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书家董其昌曾书写李太白诗四首,分别是《五松山送殷淑》《送崔氏昆季之金陵》《游泰山六首之一》《答湖州迦叶司马》。这件珍迹后入清内府收藏,上钤“乾隆御览之宝” “乾隆鉴赏” “三希堂精鉴玺” “养心殿鉴藏宝” “嘉庆御览之宝”等诸多鉴藏印。清《石渠宝笈》《秘殿珠林石渠宝笈合编》有著录。这一手卷纵二十七点五厘米,横二百三十五厘米。后来,此作流出清宫,曾为韩价藩、张珩等人收藏。民国时期,这件国宝曾经珂罗版印刷出版。至今,印本已是一册难求。庆幸的是,董氏这卷真迹仍然完好地留存于世。编者谨将董氏这件书作放大、原大一并印出,供广大读者欣赏、临习。
孙宝文,原吉林文史出版社副社长,长期致力于中国传统书法艺术的搜集、整理、研究,已出版《馆藏国宝墨迹》系列、《历代拓本精华》系列、《彩色放大本中国**碑帖》系列等书法碑帖类图书百余种。
这本《董其昌书李白诗》带给我的,是一种意想不到的沉浸感。我尝试着将书页摊开,让指尖轻轻拂过那些苍劲有力的字迹。董其昌的笔法,在我看来,是经过了无数次锤炼的。他不像某些书家那样追求张扬的个性,而是以一种内敛而深厚的功力,将李白的诗句一一呈现。那些飞扬的笔触,收放自如,仿佛是李白笔下的山川河流,或是那月下独酌的孤影,都被赋予了动态的生命。每一划,每一个点,都蕴含着书写者的心绪,也承载着诗人的情感。我闭上眼睛,想象着董其昌在灯下伏案,凝神静气,将李白那些千古传诵的篇章,用毛笔一句一句地书写下来。那是一种怎样的专注?是怎样的心境?是对李白诗歌的深刻理解,还是对书法艺术的极致追求?这本书,让我有机会在现代生活中,重温那种古老的艺术创作过程,感受那种穿越时空的连接。我迫不及待地想去解读,每一幅字帖背后,隐藏着怎样的故事。
评分我对这本《董其昌书李太白诗》的初步印象,是它所蕴含的厚重感和一种仪式感。在如今快节奏的生活中,能够静下心来,去欣赏一本精心制作的书籍,本身就是一种难得的体验。这本书的纸张质感、印刷效果,都透露出一种对传统工艺的尊重。我并非书法专业人士,但也能从董其昌的笔墨中感受到一种难以言喻的魅力。他的书法,没有矫揉造作,没有哗众取宠,而是以一种自然天成的姿态,将李白的诗歌展现出来。我试图去理解,在那个没有电子设备的年代,文人是如何通过这样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对艺术的追求。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字帖,更是一本关于文化传承的载体。它让我思考,在现代社会,我们应该如何去继承和发扬这些宝贵的传统艺术。我期待着,在未来的阅读过程中,能够从中汲取更多的养分,更深入地理解董其昌的书法艺术,以及李白诗歌的永恒魅力。
评分初次翻开这本《董其昌书李太白诗》,是被那封面静谧而古朴的装帧所吸引。素雅的宣纸,淡雅的墨迹,仿佛能闻到纸张穿越时空的陈旧气息。我本就对中国传统书画有着浓厚的兴趣,尤其是董其昌这位明代书画大家,他的行笔走势、章法布局,总有一种行云流水般的自然与洒脱。而李白,那位“诗仙”,他的诗歌更是我从小到大吟诵不绝的瑰宝,那些豪放飘逸的词句,总能勾起内心深处最柔软或最激昂的情感。所以,当得知有这样一本能够将二者结合的书籍时,我毫不犹豫地购入。虽然还未深入品读,但仅仅是初步的浏览,那泛黄的书页,那些经过时光洗礼的笔墨,已经传递出一种沉甸甸的文化底蕴。我期待着,在接下来的日子里,能够在这本书中,感受董其昌的书法艺术如何将李白的诗意与之巧妙融合,是怎样一种“笔底生花”、“墨韵传神”的视觉与心灵的对话。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扇窗,让我得以窥见古代文人墨客的雅趣与情怀。
评分说实话,我当初选择这本书,更多的是出于对董其昌书法艺术的向往。他的《临池心解》曾让我受益匪浅,他的书法,总有一种超然物外的淡泊感,即使是书写激昂的诗篇,也显得游刃有余,不落俗套。而李白的诗,虽然我熟稔于心,但将其与董其昌的书法放在一起,究竟会产生怎样的化学反应,我心中是充满好奇的。翻开书页,看到董其昌以他标志性的行书、草书,甚至是楷书,将李白的《静夜思》、《望庐山瀑布》、《将进酒》等名篇一一呈现,那种视觉的冲击力是巨大的。我尤其喜欢他处理长篇诗歌时的章法布局,疏密有致,错落有致,仿佛在品味一幅展开的山水画。字与字之间,行与行之间,都充满了呼吸感,让人在阅读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一种韵律。这不仅仅是对文字的记录,更是一种对诗歌意境的再创造。我正在努力去体会,董其昌的书法,是如何为李白的诗句注入新的生命,是如何让那些熟悉的文字,在笔墨的晕染下,焕发出更加耀眼的光彩。
评分作为一名对古典文学有着浓厚兴趣的读者,我一直认为,优秀的艺术作品,最动人的地方在于它能够跨越时空,与读者产生共鸣。这本《董其昌书李白诗》在我看来,正是这样一本具有穿越力量的书籍。董其昌的书法,以其秀逸的风格著称,他的用笔,清秀而不失骨力,婉转而有力度。而李白的诗,则以其奔放浪漫、想象奇特而闻名。将这二者结合,本身就是一件极具挑战和意义的事情。我在这本书中,看到的不仅仅是董其昌的精湛技艺,更是他对李白诗歌深刻的理解和情感的投入。他并非简单地将诗句抄写下来,而是用自己的笔墨,去诠释诗歌的内涵。例如,写到李白“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时,他的笔触可能会更加雄浑奔放,而在书写“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时,则可能更加细腻婉转。这本书,让我体验到了一种别样的阅读方式,它不仅仅是文字的传递,更是视觉与情感的交织,是一种多维度的艺术享受。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