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Momself创始人、头头是道基金投资合伙人崔璀首部作品
●以自己的真实育儿经历提出平衡工作和家庭的解决方案
●帮助广大父母放下焦虑,放下掌控感,让孩子更有安全感、更自由!
心灵成长作家张德芬,新女性主义作家李筱懿,知名心理学家李松蔚 联袂推荐
我们心里的那个小孩根本就没离开过。
父母对孩子的爱,首先来自一个完整的、自由的、
从来不觉得生活委屈了自己的家庭。
放下焦虑,放下掌控感,
让孩子更有安全感、更自由!
内容推荐:
崔璀一毕业就在财经大咖吴晓波麾下工作。从实习生,到出版界zui年轻的总编辑,也曾一度跻身*“zui年轻的CEO”。同时,她还是头头是道基金(掌握10亿元投资资金)zui年轻的董事。就在身兼数职的事业上升期,她忽然又增加了一重新的身份:妈妈。
遇见新生命的喜悦,美好却短暂。可随之而来的焦虑和混乱,却让她措手不及。
面对妈妈的角色,她同样拿出职场上训练出的高效率,在刚生完孩子的一年里,崔璀看了市面上几乎所有的育儿书,还去上了一些育儿课程。“很多专家的说法让当时的我很焦虑。比如‘做父母的千万不要错过孩子成长的关键期,’,‘夫妻不要在孩子面前吵架,否则……’,‘父母的一句话,会影响孩子的一生’,等等等等。”
后来她慢慢发现,这些说法本质上会让广大父母更焦虑,因为新手父母会在某一时刻内心认为自己并不*。于是,她与心理学博士、家庭咨询师李松蔚老师一起创立了Momself,并通过专栏文章的形式与广大父母进行交流,收到众多父母群体热烈反馈。这些文章溯源到新手父母、特别是妈妈在心理上承担家庭焦虑出口的自然反应,许多粉丝看后留言“原来是这样啊!我承担着这么重要的使命”,连许多爸爸也赶来点赞。
本书选取了专栏中的*大家欢迎的文章,同时加入了崔璀对育儿、家庭、新手父母个体成长的*思考,“我们不仅给广大父母一个更有效心灵上的安慰,还会去探讨为什么会有这个行为。因为当父母们知道为什么会做这个行为的时候,会很容易做出改变。”
作者简介
崔璀:Momself创始人、头头是道基金投资合伙人,历任蓝狮子文化创意有限公司COO,智慧狮(上海)文化科技有限公司CEO。后创立了亲子女性平台Momself,致力于女性个人终身成长。“我是妈妈,我是我自己”,通过打造*的内容产品体系,为1亿中国妈妈提供成长解决方案。
名家推荐
在这本书里,崔璀用特别棒的方式告诉大家:妈妈怎样在适当的时候给自己加压,在必要的时候为自己减压。我们都知道,人生的各种角色都不会*,只要尽情尽兴投入其中就行。我相信,这是一本让人读完豁然开朗的书。我为我的朋友崔璀感到特别骄傲!
本书不是一部育儿经,而是一个忙碌的职业女性在有了孩子之后,辛苦地平衡工作和家庭的心路历程。没有说教和理论,只有真实的生活记录和实践心得。本书可以让所有处在同样境况下的妈妈心领神会,从承认自己的罪咎感,到如实地对孩子表达自己的感受,并且认可和尊重孩子的感受,*终与自己和解,放下要当个好妈妈的执着……强烈推荐给所有正在工作的妈妈阅读!
——心灵成长作家 张德芬
面对焦虑,*的解药就是真实。读这本书的过程中,你会经历真正的学习,不是学习*的、理想化的父母应该是什么样子,而是跟着崔璀一起,在现实处境中学习应对那些不可控的事。有些事她做得不错,有些事她也不擅长,或者你有不同的办法来应对。这都没什么好焦虑的,这就是我们的本来面目。
——知名心理学家 李松蔚
目 录 CONTENTS
推荐序 妈妈不必*,但请尽兴 李筱懿 -01
推荐序 面对焦虑,*的解药是真实 李松蔚 -05
自序 我是妈妈,我是我自己 -09
上篇 我是妈妈
写给3岁小孩的一封信 -003
给予的正确目的在于让接受者脱离需要的境地。
谎言是*真的真话 -009
你是否听到了我的纠结、委屈和无奈?
