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草根遗产的田野思想
定价:58.00元
作者:向云驹
出版社:中华书局
出版日期:2011-07-01
ISBN:9787101079524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00kg
编辑推荐
《草根遗产的田野思想》收入了作者向云驹多年来涉及田野工作的各种文体的文章或报告,特别是近期的一些专题报告和专题写作,全书分为田野的思想宣言;中国的田野范式;木版年画活态抢救及其田野价值;濒危草根遗产的紧急抢救与再抢救;文学生态与文化生态调查等内容。
内容提要
《草根遗产的田野思想》收入了作者向云驹多年来涉及田野工作的各种文体的文章或报告,特别是近期的一些专题报告和专题写作,全书分为田野的思想宣言;中国的田野范式;木版年画活态抢救及其田野价值;濒危草根遗产的紧急抢救与再抢救;文学生态与文化生态调查等内容。
目录
自序我的田野经历章 记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一个重要命题 一、记录的意义 二、记录的学术史 三、学术性记录的原则与发展 四、中国的记录与田野经验 五、保护性记录的兴起 六、保护性记录的原则第二章 田野的思想宣言第三章 中国的田野范式第四章 木版年画活态抢救及其田野价值第五章 中国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调查、认定与命名第六章 中国古村落田野调查第七章 濒危草根遗产的紧急抢救与再抢救第八章 中国节日遗产的活态报告第九章 文学生态与文化生态调查第十章 草根遗产调查个案推介与品鉴第十一章 草根遗产的思想时空
作者介绍
向云驹,男,土家族,1956年出生于湖南湘西。1971年参加工作,从事文艺。1987年毕业于中央民族大学中文系,获学士、硕士学位。1987年起在国家文化部工作,曾任《中国文化报》理论部主任多年。现为中国文联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党组成员、秘书长、主任编辑。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长春大学教授,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遗产研究中心学术委员。曾获文化部党员称号,曾被北京市委市授予首都民族团结进步先进个人称号。在文学、美学、文艺理论与批评、人类学、文化人类学、文化学、民俗学、民族学、新闻学、杂文散文写作等多个领域有深入研究和较多成果,获过*新闻奖、文学评论奖、文艺理论奖、杂文奖、发表论文百余篇,多篇长文被《新华文摘》转载:重要著作有:《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记者的双刃剑》、《中国少数民族原始艺术》、《中国少数民族审美意识史纲》(合著)、《企业文化与企业现代化》、《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普查手册》、《中国少数民族俗文学》(合著)等;编有《民间神话》、《民间寓言》《民间笑话》等。
文摘
序言
一直以来,我对那些脱离了大众生活,只在象牙塔里进行的学术研究总有些疏离感。所以,“草根遗产的田野思想”这个书名,首先就吸引了我。它让我感受到了一种亲切感,好像作者是从我们身边的大地上汲取灵感,而非高高在上地俯视。我猜想,这本书的内容,或许会像一本记录着农民们口述历史的画卷,里面充满了他们对于土地、对于气候、对于农作物生长的细致观察和总结。这种“田野”的视角,意味着一种脚踏实地的思考方式,一种从实践中提炼经验的智慧。而“遗产”二字,则暗示着这些思想并非一时兴起,而是经过代代相传,凝聚了集体智慧的结晶。我非常好奇,作者是如何捕捉并解读这些“草根遗产”的?它是否展现了在现代工业文明的冲击下,这些传统思想是如何艰难地生存,又如何以新的方式焕发生机的?我期待这本书能为我打开一扇窗,让我看到那些被现代社会边缘化但却无比宝贵的集体记忆和生存智慧。
