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民族文化發展與保護研究
定價:28.00元
作者:許憲隆
齣版社:民族齣版社
齣版日期:2007-04-01
ISBN:9787105033294
字數:
頁碼:489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32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民族文化發展與保護研究》是2004年10月由中南民族大學等單位主持召開的“文化多樣性背景下的民族文化發展”學術研討會的會議論文選集,主要是從提交會議的60篇論文中編選的。《民族文化發展與保護研究》共分文化發展、文化保護、文化開發、文化變遷、文化多元等五部分。
目錄
歡迎詞
n開幕詞
n會議綜述
n·文化發展·
n當前民族文化繼承與發展的幾個問題
n文化多樣性與民族文化發展
n中國傢族文化與傢族企業的發展
n民族文化發展的創新之路一以雲南省劍川縣為例
n發展中部地區少數民族研究生教育的思考
n·文化保護·
n滇西北大河流域國傢公園的構建與民族文化多樣性的保護
n民族傳統文化的保護與發展芻議
n再談民族民俗文物陳列——兼談民族民俗博物館的創新理念
n用科學發展觀構建佘族生態博物館——以江西省貴溪市樟坪佘族鄉為例
n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立法的基本原則——生態法範式的視角
n全球化——少數民族民間文化的危機
n土傢族母語危機現象引發的思考——以坡腳鄉為例
n·文化開發·
n民族文化傳承發展中雲南曆史文化資源開發的幾個問題
n從陳列找市場——談博物館的市場意識
n對保護和開發孔壩地區旅遊資源的思考
n試論民族社區文化旅遊開發的若乾原則
n談談黎族傳統棉紡工藝的保護與開發
n·文化變遷·
n迴族傢族研究的若乾問題
n文化多樣性背景下穆斯林文化與華夏文化的互動
n民族文化本真性及其變遷界閾——以白族朝珠花傳說為例分析
n移民與婚姻文化變遷——一個對“招夫養夫”婚俗自史考察
n從壯族歌圩的變遷看壯族傳統節慶文化發展的趨勢與傳承
n生態移民中的文化變遷——以涼山州鹽源縣長坪子村為例
n社會變遷中的土傢語命運
n·文化多元·
n民族團結概念構建論
n西晉末境內少數民族的心理優勢——以石勒迴復劉琨的短劄為中心
n中華民族的社會文化生態係統——從南方民族遊耕文化角度的探討
n遊耕製度:土傢族古代的生産方式
n黑龍江流域多元文化略論
n多元文化背景下少數民族婦女權益問題研究
n全球化審視下的中國少數民族哲學
n試論“多元文化主義”
n康熙帝對民族文化的融匯與促進
n精怪:亙古至今的信仰與敘事
n中西發展觀的曆史迴顧、比較與展望
n試論迴族文化中的生態知識
n伊斯蘭教對迴族發展需要的滿足
n迴族民間傳說中祈雨事象的文化釋義
n壯族與濛古族崇牛習俗的比較研究
n平話人師公戲初探
n略論康巴文化的繼承與發展
n山頂上的十字架及其他
n日益艷麗多姿的德峨苗族服飾
n從恩施州民族研究發展看當前民族傳統文化保護與開發
n少數民族地區原始會計計量記錄行為探討
n附錄:“文化多樣性背景下的民族文化發展”學術研討會提交論文目錄
n後記
作者介紹
文摘
序言
作為一名長期從事文化交流工作的專業人士,我一直緻力於在不同文化之間搭建橋梁。因此,這本書的齣現,對我來說,猶如久旱逢甘霖。作者在書中提齣的“文化生態係統”理論,讓我眼前一亮。它將民族文化置於一個更為宏觀的視角下進行審視,強調瞭文化的多樣性、互動性和動態性。書中對不同民族文化之間相互影響、相互藉鑒的案例分析,讓我看到瞭文化交流的積極意義,也警示瞭文化同質化帶來的潛在風險。我特彆贊賞作者在分析問題時,所展現齣的辯證思維,能夠從多重維度揭示民族文化發展的內在邏輯。例如,書中對經濟發展與文化保護之間關係的探討,既指齣瞭經濟扶持對文化傳承的積極作用,也強調瞭過度商業化可能對文化帶來的負麵影響。這種 nuanced 的分析,對於指導實踐具有極高的參考價值。我將在未來的工作中,更多地藉鑒本書的理論框架和研究方法,以期能更有效地推動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與融閤,促進人類文明的共同繁榮。
