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网络互连设备配置
:24.00元
售价:16.3元,便宜7.7元,折扣67
作者:郭锡泉
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04-01
ISBN:9787115222046
字数:360000
页码:217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318kg
本书根据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采取项目式的教学方法,对网络互连设备配置的内容进行有机整合,将每一类设备的配置作为一个实际项目,并结合具体的工作任务进行介绍。
  本书包含认识网络互连设备和网络拓扑结构、路由器配置、交换机配置、无线局域网配置、VPN配置、网络互连设备综合配置6个项目24个任务,每个任务包含任务分析、相关知识、任务实施、拓展知识,任务小结与练习等。
  本书可作为高职院校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教材,对从事网络工程的技术人员也具有参考价值。本书也可作为“软考”中网络管理员、网络工程师的辅导资料。
阅读体验上,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是毋庸置疑的,它涵盖的网络范围远超出了基础的局域网范畴,触及到了广域网优化和一些新兴的云计算网络架构概念。作者在讨论网络性能优化时,采取了一种非常量化的分析方法,涉及到了大量的延迟、抖动和带宽利用率的计算模型,这对于需要进行SLA(服务等级协议)保障的运维人员来说,无疑是极其宝贵的资料。书中还穿插了一些历史性的回顾,比如回顾了早期网络协议的局限性,从而引出了现代协议的改进之处,这种历史观有助于读者跳出固有的思维定式。然而,我个人感觉这本书在“动手实践”的引导上,略显薄弱。它更像是一本“认知构建器”,构建了你的知识大厦,但没有提供足够的“脚手架”让你去搭建实际的物理或虚拟环境进行验证。我尝试跟着书中的某几个复杂场景进行模拟配置,发现缺少详细的初始环境设定步骤,这使得我必须自己去猜想或补全前置条件。总的来说,这是一本需要静下心来、配合其他实践资料一起研读的深度读物,它给你的是地图,但让你自己去寻找通往宝藏的路。
评分坦白讲,我拿起这本书的时候,是抱着一种寻找“速成秘籍”的心态的,希望能快速掌握高级网络运维的诀窍。但这本书的内容走向,似乎更倾向于培养一种系统性的、自底向上的工程思维,而不是提供一堆即插即用的配置脚本。它花了相当大的篇幅去探讨网络设计的冗余和弹性原理,这部分内容非常扎实,从硬件冗余到协议层面的快速收敛机制,都有深入的探讨。作者的语言风格非常务实,少有夸张的断言,更多是基于大量的实践经验总结出的最佳实践。在我看来,这本书的价值更在于它对“为什么”的解释,而不是“怎么做”的罗列。比如,在讲解负载均衡策略时,它不仅仅是告诉你使用轮询或随机分发,而是详细对比了不同策略在面对会话保持(Session Persistence)需求时的优劣。这使得读者在面对实际业务需求时,能够做出更有根据的架构决策。如果说有什么可以挑剔的地方,那就是本书的案例场景设计得略显理想化,现实中的网络往往充满了各种历史包袱和遗留系统的兼容性问题,书中对这些“脏乱差”环境的处理着墨不多。
评分读完这本书的前半部分,我得说,作者在描述概念的时候,那种行云流水的叙事风格,确实让人眼前一亮。它不是那种干巴巴的官方文档堆砌,而是加入了许多作者自己对网络世界运行规律的理解和洞察。尤其是在讲解网络安全基础概念时,他没有仅仅停留在防火墙和ACL的表面,而是深入剖析了攻击向量的形成原理,以及如何从架构层面进行防御。我特别喜欢他用生活中的例子来类比复杂的网络现象,比如用“城市交通系统”来比喻数据如何在复杂的网络拓扑中找到最优路径,这种比喻非常直观,让那些原本枯燥的路由选择算法瞬间变得生动起来。不过,我注意到一个问题,就是书中的示例代码和配置片段似乎有点陈旧了,我试着用一些最新的设备型号去验证书中提到的某些优化参数,发现有些命令已经被废弃或者有了新的替代方案。这多少会让人有些困惑,毕竟网络技术日新月异,书籍的更新速度跟不上技术的发展速度是很常见的挑战,但这对于一本定位为参考书的作品来说,还是一个需要改进的地方。整体来说,它为构建一个稳固的知识体系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但可能需要读者自己去跟进最新的技术动态来补充实践环节。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倒是挺抓人眼球的,那种深邃的蓝色调,配上一些象征着数据流动的线条,很有科技感。我当时在书店里随便翻了几页,感觉它的内容似乎非常侧重于理论基础的搭建,讲了很多关于OSI七层模型、TCP/IP协议栈的底层细节,还有一些关于数据包封装和解封装的流程描述。对于初学者来说,可能需要一些耐心去啃下这些基础知识,因为它似乎并没有急于展示那些花哨的配置命令。我记得其中有一章花了大量的篇幅来解释ARP协议的工作机制,从广播请求到单播响应的整个过程,作者用了很多图示来辅助说明,这一点做得比较到位。不过,对于我这种已经有一定经验,更关心实际操作和故障排查的读者来说,这类偏重理论阐述的部分,读起来就显得有些冗长了。我期待的更多是那种能够立刻上手,解决实际问题的“干货”,比如如何快速配置一个复杂的路由策略,或者在遇到特定丢包问题时,应该从哪些点入手排查。这本书给我的初印象,更像是一本优秀的教科书,严谨、全面,但可能在实战性方面稍微欠缺了一些火候。我得回去再仔细看看它的目录结构,确认一下它在高级特性,比如MPLS、SDN这些前沿领域有没有深入探讨。
评分这本书的排版和插图质量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可以说,这是我近期读过的技术书籍中,视觉体验最好的之一。每一张拓扑图都清晰锐利,颜色搭配得体,即便是涉及到多层 VLAN 间路由的复杂场景,图示也能让人一目了然地把握数据流向。作者在描述设备间的交互逻辑时,大量运用了流程图和状态机图,这些图形化的表达方式极大地降低了理解复杂协议的门槛。我特别欣赏它对“黑盒”概念的拆解过程,它不仅仅告诉你这个设备能做什么,更重要的是,它会尝试还原这个设备“如何思考”的过程。例如,在解释生成树协议(STP)时,它详细描绘了根端口、指定端口、阻塞端口在不同拓扑变化下的选举过程,配上动态演变的示意图,几乎不需要反复阅读就能掌握其精髓。然而,美中不足的是,全书的案例似乎都集中在某一种主流厂商的设备上,对于那些使用其他品牌设备进行异构网络部署的工程师来说,可能在查找特定配置命令时会感到一丝局限。我希望作者能在后续版本中,增加一些跨厂商的配置对比章节,那样会更具普适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