你吃穿不愁,到底有什么可难过的? -014
有时候会对负面情绪充满负罪感。
做一个不上进的妈妈,有错吗? -020
你只是可选项当中的一种。
疾病容易悲情化,残缺总是值得被歌颂 -029
我不是过了一种比较少的生活,而是过了一种不一样的生活。
天哪,我怎么这么像我妈! -034
这个世界是复杂的,这是成年人的妥协和责任。
你做不好这些的,这都是为你好 -041
谁也预测不到我们的人生将以什么方式转变。
有本事你像个孩子那样去爱啊 -046
爱得不拖泥带水。
你带走了我,可是你有没有问过我? -052
妈妈,可不可以不要再拿我做挡箭牌?
我们身上发生的故事,还会不会在下一代身上重演? -057
我们心里的那个小孩根本就没离开过。
找回“消失的爱人”,终结“丧偶式育儿” -063
在家庭生活中学会放下掌控和安全感。
我们是怎么把孩子的好奇心给杀死的? -070
好奇心,是一种很珍贵的礼物。
我就是兼顾不好事业与家庭,要你说! -077
任何一种结论,都是一种对“不够*的现状”的粗暴否 定。
总担心老人带不好孩子,或许是你在惩罚自己 -083
情绪的自我维持。
不要打着“为我好”的旗号,光明正大地忽视我 -091
你倒是睁开眼睛,看看我啊!
咱们这些做爸妈的,可不能双重标准啊 -098
我们之间的沟通,至少应该是流动的。
孩子太烧钱怎么办?想办法比TA烧得更多 -106
对孩子的爱,首先来自一个完整的、自由的、从来不觉得生活委屈了自己的家庭。
山鸡哥陈小春*man的时刻:对儿子说出“I’am so sorry” -113
爱吼孩子的陈小春,是怎么养出“小暖男”Jasper的?
下篇 我是我自己
给内向妈妈的一封信 -123
为什么我在*脆弱的时候,却说不出“我需要你”? -129
我要你跟我一起“不好”。
没时间解释了,快抱我 -135
成熟的爱是,我需要你,因为我爱你。
我的焦躁不安,成全了你的气定神闲 -140
谢谢生活中那个“焦虑”的存在,我们一起,构成了生活完整的样子。
致人:为什么我们常常没办法说“不”? -145
我们是在某种程度上保护了自己。
难过就是,这么难,还想一起过 -151
当“我们”的概念出来,原来的纠结就解开了。
“再等等”到底是在等什么? -157
好啊,我陪你等。
你委屈什么啊! -164
我们做的每一个选择,在当时当地,都是千万种选择里对自己*有利的。
我不喜欢,这*不是我想要的 -170
真正成熟的关系,从“说出来”开始。
生活总有无能为力的时候,只能把它放到“以后” -177
不正面面对问题,也是与问题相处的一种方法。
我*亲密的爱人,我要你站到我这边 -184
信任你的另一半,她(他)没有那么不堪。
谢谢你,给了我一个无理取闹的理由 -191
我们不是真的想伤害亲密的人。
幸好有你在,我还能偶尔当个孩子 -197
我们通过爱护对方,来抚慰自己。
不得已的时候,我们用“生病”来相爱 -202
你需要,而我刚好有。
我不需要你的时候,*爱你 -209
我全然接受。
后记 你的那句“我没有梦想”,听上去像是“我害怕” -217
试读章节
谎言是*真的真话
你是否听到了我的纠结、委屈和无奈?
有一次开会,聊到了“撒谎”这个话题。我们的视频总监*近正好因为这个问题而苦恼:“我问我女儿刷牙没,小朋友居然说刷过了!”
她女儿养乐多,今年3岁,一双眼睛很大,跟小动物的一样。
你问她叫什么名字,她很顺溜地回答你:“我叫养乐多,酸酸甜甜就是我。”
“后来我发现她根本没刷牙,她竟然会撒谎了!”视频总监说这些时也是瞪大了眼睛,“她这么小哎,真是觉得再也不敢相信她了!”
我们都笑她太夸张了:“多多还是个孩子呢。”
“对啊!一个纯真无邪的孩子跟我撒谎了呢!”看得出,即使她不觉得刷牙是件大事儿,她还是很介意“撒谎”这件事的性质。
我小时候*次被定义为“撒谎”,是偷偷拿了姥姥家存钱罐里的硬币,去学校门口买贴纸。被舅舅看到了,我说是别人给的钱。舅舅看我面红耳赤,很快就问出了真相,告诉了我妈妈。
我还记得妈妈是从单位“弹”回家的,冲进门暴雨狂风般打骂了我一通。那天我吓死了,哭得上气不接下气。他们很少打骂我,*让我害怕的是,我觉得妈妈那天也很怕,她怕我变“坏”了。
我做了一件可怕的事,我想。它让我觉得很耻辱。
“撒谎有什么可怕的?谎话也可以是*真的真话嘛。”李松蔚老师总在我们一通瞎聊之后才开口,负责让我们不明觉厉,又陷入沉思。
听到这句话的时候,倒是有点儿吃惊——我们眼睁睁地看着生活,然后发现自己*只是在看我们想看到的那部分。
“什么意思啊?”我们问他。
“不是吗?撒谎也是孩子的表达方式。”他总能把这些歪理说得天经地义,“每句谎话都是有诉求的,那个诉求就是真的。”
“什么意思啊?所以撒谎就是对的吗?”
