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中针对0~1岁宝宝不同时期的发育特征、饮食特点、常见病护理、智能开发等方面展开详细的解说,从而协助父母尽早培养宝宝完美的情商、健康的体魄,以及良好的生活习惯、学习技能……帮助宝宝开展全面的早期教育发展,为他的未来打下坚实的基础。这是一本科学、实用、可以帮你开发宝宝智力潜能的好书,让你花*少的钱,操*少的心,培养出聪明好学、健康快乐的宝宝。
《决定宝宝一生的经典育儿法》一书介绍了宝宝的合理喂养、保健、疾病预防和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等方面的知识。通过触摸,交流,活动、游戏,视觉,喂食等各方面父母与孩子的互动,开启宝宝的大脑发育机关。根据宝宝大脑发育情况,科学制定早教方案。如何对宝宝进行早期智能开发,也是新手父母*关心的问题,这对于新手父母和即将成为父母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为他们提供了一套能够亲身实践,使自己宝宝的智力得到超常发展的家教方案。
林久治,知名儿科病理专家,首都儿科研究所研究员。1958年自北京大学医学部毕业,分配到中国医学科学院儿科研究所,参与了首都儿科研究所的筹建和发展,是首都儿科研究所的元老之一。50年来主要从事儿科基础医学领域的研究。上世纪80年代中期,率领全国六大区主要城市的儿科病理专家共同完成了《全国新生儿死因分析》等重要课题,并获北京市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曾参加全国出生缺陷监测及973国家大项目的研究工作。先后发表了学术论文近百篇,多次获科学技术进步奖。
1 Part01好妈妈不可不知的育儿经
把握0~1岁,铸就天才宝宝
2 成就天才宝宝很简单
3 好妈妈如何培养聪明宝宝
3 不要吝啬你对宝宝的爱/积极回应宝宝/与宝宝说话/帮宝宝建立秩序/鼓励宝宝安全探索
4 为什么0~1岁决定宝宝一生
4 秩序的敏感期/动作的敏感期
5 语言的敏感期/感官的敏感期
6 0~1岁宝宝成长中的大事件
6 追视移动物体/抬头/抓握及倒手
7 独坐/咿呀出声/转向声源/说出第一个词/第一次迈步
8 0~1岁宝宝智力开发的“三部曲”
8 0~6个月:建立安全与依恋关系/7~9个月:好奇心的初步萌发
9 10~12个月:探索精神进一步激发
10 吃对吃好,对宝宝都很重要
10 抓住大脑发育关键期
11 补钙要从未出牙开始/补充造血物质要及时/结合宝宝各阶段的消化生理特点挑选食物
12 0~3个月:母乳,宝宝的健康之源
12 母乳——最营养的食品/哺乳也要讲技巧/从第一口吸吮开始/让宝宝吸空乳房
13 让宝宝吃得更舒服/防止宝宝溢奶/让宝宝健康“过百岁”/妈妈营养好,宝宝吃得饱/保护好宝宝的“营养仓库”
14 4~6个月:妈妈,我要吃辅食
14 宝宝的第一口美食/辅食添加讲时机/新手妈妈喂养要领/根据季节和身体状态添加辅食
15 4~6个月宝宝健康饮食小餐桌
好妈妈最需要的营养秘籍
营养饮食,聪明宝宝从吃开始
……
Part02
Part03
Part04
Part05
改变宝宝的饮食规律
在宝宝9个月以后,可试着采用每天吃3次奶、2次餐饭的饮食规律。一向吃母乳的宝宝,应逐渐让他习惯吃各种辅食,以达到增加营养、强健身体的目的。一旦让宝宝减少吃母乳的次数,就应该加些辅食了。主食应以粥和烂面条为宜,也可以吃些撕碎的软馒头块。辅食除鸡蛋外,可选择鱼肉、肝泥、各种蔬菜和豆腐。喝配方奶的宝宝,每餐的量不应少于250毫升。
适当增加固体食物
在这个时期,应该适当给宝宝吃些固体食物了。面包片、馒头片、饼干、磨牙棒等都可以给宝宝吃。许多宝宝到了这个月就不爱吃烂熟的粥或面条了,妈妈做的时候适当控制好火候。如果宝宝爱吃米饭,就把米饭蒸得熟烂些喂他。爸爸妈妈总是担心宝宝牙还没有长好,不能嚼这些固体食物,其实宝宝会借助牙床咀嚼,能很好地咽下去。
……
这本书的排版和设计风格,说实话,一开始就给我一种“高端养育”的疏离感。大量的留白,配上那种略显深沉的字体,营造出一种“知识沉淀”的氛围,但阅读体验上却有些费劲。我最希望能从育儿书中获得的是那种可以随时翻阅、快速定位关键信息的实用性,比如关于辅食添加的剂量、不同月龄的睡眠周期建议等等。但这本书似乎更像是一部理论著作,章节之间的逻辑跳跃性比较大,很多时候需要反复阅读才能理清作者想要表达的核心观点。特别是关于早期智力开发的章节,我感觉它更多的是在强调“环境的熏陶”和“父母的高质量陪伴”,而不是提供一些具体可操作的游戏或者活动清单。我试着去书中找一些“今天可以跟宝宝玩什么”的创意,结果发现,大部分建议都集中在“创造一个充满爱的家”这种概念层面,这对于一个忙碌的职场妈妈来说,执行起来的难度非常高。我更欣赏那些能把复杂的育儿知识,分解成“五分钟小游戏”、“十分钟亲子阅读”这种碎片化、易于吸收的形式的书籍。这本书似乎期待读者本身就具备很高的理论素养,能够自己将那些抽象的原则,转化成适合自家宝宝的行动指南,这对我这样的“半路出家”的父母来说,无疑增加了额外的学习负担。
