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58包邮 广西风物图志(辑) 古村镇 9787520119108 广西壮族自治区地方志

满58包邮 广西风物图志(辑) 古村镇 9787520119108 广西壮族自治区地方志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广西壮族自治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 吕 著
图书标签:
  • 广西风物图志
  • 古村镇
  • 地方志
  • 广西
  • 文化
  • 历史
  • 民俗
  • 建筑
  • 旅游
  • 包邮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东宇盛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ISBN:9787520119108
商品编码:29800638363
包装:平装-胶订
出版时间:2018-05-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广西风物图志(辑) 古村镇

定价:59.00元

作者:广西壮族自治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 吕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05-01

ISBN:9787520119108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广西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区,它的古镇,不仅镌刻着自然、人文等因素的深深印记,更展现着当地从百越、俚嘹、到壮汉瑶苗等多民族文化发展历史的过程,和其他地方的古镇相比,是别具一格的。该书为广西壮族自治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负责统筹的“广西风物图志(*辑)”中的一本,是广西地方志办组织编写的一套图文并茂、反映当地民俗文化特色的地情图书。

目录


章 古村镇概况/001

  节 古村分布/003

  第二节 古镇分布/017

  第三节 古村变迁/032

  第四节 古镇变迁/038

第二章 古村镇的特征/047

  节 宗族传承的古村文化/049

  第二节 多元汇聚的古镇文化/057

  第三节 耕读兴家的古村经济/061

  第四节 工商立业的古镇经济/065

第三章 古村揽胜/069

  节 富川秀水古村/071

  第二节 灵川江头古村/086

  第三节 龙胜龙脊古村/098

  第四节 西林那劳古村/123

  第五节 灵山大芦古村/145

第四章 古镇揽胜/155

  节 兴安古镇/157

  第二节 大圩古镇/177

  第三节 百寿古镇/189

  第四节 黄姚古镇/203

  第五节 扬美古镇/217

  第六节 旧州古镇/229

作者介绍


吕瑞荣,男,1958年出生,广西兴安县人;云南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中国少数民族艺术专业博士研究生毕业,获博士学位;现任广西民族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此前已出版专著6部,发表论文60余篇。主要研究方向:生态审美与民族艺术学。

