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舟巡天:中国载人航天新故事

神舟巡天:中国载人航天新故事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石磊,左賽春 著
图书标签:
  • 载人航天
  • 中国航天
  • 神舟飞船
  • 航天技术
  • 航天工程
  • 航天员
  • 中国空间站
  • 科技
  • 科普
  • 航天发展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广影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国宇航出版社
ISBN:9787802184305
商品编码:29692761127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09-01-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神舟巡天:中国载人航天新故事

定价:29.80元

售价:20.3元,便宜9.5元,折扣68

作者:石磊,左賽春

出版社:中国宇航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01-01

ISBN:9787802184305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大16开

商品重量:0.558kg

编辑推荐

太空中闪烁着中国载人航天独特的轨迹,天路上树立起一座又一座闪光的里程碑。 本书用精美的画面、通俗的语言、有趣的故事、独到的视角,描述了我国神舟飞船7次飞天、中国航天员3上太空和神舟七号“出舱活动”的惊世壮举。 本书的作者多为载人航天工程一线的专业人员,书中披露了许多鲜为人知的细节。阅读本书,徜徉于神舟巡天的世界,很多众人关注的谜底在不经意间被揭开。

内容提要

本书用精美的画面、通俗的语言、有趣的故事、独到的视角,描述了我国神舟飞船7次飞天、中国航天员3上太空和神舟七号“出舱活动”的惊世壮举。
本书的作者多为载人航天工程一线的专业人员,书中披露了许多鲜为人知的细节。比如,神舟“老七”的独到之处,太空卧室如何升级变身,国产“飞天”舱外航天服的来龙去脉,航天员出舱训练秘事,中国大水槽见闻,航天员水下失重训练日记等。阅读本书,徜徉于神舟巡天的世界,很多众人关注的谜底在不经意间被揭开。比如,火箭怎样消除“8赫”隐患,使航天员升空时享受了高级轿车的舒适;国外航天员一般飞行72小时后才出舱活动,翟志刚为何仅飞43小时就出舱;神舟七号的发射时间是如何确定的;飞船返回地面时航天员为什么要倒坐在返回舱里等。
在“悦读”的享受中,读者不仅会欢欣于中国科技竞争力和国际地位的跃升,也会感知到天河行舟和宇宙探索的艰辛和乐趣。