“当然不对,要教育她不能这样。”
我松了一口气:“对嘛,还不是……”
“问题是,”李老师话锋一转,“你们的教育她听见了。她想表达的声音,你们听见了吗?”
我又愣了一下。
如果我们去问养乐多:“你明明没有刷过牙,为什么要说自己刷了呢?”
她也许会眨着大眼睛告诉我们:“因为刷牙很无聊啊。”“因为牙膏太辣了啊。”“因为平常你都不跟我玩啊,如果我不好好刷牙,你就会多花一点时间在我身上。”
*一句是我编的。虽然我们都知道,那是真的。
如果有人问小时候的我:“为什么要撒谎?”
我应该会说:“因为我想买贴纸,它们太好看了,花花绿绿的,每次放学路过那里,我都没办法不停下来看一会儿。”
“要钱就说,为什么要撒谎?”
“因为你们说买贴纸是浪费钱,浪费钱是不对的。”
“那你就学会撒谎了吗?”
你看,我们陷入了一个死循环,只要你揪着一个字眼不放的话。
如果撒谎没有在我们脑海里被定义为洪水猛兽,那么,在家长告诫我不可以这么做的同时,他们会听到我发出的一个真实的声音:“我想要一个东西,我不敢告诉你们,可是我真的好喜欢它。”
他们本该听到我的纠结、委屈和无奈。
谎言是真话,只是有时候我们不去听,被“撒谎”两个字给吓到了。
男女之间,怎么作都可以,可以一天要求对方说180次“我爱你”,但唯独不能“骗人”,一骗人,性质就不一样了。
“你怎么不联系我!你都不像以前那么在乎我了!”
“没有,我实在是太忙了。”
你知道他其实没有那么忙。可能在谈恋爱的时候,他也忙得晕晕乎乎,但抢时间上厕所、喝水时都忍不住想要听听你的声音。
但如果你说:“你骗人!你根本没有那么忙!”
这句话一出来,什么东西都变了。两个人非得撕出一个结果。“你明明就没有那么忙!”“我真的忙!你别扣帽子,上纲上线!”
你心里明白,“我实在是太忙了”里面藏了一句真话:“我们的关系好像哪里不同了,我的确不想跟你像之前那么腻歪了,可是我又好怕你不高兴,我宁愿找一个借口来转移话题。”可能这句“真话”太难让人接受了,你死咬着“骗人”这件事不放,并因此大发脾气。
哦,撒谎太真实了,我们宁愿不去听那句“真话”。原来给“撒谎”贴一个标签,有可能是我们在保护自己。
晚上回家,我给浴缸里放水,小核桃站在一边,用手拨拉着水花,含混不清地说“要玩小船”。
他喜欢洗澡,因为可以在浴缸里玩小鱼和小船。可是他很不喜欢洗头发,每次都要哭鼻子。
“白天在姥姥家有没有洗头?”我一边给他脱衣服一边问。
好像是没洗,接他回家时姥姥似乎说过。我想起白天讨论的选题,以及那句“谎言是*真的真话”。
他会“撒谎”吗?我看着他。但我并不担心,就算他骗我说“洗了”,我也会想到,这句所谓的谎言背后,他真正想表达的也是:“妈妈,你*近对我有点没耐心,我都不敢告诉你我不喜欢洗头了。”
是啊,洗头真的挺难受,洗发水会流到眼睛里。而且,我*近真的有点不耐烦,他一哭鼻子我就说:“哎呀……”
也许我该跟他一起想一些让洗头没那么难受的办法吧。我们可以买个洗头椅,躺在上面洗,水就不会流到眼睛里了。
我还是有一点点担心地看着他,等他回答。
他仔细地打量着我,我也微笑地看着他。他伸出了食指,放在嘴边,轻轻跟我说:“嘘,这是一个秘密。”
从文学价值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叙事技巧非常成熟,它成功地将个人回忆录的亲密感与专业观察者的洞察力完美地融合在一起。作者叙述自己经历时的那种坦率和毫不设防,极大地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她不仅仅是在分享“我的成功案例”,更重要的是,她毫不避讳地展示了自己曾经的困惑、犯过的错误,以及那些挣扎的瞬间。这种真实性,是衡量一本育儿书籍能否真正触动人心的重要标准。我尤其欣赏她如何运用生活中的小细节来佐证其核心观点,那些细微的场景描绘,使得抽象的理论变得生动可感,极具画面感。这使得阅读过程充满了“原来如此”的顿悟时刻。与其说这是一本关于育儿技巧的书,不如说它是一部关于“如何带着清醒的头脑去生活”的个人成长记录。这种深刻的内省和真诚的分享,赋予了这本书超越一般育儿指南的价值,更像是一部探讨现代女性自我实现的随笔集。