文摘


序言



《山水画意,人文情深:一卷广西古韵风华》 浩渺的历史长河中,总有一些地方,以其独特的风貌、深厚的底蕴,承载着岁月的印记,诉说着古老的故事。广西,这片被誉为“山水甲天下”的土地,不仅以其鬼斧神工的自然景观闻名于世,更孕育了无数璀璨的文化瑰宝。当壮丽的山水与悠久的人文在此交融,便绽放出别样的光彩。 这本书,正是这样一幅以广西古村镇为主角的水墨长卷。它不只是简单的图文记录,更是一次深入骨髓的寻访,一次与历史的深情对话。我们试图透过斑驳的古墙、蜿蜒的石板路,去触摸那些沉淀了时光的温度;我们试图倾听微风拂过老屋的呢喃,去解读那些世代相传的传说与智慧。 一、 穿越时空的画廊:古村镇的凝固影像 我们的镜头,首先聚焦于广西那些散落在崇山峻岭之间,依水而生,伴山而长的古老村落。这些村镇,是活着的历史博物馆,是凝固的时光画廊。从桂林阳朔的古朴村寨,到柳州三江的侗族鼓楼,再到南宁周边的明清古镇,每一个角落都蕴含着独特的建筑风格和人文景观。 书中,你将看到: 粉墙黛瓦的诗意栖居: 徽派建筑的婉约,岭南风格的雅致,客家围屋的朴拙,在广西的土地上,呈现出多元而和谐的融合。那些飞檐翘角,雕梁画栋,不仅仅是建筑的符号,更是匠人智慧的结晶,是家族荣耀的象征。我们精选了数十个极具代表性的村镇,从整体风貌到局部细节,用高清摄影作品,将它们最美的瞬间定格。你可以欣赏到古宅飞檐上栩栩如生的雕刻,庭院中绿意盎然的盆景,以及错落有致的青砖黛瓦,感受那份宁静致远的美学意境。 石板古道的回声: 漫步在那些被岁月磨砺得油光发亮的石板路上,仿佛能听到祖辈们匆匆的脚步声,感受到曾经热闹的市井气息。这些古老的街道,连接着家家户户,也连接着过去与现在。书中,我们不仅展示了石板路的精美,更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讲述了这些街道背后的故事,关于商贾的来往,关于乡邻的守望,关于时代的变迁。 依水而生的灵气: 广西的山水之美,与村镇的古韵相互辉映。许多古村镇都依山傍水而建,灵气十足。漓江边的渔村,红水河畔的码头,古朴的村落与清澈的江水,构成了一幅幅诗情画意的画卷。我们将镜头对准这些依水而居的村落,捕捉流水潺潺,白鹭翩跹的动态美,感受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时光印记的细节: 那些斑驳的墙壁,风化的石狮,以及被岁月侵蚀的木门,都承载着厚重的历史。这些细节,往往最能打动人心,最能诉说故事。我们关注那些容易被忽略的角落,挖掘它们背后可能蕴含的传奇,让读者在细微之处,体味古村镇的沧桑与韵味。 二、 传承千年的文脉:古村镇的人文底蕴 古村镇的美,不仅仅在于其外在的形态,更在于其内在的灵魂。那是一种世代传承的文化基因,一种根植于土地的独特精神。在这里,传统的生活方式、淳朴的民风民俗、以及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依然鲜活地存在着。 书中,我们将带你深入了解: 独特的建筑智慧: 广西各民族的建筑风格,都蕴含着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智慧。侗族的鼓楼、风雨桥,不仅是建筑奇迹,更是集会议、娱乐、交流的功能于一体的社区中心。壮族的干栏式建筑,依山而建,巧妙利用地形,通风采光俱佳。这些建筑,都体现了古人对生存环境的深刻理解和因地制宜的创造力。本书将详细解读这些建筑的结构、材料和设计理念,展示它们在历史长河中如何抵御风雨,成为家族与社区的坚实依靠。 鲜活的民俗风情: 每一个古村镇,都有其独特的节日庆典、祭祀活动和生活习俗。从三月三的歌圩,到龙舟赛的激情,再到节庆期间的传统表演,这些民俗活动是古村镇最具活力的灵魂。我们将记录下这些生动的场景,用文字和图片,展现当地人民乐观向上、热情好客的精神风貌,以及他们如何通过代代相传的仪式,维系着社区的凝聚力。 精湛的传统技艺: 在许多古村镇,依然保留着一些濒临失传的传统手工艺。精美的绣花、竹编、木雕,以及古老的酿酒、制茶技艺,都是宝贵的文化遗产。本书将深入探访这些手工艺的传承人,记录他们的创作过程,讲述他们与技艺之间的故事,让读者感受到传统工艺的魅力,并体会到匠人精神的传承不易。 口耳相传的传说故事: 每一个古村镇,都有关于山川河流、英雄人物、神灵鬼怪的传说。这些故事,是当地居民的精神寄托,也是了解当地历史文化的重要窗口。我们将搜集、整理和讲述那些流传在民间的精彩故事,让读者在阅读中,感受古老文明的神秘与智慧。 乡贤智慧与家风传承: 许多古村镇都曾涌现出对当地发展做出贡献的乡贤,他们的事迹和留下的家风家训,至今仍激励着后人。我们将追溯这些乡贤的足迹,解读他们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展示传统家风家训在现代社会中的意义。 三、 走进现实的画卷:古村镇的当代图景 在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古村镇的生存与发展,面临着新的挑战与机遇。本书并非仅仅停留在对过去的缅怀,更关注古村镇在当代的生命力。 你将在这里看到: 文旅融合的新探索: 越来越多的古村镇,正以文旅融合的方式,焕发出新的生机。我们采访了那些投身于古村镇保护与开发的实践者,了解他们如何平衡旅游开发与文化保护,如何让古村镇在保留原有风貌的同时,也走向更广阔的市场。书中将呈现一些成功的案例,展示古村镇如何通过旅游业,带动经济发展,吸引年轻人回流,让古老的村落焕发新的活力。 “活化”保护的理念: 传统的保护方式往往面临资金不足、效果不彰的问题。本书将探讨“活化”保护的理念,即让古村镇的文化、建筑、生活方式在现代社会中找到新的生存空间,实现可持续发展。我们将介绍一些创新的保护模式,例如利用古建筑进行文化创意产业的开发,或者通过现代科技手段,对古村落进行数字化展示和保护。 城乡融合的视角: 古村镇与现代城市的联系日益紧密。我们也将从城乡融合的视角,探讨古村镇在现代社会中的定位,以及如何通过政策引导和市场机制,促进城乡之间的良性互动,实现共同发展。 结语: 翻开这本书,你将踏上一段穿越时空的旅程。你将看到广西壮丽的山水孕育出的独特村镇风貌,感受到那些古老村落中沉淀的深厚人文底蕴,也将体会到它们在现代社会中不屈的生命力。 这本书,是一次对广西古村镇的致敬,一次对传统文化的热忱呼唤。它希望以饱含深情的笔触和精美的影像,为你打开一扇通往历史深处的大门,让你在喧嚣的尘世中,找到一份宁静,一份感动,一份对家国情怀的深刻理解。 愿这本书,能让你对这片美丽的土地,有更深的眷恋;愿它能唤醒你心中对传统文化的珍视,让你在传承与创新之间,找到属于自己的方向。这不仅仅是一本图册,更是一份对家乡的深情告白,一份对未来的美好期许。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原本只是随意浏览,对“满58包邮”这几个字有点意思,随手点开了这本书。没想到,它却给了我巨大的惊喜。这本书的内容,绝对是超出了我对一本“包邮”图书的预期。首先,它的图片质量简直是惊艳。每一张照片都像是经过精心构图和后期处理的艺术品,色彩浓郁,光影效果绝佳,能够捕捉到古村镇最美的瞬间。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一些自然风光和建筑细节的特写,那种层次感和空间感,让人身临其境。更让我惊喜的是,这本书并非徒有其表,它对每个古村镇的介绍都非常深入。作者似乎对广西的每一个角落都了如指掌,他能够从历史、地理、人文、建筑等多个角度,全方位地展现这些村镇的魅力。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介绍,比如当地的传统手工艺、民歌民谣、民间传说等等,这些内容让古村镇的文化更加鲜活起来。阅读这本书,我感觉像是在进行一场穿越时空的文化之旅,每翻开一页,都能发现新的亮点和惊喜。这本书不仅仅是满足了我的阅读需求,更点燃了我对广西这片土地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我强烈推荐给所有对中国地方文化感兴趣的朋友们。

