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导体材料标准汇编(2014版) 方法标准 行标分册

半导体材料标准汇编(2014版) 方法标准 行标分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全国半导体设备和材料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材料 著
图书标签:
  • 半导体材料
  • 标准
  • 汇编
  • 2014
  • 方法标准
  • 行标分册
  • 工业标准
  • 材料科学
  • 电子工程
  • 技术标准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博学精华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国标准出版社
ISBN:9787506677530
商品编码:29701324802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4-11-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半导体材料标准汇编(2014版) 方法标准 行标分册

定价:170.00元

售价:115.6元,便宜54.4元,折扣68

作者:全国半导体设备和材料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材料

出版社:中国标准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11-01

ISBN:9787506677530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大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半导体材料是指介于金属和绝缘体之间的电导率为10-3Ω·cm~108Ω·cm的一种具有极大影响力的功能材料,广泛应用于制作晶体管、集成电路、电力电子器件、光电子器件等领域,支撑着通信、计算机、信息家电、网络技术、国防军工以及近年来兴起的光伏、LED等行业的发展。半导体材料及其应用已成为现代社会各个领域的核心和基础。


目录

YS/T 15-1991 硅外延层和扩散层厚度测定 磨角染色法
YS/T 23-1992 硅外延层厚度测定 堆垛层错尺寸法
YS/T 24-1992 外延钉缺陷的检验方法
YS/T 26-1992 硅片边缘轮廓检验方法
YS/T 34.1-2011 高纯砷化学分析方法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ICP-MS)测定高纯砷中杂质含量
YS/T 34.2-2011 高纯砷化学分析方法 极谱法测定硒量
YS/T 34.3-2011 高纯砷化学分析方法 极谱法测定硫量
YS/T 35-2012 高纯锑化学分析方法 镁、锌、镍、铜、银、镉、铁、硫、砷、金、锰、铅、铋、硅、硒含量的测定 高质量分辨率辉光放电质谱法
YS/T 37.1-2007 高纯二氧化锗化学分析方法 硫氰酸汞分光光度法测定氯量
YS/T 37.2-2007 高纯二氧化锗化学分析方法 钼蓝分光光度法测定硅量
YS/T 37.3-2007 高纯二氧化锗化学分析方法 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砷量
YS/T 37.4-2007 高纯二氧化锗化学分析方法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测定镁、铝、钴、镍、铜、锌、铟、铅、钙、铁和砷量
YS/T 37.5-2007 高纯二氧化锗化学分析方法 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铁量
YS/T 38.1-2009 高纯镓化学分析方法 部分:硅量的测定 钼蓝分光光度法
YS/T 38.2-2009 高纯镓化学分析方法 第2部分:镁、钛、铬、锰、镍、钴、铜、锌、镉、锡、铅、铋量的测定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
YS/T 226.1-2009 硒化学分析方法 部分:铋量的测定 氢化物发生-原子荧光光谱法
YS/T 226.2-2009 硒化学分析方法 第2部分:锑量的测定 氢化物发生-原子荧光光谱法
YS/T 226.3-2009 硒化学分析方法 第3部分:铝量的测定 铬天青S-溴代十六烷基吡啶分光光度法
YS/T 226.4-2009 硒化学分析方法 第4部分:汞量的测定 双硫腙-四氯化碳滴定比色法
YS/T 226.5-2009 硒化学分析方法 第5部分:硅量的测定 硅钼蓝分光光度法
YS/T 226.6-2009 硒化学分析方法 第6部分:硫量的测定 对称二苯氨基脲分光光度法
YS/T 226.7-2009 硒化学分析方法 第?部分:镁量的测定 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
YS/T 226.8-2009 硒化学分析方法 第8部分:铜量的测定 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
YS/T 226.9-2009 硒化学分析方法 第9部分:铁量的测定 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
YS/T 226.10-2009 硒化学分析方法 0部分:镍量的测定 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
