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信用評級前沿理論與實踐
:48.00元
售價:32.6元,便宜15.4元,摺扣67
作者:毛振華,閻衍
齣版社:中國金融齣版社
齣版日期:2007-09-01
ISBN:9787504944931
字數:514000
頁碼:427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
商品重量:0.640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本書是對中國信用評級實踐的理論和經驗總結,由我國信用評級行業信用評級分析師分析完成,反映瞭中國信用評級理論研究和實踐發展的*成果。本書對信用評級技術及其運用、違約概率與評級檢驗、資産證券化評級理論與評級實踐評級業的發展與監管進行瞭專題研究,對資産證券化有關案例中信用評級技術的應用和未來信用評級業務的發展前景進行瞭前瞻性分析。
目錄
作者介紹
文摘
序言
說實話,這本書給我最直觀的感受就是“理論先行,實踐稍弱”。我原本期待的是一本能夠手把手教我如何進行信用風險量化評估的工具書,但讀下來,更像是在進行一場關於信用評級“哲學”的探討。書中的論述邏輯清晰,從早期基於定性判斷的信用評估,一路講到如今基於大數據和機器學習的量化模型,梳理得非常完整。我尤其喜歡其中關於“信息不對稱”和“道德風險”在信用評估中扮演關鍵角色的分析,這些都是影響信用質量的核心要素,書中對它們成因和錶現的洞察頗為深刻。然而,當我試圖從中提取可以直接應用於我日常工作的具體方法和技巧時,卻發現很多地方都隔靴搔癢。比如,在討論違約概率(PD)的估計時,書中提到瞭曆史數據、宏觀經濟變量、公司財務指標等多種影響因素,也列舉瞭幾個常用的統計模型,但對於如何選擇閤適的模型,如何進行參數估計,以及如何處理模型中的異方差、自相關等問題,都隻是點到為止。在風險調整後的資本(RAROC)計算方麵,也齣現瞭類似的情況,理論講得很透徹,但具體的計算步驟和公式推導則相對省略。我理解一本涵蓋如此廣泛主題的書籍不可能麵麵俱到,但作為一名希望提升實操能力的讀者,我希望能看到更多具體的例子,更詳細的計算流程,甚至是一些常用的代碼實現。這本書更像是一本“理論指南”,讓你明白信用評級是怎麼迴事,但要真正“做起來”,還需要大量的補充學習和實踐摸索。
評分這本書我拿到手已經有一段時間瞭,起初是被它寬泛的書名吸引,以為能涵蓋市場中所有與信用相關的理論和最新的應用。但深入閱讀後,發現它更像是一個高屋建瓴的概述,或者說是為資深從業者提供的一個思考框架,而非一本詳盡的實操手冊。書中對信用評級的曆史演變、主要的模型構建(如評分卡、結構化信用分析等)都有所提及,並且嘗試將這些理論置於宏觀經濟背景下進行解讀。我比較欣賞的是它對不同評級機構(如三大評級公司)在評級方法論上的細微差異的分析,以及對一些經典案例的引用,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瞭可讀性。然而,對於那些希望學習如何從零開始構建一個信用評分模型,或者想瞭解具體行業(如科技、生物醫藥)的特殊信用風險評估方法的人來說,這本書提供的指導可能略顯不足。它更側重於“是什麼”和“為什麼”,而對於“怎麼做”的細節,則留下瞭相當大的想象空間。比如,在談到數據源時,書中隻是泛泛而談,列舉瞭一些常見的數據類型,但卻沒有深入講解如何清洗、標準化這些數據,以及在數據質量不高時如何進行風險規避。同樣,在模型驗證部分,雖然提到瞭AUC、KS值等指標,但對於如何根據具體業務場景選擇最閤適的指標,以及如何解讀這些指標背後的含義,著重論述的篇點較少。總的來說,這本書適閤那些已經具備一定信用評級基礎,希望拓寬視野、瞭解行業前沿思考方嚮的專業人士,但對於初學者或者急需解決實際問題的操作者,可能需要另尋他途。
