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疑解惑 融通古今
北京大学张双棣教授、中国人民大学殷国光教授主持修订
语文教师、中学生、文字工作者案头
品牌辞书,读者认同。荣获第三届国家辞书奖二等奖。
其主要修订工作:
1. 释义和书证是本次修订的重点,释义不妥或有硬伤的改正之,书证有误或年代较晚的更换之。更换书证,其时代按以下分期:先秦、汉代、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及以下。
2. 增加了一些有文献用例的单字,相应删去一些仅见于字书而没有书证的生僻字。复音词也做了某些调整,有所增删。
3. 通假音读本字的读音,不单立音项;凡通假字与本字读音不同者,在通某之后,用括号标出所读本字的读音,如锡,通“赐”(cì)。
4. 异体字从严掌握,凡音义有别者,不做异体处理,如“修”“脩”,“雕”“琱”“彫”“鵰”等皆单立字头。
5. 引书体例略作修改,如《楚辞离骚》改为屈原《离骚》,不出《楚辞》;《文选东京赋》改为张衡《东京赋》,不出《文选》。
6. 根据《汉字部首表》和《GB13000.1字符集汉字部首归部规范》,重新编制了《部首检字表》。基本采纳《通用规范汉字表》,表外字不做类推简化。
《古代汉语词典》自1998年出版以来,深受读者欢迎。至今已经过去了15年,有必要进行一次的修订,把质量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古代汉语词典(第2版)》此次修订,在释义和书证以及书写体例等方面做了大量查漏补缺的工作,从实际需要为出发点,收集了古代正统书面语写作中的大量单字与词汇。
第2版收录单字约14200个(包括繁体字和异体字),复音词约28000条。第1版收单字10000个,复音词24000条。
凡例
汉语拼音音节索引
部首检字表
(一)部首目录
(二)检字表
词典正文
(惨凄)canqi 1忧伤,凄凉。《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使慎夫人鼓瑟,上自倚瑟而歌,意~~悲怀。”宋玉《九辩》:“心闵怜之~~兮,愿一见而有明。”2凛冽。宋玉《九辩》:“霜露~~而交下兮,心尚幸其弗济。”
(惨戚)canqi悲伤凄切。《抱朴子·道意》:“若颜色欣然,则事皆吉;若颜容~~,则事皆凶。”《三国志·吴书·吕蒙传>:“(孙)权为之~~,欲数见其颜色,又恐劳动,常穿壁瞻之。”
(惨伤)canshang伤悲。傅毅《七激》:“哀不~~,乐不流声。”也作“僭伤”。《论衡·四讳》:“见子孙被刑,侧怛~~。”
(惨舒)canshu 1语本张衡《西京赋》:“夫人在阳时则舒,在阴时则惨,此牵乎天者也。”本指心情忧悒和舒畅,后因以“惨舒”指严宽、盛衰等。庾信《奉和永丰殿下言志》之一:“未论惊宠辱,安知系~~。”苏舜钦《杜公谢官表》:“上则调阴阳之~~,外则镇蛮夷之桀猾。”2指严宽、盛衰等更迭。《文心雕龙·物色》:“春秋代序,阴阳~~,物色之动,心亦摇焉。”
(惨淡经营)candanjingying指作画前,先用浅淡颜色勾勒轮廓,苦心构思,经营位置。杜甫《丹青引赠曹将军霸》诗:“诏谓将军拂绢素,意匠~~~~中。”引泛指苦心谋划。楼钥《它山堰》诗:“想得~~~~时,下上山川应饱看。”
……
我不得不提一下它在“形近字”和“异体字”处理上的细致入微,这简直是做古籍整理工作者梦寐以求的功能。我们都知道,在辨识一些简帛文献或者宋元刻本时,经常会遇到一些形体极其相近的字,或者某个字的不同写法。很多工具书对此往往是含糊带过,或者干脆不收。但这本第二版明显在这一点上下了大功夫。它不仅收录了大量的异体字,更重要的是,它清晰地标注了这些异体字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使用频率和地域特征,甚至还标示了它们与现代规范汉字的对应关系。这对于我们进行古籍校勘工作时,提供了极其宝贵的参考坐标。我曾经为一个“车”字旁边的某个部件的写法纠结了很久,后来在这本词典里找到了确切的出处,确认了这只是魏晋时期的一种流行写法,而不是一个罕见的错别字。这种精准的定位能力,让我的研究工作效率提高了不止一个档次。