评分这本书的名字听起来就让人感到压力山大,好像里面藏着什么宇宙真理,能决定孩子一辈子的走向。坦白说,我买这本书的时候,其实是抱着一种“病急乱投医”的心态,刚经历过新手爸妈的头几个月,那种手忙脚乱和对未知的所有恐惧都堆在心里。我原本期待它能给我一个清晰的路线图,告诉我每一步该怎么走,哪个时间点必须完成哪个“任务”。书拿到手后,我迅速翻阅了目录,希望能找到那种立竿见影的“秘籍”。然而,我发现这本书的重点似乎更倾向于描述一些宏大的育儿哲学,而不是提供具体操作指南。比如,它花了大量篇幅去探讨“父母的内心状态如何影响婴儿的情绪发展”,这部分内容虽然有道理,但对于一个连晚上能睡足三小时都成了奢侈的疲惫父母来说,显得有点“不接地气”。我需要的可能是“如何判断宝宝是不是饿了”这种即时性的帮助,而不是深层次的哲学思辨。整体阅读下来,感觉作者的立场是高屋建瓴的,就像一个经验丰富的导师在对一群新手传授大智慧,但这智慧里缺少了太多日常琐碎的“实操手册”的味道,让我感觉自己像是被要求去攀登一座高山,却只给了我一张描绘山顶风景的精美画册,却忘了给我登山杖和绳索。这种感觉,让我在尝试实践时,依然要回到网络上搜索那些零散的、更贴近生活的育儿经验来填补空白。
评分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与其说是学习如何带孩子,不如说是在进行一场关于“自我反思”的漫长对话。书中不厌其烦地强调父母情绪稳定对孩子成长的决定性作用,这无疑是重要的提醒,但我感觉这部分内容在全书的篇幅中占据了过大的比重,以至于我感觉自己像是在读一本心理自助书籍,而不是一本针对婴幼儿护理的指南。我理解,一个平静的母亲才能带出快乐的孩子,但当宝宝因为肠绞痛而哭得撕心裂肺时,我最需要的是具体的安抚技巧和确认是否需要医疗干预的知识,而不是被反复告诫“深呼吸,保持你的内在和谐”。这种“先修身,后养育”的逻辑,在实际操作层面造成了极大的落差。如果说育儿是一项工程,这本书似乎更关注地基的稳固性,而对上层建筑的具体施工图纸则着墨不多。我最终还是需要大量的外部资源来弥补这种“知行不一”的焦虑,比如关于急救常识、辅食制作的食谱等等,这些在书中几乎找不到踪影。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整体印象是,它更像是一个资深前辈的“经验总结会”,充满了个人化的智慧和对某种育儿理念的坚定信奉。对于那些已经有一定育儿概念,或者本身就是高度内省型人格的家长来说,它或许能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启发,让他们对自己的育儿目标有更深刻的理解。然而,对于像我这样,渴望的是一份条理清晰、步骤明确、能够应对突发状况的“工具箱”的初次父母来说,这本书的价值相对有限。它成功地提升了我对育儿的“认知高度”,让我明白了养育的长期意义,但在“战术层面”上,它提供的信息密度实在太低了。我希望看到的是对新生儿常见问题的详细诊断和应对策略,例如,如何正确使用温湿度计,不同牌子奶粉的冲泡差异,或者在带娃出行时行李清单的精简技巧。这本书似乎假定读者已经掌握了这些基础的生存技能,直接跳到了“精神层面”的建设,这让我在实际操作中,常常需要放下这本书,转而去查阅其他更侧重于“如何做”的资源,才能真正解决眼前的燃眉之急。
评分翻开书本,一股浓厚的“经验主义”色彩扑面而来。作者似乎非常笃定地认为,他的某一套方法论是经过实践检验的“黄金标准”,并以此为基石来构建整本书的逻辑。这让我这位来自不同文化背景,拥有不同生活习惯的新手父母感到一丝不安。我更倾向于阅读那些能提供“多元视角”或者至少承认“育儿无绝对标准”的书籍。例如,当书中讨论到宝宝的哭闹反应时,我期待看到几种不同的处理流派的对比分析,而不是直接给出一个“最优解”。这种过于肯定的语气,让我总是在心里默默地打问号:如果我的宝宝不按这个剧本来反应怎么办?再者,书中对于“科学依据”的引用似乎比较模糊,很多结论都像是从作者的长期观察中得出的,缺少了现代育儿科学中常常引用的、清晰的、可查证的研究数据作为支撑。这让我在面对一些重要的喂养或健康决策时,心里少了那么一份基于证据的底气。育儿是探索,而不是照搬,我希望书本能更多地赋能我们去探索,而不是仅仅要求我们去复制。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