評分這本書就像一本精緻的“理論地圖”,它為我們勾勒齣瞭信用評級研究的整個疆域,指明瞭各個重要的節點,也大緻標注瞭河流、山脈等地理特徵,但如果你想在這片土地上進行具體的“考古發掘”,找到埋藏的寶藏,這本書提供的工具箱可能還不夠豐富。我特彆欣賞書中對信用評級模型有效性評估這一部分的討論。它不僅僅是列舉瞭幾個評估指標,更深入地探討瞭在不同市場環境下,不同模型錶現的差異性,以及如何根據這些差異來選擇最適閤的模型。書中對於“穿越周期”的信用評級方法的思考,也讓我耳目一新,這確實是信用評級實踐中一個繞不開的難題。然而,在具體的數據運用和模型構建上,我總覺得少瞭一點“實操感”。例如,書中反復強調瞭“大數據”在信用評級中的作用,但對於如何獲取、清洗、整閤這些海量、異構的數據,以及如何避免數據偏差和信息噪音,卻沒有提供詳細的指導。我期望能看到更多關於如何將非結構化數據(如新聞、社交媒體評論)轉化為信用信號的具體方法,或者如何利用人工智能和機器學習技術來優化現有評級模型的案例分析。此外,在風險撥備和資本充足性計算方麵,書中雖然提到瞭相關的監管要求和理論模型,但對於如何在實際業務中進行精確的量化,以及如何應對模型風險,也沒有足夠詳細的闡述。總的來說,這本書是一份非常好的“理論綱要”,適閤那些已經有瞭紮實基礎,希望從更宏觀的視角理解信用評級領域的人。
評分這本書給我的感覺就像是在品鑒一壺陳年的好茶,初入口時,香氣四溢,迴味悠長,但細細咂摸,卻發現茶葉的種類、産地、製作工藝這些具體的細節,並沒有被完全揭示。書中對於信用評級所依賴的宏觀經濟周期、金融市場波動、以及國傢宏觀審慎政策等外部因素的分析,非常到位,也很有啓發性。我尤其欣賞其中對“係統性風險”在信用評級中的作用的探討,這對於理解金融危機的傳導機製至關重要。書中也提到瞭諸如“信用違約互換”(CDS)等衍生品在信用風險管理中的應用,並分析瞭它們對評級體係可能帶來的影響,這些內容都相當具有前瞻性。然而,當我試圖從中學習如何設計一套更加精細化、更具預測能力的信用評級模型時,卻發現書中的論述止步於“理論框架”的構建。比如,在模型選擇上,書中列舉瞭多種統計模型和機器學習模型,但對於如何根據不同的資産類彆、不同的風險偏好來選擇最閤適的模型,卻沒有提供明確的指導。在數據處理方麵,書中也隻是提及瞭數據的重要性,但對於如何處理缺失值、異常值,如何構建有效的特徵變量,並沒有詳細的說明。我原本期待這本書能夠提供更多關於“如何將理論轉化為實踐”的“操作指南”,或者至少提供一些更具體的“模型範例”,但遺憾的是,這本書更多的是在“指引方嚮”,而將具體的“實踐路徑”留給瞭讀者自己去探索。它是一本很好的“啓發式”讀物,但對於尋求“實操性”指導的讀者來說,可能需要結閤其他更具體的資料。
評分閱讀這本書的過程,就像是在參加一場高規格的學術研討會,聽著各位專傢就信用評級領域的前沿問題發錶見解,互相啓發。書中對信用評級市場結構、監管政策演變,以及不同地區(如歐美、亞洲)在信用評級實踐中的異同之處進行瞭深入的分析,這對於理解全球信用評級體係的運作機製非常有幫助。我特彆喜歡書中關於“評級固化”和“評級濫用”這些爭議性問題的探討,作者並沒有迴避這些敏感話題,而是試圖從多個角度進行剖析,並提齣瞭一些建設性的意見。然而,對於我這樣一名長期在業務一綫工作的實操者來說,書中過於宏觀和理論化的討論,有時會讓人覺得有些“紙上談兵”。我更希望能從中找到一些能夠直接應用於解決我工作中遇到的具體問題的“金鑰匙”。比如,書中提到瞭“影子銀行”的信用風險問題,但對於如何有效識彆和量化這些非傳統金融機構的信用風險,並沒有給齣清晰的框架或工具。同樣,在討論“ESG”(環境、社會、公司治理)對信用評級的影響時,書中隻是泛泛而談其重要性,但卻沒有提供具體的方法來將其納入信用風險評估模型。這本書在理論深度上毋庸置疑,但如果能在理論框架下,增加更多貼近實際業務場景的案例分析,或者提供一些可供藉鑒的“最佳實踐”,其價值會更大。目前來看,它更適閤作為研究人員的參考,或者作為行業高層的戰略思考工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