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茶香中国:红茶之乡
:58元
作者:李雪松著
出版社: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出版日期:2014-12-01
ISBN:9787510089145
字数:180000
页码:211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
目录
章中国红茶——引领世界
节红茶的历史
第二节中国红茶的种类与花色
第三节中国红茶的品饮与保健
第四节红茶的制作工艺
第二章祁门工夫——红茶皇后
节祁门红茶的历史渊源
第二节祁门红茶的品饮
第三章正山小种——世界红茶的鼻祖
节小种红茶的发明创制
第二节碧水丹山出名茶——武夷山
第三节小种红茶的种类及品质特征
第四节正山小种的制作工艺
第四章滇红工夫——中国工夫红茶的新葩
节滇红工夫名称由来及发展现状
第二节滇红工夫的产地环境
第三节滇红工夫的特征
第四节滇红茶的制作工艺
第五章苏红工夫——天下茶品,阳羡为
节苏红的生产历史
第二节茶的绿洲——宜兴
第三节苏红的制作工艺和茶品特点
第六章川红工夫——红茶的后起之秀
节川红工夫,四川的名片
第二节川红工夫起源与制作
第三节川红工夫茶的冲泡方法
第七章宁红工夫——清风明月也凝香
节宁红功夫,历史悠久
第二节八山半水一分田——修水
第三节宁红工夫茶的品质与功效
第八章英德工夫——东方金美人
节英德工夫的历史
第二节英德红茶特点
第九章闽红工夫——福建的瑰宝
节政和功夫——闽红上品
第二节坦洋工夫——中国申奥茶
第三节白琳工夫——古韵新辉
第十章越红功夫——新崛起的红茶
节越红工夫的历史
第二节鱼米之乡孕育的神奇一绍兴
第三节越红工夫的品鉴与制作工艺
内容提要
中国是茶的故乡,对茶的利用从药用到实用再到饮用,迄今已有五千多年的历史。国人饮茶崇尚自然,朴实谦和。六大国茶中,红茶的近、平和、包容性强,是其它茶所不能比的。《茶香中国:红茶之乡》将探寻红茶起源、解读红茶制作工艺、介绍红茶养生功效、并辅以调饮及贮存方法,用精美绝伦的彩图与清新隽永的美文,带您走进红茶的世界,远离世间纷繁,体味茶中真意,涤荡心灵。感悟茶香之淡,却是人心之浓酽;茶叶虽小,却显心灵之壮阔的哲理。
文摘
《茶香中国:红茶之乡》:
二、细说“工夫茶”——此“工”非彼“功”
“工夫茶”与“功夫茶”两词并非同义,不能混为一谈。
工夫茶指茶叶制作之精良,其品质优异者,如工夫红茶、闽红工夫。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曾任崇安县令的陆廷灿,在《续茶经》中说:“武夷山茶在山上者为岩茶,北山者为上,南山者次之,两山之以所产之岩为名,其者,名曰工夫茶”。可见“工夫”是指茶叶的品质。
后者“功夫”不是指茶的品质,而是指茶人的素养、茶艺的造诣以及冲泡的空闲时间。清代施鸿保在《闽杂记》中写道:“漳泉各属,俗尚功夫茶”,张心泰的《粤游小记》也说“潮郡尤嗜茶,大抵色、香、味二者兼备,其曰功夫茶”。这是指功夫茶的冲泡方法及闽南闽东一带的饮茶习俗。由此可见,这两者是各有所指。
三、四款世界名茶
(1)祁门红茶简称祁红,产于安徽省的西南部。经过严格的加工,祁门红茶外形紧细匀整,锋苗秀丽,色泽乌润:内质清香并带有蜜糖香味,上品茶更具有兰花香,号称“祁门香”,馥郁持久;汤色红艳明亮,滋味甘鲜醇厚。
(2)阿萨姆红茶产于印度东北阿萨姆溪谷一带。其茶叶外形细扁,色呈深褐;汤色深红稍褐,带有淡淡的麦芽香,滋味浓,属烈茶,适合冬季饮用。适合冲泡为奶茶,但不宜冲泡冰红茶,易出现“冷后浑”。
(3)大吉岭红茶产于印度西孟加拉北部喜马拉雅山麓的大吉岭高原一带。该地区常年弥漫云雾,是此茶独特芳香的一大因素,有“红茶中的香槟”之称。
(4)锡兰高地红茶是对出产于斯里兰卡的红茶的统称,以乌沃茶,产于山岳地带的东侧。锡兰的高地茶通常制为碎形茶,上品的汤面环有金黄色的光圈;其味具刺激性,透出如薄荷、铃兰的芳香,滋味醇厚,虽较苦涩,但回味甘甜。
