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中國傳統文化綱要
定價:26.00元
作者:王思義
齣版社:暫無
齣版日期:2013-08-01
ISBN:9787551704137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中國傳統的“文化”與西方傳統的Culture在詞義上有著明顯的區彆,“文化”本義是身上雕有花紋的人,強調的是人類的社會活動,偏重於人的精神領域;而Culture則是從人類的物質生産活動齣發,進而引申到社會領域和精神領域,其本義強調的是人與自然的關係。就中西文化演進過程看,西方錶現的是一種科學精神,而中國則是與科學精神對應的“人文精神”,人文精神的基本特質是注重人的“中庸”倫理道德境界,而不注重宗教與科學的兩種外感。
“文化”在中國古代語言係統中是一個復閤詞。“文”字早可見於商代的甲骨文,很像身有花紋袒胸而立的人,後引申為不同顔色交錯的紋理,並進而引申為典籍文物、禮樂製度、文德教化等。“化”字齣現稍晚,甲骨文中未見該字,有改易、變幻、生成諸義,初指事物形態和性質的改變,後被引申用於教行、遷善等社會意義。
目錄
導論 中國傳統文化的人文特質
一、文明發端
二、地理環境
三、以農立國
四、血緣遺存
五、人文取嚮
章 生存樣態
一、勞動生産
(一)農耕勞作
(二)市商貿易
(三)手工行業
二、科技活動
(一)天文曆算
(二)中醫藥學
(三)四大發明
三、日常生活
(一)衣
(二)食
(三)住
(四)行
……
第二章 社會思潮
第三章 價值取嚮
第四章 管理模式
第五章 審美情趣
尾論 中國傳統文化的未來走嚮
後記
作者介紹
文摘
序言
說實話,我剛開始拿到這本書的時候,以為它會是一本比較枯燥乏味的學術著作,畢竟“綱要”兩個字聽起來就有點像教科書。但事實證明,我的擔憂是多餘的。這本書的敘事方式非常靈活,它不僅僅羅列知識點,而是通過一個個生動的故事,一個個鮮活的人物,將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娓娓道來。比如,書中在講到中國古代的科技成就時,並沒有直接列齣一堆數據,而是通過講述古代工匠們如何剋服重重睏難,最終發明齣精妙的工具,讓我仿佛置身於那個充滿智慧和創造力的時代。另外,我對書中關於中國傳統節日的部分印象尤為深刻,它不僅僅是介紹節日的由來和習俗,更重要的是闡述瞭這些節日背後所蘊含的傢庭觀念、感恩之情以及對自然的敬畏。我記得書中對春節的描寫,字裏行間都充滿瞭溫馨和喜悅,讓我仿佛聞到瞭年夜飯的香氣,聽到瞭鞭炮的響聲。這本書讓我重新認識瞭這些我從小就熟悉的節日,也讓我對其中蘊含的文化意義有瞭更深的理解。總的來說,這是一本既有知識性又不失趣味性的讀物,非常適閤想要深入瞭解中國傳統文化的朋友。
評分這本書給我帶來的驚喜,不僅僅在於它豐富的知識內容,更在於它獨特的視角和深刻的洞察力。我一直對中國人的“傢國情懷”感到好奇,而這本書用非常清晰和富有邏輯的方式,揭示瞭這種情懷是如何在數韆年的曆史長河中孕育而成。書中對於“孝道”的探討,讓我明白瞭它不僅僅是對父母的順從,更是一種責任和傳承,是構建穩定傢庭和社會的重要基石。作者通過大量的案例分析,讓我看到瞭“孝道”在不同朝代、不同社會背景下的演變,以及它對中國社會結構和人際關係産生的深遠影響。我特彆喜歡書中關於中國古代哲學流派的比較,它沒有將它們割裂開來,而是通過辯證的視角,展現瞭各個流派之間的聯係與區彆,以及它們如何共同塑造瞭中國人的精神世界。例如,道傢思想如何與儒傢思想相互補充,共同構成瞭中國人看待世界的獨特視角。這本書讓我體會到,中國傳統文化是一個開放、包容、不斷發展的體係,它並非一成不變,而是充滿瞭生機與活力。
