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信仰与明末清初话本小说之神异叙事 9787010183732 人民出版社

民间信仰与明末清初话本小说之神异叙事 9787010183732 人民出版社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杨宗红 著
图书标签:
  • 民间信仰
  • 明清小说
  • 话本
  • 神异小说
  • 叙事学
  • 文化研究
  • 宗教研究
  • 文学史
  • 明末清初
  • 神怪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新华书店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ISBN:9787010183732
商品编码:29728170940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7-11-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民间信仰与明末清初话本小说之神异叙事

定价:64.00元

作者:杨宗红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11-01

ISBN:9787010183732

字数:

页码:398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民间信仰对古代小说尤其是对以神异叙事为特征的古代小说影响深远,无论是从题材到内容,从情节到结构,从作品主题到小说审美,民间信仰始终都参与其中,并在程度上促进了这类小说的繁荣。反之,掺有民间信仰或以民间信仰为主体的小说亦在客观上促进了民间信仰的传播。
  《民间信仰与明末清初话本小说之神异叙事》紧扣“民间信仰”与“神异叙事”,从小说本体到小说外围,对明末清初拟话本小说中的民间信仰情况进行深入而细致的探讨。全书以明清话本小说为研究对象,从“关于话本小说与民间信仰”“话本小说中民间信仰书写之必然”“民间信仰的基本内容及叙事模式”“民间信仰与话本小说的时空叙事”“民间信仰与话本小说的叙事隐喻”“话本小说对民间信仰传播的影响”几个方面进行论述,通过梳理话本小说中的民间信仰,理清其叙事类型、叙事模式,并探究民间信仰与话本小说的交互影响。

目录


绪言 话本小说及民间信仰
章 话本小说中民间信仰书写之必然
节 记异语怪的文学传统与话本小说之语怪
第二节 历史记忆、现世需求与话本小说之语怪
第三节 神道设教与话本小说之民间信仰叙事
第四节 江南民间信仰与话本小说之神异书写

第二章 民间信仰的基本类型及叙事模式
节 离魂、异梦、睡显真形、附体
第二节 面相、占卜、堪舆
第三节 仙佛、妖魔与鬼怪
第四节 由文言到话本小说:民间信仰的重写
第五节 民间信仰的表达方式及叙事模式
第六节 民间信仰的叙事功能

第三章 民间信仰与话本小说的时空叙事
节 时间观念的民间信仰表达及叙事构架
第二节 民间信仰与话本小说的“账簿”叙事
第三节 民间信仰与话本小说的节庆叙事
第四节 民间信仰与话本小说的特殊现实空间叙事
第五节 民间信仰与话本小说的异界空间叙事

第四章 民间信仰与话本小说的叙事隐喻(上)
节 前世、转世框架下的现实寄托
第二节 才学与神仙:另类成仙故事探究
第三节 情理与报应:小说家婚恋思想的民间表达
第四节 话本小说物欲叙事的关怀
第五节 流通性:“掘藏”“银走”“悭吝”叙事隐喻
第六节 民间信仰书写的生态教化意蕴

第五章 民间信仰与话本小说的叙事隐喻(下)
节 人化异类故事的心性意蕴
第二节 拟话本小说冥游故事的仪式解读
第三节 拟话本小说中命相故事的理学观照
第四节 话本小说善恶报应叙事与明清实学思潮
第五节 死亡的神异书写及道德救世
第六节 高僧坐化的理学阐释

结语 话本小说对民间信仰传播的影响
参考文献

作者介绍


杨宗红,湖北恩施人,土家族,文学博士,博士后,教授,现就职于重庆师范大学。主要从事中国古典文学与文化的教学与研究。主持国家社科基金西部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一般项目、中国博士后基金项目各一项,参与省部级科研项目多项。主讲《中国古代文学》《中国文化概论》《明清小说研究》等课程。在《社会科学研究》(《明清小说研究》《红楼梦学刊》《暨南学报》《安徽大学学报》等刊物发表论文六十余篇,参编教材四部。