评分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正经历着一段有些迷茫的时期,觉得很多道理都过于抽象,离我的生活太远。而“草根遗产的田野思想”这个书名,则像一股清流,瞬间拉近了我和书本的距离。我脑海里浮现的,不是书斋里的学究之语,而是农夫弯腰播种的姿态,是老奶奶手中繰出的麻线,是孩子们在田埂上追逐嬉戏的身影。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作者是如何将这些充满烟火气的“草根”元素,提炼成一种“田野思想”的?它是否包含着关于如何在不确定性中找到稳定,如何在变化中保持根基的哲学?我期待着,这本书能够像一本古老的农事谚语一样,用最朴实无华的语言,讲述最深刻的人生道理。它或许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曲折的情节,但它承载着的是历经岁月沉淀的智慧,是无数次实践检验的真理。我希望它能带我走进一个更广阔的“田野”,去发现那些被忽略的宝藏,去理解那些默默无闻的力量,让我在纷繁的世界里,也能找到一份来自泥土的踏实与坚定。
评分“草根遗产的田野思想”这个书名,就像一个引子,瞬间把我拉入了一个充满生命力和智慧的世界。我脑海中浮现的,不是冰冷的文字,而是鲜活的画面:淳朴的农民们在田间劳作,分享着世代相传的经验;经验丰富的老人们,坐在家门口,讲述着关于土地、关于人情的故事;孩子们在乡间嬉戏,耳濡目染着长辈们的智慧。我想象中的这本书,不会充斥着晦涩难懂的理论,而是用最朴实、最真诚的语言,去描绘那些根植于土地的“草根”智慧。它可能探讨的是,如何在快速变化的现代社会中,保持内心的宁静与从容;如何在纷繁复杂的关系中,找到人与人之间最真挚的连接;如何在物质至上的浪潮中,守护那些不被金钱衡量的宝贵价值。我渴望在这本书里,找到一种属于“田野”的思考方式,一种不浮夸、不矫饰,却能直抵人心的力量,去理解那些隐藏在平凡生活中的深刻意义。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透露着一种朴实而沉静的气息,没有浮夸的图腾,只有一抹沉稳的色调,搭配上“草根遗产的田野思想”这几个字,立刻勾起了我对土地、对传统、对那些被时间洗刷却依旧坚韧的生命力的联想。我一直觉得,最深刻的智慧往往蕴藏在最普通的生活之中,而“草根”这个词,恰恰点出了这种源自泥土的生命力。读这本书,我仿佛看到了无数双手在田野里辛勤耕耘的身影,听到了风吹过麦浪的低语,感受到了日出日落的节奏。它让我开始思考,在我们追求所谓“现代文明”的脚步声中,是否不经意间遗失了一些更加宝贵的东西?那些世代相传的经验,那些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智慧,那些扎根于乡土的朴素情感,它们究竟去了哪里?这本书似乎在提醒我,真正的“遗产”并非金银财宝,而是渗透在我们骨血中的,那些关于生存、关于繁衍、关于社群的深刻理解。这种“田野思想”可能并不宏大,但它却足够真实,足够有力量,能够支撑我们穿越迷茫,找到属于自己的方向。
评分这本书的题目,仅仅是“草根遗产的田野思想”,就足以让我产生无限的遐想。我仿佛看到一片广袤的田野,上面承载着无数代人的辛勤汗水和智慧结晶。这里的“草根”,不是贬义,而是象征着生命力顽强、扎根泥土的普罗大众,他们或许没有显赫的地位,没有华丽的辞藻,但他们却拥有最真实、最深刻的生存智慧。“田野”则是一个充满生命力的空间,是观察自然、体悟人生百态的绝佳场所。而“思想”,则意味着这些感悟和经验被提炼、被升华,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认知体系。我期待着,这本书能够带领我走进这些“草根”的内心世界,倾听他们的声音,理解他们的困境与坚持。它或许会讲述那些关于土地的记忆,关于季节的变迁,关于人与自然之间微妙而又深刻的联系。我希望它能让我明白,那些看似平凡的生命,也蕴含着不平凡的力量,那些在田野间流传的朴素道理,也同样具有指导我们生活的意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