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微机电系统集成与封装技术基础
定价:29.00元
售价:19.7元,便宜9.3元,折扣67
作者:娄文忠,孙运强著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7-03-01
ISBN:9787111209171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
商品重量:0.400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主要介绍微机电系统集成与封装技术。全书包括三个部分,分别为:微机电系统集成技术基础、微机电系统封装技术基础、微机电系统集成与封装的应用。书中系统地叙述了微机电系统集成设计与封装技术的概念、体系结构、典型系统、所用的先进技术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书中对近年来国外微机电系统集成与封装*技术动态加以归纳总结,对相关理论、技术进行深刻的阐述与分析。并以大量、详实的案例,在完整的微机电系统集成与封装知识体系下,面向应用,服务社会。
本书可供微电子、微电系统等领域专业研究以及机械、物理和材料方面研究人员参考,亦可作为相关专业高年级本科生、研究生教材。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坦白讲,刚翻开这本书时,我有点担心它会陷入纯粹的理论堆砌,毕竟“基础”二字有时意味着内容的浅尝辄止。然而,这本书在对材料科学在MEMS中的应用这一板块的处理上,彻底颠覆了我的预期。它不仅仅停留在介绍硅基材料,而是深入探讨了聚合物、压电材料以及新型复合材料在柔性电子和生物传感器中的最新进展与挑战。作者对材料的微观结构如何影响宏观电学和机械性能的阐述非常到位,逻辑链条清晰而有力。例如,在讨论薄膜应力控制时,书中引用了多组不同退火温度下的XRD数据和弯曲测试结果,这种基于实验数据的分析方法,极大地增强了内容的可靠性和说服力。阅读过程中,我清晰地感觉到,作者不仅仅是在传授知识,更是在培养读者“用材料视角思考结构设计”的能力。这本书在封装过程中的热膨胀匹配与应力释放机制方面的讨论,更是将理论与工程实践完美结合,是市面上其他同类书籍难以企及的高度。
评分这本《微机电系统集成与封装技术基础》的深度和广度实在令人惊叹,它像是一本精心策划的百科全书,但又比传统的教科书更具实操性和前瞻性。书中对MEMS器件从设计理念到最终实现的全流程进行了详尽的剖析,特别是关于纳米尺度的制造工艺部分,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讲解。我尤其欣赏作者在阐述多物理场耦合效应时所展现出的深厚功底,它不仅仅罗列了理论公式,更结合了实际案例,清晰地展示了电、热、力等因素在微纳结构中是如何相互作用、影响器件性能的。对于初学者来说,可能某些章节的理论推导会略显吃力,但正是这种严谨性,保证了内容的高质量和学术价值。书中对先进的键合技术和封装环境控制的论述,更是点睛之笔,这部分内容直接关系到最终产品的可靠性和寿命,作者没有丝毫含糊,给出了非常详细的操作规范和常见失效模式的分析。总而言之,这本书是深入理解现代微纳制造核心技术的一把金钥匙,尤其适合有一定基础、渴望精进工艺理解的工程师和研究生。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安排极具匠心,它不是线性的知识灌输,更像是一张技术路线图。最让我眼前一亮的是,作者将“可靠性工程”和“测试与表征”这两个常常被轻视的环节,提升到了与器件设计同等重要的地位。在关于环境可靠性测试的标准与方法这一章节中,书中详细对比了MIL-STD、AEC-Q等不同行业标准对MEMS器件(特别是压力传感器和加速度计)的具体要求和测试流程,这对于想将研究成果产品化的读者来说,具有极高的实战价值。而且,书中对于先进的无损检测技术(如X射线CT和超声成像)在封装缺陷定位上的应用,提供了非常具体的案例分析,这些内容在以往的教材中很少能见到如此详尽的介绍。整体阅读体验下来,这本书给人一种强烈的“工业级思维”的熏陶,它教会的不仅仅是“如何做”,更是“如何确保做出来的东西能稳定可靠地工作”。
评分我发现这本书在微纳加工中的关键设备原理与操作细节方面,提供了极其宝贵的、近乎于“秘籍”般的信息。对于我们这些在实验室摸索新工艺的研究人员来说,理解“深反应离子刻蚀(DRIE)的等效刻蚀率与侧壁粗糙度之间的权衡”至关重要。本书在这方面没有使用抽象的描述,而是通过对比不同刻蚀参数组合下的SEM截面图,直观地展示了工艺窗口的边界。此外,关于光刻技术的极限与挑战,特别是高深宽比结构的曝光与对准精度的探讨,也体现了作者对前沿制造工艺的深刻洞察。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将学术研究的前沿与工业量产的瓶颈紧密联系起来,使得读者能够预判未来几年内可能出现的技术瓶颈,并提前布局解决方案。它提供的知识深度,绝对能让一名硕士毕业生在面对复杂集成项目时,少走很多弯路。
评分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这本书的风格,我会选择“系统性”。它成功地将原本分散在材料、机械、电子、化学等多个学科中的MEMS技术知识,整合到了一个统一的“集成与封装”框架之下。特别值得称赞的是,作者对异构集成,特别是芯片级封装(CSP)与系统级封装(WLP)在微纳尺度下的区别与融合点进行了精辟的论述。书中清晰地勾勒出,当器件尺寸不断缩小,封装不再是事后补救的环节,而是与器件功能设计同步发生的内在组成部分。我对书中关于气密性封装技术的细致描述印象深刻,它不仅讨论了金属和陶瓷封装的传统方法,还重点介绍了现场活性键合(FALB)和低温共烧陶瓷(LTCC)等现代封装材料的适用性与局限性。这本书为我们构建了一个坚实的理论基石,让我们能够从更宏观、更整体的视角去看待微系统技术的复杂性与未来发展方向,是一本不可多得的、真正打通了理论与工程最后一公里的专业著作。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