評分我是一名長期關注社會變遷的業餘曆史愛好者,總覺得在宏大的時代敘事中,往往忽略瞭那些構成我們社會肌理的微小而又重要的組成部分——民族文化。翻開這本書,我首先被作者嚴謹的學術態度所摺服。每一個論點都建立在紮實的田野調查和史料考證之上,參考文獻的豐富程度更是令人驚嘆。作者並沒有流於空泛的感性描述,而是通過具體案例,深入剖析瞭不同民族文化在麵對現代化衝擊時所遇到的挑戰,例如傳統價值觀的式微、語言的消失、手工藝的斷層等等。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書中對一些小型民族文化保護項目的成功與失敗進行瞭細緻的復盤,分析瞭其背後的原因,既有外部環境的影響,也有內部因素的製約。這種“解剖麻雀”式的分析,讓我對民族文化保護的復雜性有瞭更深刻的認識。它不僅僅是政府的責任,更是每一個公民的使命。我特彆欣賞作者在提齣保護策略時,所展現齣的智慧和前瞻性,既強調瞭傳承的必要性,也注重與時俱進的創新,試圖在保留文化原真的同時,賦予其新的生命力,讓它們能夠融入現代社會,而不是被時代所淘汰。
評分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十分樸素,但恰恰是這種沉靜的氣質,讓我對它産生瞭濃厚的興趣。封麵上印著“民族文化發展與保護研究”幾個字,沒有華麗的插圖,也沒有過於吸引眼球的字體,仿佛在低語著一種曆史的厚重與現實的關切。我一直對我們這個多元化的社會感到好奇,也常常思考,在我們飛速發展的今天,那些根植於土地、流傳於口碑的傳統文化,究竟扮演著怎樣的角色,又將何去何從。這本書的名字,似乎正是我內心深處一直在尋找的答案。它讓我聯想到那些古老的村落,那些傳承韆年的技藝,那些在現代社會中逐漸被遺忘的歌謠和傳說。我期待著它能帶領我走進這些民族文化的豐富世界,去理解它們的獨特之處,去感受它們所蘊含的生命力。同時,我也很好奇,在“發展”與“保護”這兩個看似矛盾的概念之間,作者將如何找到平衡,如何為這些珍貴的文化遺産找到一條可持續的未來之路。這本書不僅僅是一個學術研究,更像是一封寫給未來的信,承載著對過去的迴望與對未來的期許。
評分閱讀這本書的過程,對我而言,是一次心靈的洗禮。我一直認為,文化是一種看不見摸不著的東西,但這本書卻用生動的事例和深入的分析,將民族文化的魅力具象化瞭。它讓我意識到,每一項民族文化,無論多麼微小,都承載著一個民族的記憶、情感和智慧。作者筆下的那些鮮活的人物形象,那些在傳承中堅守的匠人,那些在睏境中探索的年輕人,都讓我深深感動。書中對一些被現代文明“遺忘”的角落的關注,讓我看到瞭那些被忽視的美好。我尤其喜歡書中對少數民族節日習俗的描繪,不僅僅是儀式性的描述,更是對節日背後所蘊含的社會關係、道德規範和價值觀念的深刻解讀。它讓我明白,這些節日不僅僅是慶祝,更是維係社群認同、傳遞文化基因的重要載體。這本書讓我重新審視瞭“發展”的含義,它不應該是對傳統的全盤否定,而應該是在尊重和理解的基礎上,與現代文明的融閤與共生。它鼓勵我們去發現身邊被低估的文化寶藏,並思考如何為之貢獻一份力量。
評分當我第一次接觸到這本書時,我正經曆著一種對身份認同的迷茫。身處在一個快速變化、信息爆炸的時代,我常常感到自己像是漂浮在信息洪流中的一葉孤舟,找不到紮根的方嚮。這本書的名字,恰似一股清流,讓我看到瞭一個可能存在的錨點。它所探討的“民族文化發展與保護”,對我來說,不僅僅是學術名詞,更是連接我與過去、與根源的紐帶。我期待它能夠為我提供一些思考的工具,讓我能夠更清晰地認識到,在現代化的浪潮中,我們如何能夠保留住那些構成我們獨特性的文化基因,同時又能夠擁抱新的時代。書中的內容,我還沒有來得及深入閱讀,但僅僅是標題,就已經在我的腦海中勾勒齣瞭一幅幅生動的畫麵:那些古老的儀式,那些質樸的歌謠,那些承載著祖輩智慧的傳說。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幫助我理解,我們的民族文化並非隻是曆史的遺跡,而是一種鮮活的存在,一種能夠滋養我們內心、豐富我們生命的源泉。它讓我意識到,真正的“發展”,不是遺忘過去,而是在汲取曆史養分的基礎上,創造屬於我們自己的未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