評分我必須承認,最初是被這本書的書名所吸引,感覺它能夠概括性地講述中國傳統文化的方方麵麵,但實際閱讀起來,卻發現它遠不止於此。它更像是一張精心繪製的地圖,帶領讀者在中華文化的廣闊天地裏進行一場深度探索。書中對道傢思想的解讀尤其讓我震撼,它不是簡單地講述“無為而治”,而是深入探討瞭道傢“道”的本質,以及“順其自然”背後蘊含的宇宙規律。作者用瞭很多生動的比喻和例子,比如水的哲學,以及“大器晚成”的理念,這些都讓我對道傢思想有瞭更加直觀和深刻的理解。我特彆欣賞書中關於中國傳統藝術的章節,無論是書法、繪畫,還是音樂、戲麯,作者都不僅僅是介紹它們的流派和特點,更重要的是挖掘瞭它們背後所承載的哲學精神和人文情感。例如,對書法“筆走龍蛇”的描繪,讓我感受到瞭字裏行間流淌的生命力;對戲麯“咿呀婉轉”的剖析,讓我體會到瞭其中蘊含的悲歡離閤。這本書讓我明白,中國傳統文化並非是僵化的古董,而是充滿活力和智慧的活的傳統,它一直在與時俱進,不斷地煥發新的生命力。
評分這本《中國傳統文化綱要》如同一扇窗,讓我得以窺見中華文明數韆年的璀璨星河。我一直以為自己對中國傳統文化已經有所瞭解,但讀完這本書,纔發現自己之前的認識是多麼的片麵和淺顯。書中對於中國古代的教育體係的闡述,讓我看到瞭那個時代對人纔培養的重視,以及“學以緻用”的思想是如何深入人心的。我尤其對書中關於“師道尊嚴”的討論印象深刻,它不僅僅是對老師的尊敬,更是對知識和智慧的尊重,是傳承文明的重要方式。作者在描述古代文人的生活時,更是彆具匠心,用詩意的筆觸描繪瞭他們在山水之間,在書齋之中,是如何汲取靈感,創作齣不朽的篇章。我仿佛能聽到他們在月下吟詩,在雨中撫琴,感受到他們對生活的熱愛和對藝術的追求。這本書讓我體會到,中國傳統文化不僅僅是那些冰冷的理論和繁瑣的規矩,更是一種生活方式,一種人生態度,一種看待世界和人生的智慧。它讓我更加熱愛我的祖國,也讓我更加渴望去傳承和發揚這份寶貴的文化遺産。
評分這本書真是讓我大開眼界!一開始我抱著瞭解中國傳統文化大概是個什麼樣子的心態翻開它,但沒想到,它比我想象的要深刻得多,也更係統。書中對於“仁、義、禮、智、信”這些儒傢核心思想的闡述,不再是簡單的堆砌概念,而是深入剖析瞭它們在不同曆史時期、不同社會階層中的具體體現,以及這些思想是如何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中國人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模式。我特彆喜歡書中對“禮”的探討,它不僅僅是規矩和儀式,更是人與人之間、人與社會之間和諧關係的基石,作者通過大量的曆史典故和生活細節,讓我真切地感受到“禮”的智慧和溫度。而且,這本書的語言風格非常吸引人,不是那種乾巴巴的學術論述,而是充滿瞭人文關懷,讀起來有種娓娓道來的感覺,仿佛一位飽讀詩書的長者在與你促膝長談,分享他的人生感悟。我尤其印象深刻的是關於“中庸”的章節,作者沒有把它簡單化為“摺中主義”,而是闡述瞭它背後所蘊含的辯證智慧和動態平衡的哲學思想,這讓我對很多事情的看法都有瞭新的啓發。總而言之,這是一本既有深度又有廣度,既有思想性又有可讀性的好書,絕對值得反復品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