目录

章 天路迢迢人在何方
1.神舟七号出舱活动的决策
2.什么是出舱活动
3.人类出舱活动简史
4.“神七”问天十大经典瞬间
第二章 景观再好不似我家
1.真空环境
2.热环境
3.空问电离辐射环境
4.非电离辐射环境
5.微流星体与空间碎片
6.微重力环境
第三章 天宫舞台行头
1.舱外航天服装备
2.舱外活动机动装置
3.危险来自何方
第四章 神舟七号新使命
1.飞船满负荷运行,3人带足5天粮
2.气闸舱直通太空,一舱两用泄复压
3.航天员出舱活动,太空行走不用脚
4.飞船呼叫中继星,试验测控与通信
5.太空放飞小卫星,为飞船专职摄影
6.改善火箭舒适性,高级轿车太空行
第五章 太空卧室大变身
1.“老七”的独到之处
2.航天员出舱秀
3.出舱热身房
4.攻克气闸舱密封难关
5.搜奇气闸舱
6.神舟七号如何回家
第六章 中国“飞天”舱外航天服
1.世界上“贵重”的衣服
2.“飞天”舱外航天服来龙去脉
3.俄罗斯“海鹰”助战中国“神七”
第七章 航天员舱外训练秘事
1.面临新挑战,我当“试验品”
2.“神七”航天员练什么
3.出舱程序彩排
4.打拼半分钟失重
5.中性浮力水槽训练
6.见识中国大水槽
7.一位航天员的训练日记
8.疑似诱导假作真
第八章 长二F火箭荡气雄风送“神七”
1.长征二号F火箭扫描
2.升级版火箭新作为
3.全力消除“8赫”隐患
4.妥善解决“41 5秒”现象
5.安全,至高无上
6.火箭是这样发射的
7.幕后方案铺就平安大道
第九章 揭开“神七”飞行谜底
1.“神七”的发射时间如何确定
2.火箭的燃料和推进剂是一回事吗
3.返回舱中为何放置2个红色包裹
4.火箭发射后万一出现故障如何救生
5.飞船太阳帆板展开为何成为关注焦点
6.神舟七号变轨是怎么回事
7.国外航天员一般在轨飞行72小时后才出舱活动,翟志刚为何仅飞43小时就出舱
8.为什么航天员打开舱门时非常吃力
9.翟志刚挥舞的国旗背后有故事
10.出舱慢动作有讲究
11.轨道舱“火灾报警”是怎么回事
12.舱外航天服为什么不带回地面
13.返程的路为什么那么长
14.飞船返回时,航天员为什么倒坐在舱里
15.为什么返回舱的主伞面积为1200平方米
16.神舟七号返回舱着陆点准确吗
附录一 从神舟一号到神舟七号
附录二 中国人永恒的飞天记忆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星际黎明:人类探索未知边界的史诗》 序章:来自遥远宇宙的回响 自古以来,仰望星空便成为人类最古老的冲动之一。从钻木取火的先民在篝火旁讲述星辰的故事,到古希腊哲学家们推演天体运行的规律,再到伽利略挥舞着简陋的望远镜,人类的目光从未停止向宇宙深处投射。我们是谁?我们从何而来?宇宙又将带我们去向何方?这些亘古的疑问,如同夜空中最闪耀的星辰,召唤着我们不断向前,去探寻那未知的边界,去揭示宇宙深藏的奥秘。 《星际黎明》并非仅仅是一部关于航天器和科学技术的宏大叙事,它更是一曲关于人类勇气、智慧与永恒探索精神的颂歌。它聚焦于那些敢于冲破地球引力束缚,将人类的足迹和好奇心带入浩瀚星海的先驱者们。这本书将带领读者穿越时空的迷雾,回溯人类迈向星辰大海的漫长旅程,从最初的梦想与猜想,到每一次突破性的飞跃,再到如今我们正站在新一轮星际黎明的前夜,准备好迎接更为宏伟的征程。 第一章:梦想的种子——从地面到近地轨道 人类对天空的向往,最初源于对飞翔的渴望。从古代传说中的伊卡洛斯,到莱特兄弟第一次成功飞上天空,这便是人类挣脱大地束缚的最初尝试。然而,真正的星际梦想,则是在20世纪上半叶,随着火箭技术的萌芽而开始孕育。维尔纳·冯·布劳恩等科学家的理论研究和早期试验,为将人类送入太空奠定了基础。 《星际黎明》将详细描绘这一早期阶段的艰辛探索。读者将了解到,在那个技术尚不成熟的年代,每一次理论的突破,每一次试验的成功,都凝聚了无数科学家和工程师的心血与汗水。从早期的弹道导弹技术,到科罗瓦约夫在苏联进行的开创性工作,再到美国在冷战背景下的“太空竞赛”的启动,这些历史性的事件,如同星星之火,点燃了人类探索太空的激情。 我们将深入探究,是什么样的信念和目标,驱动着这些国家投入巨额资源,去攻克一个又一个技术难关?是国家荣誉?是科学好奇?还是人类共同的命运?本书将带领读者走进那个充满传奇色彩的时代,感受着科学的浪漫与工程的严谨如何交织,最终将人类的梦想从地面托举到近地轨道。 第二章:踏足星辰——载人航天的早期辉煌 1961年4月12日,尤里·加加林乘坐“东方1号”飞船,完成了人类历史上首次太空飞行,他那句“看到地球了,它是蓝色的!”穿越了时空,至今仍回响在人类文明的史册中。这仅仅是一个开始。随后,美国“水星计划”、“双子座计划”以及举世瞩目的“阿波罗计划”,将人类的目光聚焦于月球。 《星际黎明》将以饱含情感的笔触,重现这些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时刻。读者将跟随阿兰·谢泼德,体验第一次美国人进入太空的忐忑与兴奋;将跟随吉姆·洛弗尔,感受“阿波罗13号”任务中,宇航员们如何在生死边缘展现出惊人的智慧和勇气;当然,更不会忘记尼尔·阿姆斯特朗那句“个人的一小步,人类的一大步”,他踏上月球的画面,已然成为人类集体记忆中最深刻的印记之一。 本书将不仅仅聚焦于那些光辉的时刻,更会深入探讨宇航员们严苛的训练、地面控制中心的紧张工作、以及幕后无数科学家和工程师的默默奉献。我们将了解,在那个信息传递尚不发达的年代,每一次任务的成功,都意味着一次对未知世界的极限挑战。从最初单人太空舱的狭小空间,到能够进行舱外活动,再到在月球上建立初步的科研基地,人类一步一个脚印,将梦想变成了现实。 