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电线电缆国家标准汇编 通信电缆、光缆及附件卷
定价:145.00元
售价:98.6元,便宜46.4元,折扣68
作者:全国电线电缆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中国标准出
出版社:中国标准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08-01
ISBN:9787506653862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大16开
商品重量:0.863kg
电线电缆是电工、电力、轻工等行业必不可少的重要配套产品,从超高压输电线路到家用电器产品,每一个环节都离不开电线电缆。它种类繁多,量大面广,国内生产厂家达几千家,许多产品被列入国家电工产品安全认证的产品范围。
本社与全国电线电缆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合作编辑的《电线电缆标准汇编》于2003年出版至今已五年,很大程度上满足了全国数千家制造企业、各个行业、各个系统的用户和众多检测机构查阅和应用的需求。随着技术的进步、社会需求的增加,近几年我国又制修订了大量电线电缆国家标准。为更好地满足电线电缆产品的生产、应用、检验等各方面读者对电线电缆国家标准的需求,本社与全国电线电缆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再次组织编辑了此套汇编,该汇编收集了截至2009年3月底发布的电线电缆国家标准,按专业分为如下9卷:
《电线电缆国家标准汇编 通用试验方法卷》
《电线电缆国家标准汇编 电缆和光缆燃烧试验方法卷》
《电线电缆国家标准汇编 通用基础与元件卷》
《电线电缆国家标准汇编 裸电线卷》
《电线电缆国家标准汇编 绕组线卷》
《电线电缆国家标准汇编 船用电缆卷》
《电线电缆国家标准汇编 装备用电线电缆卷》
《电线电缆国家标准汇编 电力电缆及附件卷》
《电线电缆国家标准汇编 通信电缆、光缆及附件卷》
坦率地说,这本书的排版和术语一致性让我有点出戏。在阅读涉及电磁兼容性(EMC)和屏蔽性能的章节时,我注意到不同章节之间对于某些关键术语的定义和缩写的使用并不完全统一。例如,关于屏蔽衰减的测量标准,不同篇章中引用的测试方法编号存在交叉引用混乱的情况,这在需要精确比对不同标准的工程师手中,无疑会造成额外的核对负担。此外,作为一个汇编,我本期望有一个非常强大的索引系统,能够快速定位到特定材料要求(比如绝缘材料的阻燃等级)或特定电压等级的载流量计算公式。然而,这本书的索引相对基础,查找效率不高,这极大地削弱了其作为“工具书”的效率优势。它更像是把散落的标准文件堆砌在一起,缺少对用户体验的深度优化。
评分我对这本《电线电缆国家标准汇编》的阅读体验可以用“枯燥但扎实”来形容。它最大的价值在于其对现有国家标准条文的完整收录,这一点毋庸置疑,查阅起来非常方便,适合作为日常工作的标准参考手册。然而,作为“通信电缆、光缆及附件卷”,我特别关注了附件部分的标准。通常,附件——比如接头盒、终端箱的防水防尘等级(IP等级)标准,以及连接器的插拔寿命和信噪比要求——才是决定实际工程质量的关键。遗憾的是,这部分内容的细节描述得相对简略,更多的是引用了其他标准编号,而不是给出具体的性能指标图表或测试流程的详细图解。如果能加入一些典型的失效案例分析,并对照标准说明如何通过规范的附件设计来避免这些问题,这本书的实用价值会大大提升。目前的呈现方式,对于新手工程师来说,理解规范背后的工程意义仍有难度。
评分我花了不少时间研究其中关于“光缆的安装和敷设”标准的部分。我注意到,对于地下管道敷设和直埋敷设的最小弯曲半径、最小保护层厚度的规定,都非常保守,似乎是基于十多年前的工程实践制定的。在现代工程中,随着管廊技术的成熟和新的抗压材料的应用,这些标准是否已经可以放宽或有更精细的划分(例如,根据管道环境的复杂程度设定不同系数)?书中对此缺乏讨论和解释,只是简单地罗列了“国家标准值”。一个优秀的标准汇编,除了罗列规范,还应该提供规范制定的背景和应用场景的指导意见,帮助读者理解“为什么是这个值”。这本书在这方面显得过于冷漠和教条化,没有给读者留下任何可以“思考”和“优化”的空间,仅仅是要求机械地遵守既定数值。
评分这本书的标题很吸引人,但实际内容却让我感到有些许遗憾。我原本期待能在这本汇编中找到关于新一代通信技术,比如5G和未来的6G网络所涉及的线缆标准,特别是那些针对高频传输和超低损耗特性的具体规范。然而,翻阅全书,我发现它更多地聚焦于传统意义上的电力传输和较早期的通信标准。对于一个关注前沿技术发展的读者来说,书中对光纤光缆的介绍显得有些陈旧,缺乏对新型光纤(如空芯光纤)或新型复合材料在光缆结构中的应用标准的详细阐述。例如,在讨论光缆的机械性能和环境适应性时,期望能看到更多关于极端温度、高强度拉伸或特定化学腐蚀环境下的测试方法和限值,但书中的数据似乎停留在上一个时代的工业要求上。整体而言,对于寻求最新行业动态的专业人士来说,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都稍显不足,更像是一部回顾性的资料集,而非指引未来的工具书。
评分这本书在对“附件”的解读上,似乎存在一个明显的侧重点偏差。附件部分,我原以为会涵盖大量用于光缆维护和抢修的便携式设备和工具的标准,比如熔接机的精度要求、切割刀具的几何公差标准等。毕竟,现场维护往往比预埋敷设更依赖于附件的质量和操作标准。然而,全书对这些现场操作层面的标准覆盖极少,反而花费了大量的篇幅去描述电缆护套的材料化学成分和老化测试的加速老化曲线。这种取舍让这本书的实用性在工程维护阶段大打折扣。对于一个负责线路日常运维的团队而言,他们更需要的是一套清晰的、关于快速修复和兼容性的标准,而不是停留在材料研发阶段的深度分析。这使得这本书的受众范围,更偏向于设计院或材料供应商,而非施工和维护一线人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