YS/T 226.11-2009 硒化学分析方法 1部分:铅量的测定 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
YS/T 226.12-2009 硒化学分析方法 2部分:硒量的测定 硫代钠容量法
YS/T 226.13-2009 硒化学分析方法 3部分:银、铝、砷、硼、汞、铋、铜、镉、铁、镓、铟、镁、镍、铅、硅、锑、锡、碲、钛、锌量的测定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
YS/T 227.1-2010 碲化学分析方法 部分:铋量的测定 氢化物发生-原子荧光光谱法
YS/T 227.2-2010 碲化学分析方法 第2部分:铝量的测定 铬天青S-溴代十四烷基吡啶胶束增溶分光光度法
YS/T 227.3-2010 碲化学分析方法 第3部分:铅量的测定 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
YS/T 227.4-2010 碲化学分析方法 第4部分:铁量的测定 邻菲哕啉分光光度法
YS/T 227.5 2010 碲化学分析方法 第5部分:硒量的测定 2,3-=氨基萘分光光度法
YS/T 227.6-2010 碲化学分析方法 第6部分:铜量的测定 固液分离-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
YS/T 227.7-2010 碲化学分析方法 第7部分:硫量的测定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
YS/T 227.8-2010 碲化学分析方法 第8部分:镁、钠量的测定 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
YS/T 227.9-2010 碲化学分析方法 第9部分:碲量的测定 重铬酸钾-亚铁铵容量法
YS/T 227.10-2010 碲化学分析方法 0部分:砷量的测定 氢化物发生-原子荧光光谱法
YS/T 227.11-2010 碲化学分析方法 1部分:硅量的测定 正丁醇萃取硅钼蓝分光光度法
YS/T 227.12 2011 碲化学分析方法 2部分:铋、铝、铅、铁、硒、铜、镁、钠、砷量的测定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
YS/T 229.1-2013 高纯铅化学分析方法 部分:银、铜、铋、铝、镍、锡、镁和铁量的测定化学光谱法
YS/T 229.2-2013 高纯铅化学分析方法 第2部分:砷量的测定 原子荧光光谱法
YS/T 229.3-2013 高纯铅化学分析方法 第3部分:锑量的测定 原子荧光光谱法
YS/T 229.4-2013 高纯铅化学分析方法 第4部分:痕量杂质元素含量的测定 辉光放电质谱法
YS/T 276.1-2011 铟化学分析方法 部分:砷量的测定 氢化物发生-原子荧光光谱法
YS/T 276.2-2011 铟化学分析方法 第2部分:锡量的测定 苯基荧光酮-溴代十六烷基三甲胺分光光度法
YS/T 276.3-2011 铟化学分析方法 第3部分:铊量的测定 甲基绿分光光度法
YS/T 276.4-2011 铟化学分析方法 第4部分:铝量的测定 铬天青S分光光度法
YS/T 276.5-2011 铟化学分析方法 第5部分:铁量的测定 方法1:电热原子吸收光谱法方法2: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
YS/T 276.6-2011 铟化学分析方法 第6部分:铜、镉、锌量的测定 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
YS/T 276.7-2011 铟化学分析方法 第7部分:铅量的测定 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
YS/T 276.8-2011 铟化学分析方法 第8部分:铋量的测定 方法1:氢化物发生-原子荧光光谱法 方法2: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
YS/T 276.9-2011 铟化学分析方法 第9部分:铟量的测定 Na2 EDTA滴定法
YS/T 276.10-2011 铟化学分析方法 0部分:铋、铝、铅、铁、铜、镉、锡、铊量的测定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
YS/T 276.11-2011 铟化学分析方法 1部分:砷、铝、铅、铁、铜、镉、锡、铊、锌、铋量的测定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
YS/T 519.1-2009 砷化学分析方法 部分:砷量的测定 溴酸钾滴定法
YS/T 519.2-2009 砷化学分析方法 第2部分:锑量的测定 孔雀绿分光光度法
YS/T 519.3-2009 砷化学分析方法 第3部分:硫量的测定 钡重量法
YS/T 519.4-2009 砷化学分析方法 第4部分:铋、锑、硫量的测定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