文摘


《民间信仰与明末清初话本小说之神异叙事》:
  二、秦汉及魏晋南北朝小说与志怪
  秦汉之际,巫术、方技、阴阳五行学说大盛,神仙之说流行。统治者为了统治的需要,大力造神,于是以阴阳灾异、天人感应等为基础的儒家神学建立起来,“盛称奇怪鬼神”以自神其教的方士之书大行于世,“诞欺怪迂之文弥以益多”。据《汉书·艺文志》统计,记载灾异的有《杂灾异》35篇、《务成子灾异》14卷、《十二典灾异》12卷、《钟律灾异》26卷。《汉书·艺文志》收录了15家小说,其中《伊尹说》27篇(其语浅薄,似依托也。注:括号内为班固所注,下同),《师旷》6篇(其言浅薄,本与此同,似因托之,见《春秋》),《黄帝说》40篇(迂怪依托)。李剑国先生认为班固言“其语浅薄,似依托也”,当指其事荒唐不经而言,并引翟灏语云:“《伊尹说》乃怪诞猥鄙之小说也。”而《师旷》所记,“大约以辨吉凶、察妖祥为主”;与《山海经》在内容上互相因袭,关系至为密切。两汉之际的志怪小说,李剑国将其分为三种:一是地理博物体志怪,有《括地图》《神异经》《玄黄经》《洞冥记》《十洲记》;二是杂史杂传体志怪,有《列仙传》《神仙传》《汉武故事》《蜀王本纪》《徐偃王志》《汉武内传》;三是杂记各种神鬼怪异故事的杂记体志怪,有《异闻记》,另有《虞初周说》也疑为是志怪小说。总的来说,汉代的神怪小说题材偏重于“神仙”,它是汉代帝王求仙求长生心理在文学创作中的体现。
  鲁迅指出:“大共琐语支言,史官末学,神鬼精物,数术波流;真人福地,神仙之中驷,幽验冥征,释氏之下乘。人间小书,致远恐泥,而洪笔晚起,此其权舆。”“中国本信巫,秦汉以来,神仙之说盛行,汉末又大畅巫风,而鬼道愈炽;会小乘佛教亦人中土,渐见流传。凡此,皆张皇鬼神,称道灵异,故自晋迄隋,特多鬼神志怪之书。其书有出于文人者,有出于教徒者。”中国古代的史官文化、数术方术文化、巫文化以及佛道二家为中国志怪小说奠定了基础。自小说产生以来,就与“怪力乱神”结下了不解之缘。自魏晋始,神怪小说大量出现。《史通·采撰》言:“中古作者,其流日烦……其失之者,则有苟出异端,虚益新事,至如禹生启石,伊产空桑,海客乘槎以登汉,妲娥窃药以奔月,如斯踣驳,不可殚论”,“晋世杂书,谅非一族,若《语林》、《世说》、《幽明录》、《搜神记》之徒,其所载或诙谐小辨,或神鬼怪物。其事非圣,扬雄所不观;其言乱神,宣尼所不语”。魏晋南北朝时期,宣扬鬼神、称道灵异的志怪小说更多,它们直接继承了上古神话的思维方式乃至题材,以“列异”“志怪”“搜神”为主旨,写荒幻事体,描绘鬼神灵迹,称道绝域之外。魏晋志怪小说约二十余种,如曹丕的《列异传》、张华的,《博物志》、托名晋陶潜的《搜神后记》、刘敬叔的《异苑》、祖冲之的《述异记》、王嘉的《拾遗记》、王琰的《冥祥记》、葛洪的《神仙传》、刘义庆的《幽明录》、颜之推的《志》、吴均的《续齐谐记》、戴祚的《甄异传》、陶洪景撰的《冥通记》等。志怪小说在写人叙事时,常有离魂、梦幻、死而复生、天女下嫁、人鬼结合等离奇的情节。“从曹植的《列异传》到干宝的《搜神记》,再到其后大量涌现的一批以‘志怪’为书名的小说集,划出了一道由‘异’到‘神’、再由‘神’到‘怪’的演变轨迹。在所有这些小说中,‘异’、‘神’、‘怪’三者所指的对象,基本上是同一的;而‘异’则是三者的核心,概括出‘神’、‘怪’之异于人的本质特征,从而使‘神怪小说’的概念趋于定型,并逐渐得到社会的确认。”
  ……

