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止吼叫,教育孩子请别任性》
打骂教育是中国传统专制家庭制度的余毒,会对孩子的身心造成严重伤害,不仅不会使孩子成才,而且还有可能酿成家庭悲剧。《停止吼叫,教育孩子请别任性》没有采用说教的方式,而是告诉父母如何“不吼不叫”培养孩子,以正确的教育为出发点,向广大家长介绍了不打不骂教孩子的新方法,给所有望子成龙的父母提供了一个个妙招。父母只有用恰当的方法来滋养和教育孩子,才能给孩子一个美好的未来!
《儿童心理学》
本书教你如何看懂孩子的行为,如何与孩子正确相处。通过外在的表象,真正洞悉孩子的内心世界。论述儿童日常行为习惯表面现象下的深层心理机制,你很容易就能发现孩子存在的问题,并能迅速地找到心理学的依据,作出恰当的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是家长对孩子感到迷茫、困惑、不知所措时的应急手册。
文静,心理学硕士,儿童教育讲师。自从大学毕业后就开始从事儿童教育方面的心理咨询以及儿童教育指导工作,对家庭教育以及儿童心理学有着独到的研究,出版了《正面管教的孩子有出息》《谁说坏孩子不能优秀》《好母亲培养女儿的63个要点》《孩子的趣味社交手册》《好妈妈对女儿说的66句私房话》《儿童心理学》《停止吼叫,教育孩子请别任性》等作品。
《停止吼叫,教育孩子请别任性》
第一章 孩子的问题,都是父母的问题
“孩子没有问题,如果孩子有问题,那一定是父母的问题”。父母是孩子的原件,孩子是父母的复印件。如果孩子朝着错误的方向生长,那么可以肯定,这是因为父母本身出现了错误。
糟糕的家庭最毁孩子 / 002
孩子一直在看着你呢 / 005
父母自私,孩子很自我 / 007
父母冷漠,孩子会冷酷 / 011
别让你的脏话污染了孩子 / 014
孩子爱撒谎,多半怪父母 / 017
好父母应该让孩子引以为荣 / 020
步调一致,才能教育好孩子 / 023
第二章 父母脾气坏,孩子毁一生
当孩子面对恶狠狠的你时,他们学到了什么呢?学到了粗暴,学到了坏脾气,学会了指责,学会了狡辩,还学会了胆小和自卑。这就是父母对着孩子大发脾气的后果。希望父母们在对着孩子发脾气之前多想一想,你希望孩子的未来是什么样子?
骂孩子是一种畸形教育 / 028
不当斥责会令孩子变坏 / 031
把手中棍子轻轻放下来 / 035
家庭教育务必宽严相济 / 040
惩戒不可少,但要适度 / 043
控制住自己的愤怒情绪 / 047
在温和的探讨中点拨孩子 / 050
第三章 心灵施暴,这是家长极易忽视的软暴力
不打孩子,是不是就等于让孩子免受暴力侵害?不是这样的。很多孩子自闭、自卑、消极,都与家长的心理暴力有关。心理暴力是一种软暴力,对孩子造成的影响是在精神和内心层面的,这种心灵的摧残以及情感的虐待,家长们一定要好好注意了,软暴力产生的心理影响深刻且严重。
持有偏见,不会有好的教育 / 054
孩子“不好”,也不能嫌弃 / 057
孩子的自尊心万万不可伤 / 061
别用消极比较“凌辱”孩子 / 063
当众揭短,孩子感觉很丢脸 / 065
孩子的不满,不能一味压制 / 068
给予孩子更多关注和肯定 / 071
注意!那些有意无意的心理虐待 / 074
第四章 家长精神专制,酿成“腐烂的脐带”
第五章 别压抑!让孩子把情绪发泄出来
第六章 父母蹲下去,孩子站起来
第七章 引导而非逼迫,孩子才能爱上学习
第八章 调教而非控制,淘气孩子也能成才
第九章 期望值适当,别把孩子压成侏儒
