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成语大词典(缩印本)(精)

汉语成语大词典(缩印本)(精)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沈米成宋福聚... 编
图书标签:
  • 汉语成语
  • 成语词典
  • 语言文字
  • 词汇
  • 工具书
  • 精装
  • 缩印本
  • 中华文化
  • 学习参考
  • 普及读物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木垛图书旗舰店
出版社: 吉林教育
ISBN:9787538353990
商品编码:29743341021
开本:64
出版时间:2008-12-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 商品名称:汉语成语大词典(缩印本)(精)
  • 作者:编者:沈米成//宋福聚
  • 定价:30
  • 出版社:吉林教育
  • ISBN号:9787538353990

其他参考信息(以实物为准)

  • 出版时间:2008-12-01
  • 印刷时间:2018-02-01
  • 版次:1
  • 印次:6
  • 开本:64开
  • 包装:精装
  • 页数:1452
  • 字数:2460千字

《宋代士人日常生活研究》 作者: 李明德 出版社: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8年10月 --- 内容提要 本书聚焦于中国历史上一个极富魅力和复杂性的时代——宋代(960年—1279年)。不同于传统的侧重于政治、军事或理学思想的宏大叙事,本书将研究的触角深入到宋代士人的日常生活中,旨在描摹出一幅立体、鲜活且充满烟火气的社会图景。作者通过细致梳理大量的宋代笔记、地方志、诗文集、绘画及出土文献,力求还原那个时代知识分子阶层在衣食住行、交游宴饮、休闲娱乐、丧葬祭祀等具体活动中的行为模式、价值取向以及情感世界。 第一章:士人的“栖居”——城市与乡村的空间哲学 宋代是城市化进程显著加速的时期,坊市制度的瓦解使得商业和居住空间空前融合。本章首先考察了士人阶层在不同地理空间中的选择与适应。对于居于都城如汴京、临安的士人而言,他们如何规划自己的宅邸?从院落布局到家具陈设,无不体现着“格物致知”后的生活美学。我们详述了宋代士人对“雅居”的追求,例如对假山水景的营造、对书房藏书的讲究,以及对园林艺术的投入。 另一方面,本书也关注了那些退居田园的士人。他们并非完全脱离了政治中心,而是通过一种精心设计的“隐逸”生活来表达对现实的态度。如何“耕读”并重?“东篱把酒”的背后是真正的躬耕,还是寄托着对官场失意的自我安慰?通过对苏轼、陆游等人的诗文分析,揭示了宋代士人在空间选择中体现出的复杂心理张力——既渴望入世建功,又向往出世逍遥。 第二章:衣食之美——从物质到精神的审美建构 衣食住行是构成日常生活的基石。本章详细考察了宋代士人对物质生活的精致化处理。 在服饰方面,尽管官服制度森严,但士人的常服与居家服饰却展现出极大的自由度。本书研究了宋代服饰的色彩、面料选择,特别是对“襕衫”、“直裰”等常服款式的偏爱,分析了这些服饰背后所蕴含的儒雅与内敛的时代精神。 饮食文化在宋代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士人对茶道、酒俗的研究尤为深入。我们不仅复原了宋代士人餐桌上的常见菜肴(如“蒸羊羔、蒸熊掌、烧花鸡”等),更侧重于其背后的“食疗”观念和“不时不食”的节气观。