序言



历史洪流中的神话回响:民间信仰如何塑造明清话本的奇幻世界 引言 在中国浩瀚的文学星空中,明末清初的话本小说以其生动的故事、鲜活的人物和瑰丽的想象,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这些作品,如同一面折射社会百态的镜子,又如同一扇通往民间精神世界的窗口,展现了那个时代人们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然而,要真正理解这些话本的独特魅力,尤其是其叙事中渗透的“神异”色彩,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故事的情节层面。更深层次的探究,需要我们深入到塑造这些故事的土壤——那片滋养着无数生灵、寄托着亿万希望的民间信仰之中。 民间信仰,作为一种植根于社会生活、世代相传的文化传统,它以其庞杂的体系、多样的形式,深刻地影响着中国人的世界观、价值观和行为方式。从对天地自然的敬畏,到对祖先神灵的崇拜,从对鬼神祸福的期盼,到对命运轮回的解释,民间信仰为人们提供了应对未知、寻求慰藉、确立秩序的文化框架。当这些根深蒂固的观念与当时社会活跃的话本小说创作土壤相结合,便碰撞出了绚烂的火花。 本书将以史为鉴,以文献为证,深入探讨明末清初话本小说中的神异叙事,并着重剖析这一叙事现象背后,民间信仰所扮演的关键角色。我们将不局限于单一的民间信仰体系,而是力图呈现其多元性、复杂性以及动态演变的特点,并考察其如何渗透、影响甚至直接构建了话本小说中那些令人心驰神往的神怪鬼狐、因果报应、灵验感应等种种奇幻情境。 第一章:明末清初社会图景与话本小说的兴盛 明末清初,一个承前启后、变革剧烈的时代。政治上,王朝的更迭带来了社会的动荡与不安;经济上,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打破了传统的农业社会结构,催生了新的社会阶层和价值观念;文化上,商品经济的繁荣促进了文化的传播与交流,市民阶层的崛起为通俗文学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和受众。 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以白话为主要语言、以市民为主要读者的话本小说迎来了前所未有的繁荣。《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封神演义》等一系列经典作品的出现,不仅极大地丰富了中国文学的宝库,更成为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共同的精神财富。这些小说,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既有波澜壮阔的历史演义,也有荡气回肠的江湖传奇,更有奇诡瑰丽的神魔世界。而“神异”叙事,无疑是话本小说中最具吸引力的元素之一。 第二章:民间信仰的谱系与特征 在深入探讨话本小说与民间信仰的关系之前,有必要对中国民间信仰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中国民间信仰并非一个统一的、教条化的宗教体系,而是一个包罗万象、灵活变通的混合体。它融合了儒、释、道三教的思想,又吸收了原始宗教的萨满教、图腾崇拜、祖先崇拜等成分,并与地方性神话、民俗传说、巫术仪轨等紧密相连。 我们将在此章节中,梳理民间信仰的主要构成部分,例如: 自然神祇崇拜: 对山川河流、日月星辰、风雨雷电等自然现象的神化,以及相关的祭祀活动。 祖先崇拜与家族神: 对血缘祖先的敬畏与追思,以及由此衍生的家族守护神观念。 地方神与行业神: 各地独特的地域性神祇,以及与特定行业相关的行业神(如财神、灶神、土地公等)的崇拜。 佛教与道教在民间的影响: 释迦牟尼、观音菩萨、玉皇大帝、太上老君等在民间信仰中的形象演变,以及因果报应、轮回转世等观念的普及。 鬼魂信仰与冥界观念: 对死后世界的想象,以及鬼魂在人间活动的影响。 神灵感应与巫术: 相信神灵能够干预人间事务,并通过祈禳、符咒、占卜等方式与神灵沟通。 这些信仰体系并非各自独立,而是相互渗透、相互融合,形成了一个复杂而生动的精神世界。 第三章:神异叙事的构成元素与民间信仰的印证 明末清初话本小说中的神异叙事,并非凭空产生,而是深深地根植于民间信仰的土壤。