……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半导体材料标准汇编(2014版)——方法标准 行标分册》图书简介 本书是针对半导体材料领域,特别是其检测与表征方法标准的一部权威性汇编。它汇集了2014年最新修订并生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和行业标准(HB),重点收录了与半导体材料物理、化学、电学、光学等性能检测及分析方法相关的标准条文。本书旨在为半导体材料的研发、生产、质量控制、贸易以及相关科研院所提供一套系统、完整、权威的技术依据。 一、本书的背景与意义 半导体材料是信息技术产业的基石,其性能的优劣直接决定了集成电路、光电子器件、新能源器件等高端电子产品的性能与可靠性。随着半导体技术的飞速发展,对材料的纯度、结晶度、杂质含量、缺陷密度、表面形貌、电学特性等提出了前所未有的高要求。为了确保半导体材料的质量和互换性,制定和完善一系列科学、准确、可靠的检测方法标准至关重要。 《半导体材料标准汇编(2014版)——方法标准 行标分册》正是基于这样的需求应运而生。本分册精选了2014年最新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中与方法检测紧密相关的内容,涵盖了从基础的材料制备过程控制到复杂的性能表征,为行业内的从业者提供了一套统一的技术语言和评价体系。通过遵循这些标准,可以有效地保证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促进技术交流与合作,提升我国在半导体材料领域的国际竞争力。 二、本书的主要内容与特点 本分册严格按照2014年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最新发布内容进行编纂,确保了信息的时效性和权威性。其内容主要聚焦于半导体材料的各项关键性能的检测与分析方法,具体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 宏观及微观尺寸测量与形貌分析 晶圆尺寸及表面质量检测: 涵盖了硅晶圆、砷化镓晶圆等多种半导体衬底材料的直径、厚度、翘曲度、边缘损伤、表面划痕、颗粒物等宏观尺寸和表面缺陷的检测方法。例如,针对晶圆边缘形貌的检测方法,标准会详细规定检测设备的要求(如激光扫描仪、光学显微镜)、检测参数(如扫描速度、放大倍率)、缺陷的分类与量化标准,以及合格判定准则。 薄膜厚度及均匀性测量: 针对半导体制造过程中关键的薄膜层(如氧化层、氮化物层、金属层等),本书收录了多种厚度测量标准,包括光学干涉法(如椭偏仪)、电容法、X射线衍射法(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截面观察法等。标准将详细阐述各种方法的原理、适用范围、设备配置要求、样品制备、测量步骤、数据处理及不确定度评估,确保薄膜厚度测量结果的准确性和可比性。 表面形貌及粗糙度分析: 包含原子力显微镜(AFM)、扫描隧道显微镜(STM)、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等表面分析技术在半导体材料表面形貌、粗糙度、微观结构观测上的应用标准。例如,AFM标准可能详细规定了扫描模式(如接触模式、轻敲模式)、探针类型、扫描速率、扫描区域大小、数据处理算法(如高度图、相图、粗糙度参数计算),以及如何区分真实形貌特征与仪器噪声。 2. 材料成分与纯度分析 痕量元素分析: 半导体材料的纯度是决定其性能的关键因素,特别是痕量金属杂质的存在会严重影响器件的电学性能。本书汇集了用于检测材料中痕量金属、非金属元素的标准方法,如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ICP-MS)、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ICP-AES)、中子活化分析法(NAA)、X射线荧光光谱法(XRF)、二次离子质谱法(SIMS)等。例如,ICP-MS标准会详细规定样品的溶解方法、基体效应的消除、内标元素的选择、仪器校准、检测限、定性定量分析的步骤和结果报告要求。 化学成分分析: 针对化合物半导体材料,如砷化镓(GaAs)、氮化镓(GaN)等,本书收录了其化学组成、组分比、杂质原子在晶格中的分布等分析方法。可能涉及X射线光电子能谱法(XPS)、俄歇电子能谱法(AES)、二次离子质谱法(SIMS)等表面敏感技术,以及能量色散X射线谱(EDS)等元素分析技术。 气体含量分析: 对于某些半导体材料的生产过程,如外延生长,需要严格控制原料气中的杂质含量。本书可能包含针对这些气体纯度检测的标准方法,例如气相色谱法(GC)。 3. 晶体结构与缺陷表征 晶体结构分析: 包含了X射线衍射(XRD)在确定材料晶体结构、晶格常数、取向、晶粒尺寸、织构等方面的应用标准。例如,单晶XRD标准可能详细规定了样品准备(如研磨、抛光)、衍射仪的配置(如靶材、焦距、检测器)、扫描方式(如$ heta-2 heta$扫描、$omega$扫描)、数据采集和解析方法(如峰拟合、晶面指数确定)。 晶体缺陷检测: 针对晶体生长过程中产生的位错、孪晶、空位、间隙原子等点缺陷、线缺陷和面缺陷,本书收录了多种表征方法。例如,化学腐蚀法结合光学显微镜用于位错密度测量,透射电子显微镜(TEM)用于微观形貌和晶格缺陷的直接观察,X射线成像技术(如Laue法、白光干涉成像)用于宏观缺陷检测。标准会详细规定腐蚀液的配方、腐蚀时间、显微镜的放大倍率、缺陷的计数方法。 外延层质量评价: 对于采用MOCVD、MBE等技术生长出的外延层,其晶体质量、生长取向、界面特性至关重要。本书可能包含相关的XRD(如摇摆曲线)、SEM、TEM等分析标准,用于评价外延层的表面形貌、厚度均匀性、晶体取向偏差、界面陡峭度以及界面附近的缺陷。 4. 电学性能测量 载流子浓度与迁移率测量: 这是评价半导体材料导电性能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指标。本书涵盖了霍尔效应测量(包括低温、高温)、四探针法电阻率测量、Shubnikov-de Haas效应等多种测量方法的标准。例如,霍尔效应测量标准会详细说明样品形状要求、电极制作方法、测量电路连接、外加磁场和电流的大小、温度控制精度、数据处理公式以及如何计算载流子浓度、迁移率和导电类型。 