第十章 放手去爱,别让包揽扼杀孩子的生存能力
……
《儿童心理学》
第一章?孩子的心理真相,常常被父母忽略
孩子就爱对着干,爸妈怎么办 / 002
自私是谁教的,怎样纠正孩子自私心理 / 004
粗俗谁之过,如何培育孩子文明心理 / 007
孩子蛮横为什么,孩子任性怎么教 / 010
调皮只是种天性,重在合理利用 / 013
每个孩子都霸道,关键在于如何引导 / 017
细察孩子孤僻成因,给予悉心疗愈 / 020
孩子都爱依赖,你要设法拒绝 / 022
第二章?梳理负面心理,还给孩子心灵健康
让孩子学会自己解开心理困惑 / 028
教会孩子合理疏导自己的愤怒 / 031
培养抗挫心理,给予孩子战胜挫折的勇气 / 034
帮助孩子摆脱失败综合症 / 037
消除自卑心理,让孩子喜欢自己 / 040
孩子心灵稚嫩,谨防消极心理来侵害 / 044
要让孩子学会自己排解不良情绪 / 047
培养情绪控制力,教出情商高的好孩子 / 049
第三章?及时扫除心理阴霾,让孩子向着阳光生长
别让恐惧心理笼罩孩子的童年及未来 / 054
淡化顺从心理,让孩子学会自己做主 / 057
将孩子的嫉妒心理引导到正确的轨道上来 / 062
帮助孩子赶走抑郁这片浓重的阴云 / 064
适当安慰及时疏导,缓解孩子的委屈心理 / 067
引导价值倾向,从小淡化孩子的虚荣心理 / 069
走进孩子内心世界,驱散孩子心里的孤独 / 072
培养宽广胸怀,送给孩子豁达的性格 / 074
第四章?提高自我认知,谨防孩子出现严重心理问题
第五章?关注成长敏感期,因势利导培养天才儿童
第六章?找出厌学的心理结症,让孩子自己爱上学习
第七章?摸清拖延心理,让磨蹭的孩子快起来
第八章?排除交往心理障碍,引导孩子成为社交小能人
第九章?解读叛逆期心理,科学引导防止孩子走上歧途
……
这本书的结构设计非常巧妙,它不是那种一味地推崇“温和育儿”而忽视现实挑战的理想主义作品。它非常现实地探讨了“任性”行为在不同场景下的具体应对策略,从公共场合的“地上打滚”到家庭内部的“谈判破裂”,都有详细的案例分析和步骤指导。我特别欣赏它在强调“界限感”上的力度。很多家长在实行“温柔育儿”的过程中,容易滑向“溺爱”的陷阱,不敢立规矩,害怕孩子不高兴。但这本书清晰地阐述了,温柔的爱必须建立在清晰、坚定且充满尊重的界限之上。它教我们如何用平静但坚决的语气说“不”,如何在拒绝孩子要求的同时,依然接纳孩子的情绪。比如,它推荐的“如果……那么……”句式,非常适合用来建立可预测的后果,让孩子明白行为与结果之间的逻辑关系,而不是靠大人的情绪波动来决定事情的走向。这种既有温度又有力量的教育方式,是我一直以来在寻找的平衡点。这套书让我感觉自己不是在被动地“应对”孩子的每一个突发状况,而是在主动地、有目的地“设计”一个更有利于孩子成长的家庭环境。
评分这本书简直是育儿界的“及时雨”!我最近在教养我家那位小“霸王”时,真的快被她那层出不穷的“小脾气”搞得焦头烂额。试了很多网上的方法,效果都不尽如人意,直到我翻开了这本书。它没有那种高高在上的说教感,而是像一个经验丰富的老朋友在跟你分享她的“独门秘籍”。特别是关于如何识别孩子“任性”背后的真正需求那一部分,让我茅塞顿开。原来,很多时候我们看到的只是表象——哭闹、摔东西,但深挖下去,孩子可能只是想寻求关注,或者感到自己的感受没有被理解。书里提供的那套“倾听-确认-引导”三步走策略,我试着用在了我家女儿身上,效果立竿见影。那天她因为玩具被收起来而大发雷霆,我没有直接去制止她的哭喊,而是蹲下来,轻声问她是不是因为很喜欢那个玩具,现在不能玩所以很难过。当她感受到被理解后,情绪的强度立刻下降了一大截。这种从“对抗”到“共情”的转变,真的太神奇了。这本书让我明白,教育不是压制,而是疏导,它提供的工具箱里装的都是高情商的沟通技巧,让亲子关系变得柔和了许多。这本书的内容逻辑性极强,从儿童发展的不同阶段入手,分析了“任性”行为的成因,非常实用。