茶馆、酒楼不再仅仅是社交场所,更是信息交流和文学创作的“第三空间”。通过对“斗茶”风俗的剖析,展现了士人如何将日常的饮用行为提升为一种精妙的技艺和品鉴活动。 第三章:风雅之事——士人阶层的休闲与社交网络 宋代士人拥有相对充裕的闲暇时间,这催生了丰富多彩的休闲娱乐活动,成为构建其社会关系的重要媒介。 琴棋书画:它们不再是单纯的艺术技能,而是士人身份的象征和交流的“暗语”。本书探讨了宋代对“以书取士”的推崇如何影响了士人的书法风格,以及古琴演奏中对“徽宗时期”音色的追求。 游赏与放贷:郊游、踏青是重要的社交活动。士人如何组织他们的出游?从选择游览的风景名胜到邀约的名单,都遵循着一套微妙的社交规范。此外,我们还分析了“雅集”的组织形式,以及在宴饮中如何通过行酒令、点茶等方式来考验和展示参与者的学识与风度。 博弈与闲趣:除了高雅的艺术活动,像投壶、摴蒲(一种棋类)、乃至对奇石、花卉的鉴赏,都构成了士人日常消遣的重要部分。这些活动不仅是放松,更是对个人审美趣味的对外展示。 第四章:情感的寄托——生死观与人伦关系 士人的情感生活,在内敛的时代背景下,往往通过特殊的仪式和文本得以表达。 婚丧嫁娶:本书细致考察了宋代士人家庭中,婚姻的政治联姻色彩与个人情感追求之间的冲突与调和。在丧葬礼仪上,士人严格遵循理学对“居丧”的要求,但同时,对亡者的纪念也常常通过诗文、碑铭等方式,流露出深厚的人间温情。 师友关系:宋代私人书院的兴盛,使得师徒关系愈发紧密。这种关系超越了课堂教学,延伸到生活指导、道德互勉乃至政治上的相互提携。对“义气”的推崇,使得士人之间的友谊成为其精神生活的重要支柱。 结语:日常背后的时代精神 《宋代士人日常生活研究》试图表明,理解宋代士人的思想,不能脱离他们的日常生活。正是这些看似琐碎的细节,构筑了一个高度文明化、精致化的生活体系,也深刻地影响了他们对“义利之辨”、“天人合一”等宏大命题的理解。本书提供了一种微观的视角,以期还原一个有血有肉、充满生活气息的宋代精英阶层群像。 --- 本书特色 1. 史料的广度与深度: 综合运用了考古发现、文学作品、地方志以及大量宋人笔记(如《东京梦华录》、《梦粱录》等),构建了多维度的论证基础。 2. 生活史的重构: 侧重于“做”什么,而非“想”什么,将抽象的时代精神具化为具体的日常行为。 3. 审美与物质的结合: 探讨了物质文化如何反过来塑造了士人的精神气质,揭示了宋代“精致的世俗化”倾向。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汉语成语大词典》(缩印本,精装版)的出版,简直是为我这种痴迷于中华文化精髓的“老学究”量身定做的一份厚礼。拿到这套书时,首先被它的装帧设计深深吸引住了——那低调的精装,沉稳中透着一股不容置疑的学术气息,即便是作为陈列品放在书架上,也显得格调非凡。但真正的惊喜,当然在于内容的打磨与取舍。缩印本的形态,巧妙地解决了传统大部头工具书“查阅不便,占地过大”的痛点。我过去常遇到这种情况,想核对一个生僻成语的出处或细微差别时,往往需要搬出几本厚厚的词典,费时费力。而这本缩印版,做到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它似乎秉持了一种近乎苛刻的筛选标准,只保留了那些流传久远、使用频率高且文化内涵丰富的核心成语,同时在释义的精准度上做到了极致的考究。对于每一个词条,它不仅给出了清晰的现代汉语解释,更令人称道的是,它在典故溯源上毫不含糊,引经据典,旁征博引,仿佛能带领读者穿越时空,亲历那个成语诞生的历史瞬间。对于一个致力于提升自身文化素养的读者而言,这种对根源的尊重和深度挖掘,是任何浅尝辄止的“快餐式”工具书所无法比拟的。

