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發現中國印記係列 師法造化奪天工 繪畫/徐小蕾
定價:35.00元
作者:徐小蕾
齣版社:北京少年兒童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7-06-01
ISBN:9787530148297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膠訂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師法造化奪天工》中國繪畫,廣義地來講,是以中國文化為根基,由中國人民創造齣來的繪畫圖案和樣式,有的被繪製在陶器上、有的在青銅器上、有的在磚瓦上、有的在牆壁上,其中*常見的還是在絹和紙上。從真正獨立意義的*張帛畫——馬王堆帛畫開始算起,中國繪畫曆經瞭兩韆多年的發展,輝煌燦爛。本書以曆史時間為脈絡,從民間、院體、文人畫體係中,挑選瞭一些具有典型意義的繪畫作品,講述它們背後的創作過程、流傳經曆,以饗讀者。
目錄
作者介紹
徐小蕾,中國國傢博物館藏品一部館員,從事書畫藏品典藏與研究。參與《中國國傢博物館百年收藏集萃》《中國國傢博物館藏中國古代書法》《近藏集粹——中國國傢博物館新入藏文物》等著作的編寫。現為北京工筆重彩畫會會員、江蘇省美術傢協會會員。
文摘
序言
我一直對中國古代的哲學思想和自然觀有著濃厚的興趣,而這本書《師法造化奪天工》正是從一個非常獨特的角度來解讀瞭這種思想。它並沒有直接去講述哲學理論,而是通過描繪古代勞動人民如何“師法造化,奪天工”,來展現一種與自然和諧共處、順應自然規律的智慧。無論是古代的水利工程,還是精妙的農耕技術,亦或是對動植物的觀察與利用,都體現瞭古人對天地萬物的敬畏和尊重。徐小蕾老師的畫作,將這些過程描繪得既宏大又細膩,讓人感受到一種渾然天成的力量。我特彆喜歡書中關於古代天文曆法的部分,那些古人如何觀察星辰,如何計算節氣,如何將這種對自然的認知融入到生産生活中,簡直令人驚嘆。這本書讓我覺得,真正的“奪天工”,並非人力勝天,而是融匯於天。
評分這本《師法造化奪天工》簡直是給我打開瞭新世界的大門!我一直對中國古代的匠人精神和他們精妙的技藝充滿好奇,而這本書恰恰滿足瞭我的求知欲。它不是那種枯燥的學術論著,而是通過生動有趣的繪畫和通俗易懂的文字,將那些失傳的技藝和智慧栩栩如生地呈現在我麵前。我特彆喜歡其中關於古代建築的部分,那些精密的榫卯結構,那些巧奪天工的鬥拱,在徐小蕾老師的筆下變得不再是冰冷的圖紙,而是充滿瞭生命力和故事。當我看到書中描繪的古代工匠們如何憑藉雙手和智慧,在沒有現代工具的情況下建造齣如此宏偉壯觀的建築時,我真的感到無比震撼和敬佩。這種“師法造化,奪天工”的精神,不正是我們現代人最需要學習和傳承的嗎?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繪畫作品集,更是一部關於中國傳統文化的百科全書,它讓我深刻地理解瞭“中國印記”的真正含義。
評分作為一名對曆史和藝術都有些瞭解的讀者,我總是對那些能夠連接古今、展現文明脈絡的書籍情有獨鍾。這本《師法造化奪天工》做到瞭這一點。它不是簡單地羅列曆史事件或藝術作品,而是通過繪畫這一媒介,將中國古代的智慧和技藝,以及與之相伴的工匠精神,生動地呈現在我們眼前。徐小蕾老師的畫筆,如同穿越時空的使者,帶領我們去領略那些令人驚嘆的“中國印記”。我特彆欣賞書中對一些古代科技和發明創造的描繪,比如古代的計時工具,古代的交通工具,甚至是古代的軍事器械。這些不僅僅是技術的展示,更是中國人民在不同時代,麵對不同挑戰時所展現齣的聰明纔智和創造力。這本書讓我感受到瞭中國文明的博大精深,以及那種源遠流長的創新基因。
評分我是一個喜歡帶著孩子一起閱讀的傢長,一直在尋找能夠激發孩子對中國傳統文化興趣的書籍。《師法造化奪天工》這本書的齣現,簡直是我的福音。它的繪畫風格非常吸引人,色彩鮮艷而不失古韻,人物造型生動有趣,很容易抓住孩子的注意力。更重要的是,它以一種潛移默化的方式,將中國古代的智慧和創造力傳遞給孩子們。我曾經給我的孩子講過書中關於造紙術和印刷術的部分,他聽得津津有味,甚至自己動手嘗試用簡單的材料模仿。書中對於古代農業、天文、醫藥等領域的描繪,也讓孩子對我們祖先的智慧有瞭初步的認識。這本書不僅僅是告訴孩子“中國有什麼”,更是告訴孩子“中國人是如何創造的”,這種啓迪性的內容,對於培養孩子的科學精神和探索精神至關重要。
評分我是一名對中國傳統手工藝情有獨鍾的愛好者,尤其癡迷於那些經過歲月沉澱、凝聚著匠人心血的物件。這本《師法造化奪天工》無疑是一場視覺盛宴,更是一次精神的洗禮。徐小蕾老師的畫作功力深厚,無論是人物的傳神描繪,還是器物的精細刻畫,都展現齣極高的藝術水準。她並沒有簡單地復刻,而是賦予瞭這些古老的技藝以新的生命,讓我們得以窺見那些曾經輝煌但如今已漸行漸遠的傳統手藝。我尤其被書中對絲綢、陶瓷、漆器等工藝的描繪所吸引。看著畫中那些一絲不苟的工匠,感受著他們對每一個細節的極緻追求,我仿佛能聽到絲綫在織機上跳躍的歡快聲響,能聞到窯爐中陶瓷燒製時獨特的煙火氣,能觸碰到溫潤如玉的漆器錶麵。這本書讓我重新認識瞭“中國製造”的起源,它不是簡單的批量生産,而是源於對自然規律的深刻理解和對精湛技藝的不懈追求。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