评分坦白说,我原本对市面上那些“育儿指南”有些审美疲劳了,总觉得它们要么太理论化,要么就是“心灵鸡汤”式的空话。但这套书的“儿童心理学”部分,彻底颠覆了我的看法。它用非常科学但又不失人情味的方式,解释了为什么孩子会表现出某些看似“不可理喻”的行为。比如,书中解释了前额叶皮层在青少年时期发展还不完善,这就能合理解释为什么我的孩子总是冲动行事,缺乏长远考虑。这种“理解”的力量是巨大的,它消除了我的许多指责和不耐烦。当我明白了“他不是故意要惹我生气,而是他的大脑机制决定了他现在还做不到完全的自我控制”时,我的心态立刻软化了。这种基于科学认知的共情,比单纯的“多爱孩子一点”要有效得多。我开始尝试在日常生活中,根据书里描述的儿童心智发展阶段,去调整我的期望值。例如,对于三岁前的孩子,我不再奢望他们能完美地分享玩具,而是把重点放在教他们轮流的概念上。这套书让我从“治标”的应对,转向了“治本”的预防,从根源上减少了冲突的发生。
评分让我印象深刻的是,这本书超越了传统的亲子关系讨论,它也触及到了父母自身的“成长”。“停止吼叫”不仅仅是针对孩子,更深层次上,它是要求我们成人首先要管理好自己的情绪。书中花了相当大的篇幅来讨论父母的压力管理和自我关怀的重要性。它直言不讳地指出,很多时候我们对孩子的爆发,其实是我们自身焦虑、疲惫或者未被满足的需求的投射。我开始反思自己下班后那种紧绷的状态,以及为什么在疲倦时,我对孩子的任何小要求都会感到异常烦躁。这本书鼓励我们像对待好朋友一样去对待自己,去接纳自己的不完美,而不是把自己塑造成一个必须无时无刻都“在线”的超人父母。这种自我接纳,反而让我有更多的能量和耐心去面对孩子。它提供了一些非常实用的“充电”方法,比如每天给自己五分钟的“不被打扰时间”,哪怕只是在阳台上发呆也好。这本书的整体阅读体验,是让我从一个被动救火的家长,转变为一个主动建设家庭氛围的引导者,它带来的心灵平静感,比任何技巧本身都来得珍贵。
评分读完这套书,我最大的感受是——原来我们大人在处理孩子情绪时,犯了多少想当然的错误。之前总觉得孩子“任性”就是不听话,是故意跟我对着干,所以我的第一反应总是提高音量,试图用气势压倒对方。结果呢?只会把战火越烧越大,最后两败俱伤。这套书对“吼叫”的剖析非常到位,它指出吼叫不仅解决不了问题,还会给孩子留下深刻的负面印记,甚至让他们学会用更大的声音去对抗。书中关于情绪管理的章节,简直是我的“救命稻草”。它不是空泛地谈论“要冷静”,而是教你一套实操流程,如何在自己即将爆发的前一秒,按下“暂停键”。我开始学习用“暂停卡”的方式来应对孩子的“挑战”,先把自己抽离出来,深呼吸三次,再带着一个平静的头脑回去处理问题。这种内在的自我调节能力,是这本书带给我的超越育儿技巧的宝贵财富。它让我从一个容易被孩子牵着鼻子走的“情绪奴隶”,慢慢变成一个能掌控局面、引导孩子学习情绪管理的大人。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正面管教”的理念,强调的是建立规则和培养责任感,而不是单纯的惩罚。这套书的文字风格非常亲切,没有太多晦涩的心理学术语,即使是忙碌的家长也能快速吸收并应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