能带参数测量: 针对一些特殊半导体材料,本书可能包含测量其带隙宽度、载流子有效质量、深能级缺陷能级等能带参数的方法标准,例如光致发光(PL)、电致发光(EL)、瞬态光电导衰减(TPCD)等技术。 PN结特性测量: 对于制备好的PN结或肖特基结,本书可能包含其正反向I-V特性、结电容-电压(C-V)特性、击穿电压、漏电流等参数的测量标准,用于评估结的质量和器件的潜在性能。 导热系数测量: 对于功率半导体材料,其导热性能直接影响器件的散热能力。本书可能包含瞬态热反射法(TTR)、激光闪光法(LFA)等测量导热系数的标准。 5. 光学性能测试 吸收与透射光谱测量: 对于光学半导体材料(如LED、光伏材料),吸收和透射光谱是评价其发光或吸光特性的重要手段。本书可能包含紫外-可见-近红外光谱(UV-Vis-NIR)的测量标准,规定了样品制备、光谱仪的选择、扫描范围、分辨率、数据处理(如计算吸收系数、带隙)。 反射率测量: 测量材料的反射特性,这对于光学涂层、显示器件等有重要意义。 光致发光(PL)/电致发光(EL)测试: 用于表征材料的发光波长、发光强度、发光效率、载流子复合机制等。标准会详细规定激发光源(如激光器波长、功率)、探测器类型、测试温度、信号采集与分析方法。 6. 环境可靠性与耐候性测试 温度循环测试: 评价材料在不同温度下循环变化时的稳定性,适用于需要承受温度波动的电子器件。 湿度耐受性测试: 评估材料在潮湿环境下的性能变化,如吸湿性、腐蚀性。 光照老化测试: 针对一些对光敏感的材料,测试其在模拟日光照射下的性能衰减情况。 三、本书的结构与编排 本书的编排严格遵循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格式要求,每个标准都包含以下关键部分: 标准号与名称: 清晰地标明标准所属的类别(国家标准GB或行业标准HB)和具体的标准编号及正式名称。 前言: 介绍标准的制定背景、目的、原则以及主要起草单位等信息。 引言: 对标准内容进行概括性介绍,说明其重要性和适用范围。 1 范围: 明确本标准的适用对象、领域和不适用范围。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列出本标准引用过的其他相关标准,是理解和应用本标准不可或缺的支撑文件。 3 术语和定义: 对标准中出现的专业术语进行统一解释,确保理解无误。 4 试验方法/检测方法: 这是本书的核心部分,详细描述了具体的检测步骤、设备要求、试剂、参数设置、数据采集与处理、结果判定等。通常会细分为多个子条目,涵盖了从样品准备到最终结果报告的完整流程。 5 附录(如有): 可能包含一些补充说明、典型数据、图表、参考信息等。 本书的分类清晰,逻辑严谨,每个标准内部的条目划分细致,便于读者快速查找和定位所需信息。 四、本书的目标读者 本书是半导体材料领域各类从业人员的必备工具书,主要面向: 半导体材料制造商: 用于指导生产过程控制、产品质量检验,确保产品符合国家及行业标准。 半导体器件设计与制造商: 用于选择合格的半导体材料,进行来料检验,以及评估材料性能对器件性能的影响。 计量检测机构: 作为检测依据,开展半导体材料的校准与检测服务。 科研院所的研究人员: 为新材料的研发、性能评估、机理研究提供权威的测试方法支持。 高校相关专业师生: 作为教材或参考书,学习半导体材料的制备、表征及其相关标准知识。 贸易商与进出口单位: 用于了解和评估半导体材料产品的技术指标,促进国际贸易的顺利进行。 五、结语 《半导体材料标准汇编(2014版)——方法标准 行标分册》不仅是一本标准汇编,更是我国半导体材料行业规范化、标准化发展的重要里程碑。本书以其内容的全面性、权威性、时效性,为我国半导体材料产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理论与实践基础。希望本书能够成为广大用户案头必备的工具书,为推动我国半导体材料技术进步、提升产业竞争力贡献力量。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一直很关注材料标准在国际接轨上的进程,毕竟半导体产业是全球化的。因此,我对这本“行标分册”寄予了厚望,希望它能清晰地反映出当年国内标准与JEDEC或SEMI标准之间的对标情况和差异点。这种对比对于制定出口策略或者引进先进工艺线时至关重要。然而,书中对于标准之间的等效性说明非常模糊,更多的是对国内标准的自我阐述和定义。我期待看到的是清晰的对比表格,例如,某个电阻率的测量区间在国内标准中是如何定义的,而国际上主流的规范又是如何界定的。这种深层次的解析是缺失的。它更像是一份孤立的内部参考资料,而不是一本面向全球市场的技术窗口。对于我们这些需要站在行业前沿观察国际动态的人来说,这本书的“视野”略显局限,未能提供更宏观的视角来审视这些方法的适用性和先进性。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和排版,坦白说,透露着一股浓厚的“官方文件”气息,那种单调的黑白印刷和密集的文字段落,完全没有现代技术书籍应有的图表化和可视化处理。我印象中,标准的汇编应该是那种可以随时翻阅、快速定位关键参数的工具书,而不是需要逐字逐句啃读的法律条文。我购买它的主要目的是想对比一下不同测试方法的细微差别,比如某个特定金属杂质的ICP-MS检测限,或者某个特定厚度测量的误差允许范围。然而,书中给出的往往是“应参照XXX标准进行测试”的引用,而不是将标准本身的内容详尽呈现出来。这对于我这种希望一册在手,走遍天下都不怕的实用主义者来说,无疑增加了额外的工作量。我得多花时间去查找那些被引用的标准文件,才能真正把书中的内容串联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闭环。这种间接的引用方式,虽然保证了标准的权威性和模块化,却极大地牺牲了阅读的连贯性和即时解决问题的效率。