第三章:走向深远——空间站的时代与国际合作 当人类的目光不再仅仅停留在近地轨道和月球时,对更远、更广阔宇宙的探索便成为新的主题。空间站的出现,标志着人类太空活动的常态化和长期化。从苏联的“礼炮号”系列,到美国的“天空实验室”,再到如今国际空间站(ISS)的辉煌成就,空间站成为了我们在太空中建立的第一个“家”。 《星际黎明》将详细阐述空间站的建设与发展历程。我们将看到,如何将巨大的舱段送入太空,如何在轨道上精确对接,以及如何在极端环境下维持生命系统和进行科学实验。本书将重点描绘国际空间站的独特意义——它不仅是人类在太空中最复杂的工程奇迹之一,更是不同国家在和平利用太空领域合作的典范。 读者将了解到,在国际空间站上,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宇航员们如何共同生活、工作,他们如何克服语言障碍、文化差异,只为同一个目标而努力。在这里,科学研究不再受国界限制,从微重力环境下的人体生理学研究,到新材料的开发,再到对宇宙的观测,空间站成为了一个无与伦比的科学实验室。本书将通过生动的细节,展现国际空间站上的日常生活,宇航员们的训练、科研、娱乐,以及他们对地球家园的深情眺望。 第四章:无畏前行——探索太阳系与更远的宇宙 载人航天只是人类探索宇宙的一个重要维度,而无人探测器则承载着我们更遥远的目光。从“旅行者”号探测器飞越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将人类的问候带到太阳系的边缘;到“好奇号”和“毅力号”火星车在红色星球上寻找生命的痕迹;再到“哈勃”空间望远镜和“詹姆斯·韦伯”空间望远镜为我们揭示宇宙深邃的秘密,《星际黎明》将带领读者一起,进行一场穿越太阳系的壮丽旅程。 本书将聚焦于那些大胆的无人探测任务。读者将了解到,如何设计能够承受极端温度、辐射和漫长星际旅行的探测器;如何利用引力弹弓技术,让探测器以更少的燃料飞向更远的地方;以及如何在地外星球上实现软着陆,并将珍贵的科学数据传回地球。我们将跟随“卡西尼-惠更斯”号探测器,近距离观察土星的光环;我们将跟随“新视野”号,一窥冥王星的神秘面貌;我们将聆听“旅行者”号在星际空间发出的微弱信号,感受着它承载的人类文明的孤独与勇气。 更重要的是,本书将探讨这些无人探测任务的科学意义。它们不仅为我们提供了关于行星形成、地质演化、是否存在地外生命的宝贵线索,更深刻地改变了我们对宇宙的认知。从发现系外行星,到观测宇宙大爆炸的余晖,无人探测器正在不断刷新人类的知识边界,点亮我们对宇宙的理解。 第五章:黎明将至——人类的未来太空图景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人类探索欲望的日益增长,我们正站在一个全新的太空探索时代的门槛上。商业航天的兴起,为太空探索注入了新的活力,私营企业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推进太空旅行、卫星互联网和月球资源的开发。而重返月球、登陆火星,甚至建立地外殖民地,已不再是科幻小说中的情节,而是正在逐步实现的宏伟目标。 《星际黎明》将展望人类未来的太空图景。我们将探讨,商业航天将如何改变我们进入太空的方式,它将为普通人带来怎样的太空体验?我们是否会在月球建立永久基地,作为前往火星的中转站?火星上的生命痕迹是否会被最终发现,这将对人类文明产生怎样的影响? 本书还将关注太空探索所面临的挑战,包括技术难题、伦理困境、国际法规的制定以及如何实现可持续的太空开发。我们将审视,在星辰大海中,人类作为一个整体,应该秉持怎样的原则和目标?是仅仅为了科学研究,还是为了人类的生存和繁衍? 结语:永不止步的探索之路 《星际黎明》并非一本书的终点,它仅仅是人类探索宇宙史诗中的一个重要篇章。宇宙浩瀚无垠,未知等待我们去揭示。从最初仰望星空的好奇,到迈出探索的第一步,再到如今的雄心勃勃,人类从未停止过前进的脚步。 每一次火箭的升空,每一次探测器的启程,每一次宇航员在太空中的身影,都是人类不屈不挠精神的体现。它们告诉我们,即使面对巨大的困难和挑战,人类也拥有改变命运、拓展疆域的非凡能力。 《星际黎明》希望通过讲述这些感人至深的故事,激发读者心中那份对未知的好奇,对科学的热情,以及对人类共同未来的希望。太空,是全人类共同的疆域,也是我们共同的希望所在。让我们一同凝望星空,追逐那片属于人类的星辰大海,迎接属于我们的星际黎明。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本身就充满了宏伟与探索的意味,“神舟巡天”四个字,仿佛瞬间将人拉入了浩瀚的宇宙,而“中国载人航天新故事”则让人对接下来的内容充满了期待,预示着将是一场关于勇气、智慧与不懈追求的壮丽史诗。作为一名对航天事业充满好奇心的普通读者,我一直关注着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从最初的“东方红”卫星,到如今“神舟”飞船一次次叩问苍穹,再到空间站的建成,每一步都凝聚着无数人的心血和汗水,也承载着民族的梦想。我相信这本书一定能深入浅出地描绘出那些激动人心的瞬间,那些幕后不为人知的艰辛,那些中国航天人如何凭借坚韧不拔的精神,一步步实现飞天的壮举。我特别想了解的是,在一次次的挑战中,他们是如何克服技术难题的?在面对巨大的风险时,他们是如何保持冷静和勇气的?这些故事,不仅仅是关于科技的进步,更是关于人性的光辉,关于集体智慧的力量。这本书,我仿佛已经能看到它在我手中,翻开它,就像开启了一扇通往星辰大海的大门,让我得以窥见中国航天事业的辉煌成就,也让我更加坚信,人类的脚步,终将迈向更远的宇宙。

