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英汉法律翻译案例讲评 名师讲翻译系列 | ||
| 定价 | 30.00 | |
| 出版社 | 外文 | |
| 版次 | 1 | |
| 出版时间 | 2011年08月 | |
| 开本 | 16开 | |
| 作者 | 李克兴著 | |
| 装帧 | 平装 | |
| 页数 | ||
| 字数 | ||
| ISBN编码 | 9787119072234 | |
李克兴: 毕业于浙江大学外语学院,1983年公费赴美留学并于同年获印第安纳大学理学硕士学位,1993年获洛杉矶加州大学(UCLA)哲学博士学位。曾长期担任纽约和洛杉矶多家律师事务所的特约法律翻译,承担过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美国的多项大型翻译项目。现任香港理工大学中文及双语学系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法律翻译、广告翻译及应用翻译理论。已发表专著三部,译著八部,论文40余篇。
本书以法律文本为模版,从英汉翻译的角度切入,内容结构按照“原文+原译文+译文评注+改后译文”的形式,主要针对学生译文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从语言和文化等多个层面进行讲解评析,切中要害,给出指导,引领学习者确立正确的思维方式,提高翻译技能。
关联模板【结束】节点,请勿手动操作节点内的内容!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实在是让人眼前一亮,那种低调又不失专业感的色调搭配,拿在手里沉甸甸的,立刻就给人一种“干货满满”的预期。我尤其喜欢封面排版的留白处理,不像有些工具书那样把信息堆砌得密密麻麻,它留出了足够的呼吸空间,让人在初步接触时就不会感到压迫。侧边书脊上的字体选择也很有讲究,既保证了清晰易读,又散发着一股老派的学术气质,让人忍不住想把它放进自己书架最显眼的位置。装订工艺似乎也非常扎实,那种可以完全摊平的平装设计,对于需要频繁查阅和对照的读者来说简直是福音,不用担心翻页时书页会卷曲或者书脊开裂。而且,纸张的质感也值得称赞,不是那种廉价的泛黄纸,而是略带米白色的哑光纸,印刷清晰度极高,即便是细小的脚注和原文对照,看起来也毫不费力,这对于需要长时间盯着原文和译文进行比对学习的翻译学习者来说,是极其重要的细节体验。总而言之,从外在的第一印象来看,这本书完全达到了一个专业参考书应有的水准,甚至在细节处理上超出了预期,让人对内部内容的质量抱有极高的期待。
评分从学习效果来看,这本书为我建立了一套系统的、可复用的法律翻译质量控制框架。在我使用这本书之前,我的翻译更多是依赖于经验的直觉,准确率不稳定。但通过研读其中关于“翻译缺陷自查清单”的部分,我学会了如何在完成初稿后,系统性地检查自己的译文是否存在“术语不一致”、“语域不当”或“法律逻辑断裂”等问题。书中提供的那些详尽的自查步骤,让我能够以一种更专业、更严谨的态度来审视自己的作品。这套方法论的价值在于它的普适性,不仅适用于法律翻译,对于其他专业领域的复杂文本翻译也同样具有指导意义。它教会我的不是“怎么翻译这个词”,而是“在遇到这类专业挑战时,应该如何启动我的专业思考流程”,这才是高水平参考书的真正价值所在。
评分阅读这本书的过程,更像是一场与一位经验丰富的大律师和资深译员的私下交流。作者的行文风格非常平实,没有使用太多晦涩难懂的学术术语来故作高深,而是采用了一种非常清晰、逻辑严密的“侦探式”分析方法。每当遇到一个难点词汇或长句时,他不会直接给出答案,而是会引导读者一步步拆解句子结构,考察上下文语境,并结合相关的法律原则进行论证。这种启发式的教学方法,极大地提升了我自身的“翻译判断力”,而不是仅仅培养我的“抄写能力”。比如,在处理一些涉及证据效力和证明标准的句子时,书中的剖析让我明白,为什么在某些特定司法管辖区,一个看似无关紧要的副词,其翻译上的失误可能直接导致整个条款的法律效力发生根本性的改变。这套逻辑训练,远比死记硬背词汇表要宝贵得多。
评分这本书的实用性体现在它对不同语言变体的细致区分上。我们都知道,法律语言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体系,它不仅仅存在于法律文本本身,还渗透在法庭辩论、法律文件往来以及合同协商的各个层面。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并未将所有法律翻译视为一个统一的整体来处理。例如,它专门开辟了篇幅来讨论英联邦国家法律术语与美国联邦法律术语之间的细微差异,这一点对于很多依赖通用法律词典的学习者来说,是常常忽略的陷阱。我曾因为对某个动词在苏格兰法律语境中的特定含义理解偏差,导致一个合同条款的解释出现偏差,而阅读完书中关于此类地域性差异的章节后,我对这种“细节决定成败”的翻译哲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这种对细微差别的关注,体现了编者深厚的实战经验和对翻译准确性近乎苛刻的要求。
评分我真正开始系统使用这本书是在我准备一个难度比较高的笔译考试的冲刺阶段。坦率地说,市面上关于法律翻译的教材汗牛充栋,很多都是理论陈述过多,案例缺乏深度,或者案例陈旧,脱离了当前司法实践的语境。而这本参考书的优势在于其案例的“鲜活度”和“针对性”。它不像教科书那样宏观地讲解“什么是法律术语”,而是直接抛出一个具体的、往往是具有争议性的法律文本片段,然后深入剖析不同处理方式背后的逻辑和潜在风险。我印象最深的是其中一章关于“管辖权异议”的翻译解析,书中不仅给出了标准译法,还详细对比了英美法系和大陆法系在处理此类程序性问题时的思维差异,这对于理解翻译背后的文化和法律差异至关重要。作者在解析过程中所展现出的那种对法律条文细微差别的敏感度,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演示,让人醍醐灌顶,不再满足于仅仅“大致翻译正确”的肤浅目标。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