评分

说实话,一开始买这本书纯粹是偶然,只是在浏览一个电商平台时,看到它旁边推荐的“满58包邮”字样,觉得反正也是要买点东西,就顺手加进购物车了。拿到书之后,惊喜远大于预期的“包邮”商品。这本书的内容非常实在,它并非那种华而不实的“大画册”,而是实实在在地展现了广西的古村镇风貌。我特别喜欢它那种朴实而又不失厚重的叙述方式。每一张图片都经过精心挑选,画面清晰,构图优美,能够真实地反映出古村镇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更重要的是,图片的旁边配有适度的文字说明,这些文字并没有冗长晦涩的学术术语,而是用一种平和易懂的语言,讲述了村镇的来历、特色建筑的来由、以及一些有趣的当地习俗。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一些细节的挖掘,比如某个角落的古井、一块饱经风霜的石碑、一扇斑驳的木门,作者都能从这些细微之处切入,讲出一段历史,或者勾勒出一个生活场景。这让我觉得,这本书不是在“展示”古村镇,而是在“讲述”它们的故事。通过阅读,我对于广西这个地方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它不仅仅是我们常说的山水甲天下,更是有着如此深厚的历史积淀和丰富的人文底蕴。这本书,绝对是一次物超所值的购书体验,也让我对“包邮”背后的文化产品有了新的期待。