我们将具体分析神异叙事中的几个重要构成元素,并考察其与民间信仰的对应关系: 神魔的形象塑造: 话本小说中那些呼风唤雨的仙人、呼啸生风的妖魔、惩恶扬善的鬼神,其形象和能力往往与民间神祇的传说、鬼怪故事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例如,二郎神、孙悟空等神话形象的演变,都受到了民间传说和信仰的深刻影响。 因果报应与轮回观念: 善恶有报、祸福相倚的观念,是民间信仰的核心之一。话本小说中,主人公的命运往往与其行为紧密相连,恶人终将受到惩罚,善人终将获得回报,这种叙事模式直接反映了民间对公平正义和命运秩序的朴素认知。 灵验感应与超自然力量: 故事中,人物的祈祷、祭祀往往能够得到神灵的回应,解决危难,实现愿望。这种“神灵感应”的叙事,正是民间信仰中“有求必应”观念的文学化表达。 鬼魂叙事与冥界描写: 话本小说中对鬼魂的描写,无论是报复冤屈,还是显灵救主,都与民间对鬼魂的敬畏、恐惧以及对冥界秩序的想象密切相关。 精怪与变幻: 狐狸、蛇、树木等能够修炼成精,并具备各种神通,这反映了民间对万物有灵的朴素观念,以及对生命潜能的想象。 第四章:民间信仰如何影响话本小说的叙事策略 民间信仰不仅为话本小说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更深刻地影响了其叙事策略。 情节的驱动力: 神异元素的介入,常常成为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关键。一个突如其来的神谕、一次神秘的际遇、一场惊心动魄的降妖伏魔,都能为故事增添戏剧性和吸引力。 人物的塑造: 神魔、鬼怪的出现,不仅丰富了人物的类型,也为人物的命运增添了更多变数。正义与邪恶的较量,人神之间的互动,都使得人物形象更加立体丰满。 道德教化的功能: 通过神异叙事,话本小说往往承载着道德教化的功能。因果报应的警示、善恶有报的激励,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读者的价值观。 社会功能的满足: 在一个充满不确定性和苦难的时代,神异叙事为人们提供了精神慰藉和情感寄托。它满足了人们对公平、正义、幸福的向往,以及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心。 第五章:民间信仰的变迁与话本神异叙事的演进 明末清初,社会变迁带来了民间信仰的动态演进。新的神祇被创造,旧的神祇被改造,信仰体系也更加趋于多元和灵活。这些变化,同样反映在话本小说中神异叙事的演进上。 本土信仰与外来宗教的融合: 佛教、道教等宗教在中国民间信仰中的影响日益加深,也使得话本小说中的神魔体系更加庞杂。 对权威的解构与重构: 一些话本小说,在神异叙事中,也暗含着对世俗权力乃至神权一定的解构和批判,但更多的是通过神意来重构一种理想的秩序。 世俗化倾向的加剧: 随着市民阶层的壮大,人们的关注点逐渐从纯粹的超验世界转向现实生活,这使得话本小说中的神异元素,也更多地与世俗生活、人情世故相结合。 结论 明末清初话本小说中的神异叙事,是当时社会文化生态的一个缩影。它既是民间信仰丰富内涵的文学呈现,也是民间在特定历史时期精神需求的折射。深入理解民间信仰,是解读话本小说神异叙事不可或缺的钥匙。通过对两者关系的细致考察,我们可以更深刻地认识到,文学作品并非孤立的存在,而是深深地打上了其所处时代的社会、文化和信仰的烙印。 本书的研究,旨在揭示隐藏在那些光怪陆离的故事情节背后的深层文化逻辑,展现民间信仰如何以其强大的生命力,滋养、塑造了中国文学的重要篇章,并最终帮助读者构建一个更加立体、真实、鲜活的明末清初民间精神世界。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定价和篇幅,让我感觉到它应该是一部内容翔实、论述深入的作品。对于我这种对明清话本小说中的“神怪”元素特别感兴趣的读者来说,这绝对是一本不容错过的书。我一直觉得,明清时期的话本小说,尤其是在神异叙事方面,展现了中国古代人民丰富而奇特的想象力。这些故事不仅仅是简单的消遣,它们往往承载着作者和读者对现实生活的一种隐喻,一种对社会不公的嘲讽,一种对命运无常的叹息,以及一种对美好愿望的寄托。我特别希望在这本书里,能看到作者对一些经典话本中神异情节的细致解读。比如,小说中那些“显灵”的故事,是如何反映当时人们对神明的敬畏和祈求的?那些“报应不爽”的情节,又如何体现了民间朴素的道德观和对因果报应的信仰?甚至,那些奇特的妖魔鬼怪的形象,它们究竟是源于古代神话,还是民间传说,又或者是作者的凭空创造?而它们身上所寄托的,又是什么样的社会心理?这些问题,都让我对这本书充满了期待。