评分这部《古代汉语词典(第2版)》简直是文史爱好者的福音啊!我花了整整一个下午才把前几十页的“凡例”和“使用说明”啃完,那种感觉就像是寻宝一样,每揭开一层介绍,就对这部工具书的严谨性有了更深的认识。商务印书馆的辞书研究中心果然名不虚传,光是看他们对收词范围和释义标准的界定,就知道这绝不是一本随随便便编纂的词典。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他们对不同历史时期的词义演变做了详尽的标注,比如同一个字在先秦和唐宋时期的含义差异,都有明确的示例和出处对照。我记得查阅“之”这个字时,光是它的虚词用法就有好几页的篇幅,简直是把这个小字的“前世今生”都扒了个底朝天。对于我们这些试图啃下《史记》或者《资治通鉴》的读者来说,这种精细到位的解析,比任何网上的碎片信息都要可靠得多,它提供的是一个坚实的学术基座,让你的阅读不再是雾里看花,而是胸有成竹。
评分这部词典的装帧和纸张选择也体现了商务印书馆一贯的匠人精神,虽然是工具书,但拿在手里阅读的感觉非常舒适,长时间翻阅也不会感到眼睛疲劳,这对于需要长时间对着古籍文本工作的人来说至关重要。而且,能够收录约一万四千多个单字,并且在第二版中进行了更新和完善,这本身就是一项浩大的工程。我特别留意了它在收录“新”词——也就是指一些在传统文献中出现频率较低,但近年来在考古发现中逐渐引起学界关注的词汇——方面的努力。尽管细节我没有一一核对,但从其“与时俱进”的修订理念中,我能感受到编纂团队对保持词典前沿性和权威性的不懈追求。拥有一本能够伴随我从初阶阅读到高阶研究的工具书,是每一个钻研古代文化的人的夙愿,而《古代汉语词典(第2版)》无疑让我圆了这个梦,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个沉静的、知识渊博的老先生,随时恭候我的请教。
评分说实话,我一开始拿到这本厚重的大家伙时,心里其实是有点打怵的,毕竟古代汉语的知识体系太庞大了,我担心它会像很多同类工具书一样,为了追求大而全而显得臃肿和晦涩难懂。然而,实际使用起来的体验却出乎我的意料——它在保持极高的学术水准的同时,在编排上做出了令人称道的优化。特别是它的检索系统,虽然是基于传统的字头排列,但其内部的部首划分和笔画检索系统设计得非常人性化,即便是初学者也能很快找到头绪。更重要的是,它在解释疑难词汇时,总是能提供多个权威的引文佐证,而不是简单地给出一个现代汉语的对等词。这种“引文为证”的编纂思路,极大地帮助我理解古人思维的逻辑,让我明白某些词汇在特定语境下的深层文化含义。比如,查阅一个用于形容器物的词,它会列出《周礼》和《考工记》中的不同侧重,这种对比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展示。
评分从一个纯粹的语言学习者的角度来看,这部词典最大的价值在于它提供的“语境化”解释。它不像某些电子词典那样,冷冰冰地扔给你一堆定义,而是会用非常精炼的句子来描绘一个古代词汇在当时的社会生活中扮演的角色。比如一些官职名称,它不仅仅给出字面意思,还会简要说明该职位在当时的品级和职权范围。这种“小百科全书式”的辅助信息,极大地丰富了阅读古籍时的代入感。我尤其欣赏它对那些含有强烈时代烙印的词语的处理方式,比如一些古代的度量衡单位、丧葬礼仪用词,它会非常负责任地指出其在不同朝代之间的换算差异或习俗变迁。这让我意识到,学习古代汉语,不仅仅是学习词汇本身,更是要学习那个时代人们的认知结构和生活方式,而这部词典无疑是最好的向导,它把语言和历史紧密地编织在了一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