评分

读完这本书,我的脑海中依然回荡着那些令人震撼的画面。它没有枯燥的技术参数堆砌,也没有冷冰冰的报告式叙述,而是以一种非常生动、甚至有些诗意的笔触,将中国载人航天的发展历程娓娓道来。我尤其喜欢其中对航天员训练的描绘,那些超越常人极限的体能和心理训练,以及他们在大赛中的临危不乱、沉着应对,都让我对这些“太空勇士”肃然起敬。书中关于空间站建设的部分,更是让我大开眼界,仿佛置身于那座飘浮在太空的“天宫”,亲眼见证了中国如何从零开始,一点点搭建起这个宏伟的“太空家园”。那些精密的对接操作,那些在失重环境下进行的科学实验,每一个细节都充满了挑战,也充满了智慧。我被书中描绘的那种探索未知的精神深深打动,那种对科学的纯粹追求,对人类进步的贡献,是任何物质奖励都无法比拟的。这本书让我深刻体会到,中国载人航天事业的成功,绝非偶然,而是无数代航天人的智慧结晶,是他们将不可能变成了可能。

评分

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惊喜,远不止于知识的增长,更在于它所传递出的那种蓬勃向上的力量。书中的每一个故事,都像一颗璀璨的星辰,照亮了中国载人航天前进的道路。我特别欣赏作者的叙事方式,他没有刻意去煽情,但那些真实发生的故事本身就充满了戏剧性。比如,在某个关键时刻,一个不起眼的小小的零部件,却可能决定着整个任务的成败,而正是无数这样的“小细节”,汇聚成了中国航天事业的“大成就”。书中对于团队协作的描写也让我印象深刻,载人航天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它需要不同领域、不同岗位的无数人紧密配合,才能最终实现目标。这种“举国体制”下的协同作战,将无数人的力量凝聚在一起,最终成就了伟大的事业。我从书中看到了中国航天人那种“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奉献精神,看到了他们为了实现“中国梦”,甘愿付出一切的决心。这本书不仅仅是一部关于航天事业的书,它更是一部关于民族精神、关于奋斗的赞歌。

评分

这本书的文字,如同一泓清泉,洗涤了我对中国载人航天过往的认知,并注入了新的理解。它以一种旁观者的视角,却又饱含深情的笔触,勾勒出了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脉络。我尤其喜欢其中对于“中国航天精神”的阐述,那不仅仅是一种口号,而是贯穿于每一次任务、每一个细节的行动指南。书中通过生动的故事,展现了航天人那种“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优良品质。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在书中关于某个技术攻关的片段,那不是一蹴而就的成功,而是经历了无数次的失败和挫折,最终才找到了解决之道。这种“不畏艰难,勇攀高峰”的精神,正是中国航天事业能够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中国航天人身上那种源源不断的创新活力,以及他们如何将古老的东方智慧与现代科技完美结合,创造出属于中国的太空奇迹。读完这本书,我深深地为自己是中国人而感到自豪。

评分

这是一部真正能点燃我心中那份“星辰大海”梦想的书。它没有使用过于专业化的语言,而是用一种平实而又充满感染力的文字,讲述了中国载人航天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辉煌历程。我仿佛看到了那些年轻的科学家和工程师们,在条件艰苦的年代,凭借着一腔热血和对祖国的热爱,硬是在茫茫的荒野中,建造起了一座座航天基地。书中对于每一次发射任务的描写,都充满了紧张和刺激,我仿佛能听到火箭引擎的轰鸣声,感受到地面控制中心里此起彼伏的指令声,以及在火箭腾空而起的那一刻,全场爆发出的雷鸣般的掌声。更让我感动的是,书中还描绘了航天员们在太空中的生活,那些在失重状态下吃饭、睡觉、工作的场景,都充满了新奇和挑战,也让我对他们坚韧的毅力有了更深的理解。这本书让我感受到,中国载人航天事业的发展,是中国科技实力不断提升的缩影,也是中国综合国力强大的有力证明。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