评分

我一直觉得,明末清初的话本小说,是了解那个时代普通民众精神世界的一扇绝佳窗口。而“民间信仰”作为普通民众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小说叙事的影响,尤其是在“神异”层面,绝对是值得深入研究的。这本书的书名就准确地抓住了这一点。我特别期待在这本书中,能看到一些关于具体神灵在话本小说中形象变化的分析。比如,某个地方性的神祇,是如何通过话本小说走向更广阔的舞台的?或者,某个在民间广为流传的传说,又是如何被改编成情节曲折的神异故事?我很想知道,作者是如何界定“神异叙事”的,它是否仅仅指那些超自然的力量,还是包含了人们对神秘现象的解释、对未知命运的期盼等更广泛的范畴?Furthermore, 我对作者是如何从民间信仰的角度去解释这些神异叙事的产生的动因和运作机制感到非常好奇。它是否是对当时社会现实的一种映射?是对人们内心某种需求的表达?还是仅仅是娱乐性的虚构?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一个深入的视角,让我能够更清晰地理解那个时代人们的精神图景。

评分

拿到这本《民间信仰与明末清初话本小说之神异叙事》,第一感觉是书的装帧十分考究,拿在手里就有一种沉甸甸的学术感。虽然我还未深入阅读,但从书名和出版社来看,它应该是一部严肃的学术著作。我个人对中国古代小说,特别是明清小说情有独钟,总觉得那个时代的文人心思与百姓生活,在小说中留下了最真实的痕迹。而“神异叙事”更是小说中最具吸引力的部分之一,它往往反映了人们对未知世界的想象,对命运的抗争,以及对超自然力量的依赖。我很想了解,这本书是如何界定“神异叙事”的?它是否仅仅关注小说中的鬼怪神仙,还是会更广泛地探讨那些超乎寻常的事件、人物的特殊能力,甚至神秘的预兆?更吸引我的是,作者是如何从民间信仰的角度来解读这些神异叙事的?是说小说中的神异是民间信仰的直接投射,还是存在更复杂的互动关系?例如,某些地方的特殊祭祀活动,会不会被转化为小说中的情节?反之,小说中流行的人物和故事,又是否会反过来影响民间信仰的传播和演变?这些相互作用的机制,是我非常好奇的。

评分

这本书的题目听起来就非常具有学术深度,也十分贴合我对明清时期社会文化感兴趣的领域。我一直认为,民间信仰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具有生命力的组成部分之一,它深深地根植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塑造着人们的精神世界。而明末清初,作为一个社会转型时期,话本小说作为一种新兴的、面向大众的文学形式,自然会大量地吸纳和反映当时的民间信仰。我非常好奇,这本书将如何分析这种吸纳和反映的过程?是通过梳理特定神祇的演变轨迹?还是通过考察小说中神异情节的叙事模式?我很想知道,作者是否会关注一些在民间流传甚广但可能不被正史所记载的神灵,它们是如何在话本小说中获得新的生命?又或者,那些小说中被赋予了超自然力量的英雄人物,他们的形象在多大程度上受到了民间英雄崇拜的影响?更进一步,我想了解,作者是如何论证民间信仰与话本小说之间存在的“神异叙事”联系的?是文献考证,还是文本细读?亦或是两者结合?这些方法和论证过程,都是我非常想深入了解的。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就足以勾起我的好奇心。“民间信仰”与“明末清初话本小说”的结合,这本身就充满了想象空间。我一直觉得,民间信仰是了解一个时代最生动的切片,它渗透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体现在他们的祈求、祭祀、传说故事里。而明末清初,正是一个社会剧烈变动、文化碰撞融合的时代,当时的市民阶层兴起,话本小说作为通俗文学,更是将这些鲜活的民间信仰以最直观、最接地气的方式呈现出来。我特别想知道,作者是如何将这两个看似遥远的概念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的?是通过对特定神祇的考察?还是通过分析小说中神异情节的生成机制?书中会不会涉及到一些鲜为人知的地方神、行业神,以及它们在市民生活中的作用?又或者,它会重点剖析几部代表性的明清话本,比如《西游记》之外,那些更贴近市井百态的“奇书”,看看其中神鬼妖魅的形象是如何被建构,又如何承载了当时人们的希望、恐惧和对社会秩序的理解?光是想象这些,就让我对这本书充满了期待,希望它能带我走进一个充满灵性与烟火气的明清时代。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