评分

终于收到了这本《广西风物图志(辑) 古村镇》,之前是被它“满58包邮”的字样吸引,抱着试试看的心态下单了。拿到手后,虽然书本身和邮费无关,但内容质量绝对值这个价格。第一眼就被它的装帧吸引了,硬壳封面,纸张厚实,触感很好,拿在手里沉甸甸的,一看就是用心制作的书。迫不及待翻开,里面的插图色彩鲜艳,细节丰富,仿佛身临其境。我一直对古建筑和历史文化很感兴趣,这本书恰好满足了我的好奇心。它并没有像一般的图册那样简单罗列照片,而是配以了详细的文字介绍,讲述了每个古村镇的历史渊源、建筑特色、民俗风情,甚至还穿插了当地的传说故事。阅读过程中,我仿佛穿越了时空,漫步在那些古老的石板路上,听着潺潺的流水声,感受着时光的沉淀。书中对一些建筑细节的描绘尤其到位,比如雕梁画栋的纹饰、精巧的木工技艺,都展现了古代匠人的智慧和心血。同时,它也让我了解到广西地区多样的地理环境和民族文化,比如瑶族、壮族等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以及在不同地域气候下形成的建筑风格差异。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古村镇的图册,更像是一次深入了解广西地方文化的百科全书,每一页都充满了惊喜和知识点。

评分

我是一个对地方志和历史建筑有着浓厚兴趣的读者,一直在寻找能够深入了解中国各地独特风貌的书籍。《广西风物图志(辑) 古村镇》这本书的出现,无疑是满足了我长久以来的期待。我特别赞赏作者在内容选择上的独具匠心。书中收录的古村镇,并非都是那些早已名声赫赫的旅游景点,而是包含了一些相对鲜为人知的、但同样具有很高历史和文化价值的地方。这使得这本书不仅具有观赏性,更具备了重要的学术研究和文献保存价值。在阅读过程中,我注意到书中对建筑风格的分类和阐述非常专业,能够从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特点出发,分析其建筑形式的演变和地域特色。比如,书中对一些客家围屋的介绍,以及对壮族杆栏式建筑的解读,都让我受益匪浅。而且,书中对于每个村镇的社会结构、经济活动、宗教信仰等方面的描述,也使得这些古村镇的形象更加立体和丰满。它不仅仅展示了物质层面的建筑,更深入到精神文化层面,展现了古代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这本书的编排也很合理,文字和图片相辅相成,使得阅读体验非常流畅。我常常会在欣赏完一组精美的图片后,再仔细阅读旁边的文字介绍,然后恍然大悟,对眼前的景象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这本书,绝对是我收藏夹里一本不可多得的珍品。

评分

拿到《广西风物图志(辑) 古村镇》这本书,我的第一感觉是它的“厚重感”。这不仅仅是物理上的重量,更是内容上的分量。书中的图片质量非常高,色彩还原度很好,细节也清晰可见。我最喜欢的是它能够展现出古村镇那种宁静、古朴的生活气息。透过书中的画面,我仿佛能听到院子里老人摇着蒲扇的闲聊,闻到空气中弥漫的饭菜香,感受到岁月静静流淌的痕迹。而文字部分,虽然篇幅不长,但信息量却很大。作者的文字功底深厚,用词精准,但又不失温度。他没有用干巴巴的史料堆砌,而是用一种娓娓道来的方式,讲述着每一个古村镇的故事。我尤其喜欢其中对一些生活习俗的描写,比如当地的婚丧嫁娶、节日庆典,这些细节都生动地展现了当地居民的生活智慧和文化传承。这本书让我感受到,古村镇不仅仅是历史的遗迹,更是鲜活的、有生命的文化载体。它让我看到了不同于大都市的另一面中国,一种更加淳朴、更加贴近自然的生活方式。而且,书中对于这些村镇的保护现状和发展建议,也体现了作者的社会责任感。这不仅仅是一本图册,更是一份对地方文化的关怀和呼吁。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