评分

这本书带给我的阅读体验,更像是一场与古代智者的低语。我并非每天都会翻阅它,但每当我需要沉静下来,进行深度思考或进行严肃的文本创作时,它总能提供坚实的后盾。我很少去关注它在物理尺寸上的“缩印”特性,我更关注的是那种心流般的沉浸感。它的编排逻辑极其顺畅,从音序排列的检索效率到部首查法的便捷性,都体现了对用户体验的极致追求。与其他一些工具书动辄夹杂大量冗余的近义词、反义词列表不同,这本词典的重点始终聚焦在“成语”这一核心单位上,保证了查询的精准聚焦。它仿佛在对读者说:“我们只提供最精华、最经过时间淘洗的部分。”对于需要高效提取信息、同时又追求文化深度的读者来说,这种“克制”恰恰是最宝贵的品质。它是一部能够真正沉淀在书架上,并且在关键时刻能被信赖、被提取知识的文化财富,而不是仅仅躺在那里占地方的装饰品。

评分

说实话,我购买这本《汉语成语大词典》(缩印本)的初衷,更多是出于一种“收藏癖”和对传统文化的敬畏。我个人偏爱那些纸质的、有分量的书籍,它们承载着一种数字时代难以替代的触感和温度。这本词典的精装设计和高品质的纸张,完全满足了我对实体书的期待。拿在手上,能够感受到编纂者和装帧设计者倾注的心血。但让我惊喜的,是它在“实用性”维度上展现出的惊人潜力。我有一位在地方戏曲团工作的友人,她常为找不到恰当的、符合古白话韵味的成语来润色剧本台词而苦恼。我将这本词典推荐给她后,她反馈说,书中收录的许多历史感浓厚的成语,以及对它们古今异义的标注,极大地拓宽了她的创作视野。这本书的价值远不止于普通工具书的“查阅”,它更像是一部浓缩的中国历史和文化密码本。它在不增加物理体积的前提下,最大化地提升了信息密度,这种编辑思路,堪称典范。它教会了我们,如何用更精炼的方式,去承载更宏大的文化内涵。

评分

我是在一次备考某项高级汉语水平考试的契机下购入这本《汉语成语大词典》的。坦白说,初翻时我还有些疑虑,毕竟“缩印”二字常常与“内容删减”划等号。然而,事实证明,这种担心是多余的。它的编辑团队显然采用了高超的压缩技术,而非简单的内容裁剪。我特别留意了那些平日里容易混淆的近义成语群,比如关于“坚定不移”和“锲而不舍”的细微语义差别,以及它们各自在不同语境下的适用性。这本书的处理方式是极其清晰且富有条理性的,它采用了对比式的解释方法,将易混淆的成语并列呈现,通过举例和精确的语境分析,迅速帮读者建立起准确的辨识框架。对我这种需要精确掌握语言工具的人来说,这无异于获得了一把瑞士军刀。每当我在写作中遇到用词的瓶颈,翻开它,总能找到那个“画龙点睛”的词汇。而且,排版设计也体现了专业性,虽然是缩印,但字体清晰度高,留白恰到好处,长时间阅读下来,眼睛的疲劳感远低于我预期。这套书真正做到了“小而美”,将实用性与学术严谨性完美地融合在一起,体现了出版者对目标读者的深刻理解与尊重。

评分

我一直认为,衡量一本工具书价值高低的关键,在于它是否能有效填补现有知识体系中的“盲区”。对于我这个业余研究古代诗词的爱好者来说,最大的挑战之一就是面对那些在现代语境中已不常用的,或者其本义与流传义产生巨大偏差的成语。例如,某些成语的典故常常涉及复杂的历史人物和事件,如果释义过于简略,读者便会“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这本缩印本大词典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到位。它对每个典故的叙述,虽然碍于篇幅有所精炼,但核心的历史脉络和人物关系却勾勒得丝毫不含糊。它不是简单地告诉你“这个成语是什么意思”,而是告诉你“这个成语是如何成为这个意思的”。更重要的是,它在版本校对上似乎也下了大功夫,我尝试对比了几个不同时代收录口径略有差异的成语,发现这本词典在处理存疑或有争议的解释时,倾向于提供更为主流和权威的学术观点,并辅以简要说明,这极大地增强了其作为参考资料的可靠性。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