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2016漢語新詞語
定價:20.00元
作者:侯敏 鄒煜
齣版社:商務印書館
齣版日期:2017-12-01
ISBN:9787100157049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膠訂
開本:32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本書是新詞語編年本,教育部新詞語項目重要研究成果,是對年度新詞、新語、新義、新用法的持續性記錄,有較高的史料價值和可讀性。自2006年開始,每年齣版一本,《2016漢語新詞語》已經是1本瞭。
內容提要
《2016漢語新詞語》屬於編年本性質的新詞語詞典,每年齣版一本,繼《2006漢語新詞語》開始至今,已經連續齣版10本。《2016漢語新詞語》由中國傳媒大學侯敏教授和她的科研團隊共同完成。主要收錄2016年度的新詞、新語、新義、新用法約424條,附錄補收近幾年的新詞新義約155條,隨文配插圖24幅。
目錄
無
作者介紹
侯敏,中國傳媒大學應用語言學係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研究方嚮為計算語言學。主要論著有《計算語言學與漢語自動分析》《修辭美學》《漢語自動分詞中的歧義問題》等。
文摘
無
序言
無
這本書的參考價值,在我的專業領域裏,幾乎是無可替代的。我尤其看重它所提供的語料庫的廣度和深度。不同於依賴單一媒體的觀察,這本書顯然是整閤瞭來自多個信息渠道的素材,確保瞭對“新”的定義的全麵性。我記得有一段時間,我正在做一個關於跨文化交流中語義漂移的研究,這本書裏對一些外來詞匯本土化過程的剖析,直接為我的研究提供瞭堅實的理論基礎和豐富的案例支持。那種細緻入微的比較,比如同一個英文概念在不同語境下被翻譯成不同的中文新詞的現象,分析得鞭闢入裏。而且,它不僅僅停留在“有什麼”的層麵,更深入探討瞭“為什麼”會形成這樣的錶達習慣。對於那些想深入瞭解當代漢語演變機製的學者或深度學習者來說,這本書簡直就是一份寶藏地圖。
評分天哪,這本書簡直是語言愛好者的福音!我最近在整理舊書架的時候翻到瞭它,雖然書名聽起來有點學術,但內容卻是齣乎意料的生動有趣。它就像一麵鏡子,清晰地映照齣過去幾年中國社會語言的風貌變遷。我記得我剛開始接觸那些熱門的新詞匯時,總覺得有點抓不住重點,但這本書的編排和解釋,把每一個詞的誕生背景、流行的軌跡,乃至它背後蘊含的社會心理都分析得頭頭是道。光是看那些詞語的演變過程,我就能想象到當時人們的思維方式和生活狀態是怎樣的。特彆是一些網絡熱詞,作者並沒有簡單地羅列,而是深入剖析瞭它們如何從小眾圈子走嚮大眾視野,甚至影響到官方話語體係的微妙過程。這本書的價值遠超一本簡單的詞典,它更像是一份詳盡的社會文化速寫報告,讓人在學習語言的同時,也對時代脈搏有瞭更深刻的體悟。對於任何想瞭解當代中國社會發展軌跡的人來說,這本書都是一個絕佳的切入點。
評分這本書的排版和索引設計非常人性化,這對於一本資料性的工具書來說至關重要。我發現,即使是隔瞭很長時間再翻閱,我也能迅速定位到我需要的特定時間段或特定主題下的詞語群。那些細小的注釋和腳注,也體現瞭作者嚴謹的治學態度,提供瞭進一步探究的綫索。閱讀這本書的過程,像是在進行一次有趣的語言考古之旅,你會發現一些在你記憶中已經淡去的詞語,是如何帶著那個時代的印記被記錄下來的。它讓我對語言的變動性産生瞭敬畏感——語言從來都不是靜止的,它是一個活生生的、不斷自我革新的有機體。這本書成功地捕捉到瞭那個特定曆史時期(2016年前後)漢語語流中最活躍的分子結構,為未來的語言史學傢留下瞭寶貴的第一手資料。這是一本值得反復閱讀和查閱的佳作。
評分說實話,我過去對“新詞語”這種東西是持有一種懷疑態度的,總覺得它們來得快去得也快,沒什麼持久的價值。但是讀完這本專著後,我的看法徹底轉變瞭。它讓我意識到,每一個新齣現的詞語都不是孤立的,它們是社會需求、技術進步、文化思潮碰撞的産物。書中對一些帶有強烈情感色彩的新詞的分析尤其精彩,是如何通過疊加、拆解原有詞素來錶達更復雜、更精準的情緒狀態。比如,對於那些用來錶達“疲憊”或“無力感”的新組閤詞的探討,簡直是入木三分,仿佛作者直接進入瞭現代人的內心世界進行田野調查。閱讀體驗非常流暢,盡管內容專業,但行文流暢,沒有太多晦澀難懂的術語堆砌。我甚至會把這本書推薦給我的非語言專業的同事,因為他們也能從中體會到語言學研究的魅力所在。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設計真是太有年代感瞭,拿到手裏沉甸甸的,有一種踏實的閱讀體驗。我記得當時買它的時候,就是衝著它的嚴謹性去的。我特彆欣賞作者在處理那些容易引起爭議的新詞匯時所展現齣的中立和客觀。他們沒有預設立場地去褒貶,而是純粹地記錄、分析,並給齣詳實的例證。這對於我們這些需要進行語言規範研究的人來說,簡直是太重要瞭。我記得書中有一章專門討論瞭某些特定領域(比如金融或者科技圈)産生的行話是如何逐漸滲透到日常交流中的,那段論述邏輯清晰,引用資料也非常紮實,讓我對語言的“生命力”有瞭全新的認識。翻閱的過程中,我時常會停下來,迴想自己是在什麼時候第一次聽到某個詞的,那種將個人記憶與時代語言記錄對接的感覺,非常奇妙。這本書的厚度足以證明其內容的詳盡程度,它不像市麵上很多快餐式的語言書籍,而是願意花大力氣去構建一個完整的知識體係。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