我一直对中国传统文化里的“道”字情有独钟,这本书在探讨茶文化时,显然没有止步于简单的介绍和科普,而是深入到了那种哲学层面的探讨。它并没有生硬地灌输那些晦涩的理论,而是通过讲述历代茶人的故事,以及他们与茶之间的精神契合点,来阐释“茶道”的精髓。阅读过程中,我仿佛跟随那位叙述者走进了历史的长廊,看到了陆羽如何以近乎虔诚的态度去体悟自然万物,如何将饮茶提升到一种修身养性的境界。这种叙事方式非常巧妙,它不是在告诉我“应该”怎么做,而是在引导我“感受”那种由内而外的宁静和自洽。特别是书中对“和、静、怡、真”这几个核心概念的阐述,层层递进,逻辑清晰,让我对“一杯茶里有人间”有了全新的理解。对于那些想在快节奏生活中寻求片刻安宁,希望通过一门艺术来沉淀心性的人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条清晰且充满诗意的路径。
评分这本书最打动我的地方,在于它所蕴含的那种深沉的文化自信和对传统工艺的尊重。它并非仅仅是简单地复述过去的故事,而是用一种现代且充满敬意的视角,去重新审视和诠释中华茶文化的生命力。叙述的语气是极其谦逊且充满热情的,作者似乎在用一种非常个人的声音,向读者讲述他自己与茶相遇的故事,这种代入感极强。在描述不同茶区的风物人情时,那种地域特色和人文关怀被描绘得淋漓尽致,让人仿佛能感受到那些制茶人的辛劳与智慧。它让我意识到,我们今天所享受的每一杯好茶,背后都凝聚了无数代人的经验积累和对自然规律的深刻理解。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茶的知识载体,它更像是一部关于中国生活美学的百科全书,读完之后,我的生活态度似乎也受到了潜移默化的影响,更愿意放慢脚步,去品味生活中的每一个细微的美好瞬间。
评分这本书的知识密度和广度着实令人惊叹,它像是一个多维度的信息矩阵,从不同的切入点全面覆盖了“茶”这个主题。我原本以为它会偏重于某个单一的领域,比如单纯的品鉴技巧,或者历史沿革,但出乎意料的是,它将茶的“技”与“史”完美地糅合在了一起。例如,在谈论某一特定地域的红茶制作工艺时,作者会立刻插入相关的历史背景,解释为什么那个地区的风土人情造就了这种独特的制作手法,而不是孤立地罗列步骤。这种跨学科的整合能力,极大地丰富了阅读的层次感。我特别喜欢它对“普洱茶”的论述部分,不仅仅停留在“越陈越香”的表层认知上,而是深入剖析了微生物发酵过程中的复杂变化,以及这种变化如何影响茶汤的口感和药理特性,读完后感觉对普洱的认识至少提升了好几个档次,不再是盲目跟风了。
评分坦白说,我对这类题材的书籍通常抱持着一种审慎的态度,因为很多作品往往流于表面,充斥着大量华而不实的辞藻,缺乏实际操作的指导价值。然而,这本书在实用性方面做得非常到位,它就像一位耐心的老师,手把手地教你如何从零开始建立自己的茶学知识体系。例如,关于茶具的选择,它不仅列举了紫砂壶、盖碗、玻璃飘逸杯的优缺点,还结合不同茶类的特性,给出了非常具体的建议,而不是一概而论。对于冲泡的部分,它甚至细致到了水温控制的精确度,以及出汤时机的毫厘之差对口感的影响。我尝试着按照书中指导的方法去实践了几次,发现自己的茶汤质量有了肉眼可见的提升,那种苦涩和回甘的平衡感掌握得更好了。这本书的价值就在于,它将那些看似玄妙的“茶艺”技巧,通过清晰的步骤和原理拆解,转化成了任何人都可以掌握的实用技能。
评分这部书的装帧设计简直是艺术品!拿到手的时候,那种沉甸甸的质感就让人心生欢喜,封面那淡雅的茶色调,配上烫金的书名,透着一股低调的奢华。内页的纸张选得也极好,摸上去细腻光滑,即便是长时间阅读也不会觉得眼睛疲劳。我尤其欣赏它在版式上的用心,文字排布疏密有致,留白恰到好处,读起来非常舒服,完全没有那种信息密集带来的压迫感。而且,书中穿插的那些高清摄影图片,无论是对茶园的描绘,还是对茶具细节的捕捉,都达到了教科书级别的水平。那些红茶和普洱的冲泡特写镜头,光影处理得简直绝了,让人光是看着图片,仿佛都能闻到那股热气腾腾的茶香,仿佛置身于烟雨朦胧的茶山之中。可以说,这本书在视觉和触觉上提供的享受,已经超越了一本普通书籍的范畴,更像是一件可以收藏的工艺品,光是摆在书架上,都能提升整个空间的文化氛围。对于追求生活品质,注重阅读体验的爱书人来说,光是这份精美的外壳和内页排版,就值回票价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