评分

这本书拿到手里,沉甸甸的,光是看封面上的“半导体材料标准汇编(2014版)”和“方法标准 行标分册”这些字样,就让人心里踏实不少。我一直觉得,搞半导体这行,没有一套扎实、权威的标准做支撑,很多工作都成了空中楼阁。尤其是涉及到材料的性能和质量控制,标准就是那条最清晰的红线。我原本期望这本书能像一本武功秘籍,清晰地罗列出从原材料采购、晶圆加工到最终器件测试的全套“招式”和“心法”。毕竟,2014年的版本,应该涵盖了当时业界的共识和一些关键的技术指标。我希望能从中找到关于硅片平整度、电阻率测试的具体流程,以及不同杂质浓度的允许范围。可惜的是,当我翻开内页,试图寻找那些我亟需解决的实际问题时,发现它更像是一部官方文件的集合,严谨是毋庸置疑的,但对于一个急需解决现场问题的工程师来说,那种“术语堆砌”的阅读体验,着实让人感到一丝挫败。它更像是一部需要配合实验室操作手册才能勉强使用的参考工具,而不是一本能让人快速掌握核心技术的入门指南。

评分

作为一名资深的技术人员,我更看重标准中蕴含的“为什么”——即制定这些测试方法背后的科学原理和实验数据支撑。毕竟,标准不是凭空产生的,它们是无数次实验、失败和共识的结晶。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一些背景说明,比如为什么选择某种特定的温度曲线来控制应力测试,或者为什么某个杂质的检测限被设定在PPT级别而不是PPB级别。这类对方法论深层逻辑的剖析,是区分一本“工具书”和一本“学习资料”的关键。遗憾的是,这本汇编极其克制地保留了所有技术细节,只留下了操作步骤和合格标准。它像是一个操作系统的API文档,告诉你“输入什么,得到什么结果”,但完全没有揭示背后的算法和优化逻辑。这使得初级工程师很难领会其精髓,而资深工程师也无法从中挖掘出进一步优化的空间。

评分

这本书的出版年份是2014年,这在半导体技术迭代如此迅速的领域,意味着它所代表的“现行标准”已经过去了近十年。虽然材料的基础物理性质变化不大,但测试设备、测量精度和对缺陷的敏感度在这十年间有了飞跃性的进步。我本来希望这本汇编能成为一个时间胶囊,让我了解“当时”的行业基线。然而,当我在对比当前的最新设备时,发现书中描述的许多测试流程,比如表面形貌分析或特定薄膜厚度的测量方法,在今天看来已经显得效率低下或精度不足。这本书的价值更多地体现在历史参考意义上,而非指导当下的生产实践。对于追求最新、最高精尖工艺的从业者而言,它更像是一本需要小心翼翼对待的历史文献,而不是一本可以立即投入到高精度量产环境中的活教材。我们需要的,是能跟上当前12英寸甚至更先进制程对标的最新版本。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