃的蓝色背景中,几抹抽象的金黄色线条交织,既有现代感又不失沉稳,仿佛预示着内容将是对复杂社会现象的深入剖析。拿到书的那一刻,我便被它传递出的专业性和学术深度所吸引。虽然还未深入阅读,但仅从封面的选色和字体排布,就能感受到作者在细节上的用心。我尤其期待书中能够探讨当下中国社会中,不同年龄层、不同地域、不同职业群体在文化认同上的差异与共鸣,以及这些认同是如何在快速的社会变迁中被塑造和重塑的。例如,我想知道,在经历了改革开放的洗礼后,年轻一代的“中国梦”与父辈的“中国梦”在核心价值上是否有所演变?他们如何看待和继承传统文化,又如何在新时代背景下赋予其新的生命力?书中能否提供一些具体的案例分析,来支撑其理论框架,将抽象的“主流文化认同”具象化,让读者能够感同身受,并从中找到与自身经历的联系,这将是这本书最吸引我的地方。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