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自然界的隐者——射线
定价:20.00元
作者:林文廉著
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09-01
ISBN:9787303122127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241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介绍与人类关系非常密切的各种射线的来源、性质及其在工、农、医、研等领域中的广泛应用。本书从富有传奇色彩的×射线、阴极射线、中子和宇宙射线的发现讲起,并系统介绍了人工产生各种射线的方法和设备。接着扼要介绍了射线的性质、射线与物质相互作用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后着重介绍了射线在现代工业、农业、医学、环保、新材料等领域的应用,阐述射线与人类的密切关系,射线可能给人类带来的种种好处,同时也介绍了射线可能对人体造成的伤害以及我们应该如何进行有效防护的基本常识。
目录
一、隐者现形——射线的发现
1.用未知数符号命名的射线
2.由阴极射线的本质引起的一场争论
3.天然放射性的发现
4.中子发现的一波三折
5.天外来客——宇宙射线
二、用机器生产射线
1.生产射线的机器——粒子加速器
2.直流高压加速器
3.直线加速器
4.回旋加速器
5.对撞机和储存环38
6.原子核裂变反应堆
三、射线与物质的相互作用
1.带电粒子引起的物理学效应
2.x射线和Y射线与物质的相互作用
3.中子与物质的相互作用
4.射线引起的化学效应
5.射线引起的生物学效应
四、自动检测和监控的能手——射线检测
1.特殊条件下的自动检测
2.材料的射线探伤
3.地下探宝的利器
4.火灾报警
五、射线消毒
1.射线为什么能够消毒
2.射线消毒在医疗上的应用
3.食品的辐照保鲜
六、射线在农业上的应用
1.射线治虫害
2.射线刺激生物生长
3.辐射诱变育种
七、一种新型的长寿命电池一核电池
1.核电池是怎样发电的
2.核电池在航天领域的应用
3。核电池在航海导航与海底设施中的应用
4.核电池作为心脏起搏器的电源
5.一种新型核电池
八、射线看病与治病
1.射线看病
2.射线治病
九、射线与环保
1.废气的射线净化处理
……
结束语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可以说是其最独特、最让人难以忘怀的特征之一。它并非那种主流的、追求清晰直白的白话文,而是一种带有古典韵味的、结构复杂的、甚至略显晦涩的美学表达。初读时,可能会因为句子中大量使用的从句和精炼的词汇而感到一丝压力,但一旦适应了作者的“语流”,便会发现其中蕴含着无穷的魅力。这种文字本身仿佛就具有一种“内力”,它迫使读者放慢语速,细嚼慢咽,去体会每一个词语在特定语境下的精确含义。这是一种对文字的尊重,也是对读者智识的一种挑战与邀请。我感觉自己像是在阅读一份古老的羊皮卷,字里行间都透着历史的厚重感和思想的沉淀。特别是在论述那些极端的、边缘化的现象时,这种略带疏离感的文字,反而为情感的抒发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避免了过于直白而流于煽情的窠臼。这种内敛而强大的文字力量,使得全书的思想深度得以巩固,并拥有了超越时代限制的潜力。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种沉静而富有质感的封面,仿佛在诉说着它所承载的深邃内容。那种深邃的蓝色与恰到好处的留白,营造出一种远离尘嚣的静谧感。初翻阅时,作者的文字便如同一股清流,细腻而富有韵律感,让人不禁沉浸其中。行文之间,不时会闪现出一些令人拍案叫绝的比喻,将那些看似遥不可及的自然现象,描摹得活灵活现,触手可及。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叙述中所展现出的那种克制而又饱含热情的笔调,他似乎并不急于将所有的知识倾泻而出,而是如同耐心的向导,一步步引导读者深入探索。这种节奏感把握得极好,使得阅读过程既有知识的汲取,更有心境的沉淀。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特定主题的读物,更像是一次对生活观察角度的重新校准,提醒我们在日常的喧嚣中,去留意那些被我们忽略的微小而又伟大的存在。这本书的排版也十分考究,字体大小和行距都经过了精心设计,即便是长时间阅读,眼睛也不会感到疲劳,这无疑提升了整体的阅读体验。这种对细节的关注,也从侧面反映出作者及其团队对作品的尊重与匠心。
评分这本书的价值,我认为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其“时间跨度”的营造上。阅读过程中,我仿佛被作者带入了一条漫长的时间隧道,见证了事物从起源到演化的复杂历程。其中关于“衰变与新生”的章节,尤其令人动容。作者没有停留在对事物“是什么”的描述,而是深入探究了“如何成为”的过程,那种对“变化”本身的深情凝视,极具感染力。我常常会放下书本,凝视窗外,试图用书中的视角去重新解读眼前的世界,这种思维方式的转变,是任何一蹴而就的阅读体验所无法比拟的。它教会我们耐心,教会我们在看似静止的表象下,去捕捉那些缓慢而必然的运动轨迹。在叙事手法上,作者娴熟地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将宏大叙事与微观细节巧妙地穿插,使得整部作品既有史诗般的磅礴气势,又不失个体生命的细腻描摹。这种张弛有度的叙事节奏,让阅读成为一种享受而非负担,让人愿意一页一页地深入下去,探索每一个被作者精心布置的伏笔。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最大感受是“构建了一个新的观察场域”。在阅读过程中,我不断地被提醒,我们习以为常的、对世界的线性认知可能存在巨大的盲点。作者似乎拥有某种“透视眼”,能够看到事物之间那些隐秘的、非线性的关联。他笔下的世界,是一个充满着动态平衡和潜藏能量的宇宙,一切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牵引、相互塑造的整体。这种系统性的思考方式,极大地拓宽了我对“复杂性”的理解。此外,书中对某些自然现象所做的类比和归纳,巧妙地避开了主流科学界已有的窠臼,提供了一种令人耳目一新的解释框架。它成功地将科学的严谨性与哲学的思辨性完美地融合在一起,让人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也接受了一场关于“如何思考”的深度训练。总而言之,这是一部需要多次品读才能完全消化的作品,每一次重读,都会因为读者的阅历增长,而解锁出新的层次和领悟。它带来的知识冲击,是那种由内而外、持续发酵的力量。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的脑海中留下了一种挥之不去的“疏离”感,但这种疏离并非负面的,而是一种被更高维度的视角所触动的震撼。作者在构建其论述体系时,展现出了惊人的跨学科整合能力,他似乎能轻易地在物理、生物乃至哲学层面之间自由穿梭,构建起一个自洽而又庞大的知识网络。我印象深刻的是其中关于“信息熵减”的那一部分论述,那种将抽象的科学概念与具体的自然现象进行类比和阐释的手法,极其高明。它没有采用那种冷冰冰的教科书式语言,而是用一种近乎诗意的散文体去描绘,使得即便是对专业知识有所欠缺的读者,也能大致把握其核心脉络。这种化繁为简的能力,是衡量一部优秀科普或思辨类著作的关键指标之一。更难能可贵的是,作者在行文过程中始终保持着一种谦逊的姿态,他从不将自己的观点视为终极真理,而是不断抛出新的问题,引导读者继续探索未知的领域。这种开放式的结尾,比任何盖棺定论都更具启发性,它让你合上书本后,依然感到思绪万千,久久不能平静。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