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品名称: 中华成语大词典-第4版 | 出版社: 内蒙古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8-03-01 |
| 作者:林刚 | 译者: | 开本: 32开 |
| 定价: 99.00 | 页数: | 印次: 4 |
| ISBN号:9787811155709 | 商品类型:图书 | 版次: 4 |
本词典以中等文化程度以上的读者为对象,共收成语22000多条,其中包括一些常用谚语、俗语。本词典词目按汉语拼音字母顺序排列。若首字相同,则按第二个字的读音排列。以此类推。 每条成语均用汉语拼音加注现代读音,读音以普通话为准,不注连读变音、变调。疑难字、词随文注音。词条释文内容详明,包括释义、出处、古例句、今例句、近义成语、反义成语等内容。可从多角度帮助读者加深理解,积累词汇。 所举例句一般引自历代名家名篇,古例句一般摘引容易理解者,今例句一般摘自现当代名家名篇。词目成语中容易读错、写错、用错的字、词用“注意”予以特别提示。本词典附有拼音和笔画两种索引,可满足不同读者的需要。
中学文言文教辅编辑
坦白说,我购买过很多不同版本的成语词典,但很少有能让我产生“爱不释手”感觉的。这本词典的纸张质量和装帧设计,给了我极大的好感。在这个电子产品主导的时代,手里捧着一本实体书,翻阅着墨香犹存的纸页,本身就是一种享受。这本书的开本适中,便于携带,但内容却丝毫不含糊。它的检索系统设计得非常巧妙,除了常规的拼音和部首检索外,还增加了一个“主题分类索引”,比如“描写友谊”、“表达志向”、“赞美智慧”等,这对于那些脑中有个模糊概念但一时想不起具体成语的人来说,简直是神来之笔。我经常在构思文章大纲时,先到这个主题分类里逛逛,激发灵感。这种贴合实际使用需求的优化,体现了编纂者对普通读者体验的深度思考。它不仅仅是一本词典,更像是一本精心设计的“语言灵感激发册”。
评分说实话,一开始我对这本词典的期望值并不高,毕竟市面上的成语词典汗牛充栋,大部分都是大同小异的“复制粘贴”。然而,当我真正开始使用它之后,才发现自己错得离谱。这本书最吸引我的是它的“辨析”部分,简直是为我们这些“纠结帝”量身定做的。我这个人有个毛病,就是特别在意用词的准确性,一个字用错,总觉得浑身不自在。这本词典对于那些形近义近的成语,比如“锲而不舍”和“持之以恒”,它会非常细致地分析出它们的侧重点和使用场合的差异。更让我惊喜的是,它还收录了一些现在比较少见但依然有生命力的“活化石”级别的成语,并且注明了它们的使用频率和现代语境下的接受度。这对于我们做一些古风或者传统文化相关的项目时,简直是雪中送炭。它的排版也做得十分考究,字体清晰,索引系统设计得非常人性化,让你在最短的时间内找到目标,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评分作为一个常年和文字打交道的自由撰稿人,我需要不断地更新和深化自己的语言储备。我更看重的是一本词典的“深度”和“权威性”。这本词典之所以能成为我的案头必备,完全是因为它展现出的扎实学术功底。它对每一个成语的来源考证都非常严谨,引用了大量的出处,并且标注了现代语言学界对其的共识或争议点。这种对知识的敬畏感,是其他一些娱乐性强、但缺乏深度的词典所无法比拟的。我尤其喜欢它收录的“成语典故详解”部分,那些典故的叙述不仅完整,而且文笔生动,读起来就像是在听一段精彩的历史故事,而不是枯燥的学术报告。它让我明白,真正的语言艺术,是建立在对历史和文化深厚理解之上的。使用它,我感觉自己在与古代的智者对话,那种知识的厚重感和历史的沉淀感,是任何电子词典都无法替代的。
评分这本书简直是我的“老伙计”了,陪伴我度过了无数个需要灵感的夜晚。我是一个中文系的在读研究生,平时写论文、做研究,对成语的运用要求极高。很多时候,那些看似普通的成语背后,其实隐藏着丰富的历史典故和文化内涵。这本词典的编纂质量真的没得说,查阅起来非常顺手。它不像有些工具书那样干巴巴地罗列词条,而是会深入剖析每个成语的演变过程,甚至是不同语境下的细微差别。比如,我记得有一次为了区分“言简意赅”和“提纲挈领”的用法,翻阅了好久,这本书不仅给出了清晰的释义,还附带了大量古代文献中的例句,让我对语言的精准表达有了更深的理解。每次我感觉自己有些“江郎才尽”的时候,翻开它,总能从中汲取到新的养分,那份饱满的知识感和历史的厚重感,让人心安。对于我们这些文字工作者来说,它不仅仅是一本工具书,更像是一位博学的老师,时刻在旁边指导着我们如何更优雅、更准确地驾驭汉语这门艺术。
评分我父母退休后迷上了书法和国画,经常琢磨着要在作品上题上一些恰如其分的诗词或成语。他们以前买过好几本别的词典,但总是抱怨看不懂那些晦涩的解释,或者找不到合适的、寓意又美好的成语。自从我给他们买了这本工具书,情况就完全不一样了。我特地选了有详细解释的版本,那些深入浅出的讲解,即便是初学者也能轻松理解。比如,解释“水滴石穿”的时候,它不仅讲了字面意思,还引用了一个很温馨的小故事来阐述坚持的力量,这让老年人更容易接受和记忆。而且,这本书在收录成语时,非常注重文化传承性,选取的都是那些真正能代表中华民族精神面貌的词汇,而不是为了凑数而收录的生僻冷门词。每次看到父母拿着它,兴致勃勃地讨论哪个成语更适合用在“寿”字旁边,我就觉得这笔投资非常值。它在促进家庭成员间的文化交流方面,也起到了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