评分这本书最打动我的地方,在于它所传递出的那种务实主义的乐观精神。它没有贩卖“完美父母”的虚假神话,而是坦诚地承认了生活中的妥协与不完美是常态。这种接纳现实的态度,比任何激进的育儿口号都要来得治愈。许多育儿书只会告诉你“应该怎么做”,但这本书却更深入地探讨了“为什么我们做不到”以及“如何与做不到的自己和解”。它提供的那种“平衡”概念,并非是精确的50/50分割,而更像是一种动态的、根据当下需求调整的艺术。我感觉作者真正理解了现代家庭结构下的复杂性,她提出的方法论不是一刀切的公式,而是可以根据个体家庭情况进行微调的框架。这让我在实际操作中感到压力小了很多,因为不再需要为“未达标”而自责。那种“允许自己不完美”的力量,比任何所谓的“高效育儿法”都更为强大和持久。这是一种从内心深处建立自信的过程,而不是外部技巧的堆砌。
评分阅读体验方面,这本书的行文节奏把握得极为精准,简直就像是作者在与我进行一场促膝长谈。她的叙述方式极为自然流畅,没有那种居高临下的说教感,反而充满了真诚和共鸣。我特别欣赏她如何巧妙地将那些看似宏大、难以解决的“工作与家庭的冲突”拆解成一个个具体可感的日常场景。例如,在描述清晨准备早餐与回复紧急邮件之间的两难时,那种笔触的细腻,让我忍不住停下来,回想自己过去无数次类似的“战役”。作者的语言功力令人称道,她善用精准的比喻和恰到好处的幽默感,让原本可能让人感到压抑的话题变得轻松起来。读起来完全没有“啃大部头”的负担感,更像是在一位过来人那里听取经验分享。纸张的质地和印刷的清晰度也为这种流畅的阅读体验增色不少,长时间阅读也不会让眼睛感到疲惫。这种高质量的阅读媒介,无疑是提升阅读沉浸感的关键因素。这本书的结构安排也很有层次感,从抛出问题到深入剖析,再到最后提出可操作性的转变思路,每一步都铺垫得非常到位,读完一章后总会留下一些空间供人回味和反思。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那种简约中透露出的力量感,仿佛在无声地诉说着现代父母所面临的内心挣扎与渴望解脱的心境。我拿起它的时候,首先注意到的便是字体排版的精致与留白的处理,这不仅仅是一本书的“外衣”,更像是一种情绪的预告,让人在翻开扉页之前,就已经感受到一种被理解的安慰。那种色调的选择,既沉稳又不失活力,恰到好处地平衡了育儿焦虑的沉重与追求内心自由的轻盈。我个人非常欣赏这种从视觉上就开始引导读者的设计手法,它成功地吸引了那些在快节奏生活中努力寻找“喘息空间”的父母们。从包装的质感来看,出版社显然在细节上做了不少功课,拿在手里有一种温润的触感,不像一些批量生产的书籍那样冰冷。这让我对接下来的内容充满了期待,毕竟,好的内容理应配上与之匹配的“门面”。这本书在书店的书架上,其独特的风格使其很容易被一眼捕捉,与其他色彩斑斓、标题喧哗的育儿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体现了一种自信和内敛的品质。这种视觉上的克制,反而更让人觉得它所蕴含的智慧是经过深思熟虑,而非一时的跟风之作。
评分总结而言,这本书为我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来看待“责任”与“自我”之间的关系,它成功地打破了“好父母”必须牺牲一切的传统叙事。它强调了父母自身的内心秩序对孩子成长的深远影响,这一点是许多只关注孩子行为矫正的书籍所忽略的。当我读完最后几页时,心中升起的是一种沉静的、被赋权的感受,而不是读完一本“成功指南”后的短暂兴奋。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帮助我重新校准了生活的重心,认识到照顾好自己的情绪,远比完美规划每一分钟更为重要。它教会我的不是如何挤出更多时间来陪伴孩子,而是如何以更放松、更少内耗的状态去体验与孩子在一起的每一刻。这种由内而外的转变,是任何快速解决方案都无法比拟的,它让我期待未来能以一种更加从容和自由的心态去面对未来的挑战,不再被“应该”这个词所束缚。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